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在阅读教学中应如何发现与消除张力内容摘要:一个文本,总是有着很多“空白”和未定性,使读者不可能一目了然地把握到文本的全部内涵,这就形成了文本与解读者之间的张力。而这种张力正是阅读的审美价值之源。在阅读教学中,学生作为特殊的对话者、解释者,他们的知识、阅历、审美等因素决定了他们和文本之间必定存在着较大的落差。本文在“教学对话论”理论指导下就如何减少这种落差,即如何实现张力的发现与消除进行了探讨:提出了在填补空白中发现和消除张力;利用文本的否定性结构,在解决矛盾中发现和消除张力等具体做法。关键词:张力 发现 消除 空白 矛盾作家在创作时,他的知识、阅历、思维等语言活动的背景与他表现在作品中的意象主体总是存在着或多或少的差距,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言不尽意”或“意在言外”的现象。也正因为这种空白和不确定性,使解读者不可能一目了然地把握到文本的全部内涵,这就形成了文本与解读者之间的张力。读者在阅读文本时感到文本中文化、知识、阅历、经验的陌生,感到自己与文本间艺术审美层次、精神人格层次的距离,这些都是张力的具体体现。一次成功的阅读,正是这种张力被逐渐减弱或暂时消除的过程。因此,要使学生能有成功的阅读体验,教师必须努力去发现文本视野与学生视野之间的距离,并想方设法帮助学生消除这种距离,达到视野融合,张力消除。作为教师应明确一点:引导、帮助学生发现和消除张力,是阅读教学的本质“。在长期的阅读教学中,笔者就张力的发现和消除作了两方面的尝试,现总结如下:文学作品作为意向性结构而具有召唤性。正是召唤性呼唤着读者去阅读、去体验、去创造。同时,召唤性还在一定程度上引导和规范着阅读者想象、理解的方向。空白结构和否定性结构作为召唤性结构的两种重要形式,它们打破了阅读主体的无意识状态,召唤着读者去创造性地构建审美对象。一、在填补空白中发现和消除张力每篇作品都隐含着作者对读者某种理解的期待,而读者的阅读也并不意味着对作者思想感情的被动接受。由于无限丰富的社会生活和人类情感,由于语言文字特别是文学语言的多义性和模糊性,作者原欲表达的意象表达出来常常是“言不达意”,而读者被文本唤起的意象又往往“意在言外”。这就使得作者的意象和读者的意象不可能一致。而这种差异给阅读行为带来了极大的创造性。这种“言”和“意”的不相符合,使文本形成许多未定性结构和空白,这些空白在不同时期、不同的接受对象眼里,其具体的理解是不同的。正因为存在因空白而造成的“不完善”,才引起阅读者的内在张力,从而激发主体去寻找这些结合点,在想象性连接和创造性填补中进行审美建构活动。文本的空白包括语义、句法、意境、情节等方面的空白。这些空白是老师设计提问,引发思考,发现落差达成理解的关键之处。1、挖掘语义空白。指文学语言中由于双关、借代、隐喻、象征等造成的意义上的未定性。如老屋窗口中结尾引用一余姓诗人写哈雷彗星的几句诗:“你永远奔驰在轮回的悲剧一路扬着朝圣的长旗。”含无尽之意于言外。要体会这种意思,不仅要好好琢磨河英的人生历程,还要从中作深刻的思考。可设计这样的问题:联系河英人生经历曲线图,谈谈诗句的含义。或者可设计:作家余秋雨想通过此诗对我们说什么?茶馆中结尾茶客甲的话:“将!你完啦”可叫学生讨论话语背后的象征义。2、体会句法空白。句法空白是对语言习惯性常规的破坏或反拨产生出句法上的未定性。如雷雨中鲁侍萍的话:“你是萍,凭什么打我的儿子?”当中的省略包含着无尽的内容:既有对儿三十年的强烈思念,有想认的冲动;后来更有着对儿在周朴园身边成了强盗般的人的理智和愤怒等等。如我的母亲中“去吧,小子”母亲的话听起来极普通,却别有深情,这里既有母亲的理解、母亲的奉献,母亲对儿子全部的爱,仔细品味,令人潸然泪下。这样的语句应引导学生好好体会。3、填补意境空白。意境空白是指对文外之旨、韵外之致的整体意境空白的填补,是诗歌等文学作品阅读的重要手段。如在诗歌教学中,要求学生将诗中的意境用绘画或改写的形式表现出来,是填补意境空白的有效方法。比如再别康桥中的第节:“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要求将之改成散文形式。在改写过程中学生不仅要去了解剑桥是培养徐志摩的学识、理想、情操的、精神依恋之乡,而且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融入自己对作品的理解。这种二度创作是对文本意境空白的填补,借此可以引导学生更好地领悟一篇作品就是一个世界,一个作家的精神世界。4、补充情节空白。情节空白是指一些文学作品在情节上留给读者想象的空间,让读者与作者一起来完成情节的完整及人物的塑造。通过补充的形式,情节在读者的想象中丰富起来,作品形象在读者的想象中高大起来。比如可让学生画或说最后一片叶子中老贝尔门如何在凄风冷雨的深夜爬高画叶子的情景。学生在回味、沉思和想象中老贝尔门的形象会越来越高大,心中定能升起一片崇敬之情。在这篇课文里,类似的例子很多很多。老师应给予足够的时间让学生来想象。老师要引导学生善于发现空白,学会利用自己的经验、想象来填补空白。提高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使他们敏锐的语感能透过语言的表层意义触摸到内在的意蕴,填补语言的“言外之意”和“言不尽意”之处。有些看似普通平常的语言,学生体会不到他的妙处,教师可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写一写,看看自己写的和文本中的语言有什么不同,并思考哪个表达效果好,以寻求差距。比如为了让学生体会故乡的榕树结尾 “故乡的榕树呀”独立成段写法的作用。可让学生写几种结尾,然后比较出课文的写法更好,因为它深情地呼唤故乡的榕树,就是呼唤故乡,寓含了无尽的情思。 总之,作为阅读的引导者,不应越俎代庖,解释得过细,而应多想办法、多留空白让学生去想象、填补。二、 利用文本的否定性结构,在解决矛盾中发现和消除张力。我们在阅读文本时,凭着自己的阅读经验,对文本都有一种思维的定向和期待,而随着阅读的进行,文本以一种不为人知的审美形式打破了读者的阅读期待,随之而来的是一种“否定”的发生。否定结构指文本的一种存在形态,即文本的内容或形式是对阅读者经验习惯的否定(陌生化),它打破了阅读主体的无意识形态,唤醒了主体的审美注意。否定性结构在文本中具体表现不仅为语意矛盾,还表现为笔法矛盾,和情节矛盾等。1、语意矛盾:否定性结构在文本中具体表现在文本的着笔“不同”“不凡” 及“矛盾”处,教师应在这些方面入手引导学生发现张力,并在解决矛盾中消除张力。在文本的着笔“不凡”处发现、消除张力。如记念刘和珍君中开头:“中华民国十五年三月二十五日,就是国立北京女子师范大学为十八日在段祺瑞执政府前遇害的刘和珍杨德群君两君开追悼会的那一天”鲁迅为什么在那一天前用了那么多的定语,?乍一读,给人感觉就非同一般。整个句子传达出盘桓在鲁迅胸膛里的那种沉重、压抑而又激愤的情绪。学生通过这种节奏可以感受到鲁迅那种“欲言又忍”的悲痛之情,进而体味话语的深沉含义和独特情韵。项链的第一句:“她也是一个美丽动人的姑娘。”这个“也”似乎有点突兀,但品味之,会发现这个“也”字蕴含了玛蒂尔德多少的怨恨、不满和无奈,似乎是全文的基调所在。在文本的前后“不同”处发现、消除张力。在细读林黛玉进贾府后,你会发现当贾母问黛玉念何书时, 黛玉回答贾母:“只念了四书”。黛玉又问姊妹们读何书。贾母道:“读的是什么书,不过是认得两个字,不是睁眼瞎罢了!”当宝玉问她可曾读书时,黛玉只说:“不曾读,只上了一年学,些须认得几个字。”可见黛玉已意识到先前实话实说有不够谦虚之嫌,马上改口了,很能体现黛玉那颗敏感的心。 阿Q正传中当阿Q宣布革命时,赵太爷称他为老Q,赵白眼称他为Q哥,而先前人们总是轻蔑地、调侃地叫他阿Q。而到后来,洋先生扬起哭丧棒:“滚出去”此处可引导学生思考:“为何会有那么大的变化?”思考这些问题可以帮助理解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 在文本的看似“矛盾”处发现、消除张力。如雷雨中“相认”情节:为什么刚开始侍萍再三隐瞒自己,而最后又借衬衣这个话题挑明自己就是侍萍?再比如周朴园没认出侍萍前,保留她的一切习惯等,显得如此想念她,但当侍萍真正出现在他面前时,他却露出一副狰狞的面庞:“你来干什么?”前后矛盾,此处可设计一道辩论题:周朴园对侍萍的怀念究竟是真心的还是虚情假意的?在辩论中,学生对周朴园的人物形象的品析会更到位。记念刘和珍君中,鲁迅的情感始终在“说”和“不说”之间,他不断在“说” 和“不说”之间犹豫和挣扎,而这种两难的沉重源于作者的悲愤。又如孔乙己的结尾:“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句中“大约”表示不准确的估计,而“的确”表示准确无误。那么孔乙己到底死了没有?这两个意思联系在一起告诉读者孔乙己就是这样无声无息成了封建科举制度的可悲的牺牲品。2、笔法矛盾:主要表现在:可详写的却用简笔;可略写的却用繁笔;该这样写的却那样写。如孔雀东南飞中写太守家筹备婚礼的热闹场面,其实可缩写为一句话“四处买珍奇,迎亲准备忙”,更显简练,为什么不这样写?在最后一片叶子中为什么将贝尔们在凄风冷雨的夜晚爬上梯子画叶子的情景不正面描写,而用苏的话一笔带过。此题可引导从结构的紧凑和叙述角度的一致性来体会。因为如果按顺序正面写贝尔们怎样在凄风冷雨的夜晚爬上梯子画叶子,叙述角度就得变来变去,造成混乱。3、情节矛盾:我们平常讲究编写情节要合情合理,但有时为了某种特殊的情感和主题,作者精心设计了一些看似矛盾的情节来引起读者的关注。抓住这些情节矛盾之处,有利于张力的发现,并在深入探讨这些情节合理因素时,拉近与文本的距离。变色龙中奥楚蔑洛夫一会儿褒狗,一会儿贬狗,他褒贬的前提是“狗的主人是谁?”。在这近乎荒诞的矛盾中,我们可以发现沙皇统治下奥楚蔑洛夫之流的媚上欺下、见风使舵等的丑恶本质。如警察与赞美诗中苏比反复作恶,希望能蹲上监狱,却不能如愿,而当他改邪归正时却遭到逮捕,这一情节的矛盾用力的揭露了那个颠倒黑白、混淆是非的畸形社会。教师在引导学生发现张力,要了解学生已经知道些什么,还不知道什么;对一个教材所提供的文本,哪些信息是学生容易接受的,哪些信息是与学生原有的信息相抵触的,他们阅读的障碍在哪里。作为老师,应选择那些略高于他们的认知水平,他们又可以通过思考能够达成理解的最近发展区,即选择那些可以“跳跳可以摘到的果子”。 如果两种视界之间落差太大,学生“卡壳”时,教师可采用以下几种方法铺路架桥:1、融入现代视角,拉近时空距离。诗经是我国古代诗歌的起源,因其年代久远,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距离。特别是起兴手法和重章叠句的结构。如能联系当代的儿歌和歌谣,学生理解起来就容易多了:“一二三四五六七,我的朋友在哪里”的第一句就是为了引出第二句,也可算是起兴。2、演播多媒体画面、音乐,营造氛围。如西安这座城西安的古味,可通过编钟这种古老音乐进行渲染,味就浓了。如雨霖铃用李叔同的送别导入,可帮助理解诗的意境。3、注意情景置换,找准比较点。教夏衍的包身工这一课,可联系当今的打工妹,再通过时代背景的切换,比较不同时代女工的异同,在比较中深入理解。4、引发类似体验,以己度人。不同时期,不同地域,虽有不同的生活和体验,但人世间有许多情感体验是超越时空、相类似的。如我的母亲13节除夕之夜母亲送我返校两情节,可叫学生作相关联想,说说是否有跟课文相似的经历,比如“当你第一次离开家时,母亲”“当第一次住校往家打电话时母亲的话怎样?”等等,通过类似体验,更能理解母亲的伟大的、无私的对孩子的爱。5、利用相关知识,化难为易。学习姜夔的扬州慢,生长在和平时代的学生,是很难体会到词中所描绘的情景的。教师可引导学生理解词前面的小序,补充朗读诗经黍离,让学生想象日落黄昏时,满目萧条破败,耳闻清角低吟,从而引起他们萧索的意绪。在反复的诵读中,学生进入情景,走进文本,恍若身临其境,看到这一座“空城”的“景”,悟到诗人“黍离之悲”的“意”6、步步设疑,化大疑为小疑。如要理解将进酒中李白的内心真实的感受,可通过三个小问题来步步解疑:李白劝谁喝酒?李白劝人怎样喝酒?李白为什么要如此劝人喝酒?通过这三个问题的 相继解决,可以直指李白的内心世界:他貌似主张及时行乐实则渴望用世上进的心态。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实现张力的发现和消除,可以帮助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