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红色经典”改编热的冷思考摘要 “红色经典”改编是近年来文艺界出现的一个新现象,一批曾经产生过重要影响的文艺作品被陆续改编为电视剧或其他艺术形式。“红色经典”改编的不断升温折射出当下中国社会在日常生活、个人记忆、审美趣味、价值选择等方面出现的新变化,不能不引起我们对它的诸多思考。关键词 红色经典 改编 思考“红色经典”这一概念附着了太多的社会历史内容和复杂的政治意义。从1949年到“文革”结束,曾经出现过一批有着广大受众和影响的文艺作品,如林海雪原、小兵张嘎、烈火金刚等等。这些作品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文学经典。作为一种革命话语,它承载着历史叙述的重任;作为一种文学话语,它造就并容纳了当代中国几代人的生活、激情和理想。“红色经典”以精神方式参与了20世纪中国历史的进程。在社会转型和市场经济全面来临的时代,“红色经典”正在经历着一场前所未有的商业化改写。一批曾经产生过重要影响、以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为题材的文艺作品被陆续改编为电视剧或其他艺术形式。“红色经典”改编的不断升温折射出当下中国社会在日常生活、个人记忆、审美趣味、价值选择等方面出现的新变化:原作者的革命精神和理想主义的价值观被颠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作为一种当下流行的价值参照系渗透进来,进一步拉近大众化与庸俗化之间的关系;既不尊重原著,也不追求意义,只是为了好玩,艺术家在道德上放纵自我以换取更广大的接受群体,把艺术的创造力变成了一种篡改和利用。 在当代中国,市场化程度最高的大众娱乐形式非电视剧莫属,决定一部电视剧命运的是收视率。经典改编风潮有其必然性,从改编方来说,改编经典名著是一个高起点的介入,经典家喻户晓,经过了时间检验,受欢迎是一个默认值,直接选取在时间长河中屹然耸立的经典故事,以不同的媒介手法对其进行翻新创造,这种由于融合和借鉴所带来的优势是不言而喻的,其意义也显然:传承文化,普及经典,弥合时间的断裂感。从经典自身来看,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就在于其超越时代的生命力,经典存在的意义不在于被奉若圭臬,经典也不是为了被高阁“悬置”而存在的,它的价值在于传承。大众传媒使经典的传播和扩散达到了一个空前的高度,而基于不同媒体形态的经典改编就是最直接的方式。经典名著是特定时代背景和历史的积淀,经典总是带着当时代的记忆,具有整体的魅力和独特的价值,这也是对经典名著改编的特殊性所在。可以说,经典改编面对的不仅是经典名著本身,不仅仅是一本书,一出话剧或者是一部电影,还有人们对于经典名著的记忆和想象。“红色经典”的内容是主旋律的,相当一部分40岁以上的观众对当年的这批作品尚有鲜活的记忆,对高收视率的预期便成为改编的动力。在缺乏像激情燃烧的岁月这样的新剧本情况下,改编“红色经典”就成为一个简便的选择。如果“红色经典”只是一些历史或文学文本,今天的改编和重述要简单得多,问题在于,它既是历史叙事,也是历史本身。不是所有的“红色经典”都适于改编,只有具备了大众娱乐基本元素的作品才有改编的可能,比如俗世的故事结构、复杂的情感纠葛、紧张的戏剧冲突、被暗示的性关系等:这些也正是红色经典电视剧大做文章之所在。另外,为了摆脱以往的人物高、大、全的形象,就把它变得低、小、破;为了丰富原作单薄的内容,就人为地编造一些情节,等而下之的成为了“戏说”经典、“桃色”经典。急功近利的商业心态使得改编者难以在作品的深度和厚度上下功夫,大量娱乐因素的渗透使得“红色经典”电视剧与观众原来的阅读体验和审美感受相去甚远。 “红色经典”改编热持久不衰,一个基本原因就是它抓住了当代人的怀旧情绪。作为美学范畴的怀旧是历史意识退化的产物或替代品,弥漫在“红色经典改编剧”的生产、消费过程中的怀旧情绪在一定意义上显示了我们的“历史记忆的空洞化”。由于历史记忆的空洞化,在重述“红色经典”时就出现了一个十分普遍的现象:用我们今天的价值观念、生活经验去演绎历史,仿佛不这么做,革命生活就得不到合乎逻辑的再现。这究竟是编导刻意迎合当代“大众”的口味,还是他们根本就没有理解历史的能力?或者二者兼而有之?革命时代的经验和逻辑离我们今天的现实生活确实十分遥远,但是在“红色经典”的重述中,差异不能作为我们理解障碍的理由,而应成为艺术创造的前提与动力。简单的以今天的人情世故“同化”昨天的历史,看似顺理成章,实则表明了改编者历史意识的缺失。 人类对精神信仰的依赖,来源于对现实安慰的需要和对情感寄托的渴望。从这个角度上讲,“信仰”存在的作用,甚至是科学、哲学、文化、艺术等都无法取代的,它是人的精神世界赖以平衡、安宁、快乐的根基。梅艳芳“往生净土”和张国荣“瞬间飞跃”,再次传递出强烈的生命疑惑时,人们深在的信仰需求被强烈的震撼了:我们“从哪里来?要到哪去?”“人是什么?”“人生应如何度过?”“信仰是什么?”正是这种生命的困惑,再度唤醒了我们对保尔精神的向往。保尔柯察金不是完人,他有过大大小小的缺点、错误,他年轻、无知、经验缺乏,有十月革命后“左”的倾向,但他拥有信仰,拥有希望,拥有明确的目标,无怨无悔地把自己的整个生命和全副精力都献给了人民。“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属于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背诵着保尔的格言,几代中国青年一路走来,踏入了今天这个多元、杂语、过于功利的时代。人们为物质积累而奔波、忙碌,达到了一定的富足后蓦然回首,才发现早已没有了精神的栖息之处,四顾茫然,家在何方?于是,人们突然淡化了保尔性格中“被政治上的专制主义者用作培养驯服工具、宣扬奴隶主义的道德资源”等缺陷的批评,欲借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那份理想主义情怀,为我们的“寻梦情结”重新点燃希望之火!客观地讲,在人们丧失人生方向、漠视生活激情的时代里,重塑红色人物、回归英雄主义的艺术精神,不仅是观众审美追求的提升,也是对崇高精神的呼唤。事过境迁,“当时的保尔”、“当时的我”与“今天的保尔”、“今天的我”之间,已经存在了巨大的历史差距与文化心理差距。人离不开理想、信念这心灵的光。消费主义的原则强调的是娱乐性、商业性和消遣性,在此话语背景下的任何经典文化、高雅文化都逃脱不掉被拿来“消费”的遭遇。消费时代的人们,更多是想从过去的保尔身上寻找回些许已经失落或正在失落的道德与文化“资源”。改编者为满足当今读者和观众的接受期待,对保尔进行的一系列爱情“重塑”,不仅使保尔走向了“非保尔化”,更使人们的“寻梦”愿望变得遥不可及。消费主义原则对红色经典进行的媚俗包装,累及了红色经典的精神价值,消解了人们对回归激情时代的渴望和梦想,折射出英雄匮乏的无奈和信仰危机的焦虑。 “红色经典”改编确实出现了诸多问题,这一现象的出现却至少说明某些作品仍然具有生命力,文学作品的价值是在一代代读者不断的阅读和阐释中得以体现的。“红色经典”改编的积极意义也正体现于此。去年国家广电总局针对“红色经典”改编剧存在的问题,向全国各地下发关于认真对待红色经典改编电视剧有关问题的通知,要求严肃对待红色经典的改编,尊重人民群众已经形成的认知定位和心理期待,不可使“新红色经典”脱离原著表现的时代背景和社会本质,片面追求收视率和娱乐性;不可脱离原著的核心精神去“误读原著、误导观众、误解市场”,使电视剧与原著的思想内涵相去甚远。在这个传统缺失、信仰困乏的时代,在审美视角和价值观念日益多元化的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至2030股份商业银行行业市场发展现状及竞争格局与投资价值报告
- 年终工作总结自我评价
- 消防安全月培训教学课件
- 项目管理全流程课件
- 矿山合作协议及承包权转让与执行监管协议
- 离婚法律协议变更与子女抚养权调整执行顾问合同
- 家庭关系调整与财产分配分居协议示范
- 离婚协议补充协议范本:家庭财产分割补充条款
- 离婚房产分割及婚后财产增值补偿协议书
- 砂石料运输合同范本:绿色环保物流合作
- 航运大数据分析与决策支持
- 2025至2030全球及中国两轮组合仪表行业产业运行态势及投资规划深度研究报告
- 2024公路运营领域重大事故隐患判定标准解读学习课件
- 耕地保护培训课件
- MES追溯管理制度
- 质量专项改善管理制度
- T/CHES 79-2022大中型输水渠道工程维修养护规程
- 人工智能智慧体育课件教学
- GA/T 2187-2024法庭科学整体分离痕迹检验规范
- 盗窃谅解赔偿协议书范本
- GB 45549-2025石墨和萤石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