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啊拓荒者》中人物形象的生态女性主义分析.doc_第1页
《啊拓荒者》中人物形象的生态女性主义分析.doc_第2页
《啊拓荒者》中人物形象的生态女性主义分析.doc_第3页
《啊拓荒者》中人物形象的生态女性主义分析.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啊,拓荒者!中人物形象的生态女性主义分析摘要:从生态女性主义的视角分析啊,拓荒者!中的人物形象,从女主人公对待自我女性身份和与其他女性的关系等来分析其女性意识,从她对待土地的态度来分析其自然观,结果表明:女主人公由于受到父权制世界观和人类中心主义的影响,缺乏对女性身份及自然的正确认知,因而性格中曾经存在着男权倾向,排斥女性身份并以征服和利用土地来满足自我利益;但随着其认知的深入,主人公逐渐接受自我身份,并产生了对人类与自然相互依存关系的深层认知。薇拉凯瑟是美国20世纪以描写西部大草原和拓荒者生活而享有盛誉的女作家。她一生共发表了16部中长篇小说,60多篇短篇小说、诗歌及散文。女性和自然是她的拓荒作品中最为突出的主题。啊,拓荒者!就是薇拉凯瑟以此为主题的第一部成功作品,多年来从女性主义,浪漫主义及文化相对主义等角度受到了评论界的广泛解读;其女主人公亚历山大德拉,一直以来被誉为凯瑟笔下最具有拓荒精神的完美女性。随着20世纪70年代西方生态批评与女性主义批评的结合,生态女性主义理论应运而生。生态女性主义的核心观点是:西方父权制文化体系在压迫自然和压迫女性之间存在着某种历史性的、象征性的和政治性的关系,而导致这种双重压迫的思想根源就是人类中心主义和男性中心主义;它批判父权制二元认识论,赞美女性本质,强调对女性与自然的重新认知;并倡导在遵循生态主义与女性主义原则下建立一个消除性别压迫,缓解生态危机的和谐社会。它以探讨文学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为宗旨,在文学批评中得以初步运用。生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对传统文学的渗透引发了评论界对以往作家作品的重新解读,薇拉凯瑟和她的啊,拓荒者!就是其中一例。本论文正是尝试采用生态女性主义的相关理论,重新分析啊,拓荒者!中的人物形象,从而得出不同结论。一、强烈男权倾向的女性青年时期,在性别意识和自然观念上,女主人公表现出明显的男权倾向:成长于父权意志为中心的家庭,男权理念的长期内化,使亚历山大德拉能够被认可为父权意志的继承者。从象征意义上讲,父亲临终前对她委以重托在一定程度上使她这一身份地位得以确立。首先,名如其人。沙伦欧伯恩曾指出:“凯瑟对女主人公的名字的刻意选择,强烈暗示了本部作品与前一部作品亚历山大桥的相似性,作家赋予了亚历山大桥中的男主人公以Alexander Barely的名字,而在啊,拓荒者!中赋予女主人公以颇具男性化的Alexandra Bergeson,意在突出女主人公和前者一样,都陷入了内心迷惘和冲突并导致了严重的自我性格分裂。”亚历山大德拉的着装颇具男性的特点,“她穿着男式的宽大外套,头戴圆圆的长毛绒帽子,围着厚厚的围巾;她是分界线上高大强壮的女孩子,步子矫健,做事坚决果断。安妮伍德沃斯认为:“这些描述体现出易装癖的某些特征,暗示了人物性别身份的不稳定性;人的外表塑造人的身份意识并被这种身份意识所塑造,外表是自我和他者关系的一大信号。在这种意义上,女主人公的易装癖(crossdressingor transvestism)可谓是对自我女性审美的放弃及对男性审美的追求,同时也是其男性化倾向的外在表现。从女主人公与母亲的关系上来分析,生态女性主义认为,“融洽的母女关系应该成为父权制意识形态的敌对力量,因为它在传统的父系家庭谱系里建立了自己的女性空间。”但事实上,女主人公与母亲的关系却不甚亲密。由于父权制世界观的长期内化,母亲虽然不满于父亲做出的诸多决定,但最终只好默默服从。对于母亲的种种困境,女儿从没有表现出怜悯之情;并且从小说文本里,读者很难发现青少年时期的女主人公与母亲共持家务、促膝谈心的场面,但却能从病危父亲的回忆和期望中,认识到女主人公更像是令父亲中意的能够支撑家业的男子汉。在一定程度上,这种疏离的母女关系也体现了女主人公对传统女性气质的拒绝及对男性气质的倾向性。 由于女性话语、女性性别意识的缺失以及对农场事务的全身心投入,主人公不能察觉到异性朋友之间的爱慕之情,并且在有意识或潜意识中压抑了自己对爱情的向往。“亚历山大德拉的思想是一张白纸,上面写满了关于天气、牲畜和庄稼,没有爱情;她也从未沉浸于情感的幻想之中。”正如同她的弟弟艾米所评价的那样,“亚历山大德拉的人生中缺少了某一种东西。”并且,对于艾米与弗兰克的妻子麦丽之间的特殊感情,她从来没有意识到这与她自己与麦丽之间的友谊大不相同,她更加坚信好男孩决不会对已婚女人动真情;她与卡尔的交往缺少任何浪漫的因素,当内向的追求者卡尔委婉地向她表达爱慕之情时,“我觉得在任何事情上我都能和你坦言面对,唯独有一件事 关于你自己如果我告诉你你在我心目中的印象,你令人们倾慕不已。”而亚历山大德拉竟然回答说,“人们都喜欢和穿着整洁的人打交道吧。”可见她对卡尔的爱意疏忽失察和无动于衷。在婚姻问题上,同时代的其他女性放弃了对自已婚姻的决定权,亚历山大德拉的看法是,“我认为西格娜等大多数女孩子都嫁给了她们所惧怕的男人,性情暴躁的男人可以成为一个不错的管理者。”她还认为麦丽与西格娜应绝对服从丈夫的意愿,并把麦丽与弗兰克的婚姻危机归咎于麦丽自由好动的天性,从而反映出她扭曲的婚姻观。从以上事例的分析不难看出女主人公对女性身份的排斥和她明显的男权倾向。另一方面,女主人公对待土地的态度也带有男权和人类中心主义的倾向,生态女性主义者认为:“人类对自然的真正热爱决不是看重其对人类的用途。如果除人以外的任何生物都被贬值、滥用、压迫、屠杀,以满足人类的最大利益,这种万物皆为我的思想就是人类中心主义的一大特征。”女主人公并不真正热爱土地和自然,她仅仅把自然作为满足人类意愿的工具来加以征服和利用:在她眼中,猪、家畜、其他动物以及土地,除了它们可以利用的内在价值以外,人类不必要给予更多的关注。当她的兄弟罗和奥斯卡意欲猎杀野鸭来吃肉时,她不但未阻止他们的做法,而且还在环保主义者艾弗面前庇护他们;她认为自己可以让土地长出任何她想要的庄稼。与热爱自然的艾弗相比,女主人公可谓是一个自然的征服者。她与艾弗交往并向其学习饲养家畜的经验,仅仅是出于对经济利益的追求而非对动物及自然的真正热爱。在农场的经营管理上她虽表现出了超群的能力和智慧,但所有的正确举措均出自于她敏锐的商业意识及对父权制家庭的责任感,归根结底是为了完成父亲遗愿,获取财富并维护自己在家族中的家长权威。因而,这一时期,亚历山大德拉已完全成为父权制度和意识形态的代表。二、双重性格冲突的女性成年时期,亚历山大德拉在认知自然、认知女性身份的精神求索中体现出了双重性征。在精神上她经历了男性自我与女性自我的性格冲突,但最终与前者决裂。当女主人公已经完成对家庭对土地的使命、成为分界线上最富有的农场主时,生存问题已不再提上日程。主人公逐渐进入到个人情感世界并在人际交往中积极转变自己对女性及自然的意识观念。一方面,女主人公强烈反对代表男权压迫的两兄弟对自己财产和感情问题的干涉。自私、贪婪的兄弟为使姐姐名下的地产不落入外人手里,竟然不感恩于姐姐为了全家人的富足所付出的一切代价,也丝毫不顾及姐姐的终身幸福,粗暴无情地阻止姐姐与恋人卡尔的交往;即使是她最疼爱的上过大学的弟弟艾米,也认为年近四十的姐姐结婚的想法很滑稽可笑。这一事件折射出女性在社会生活各层面中所遭受的偏见和压迫。在此境遇下,女主人公清醒地意识到男权社会的种种不平等。她不再作父权意识的代表,也不甘承受男权的压迫,而是毅然决然地捍卫自己作为家庭成员、作为独立女性的正当权益。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主人公对父权制世界观的不满和反抗,是其性格转变的前提。女主人公在与活泼热情的麦丽交往中进一步认知了女性身份及女性气质,她在生活中逐渐焕发出女性应有的气质,并开始发展与卡尔的恋情。对于女主人公来说,“麦丽是一个能与之倾心相谈的好伙伴,她们搭伴去教会,一起做针线。” 她也渐渐学着麦丽的样子,在头发上别漂亮的野花来装扮自己。并且,作为女性,她能够觉察到麦丽正遭受着不幸婚姻的严酷考验。简阿科塞拉认为,“女性之间的理解与同情在道德上相当进步,它打破了自我中心主义并能够急人所难,情感的交流标志着姐妹情谊的加深和女性群体的建立。” “ 与女主人公以往对麦丽的排斥和蔑视态度相比较,可见其女性自我意识在逐渐觉醒。当麦丽和艾米被弗兰克枪杀后,她已开始认识到麦丽不应该仅仅是一个已婚女人,她也应该有追求自己幸福的权利。除此以外,女主人公与艾弗建立起了深厚的友谊,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她自然观念的转变和生态意识的产生。生态女性主义者席瓦梵答娜指出:“世界上万事万物都是相互关联的整体,没有天生的等级差别,对自然的真正热爱就是要反对任何形式的压迫。”艾弗是一个为文化社会所放逐的虔诚的环保主义者。他天然的生息处所,质朴的生活方式,与一切生灵为友,与自然融为一体,使艾弗本身就成为了自然的象征。女主人公对自然的热爱既源自于艾弗的精神引导,又体现在她对艾弗的理解关爱。当他失去自己的土地时,女主人公收留了他;当他将被送往疯人院时,女主人公保护了他;她尊重他,听取他关于善待生灵、善待自然的种种见解。在静谧的大地怀抱中,她开始审视了自己的自然观并融人了与自然的亲密交流:她的住处就像广阔无边的大花园,她喜欢聆听土地上的天籁之声,她经常回忆起曾经在池塘边观看到的那只悠闲的野天鹅。但另一方面,女主人公无法摆脱男权理念的束缚:她从不与麦丽探讨感情问题,因为她歧视麦丽并认为她们不属于同一类,“但她从不与她(麦丽)谈论她自己的感情问题,有时候刚要谈起来,一种天性就告诉她,在这个问题上她与麦丽决不会相互理解的。”鼬她仍然把麦丽和弗兰克的婚姻危机归咎于麦丽,对麦丽缺少理解,却同情弗兰克 一个嫉妒、残忍而又大男子主义的丈夫。显然,这也是根植于女主人公内心深处的男权意识在作祟。在一定意义上,弗兰克就是女主人公男权化了的自我。甚至在弗兰克杀死麦丽和艾米后,她仍去监狱探望弗兰克,正是因为她坚信她和弗兰克才属于同一类人 此时亚历山大德拉依然固守男权理念。但也只有在目睹弗兰克因杀妻而入狱的惨痛下场之后,亚历山大德拉才产生顿悟并彻底放弃男权理念。总之,通过分析女主人公的人际交往,见证了其探求女性身份及转变自然观的心路历程。但无论如何,主人公的性格仍然存在缺陷。正如罗伯特奈尔逊所阐述的:“不管亚历山大德拉在多大程度上恢复了遗失的话语,那都不是其全部。”三、回归自我的完美女性墓园淋雨及重返家园与恋人团聚事件促进了女主人公生态自然观念的形成及女性话语和女性身份的回归,进而使人物形象实现完美。墓园淋雨是女主人公完全认知自然的前奏,她的身体和精神都以最直接的方式和与自然交融,使她得到精神上的重生。“雨滴在身上的甜美感觉,让人回想起当娃娃时候的感觉。它把你带回到还没出生前的混沌黑暗中。”雨是自然界的精灵,而婴儿的意象既象征了新生力量,又强化了自然界慈母般的抚慰。正如艾弗所言“她将会从死者那里获得真知,获得平静 当肉体的眼睛闭上时,心灵的眼睛睁开着。”在伯格森家的墓园里,伫立于倾盆大雨中的女主人公经历了一次精神的洗礼和启迪。墓园事件之后,女主人公的家里宛然成为充满关怀、理解和姐妹情谊的女性乌托邦。在环保主义者艾弗和活泼开朗的西格娜的悉心照顾下,女主人公迅速恢复了健康,并继续进行她的精神蜕变之旅 去监狱探望弗兰克。那“昔日鲜龙活跳的波西米亚小伙子”已经“不具备人的样子”,那“根本不荐讲人话”的。幡然悔悟了自己虐妻杀妻的罪恶,并表达他余生唯一的心愿是回归家乡母亲身边。弗兰克性格的巨大转变促使女主人公产生了顿悟,萌生了立刻离开监狱回归家园的强烈愿望。之后,女主人公返回“分界线”,与日夜兼程远道归来的恋人卡尔得以重新团聚。从象征意义来讲,回归家园是女主人公男性自我的完全引退、女性自我的彻底回归及自我身份的完全认知。与恋人团聚后的女主人公对故土产生了新的感悟,“回到老地方后我很高兴,我在这已经住了很长时间。这里十分安宁,十分自由,我是属于土地的,现在尤其如此 并且,她对自然与人类的关系产生了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