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脊轩志_教学设计3_第1页
项脊轩志_教学设计3_第2页
项脊轩志_教学设计3_第3页
项脊轩志_教学设计3_第4页
项脊轩志_教学设计3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项脊轩志 教学设计3教学目标1了解归有光经历及其文学成就。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熟悉课文大意;积累相关文言字词知识。3学习作者善于从日常琐事中选取富有特征的生活细节来抒写感情的技巧。4体会本文笔墨清淡而情意缠绵动人的特色。教学设想项脊轩志是一篇借记物以叙事抒情的优美散文。它通过记述“百年老屋”的几经兴衰,回忆家庭琐事,表现了对物在人亡、三世变迁的感慨,表达了对亲人的深厚感情。读了此文,读者无不为之动容。文章之所以有如此感人的力量,就在于一个“情”字,因为文中洒泪泣血,一字一咽,一句一啼,事事关情,语语动情。教学中,应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大意,积累字词,注意文章的细节描写,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欣赏本文平淡下面蕴涵的深情,学习借鉴作者归有光多样而高超的传情艺术,提高自己的审美意趣。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课文导入展示熟语: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学生解释词语,老师趁机引导)房子之于中国文人,不仅仅是他们的生活空间,更多时候是他们的精神家园,因而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刘禹锡陋室铭“斯是陋室,唯吾德馨”,台湾作家李乐薇我的空中楼阁把小屋看作“生活中的第一件艺术品”。他们或恬淡孤高,或陶醉自然,有诗意地栖居情怀。归有光这篇散文项脊轩志专门为书斋作记,作者在它的项脊轩里又寄寓何种情怀呢?二、作者、作品、背景知识1归有光和他的散文归有光(15061571),字熙甫,号震川,明代昆山(现在江苏昆山)人。他自幼苦读,9岁能文,但仕途不利,35岁才中举人,后连续8次考进士不第。于是迁居至嘉定(现在上海嘉定)安亭江上,在那里读书讲学二十余年。他的学生很多,称他为“震川先生”。到60岁才中进士,授县令职,一生郁郁不得志。归有光的散文风格朴实,感情真挚,叙写家事细节,亲切生动。归有光虽然仕途不得意,但他博览群书,在散文创作方面有很深的造诣,是明代杰出的散文家。在创作中,反对“拾人之涕唾”,提倡“独出于胸臆”,强调真实感情。他的这种文风,发扬了唐宋的优良传统,后人把他和唐顺之、茅坤等人并称为“唐宋派”。“唐宋派”诸子创作以他为尊。归有光的散文源出于史记,取法于唐宋八大家,风格朴实,感情真挚,被誉为“明文第一”(黄宗羲明文综序),当时人称他为“今之欧阳修”。他的散文创作,包括学术、赠序、杂记、墓志铭等。其中杂记50篇是他的创作精华,而那些写自己家事的杂记,亲切生动,价值尤高。他的这类散文,感情真挚自然,语言朴素流畅,细节真实生动,有诗一般的意境。有人称赞他的散文“不事雕琢而自有风味”。其中项脊轩志可为代表,其他如先妣事略寒花葬志等,也很感人。归有光的散文对清代影响很大,清代散文的主流是桐城派。桐城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姚鼐认为,归有光直承唐宋八大家之后,元明两代除归氏外别无他人,并把他视为唐宋八大家和桐城派之间的一座桥梁。这个评价是符合实际的。2释题:“项脊轩志”志:名词,记。轩:本指前面高有帷幕的车子,因而把像轩车的屋子、走廊都叫轩。今天“轩”用来指有窗的廊子或小屋,多用于书斋茶馆;项脊:因江苏太仓项脊泾得名,因为他远祖归道隆曾居住于此,把它用来作书斋名有纪念远祖的意思。三、快速通读全文,扫除字词障碍1正音渗漉(shn l)栏楯(shn)修葺(q)异爨(cun)老妪(y)汝姊(z)阖门(h)长号(ho)婢女(b)扃牖(jing yu)呱呱(g)象笏(h)2补充注释(1)不能得日:得不到阳光。(2)万籁有声:一切声音都听得到。(3)日过午已昏:屋里光线昏暗。(4)庭阶寂寂:庭院寂静。(5)庭中通南北为一:一,整体。(6)凡再变矣:凡,总共;再:两次。(7)相为应答:对她做出回答。(8)何竟日默默在此:竟日,整天。3文言字词积累参见练习三、四部分。略。四、梳理情节脉络,整体感知课文1学生反复朗读课文,思考讨论以下问题,熟悉课文大意。问题一:文章的文体“志”也就是“记”,属记事类,本文写了哪些人、哪些事?明确:涉及的主要人物有:作者自己、老妪、母亲、大母、妻;涉及的主要事情有:项脊轩的修葺、自己的读书生活、诸父异爨、先妣及大母的事迹、遭火不焚、亡妻旧事。问题二:文章是怎样将这些零散的材料组合成一个整体的?(特别值得注意文章的前后两部分不是同时期完成的,后两节是补记的。)明确:文章通篇以项脊轩的变迁为经,以人事变迁、亲情离合为纬,经纬交织,既写了难忘的人世亲情,也写了青年主人公归有光在轩中的读书生活及理想抱负。(教师可概括为:“轩”的变迁,情的离合。)2小结归纳课文大意(1)一个书斋;(2)两种情感;(3)三世变迁;(4)四个女人。五、课堂小结作者以项脊轩为线索,追忆了许多可喜可悲之事,写出了对这座百年老屋的亲切感受,写出了对亲人的深挚怀念,同时也寄寓了自己功业未就的忧愤心情。六、布置课后作业1熟读课文,体会文章复杂的感情。2完成课后练习三和四。3思考:作者是如何抒发他的感情的?哪一种感情最能打动你?为什么?第二课时一、课文导入项脊轩志取材似乎很散:亡母、祖母、亡妻生前细事一条线索;“我”在项脊轩中的读书生活一线;项脊轩几经变化,归家从大家族到中衰分家一线。时间从“我”小时候,到十九岁束发在轩中读书,直至“现在”(指补写时),跨度很大。但细细观来却井然有序。原因何在?抓住了细节。“一枝一叶总关情”,好的细节描写,往往能传达出人物微妙而深邃的感情,也能给读者以难忘的印象。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文章的细节描写、抒情的技巧及巧妙的构思。二、赏析细节,感悟情怀1找出文中的细节描写,并感悟其间的情感。明确:细节一:老妪说亡母事。深含着母亲对子女的关怀厚爱、婢女对主人的深切怀念,“我”对母亲的无比崇敬和怀念之情蕴。细节二:祖母望孙成龙。刻画老祖母对孙儿既盼望子孙争气,又关怀疼爱,内心的矛盾心理,细致入微地传达出祖母对孙儿的殷殷关爱和期盼。细节三:妻说家有阁子。与妻子度过的欢乐时光,妻子的关爱;妻死之年手植枇杷,今已亭亭如盖,融入了作者对亡妻刻骨铭心的哀思。人亡而物在,睹物思人,情何以堪?真是“人面不知何处去”,而今思念何茫然。把真切缱绻的感情融入景物,以景结情,以景语达情,言尽而意远。细节四:项脊生读书轩中。有读书的欢乐,有目睹家族衰败的苦痛,有人世沧桑的感慨,有对妻子刻骨铭心的怀念。细节五:项脊轩环境描写。“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幽雅静谧的气氛,反衬出今日的孤寂与凄凉。2小结:“人有悲欢离合”,能真正“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者古来几人?其实物理和人事类同,事物有新旧变迁,人事有喜悲经历。项脊轩累三世,“凡四遭火而不焚”,也许有神护之,那么人生遭际,最终命运又由谁来掌握?念及于此,命运多舛者悲从中来。三、巧妙构思,形散神聚1本文的线索是什么?明确:本文有两条线索,一条是项脊轩的兴衰变迁,一条是作者的思想感情变化。“然予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一句,在文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引起了对家庭生活琐事的回忆,而这些事又都与项脊轩有关,都表现了作者的悲哀之情。用这一小屋的历史把物境、人事、所见、所闻、所感等等,有序地贯穿起来,用自己的思想感情把它们统摄起来,使这些本来互不关联的东西产生内部联系,在“形”“神”上都得到和谐的统一。2托物寄情的表现手法(1)写作目的:表达自己浓重的悲愁情绪和对所挚爱的先大母、先母、亡妻的怀念。(2)凭借之物:项脊轩。作者“借一阁以寄三世之遗迹”,小屋与作者内心感情的联系密切:第一,此轩牵系着归家的几代人,而且都是作者最思念的人;第二,小轩牵系着自己和家族的许多事,小轩的变迁反映了家族命运的变化;第三,小屋是自己喜悦与悲哀、希望与梦想的见证。此文处处写小屋,实际上是处处在写自己的感情,小屋成了全文思想感情的一个绾结,成为抒发内心感受的一个触发点。具体分析如下:小屋环境暗示家道的衰败。修葺小屋反映自己学业上的勤奋,暗示并反衬自己的不得志。诸父异爨直接描写家道的衰败,抒发怀念往昔思念亲人的感情。四次遭火以往都有神护,现在呢?反而破败不保,反衬家庭现在的不幸。妻至轩中抒发对亡妻的思念之情。3小结:作者对自己的书斋项脊轩的无限眷恋的感情,是贯穿全文的一条线索。无论写景、叙事或抒情,都与项脊轩息息相关,由状物而怀人而抒情,三者融为一体,做到了形散神不散,这是本篇由于托物寄情的表现手法而形成的组织材料、安排结构的一大特点。正如王锡爵所说的“无意于感人,而欢愉惨恻之思,溢于言表”。四、重点语句及翻译(1)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2)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3)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4)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参考译文:(1)在北面开了四扇窗户,院子四周砌上围墙,用来挡住南边射来的阳光,阳光(从北墙上)反射回来,室内才明亮起来。(2)借来的图书堆满了书架,我在这里生活悠然自得,有时长啸或吟唱,有时静悄悄地独自坐着。(3)在农历每月十五日的夜晚,明月高悬,照亮半截墙壁。月光下,庭中桂树的影子交杂错落。微风吹来,树影摇动,美丽可爱。(4)我的妻子嫁到我家。经常来到轩中问我一些古代的事,有时伏在桌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