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学校教师心理健康研究课题实施方案.doc_第1页
民办学校教师心理健康研究课题实施方案.doc_第2页
民办学校教师心理健康研究课题实施方案.doc_第3页
民办学校教师心理健康研究课题实施方案.doc_第4页
民办学校教师心理健康研究课题实施方案.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民办学校教师心理健康研究课题实施方案 一、课题的提出 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育人的内容又包括了育德、育心。心理健康是教师素质的核心要素,也是教师整体素质提高和教育教学质量提高的基础与保障。据国家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组前不久对辽宁省内168所城乡中小学的2292名教师所进行的检测,结果表明中小学教师心理障碍发生率竟高达50%!中小学教师已经成为心理障碍的高发人群: 国家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组采用国际公认的SCL-90心理健康量表这一工具,由心理学专业人士对教师实行检测。检测表明,69的被检测教师自卑心态严重,另外,嫉妒情绪明显、焦虑水平偏高等也是较突出的问题。 上海市小学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一项调查显示,教师心理疾患检出率为48,与一般群体的“常模”相比,有234的小学教师超出“常模”2个标准差。 广州市天河区在最近举行的一次心理保健讲座上,用心理健康测试量表(SCL-90)对在场教师进行测试,结果显示:近半数教师的心理健康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调查还显示,3151的教师有轻度心理障碍,1237的教师有中度心理障碍,21的教师已构成心理疾病,69的教师感到压力大,嫉妒情绪、焦虑情绪的出现也比较高。调查发现,教师的心理问题症状主要表现为抑郁、精神不振、焦虑、过分担心、有说不出原因的不安感、无法入睡等。 杭州市教科所去年上半年对市区30所学校的近2000名教师进行的心理健康状况调查表明,有13的教师存在心理问题,76的教师感到职业压力很大。 北京市对500余名中小学教师的调查更显示,近60%的教师觉得在工作中烦恼多于欢乐,70的教师有时忍不住要生气发火。教师中较普遍地存在着烦躁、忧郁等不良情绪。 近几年,随着民办教育的迅速发展,大量的公办教师进入民办学校,由于民办学校在办学中存在着运行机制难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社会保障制度欠健全、师资队伍建设缺少长远规划、教师聘任存在较大的随意性等问题,民办学校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更令人担忧。我们对市内部分民办学校教师进行了症状自评问卷(SCL-90)的调查,结果显示,教师普遍存在以下心理障碍: 76%的民办学校教师觉得压力比较大甚至很大。而在调查教师“面临的压力”时,所有教师无一例外地提到“工作没有稳定性,在学校找不到归属感”。 有49的教师认为自己的水平没能得到应有的发挥,82的教师认为在民办学校工作成就感低甚至没有成就感。 86的教师每天工作时间达到10小时以上,其中37的教师每天工作超过12小时,82的教师感觉压力来自于对学生的教育教学,81的教师觉得在民办学校不快乐。 多数教师在遇到问题时宁愿自己默默承受,致使压力堆积在心,而最终通过其他主观症状表现出来。比如有相当部分教师反映睡眠不好、午休时无法入睡。 民办学校与教师间松散的聘任关系、学校与教师间不平等的地位,使得教师无法与学校的命运休戚与共。许多教师对自身未来的发展感到迷茫,甚至有教师感觉未来是毫无希望的。 由此看出,民办学校教师的心理问题是十分突出的。在深入贯彻民办教育促进法之际,在民办教育蓬勃发展之时,研究民办学校教师心理健康状况、探究民办学校教师心理健康对策显得尤为重要。为此,我校拟以南充市各民办学校教师为研究对象,开展民办学校教师心理健康研究的课题研究。 二、研究价值 (一)决策价值 了解民办学校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研究民办学校教师心理健康标准,探求民办学校教师心理健康的对策,并在此基础上研究出适用于民办教师成长的方式,为学校董事会及教育主管部门加强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和促进民办学校教师健康成长,从而更好地发展民办教育事业提供决策依据。 (二)理论价值 目前,教师心理健康问题引起了教育界、心理学界的广泛关注,研究者在该领域中也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查阅国内有关资料,规范的研究报告并不多见,对民办学校教师心理健康问题更缺乏系统研究。有人统计,近10年来国内学术期刊上与教师心理健康有关的实证性研究论文不足30篇,有关民办学校教师心理健康方面的论文就更少了。其中以心理量表为工具的测查教师心理健康水平的约占50,且测量工具大多为20世纪80年代修订的SCL-90,而有关因素分析的仅为20左右。也就是说进行单一水平测试的较多,而把重点放在影响教师心理健康的因素及对策方面的研究是很少的。因此,开展民办学校教师心理健康的研究,对于丰富和发展教师心理健康研究的理论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三)实践价值 1、教师是学校的主体,教师是否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关系到学校成败的重要因素。民办学校的教师大部分是由公办学校转入,他们能否在新的体制下和新的环境中保持良好的心理素质,以健康稳定的心态投入教育教学工作是民办学校生存与发展的重要保证。研究民办学校教师的心理特点,摸索民办学校教师的心理规律,解决民办学校教师的心理问题,探索民办学校教师的成长方式对于民办学校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 2、教师的心理健康不仅对办好民办学校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而且也关系到教师本人的身心发展,影响到学生的心理健康,对教师的教育教学方式产生影响。 (1)教师的心理健康是教师自身健康生活的需要 心理健康是教师进行正常工作、学习和生活的前提,也是教师全面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身体健康是心理健康的基本条件,健全的精神寓于健康的身体之中,同时心理健康对身体健康也有直接影响。 (2)教师心理健康是教师从事教育工作的保证 教育工作是一项长期而艰苦的工作,这种劳动方式极易使教师形成压力过大、思想紧张、情绪抑郁等心理问题。而民办学校的生存危机感、工作紧张感更易使教师产生心理问题。试想,一个喜怒无常、冷漠无情或宽严失度的教师,一个缺乏健康心理的教师,怎能使教育工作得以顺利进行! (3)教师的心理健康是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需要 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对学生会有很大的影响。据调查显示,学生不良情绪的80来自于身边的长者,主要指的是教师和家长。在对“中小学生在学校中最害怕什么?”的问题调查中发现,“教师批评或体罚”的选中率位居第一(308)。中小学阶段是学生自我发展的重要时期,学生还没有独立、内化的自我评价标准,他们的自我评价主要是“他律”的,即以他人的评价作为自我评价的标准。而教师作为学生心目中的“重要他人”占有权威的地位。以批评和惩罚为主的教育带给学生的是消极的评价,经常性的消极评价必然导致学生对自己的消极认识,从而产生自卑。这不仅降低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会使学生变得退缩、孤僻、敌意与适应不良。由此可见,教师不仅需要心理健康的服务与关怀,同时更需要提高他们对学生心理健康服务与关怀的能力。 (4)教师的心理健康是教育教学方式的需要 教师的心理健康是一项重要的教育教学资源,而我们教师培养过程中心理学教育的薄弱说明我们对这项资源的重视程度不够。查明华的一项调查显示,对于厌学的学生,3125的教师视其为差生,1562的教师视为有思想问题,只有9.38%的教师模糊地认为可能有心理问题。关于自我中心,18.75%的教师认为不是问题。关于攻击性行为,3437的教师认为首先是品质差。申继亮调查了中学教师对学生心理健康标准的内隐认识,发现教师在判断学生的心理健康时,常将一些道德的标准、学校规章制度的要求与心理健康标准相混淆。这些调查说明我国中小学教师心理学素养普遍较差,他们缺乏关于中小学生心理发展与心理卫生的相关知识,最明显的表现是对学生的问题哪些属于心理,哪些属于道德区分不明,更难以承担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服务的重任。 三、理论思考 (一)概念界定 心理健康的概念是随时代的变迁,社会文化因素影响而不断变化的。心理学家对心理健康的概念有以下几种说法: “心理健康是指人们对客观环境具有高效、快乐的适应状况。心理健康的人应保持稳定的情绪、敏锐的智能、适应社会环境的行为。” “心理健康是指在知、情、意、行方面的健康状态,主要包括发育正常的智力、稳定而快乐的情绪、高尚的情感、坚强的意志、良好的性格及和谐的人际关系等。” “心理健康是指人的一种持续的心理状态。具有生命的活力,能充分发挥其身心的潜能。” 我们认为,所谓心理健康,是指对于环境及相互关系具有高效而愉快的适应。心理健康的人,能保持平静的情绪、敏锐的智能、适应社会环境的行为和气质。 (二)国内外关于教师心理健康标准的研究 1、国内研究状况 关于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国内研究资料不多,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北大俞国良教授的观点,他在北京大学学报2001年第1期撰文认为,教师心理健康应具有以下标准。 第一,对教师角色认同,热爱教育工作,勤于教育工作,能积极投入到工作中去,将自身的才能在教育工作中表现出来并由此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并免除不必要的忧虑。 第二,有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具体表现在: (1)了解交往双方彼此的权利和义务,将相互之间的关系建立在互惠的基础上,个人的思想、目标、行为能与社会要求相互协调; (2)能客观地了解和评价别人,不以貌取人,也不以偏概全; (3)与人相处时,尊重、信任、赞美、喜悦等正面态度多于仇恨、疑惧、妒忌、厌恶等反面态度; (4)积极与他人做真诚沟通。教师良好的人际关系在师生互动中表现为师生关系融洽,教师能建立自己的威信,善于领导学生,能够理解并乐于帮助学生,不满、惩戒、犹豫行为较少。 第三,正确地了解自我、体验自我和控制自我。对现实环境有正确的感知,能平衡自我与现实、理想与现实的关系。在教育活动中主要表现为: (1)能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确定工作目标和个人抱负; (2)具有较高的个人教育效能感: (3)能在教学活动中进行自我监控,并据此调整自己的教育观念,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作出更适当的教学行为; (4)能通过他人认识自己,学生及同事的评价与自我评价较为一致; (5)具有自我控制、自我调适的能力。 第四,具有教育独创性。在教学活动中不断学习,不断进步,不断创造。能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和社会性特点富有创造性地理解教材,选择教学方法,设计教学环节,使用教学语言,布置作业等。 第五,在教育活动和日常生活中均能真实地感受情绪并恰如其分地控制情绪。由于教师劳动和服务的对象是人,因此情绪健康对于教师而言尤为重要。具体表现在: (1)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 (2)不将生活中不愉快的情绪带入课堂,不迁怒于学生; (3)能冷静地处理课堂情境中的不良事件; (4)克制偏爱情绪,一视同仁地对待学生; (5)不将工作中的不良情绪带入家庭。 2、国外研究状况 国外的研究资料一般有两种观点:一种是教师与其他职业的人相比,患心理疾病的可能是一样多。另一种是教师在职业适应和生活适应方面,未必比社会其他行业的人显得心理健康。在此方面,美国的研究最具代表性。 美国斯坦福大学范顿(NFenton,1951)考查了241名教师,其中187名(776)被认为是心理健康者,或者至少对于教育工作有良好的适应,也就是说他们在上述四项测验标准方面都有良好的 表现。其余54名(224)经各方面调查都有问题。有的患有神经症,有的人格上有问题。 史普里(Shipley,1961)的研究发现,在当时美国一般人口中情绪适应困难的人数约占14,而教师人口中则高达13。美国全国教育联合会学校教师部分的调查报告认为,大概有1520的教师对于完成班级工作显得体魄不够健康。希克斯(FRHicks,1934)在他所著的教师的心理健康一文中认为,有17%的教师是过分的神经质,11%是精神失常。 根据美国有关教师不适应症的研究,600名抽检者中,175的教师患过度神经质或神经病,105患有神经障碍症。5010名抽检者中,375持续性苦恼。35000名纽约教师中,4患有精神障碍,13需要治疗。241名抽检者中,225需要精神卫生援助,154因适应症而影响授课。205名富有经验的教师中,88处于需要进行心理诊治的不适应状态中。 根据美国教育协会(NationalEducationAssociaton,NEA)的估计,美国现职教师约有30的人想改行从事其他行业,同时有40的教师表明在届龄退休之际会提前离职。1976年9月号的教师杂志(1nstractorMagazine)曾刊登有关教师健康的问卷,征询30万读者填答,从9000多份问卷中(大部分是小学教师)发现,84的填答教师相信教学工作有危及健康的风险,75的教师认为至少会因有关压力或紧张的疾病而失去一些工作日。杜汉姆(JDunham,1976)调查发现,今日的教师正经历着较以往更多的、更严重的压力,使其不良适应更为严重。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通过研究,为心理健康提出了9条标准: (1)对现实具有高效率的知觉; (2)具有自发而不流俗的情感; (3)能悦纳自己,悦纳他人,接受自然; (4)在其环境中能保持独立,能欣赏宁静; (5)注意基本的哲学和道德理论; (6)对平常的事物甚至每天的例行工作能经常保持兴趣; (7)能和少数人建立深厚的友情,并具有乐于助人的热心; (8)具有民主的态度,创造性的观念和幽默感; (9)能承受欢乐和忧伤。 (三)本课题关于民办学校教师心理健康标准的研究 通过对国内外教师心理健康标准的分析,根据民办学校教师心理特点,本课题组特提出民办学校教师心理健康标准。 1、善于适应 适应能力是衡量心理是否健康的一条重要标准。适应能力主要是指对变动环境的适应程度。对新环境适应能力的高低是心理是否健康的重要标志。 2、耐受力强 耐受力是指对精神刺激的承受力或抵抗力。它与人的神经类型及活动特点、气质类型有密切的联系,但更与人的生活信念、意志品质力及认识和评价水平有关。 3、善与人处 乐于与人交往,既对别人施与感情,也能欣赏并接受别人的感情,因而能和多数人建立良好关系;与人相处积极的态度(如尊重、信任、喜悦等)多于消极的态度(如嫉妒、怀疑、憎恶等)。 4、调控情绪 能适度地表达和控制自己的情绪。人有喜怒哀乐不同的情绪体验。不愉快的情绪必须释放,以求得心理上的平衡。但不能发泄过份,否则,既影响自己的生活,又加剧了人际矛盾,于身心健康无益。 5、自尊自制 谦而不卑,自尊自重,在社会交往中既不狂妄自大,也不退缩畏惧;在行为上独立自主,既能有所为,又能有所不为,只要是好的就主动去做,只要是坏的就自我克制,纵有引诱也不为之所动。 6、乐于工作 能把聪明才智在工作中发挥出来,并能从工作中得到满足感,工作是一种乐趣而不是一种负担。 需要说明的是,民办学校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是相对的,还应接受实践检验,在研究中修正完善。 四、关于民办学校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研究 民办学校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是多方面的,有社会的原因,也有学校内部管理的原因和教师自身的原因。 (一)社会原因 从社会的角度审视,由于我国民办学校的发展尚处在起步阶段,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民办教育办学模式尚未真正建立,因而在民办学校教师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上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1、运行机制难以与市场经济相适应 主要表现在还没有区分不同性质和不同职务教师的法律地位和劳动关系,不能很好地激励有潜力的教师的进取和竞争精神,从而造成心理懈怠、消极应付。 2、教师的社会保障制度欠健全 我国公办学校教师享受的是“准公务员”性质的社会保障待遇,一般而言,是稳定的、长期的。在封闭式的教师管理体制下,教师的保障全系于学校和政府,教师一旦离开公办学校,其身份立刻改变,即使他几年后重新回校,其社会保障也难以延续。由于民办学校的社会保障制度与公办学校有差距,体制不完善,使得许多民办学校的教师在工作中顾虑重重,心理负担加重。 3、社会认可度不高 尽管民办教育促进法已经出台,但社会仍然对民办学校存在一些歧视,使民办学校的教师在工作中受到一些制约,职称评定、进修学习等也受到许多限制。同行、家长、学生对民办学校教师的不理解、不支持等也是民办学校教师心理负担加重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学校原因 从学校内部管理的角度审视,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点: 1、过分地强调竞争,带来人际关系紧张 由于社会仍然以升学和教学成绩来评价民 办学校,学校也就产生了以教学成绩来评价教师的现象。有的学校为了提高教学成绩,努力建立学校内部教师之间的竞争体系,把教师按教学成绩排队。有的民办学校在管理方面更绝的方法是“末位淘汰制”。在“淘汰”巨大的压力下,教学成绩的竞争,实质上已演化为教师内部的生存竞争。这怎能不使教师产生严重的心理问题呢?竞争使民办学校失去了整体的优势和集体的智慧,导致同事之间人际紧张,致使民办学校教师普遍存在自卑、嫉妒、焦虑等心理问题。 2、量化考核过细,导致教师疲于应付 现在中小学普遍地重视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的过程管理,在指导或者考核上存在过细过死的缺点,很多民办学校更是如此。过细的量化考核不仅无法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反而使教师一切工作都围绕着考核的分数在运转。不完善的考核制度不仅是产生民办学校教师心理问题的一个主要原因,还严重地干扰了他们工作的大方向,使本来创造性的工作成为简化的机械性劳动。 3、评价体系的不科学,挫伤教师的积极性 民办学校的教师都想尽心尽力地工作,并希望自己辛勤的工作得到公正合理的评价。但有的学校在教师的工作量化中引入了“学科权重系数”、“工作量计算公式”,以体现其量化的科学性。成立了督导室、考评办之类的部门,专门有庞大的机构负责对教师考核。学校不同于工厂,教师的教学工作是无法去准确计量的。所以,那些用“学科权重系数”和“工作量计算公式”来量化教师工作量,人为地制造学科间的差别的作法,必然导致部分学科教师心理不平衡。 4、不合理的物质激励,导致教师心理失衡 教师的心理问题,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主观与客观,理想与现实,个人与社会之间发生摩擦、碰撞和冲突的必然结果。现在教师工作投入与收入不成正比,是导致心理失衡的主要原因。 (三)自身原因 从教师的自身角度审视,主要原因有: 1、强烈的危机感 民办学校教师大多来自公立学校,两种不同类型的学校,本身在性质上存在着极大差异,在管理制度上更存在着强烈的对比,这种对比使得初入民办学校的教师心中产生严重的失落感。学校“民办”的性质使得教师心中充满了漂泊的“无根感”,而工作的不稳定性又使教师在校找不到归属感,对未来产生了危机感。 2、极低的成就感 民办学校的企业化管理,使得决策管理者们为眼前的利益、为与公办校争生源,不得不降低入学门槛,致使学生整体素质相对较低。学习成绩差、习惯差、对学习无兴趣,同时由于家庭教养不当等原因,造成孩子身上存在着许多不良的个性。如意志力脆弱、以自我为中心、对爱的感受能力不足等,这些都使得教师在教学中遇到极大的阻力,相当部分教师表示在民办学校才华及能力无法施展。付出大量努力却没有得到相应回报,成就感也就无从获得。 3、超强工作的压迫感 民办学校的决策者们为追求更高的经济效益,不断给教师制定高目标,要求在升学考中以三流、四流的学生生源与重点学校的学生竞争,而要想在办学质量上超过公办学校,惟有在制度上强化教职工的工作行为,加快教师的工作节奏,用各种考核、奖惩制度来让教师快马加鞭,穷追猛赶。 学校领导追求高升学率,往往忽略了给教师创造一个较宽松的氛围,鲜少组织教师的娱乐活动。高强度的工作占用了教师们大量的休息时间,属于教师自己的时间较少。而且,民办学校教师中相当一部分是独自一人离家在外,生活单调枯燥,超强工作的压迫感更不易摆脱。 4、人际交往的紧张感 在学校环境中,教师是连接人际关系网的一个结,由于民办学校的特殊性,教师们在与领导、同事交往中小心翼翼。在与家长交往中,由于不少家长忙于经商,对孩子缺乏应有的爱与关心,同时民办学校高额的收费使得家长对学校、教师有了高期望值,将所有的教育责任推给教师。家庭教育的不配合或无法配合,给教师的教育及教学工作带来困难,也使教师在与家长打交道时,言行上还得小心谨慎。 五、关于民办学校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对策研究 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应当受到全社会各行各业和每个学生家庭的高度关心和支持。但需要明确的是,提高教师心理健康水平是个系统工程,必须从社会、学校、教师本人三个方面分别采取对策。 (一)社会:解决问题要“实” 1、要把提高教师心理健康水平作为一件关系到素质教育成败的大事来抓。在教育主管部门内部成立“教师心理健康教育领导小组”,并设立“教师心理健康咨询中心”机构,聘请有经验的心理专家担任兼职咨询人员;对一些学校“学生咨询室”进行功能扩充,使之既可以面向学生也可以面向教师;在有关宣传媒介上开辟“教师心理健康教育”专栏,并编制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手册,把心理健康教育确定为今后教师继续教育的项内容;以办教师“夏令营”或“冬令营”的形式,分期分批对心理不健康的教师进行特殊的培训。 2、继续加大对教育的投入,改善办学条件、教师工作条件以及提高教师生活待遇,努力达到巩固教师专业思想和增强教师职业满意感的目的。 3、教育主管部门应创设良好的学校心理环境,使教师能从“应试教育”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完善学校工作质量评价标准,坚决废止以升学率评价学校业绩的做法。 (二)学校:关心教师要“细” 1、树立民主平等观点。以人本思想为指导,注重感情投资,努力改善干群关系,营造一种互相尊重、平等相待的宽松心理氛围与和谐的人际环境,使教师置身其间能有一种安全感,从而心情舒畅地工作。 2、有效释放教师的心理压力。要尽量给每位教师提供外出业务进修的机会,让他们了解更多教改信息、掌握更多教学技巧和现代 教育技术,特别是还应当创造条件使每个教师有获得工作上成功的可能。 3、合理运用评价和惩处机制。在考核评优和职务晋升中务必做到公正、公开、公平,使之成为激励教师工作积极性的动力之一。在处理教师违反校规校纪问题上,既要按“法”办事又要以“情”动人,使这些教师口服心服地认识自己的错误,并能在今后与其他教师一道同心同德地投身于教书育人的工作中。 4、尽力解决教师超负荷工作问题。学校要控制教师工作量,要给教师更多的工作灵活度和教学自主权;减少学校内部名目繁多的检查和评比活动。 5、广开感情宣泄的渠道。开展各类活动,丰富教师的业余生活,增进教师之间的相互交往,促进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建立健全教师心理档案制度,定期或不定期地举办心理健康教育讲座。 6、关心教师的家庭生活。给予他们精神上的关心和经济上的帮助,切实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使他们能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去。 (三)教师:自我调节要勤” 1、通过学习、内省、立志和实践等方法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热爱教育事业和热爱教师职业的感情,严格遵守教师的职业道德规范,注意为人师表,扮演好“人类灵魂工程师”的角色,以便能主动驾驭和调节好自己的心态。 2、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即能用全面、发展的观点看待学生。懂得尊重学生和接纳学生,消除烦躁情绪和过激言行;加强与学生家长的联系,改善与学生家长的关系,帮助家长树立科学的教育观。 3、要有心理保健意识和技巧:要懂得善待自己,学会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既不因他人的评价而影响自己的情绪,也没有必要为取悦他人而违心行事。遇到心理困扰和挫折时,善于通过宣泄、激励、补偿、转移、升华、暗示等方式或疏导自己的不良情绪以减轻心理压力,或化压力为动力以促进本职工作。 4、培养养花、书画、集邮、下棋、旅游等多种业余爱好,积极参加各类社交活动,以此舒缓紧张的神经和提升生活质量,让身心得到科学的调节。 5、经常锻炼身体,保持身体健康。这一方面有助于促进心理健康,另一方面还能分散对焦虑问题的注意力,提高工作效率。 六、研究目标与策略 (一)研究目标 1、以心理健康理论为指导,摸清民办学校教师心理健康的现状,找到有心理问题的不同教师群体的心理特征。 2、进行教师心理健康标准的比较研究,制定民办学校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 3、通过教师心理健康理论研究,寻找民办学校教师心理健康问题产生的原因; 4、探索维护和促进民办学校教师心理健康的途径与方法。 5、加强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培养教师健全人格,提高教师心理素质,促使教师工作上自信、行动上自律、评价上自省、心态上自控、情感上自悦。 (二)研究策略 1、采用定性与定量研究方法相结合的研究策略 摸清民办学校教师心理健康的现状,确立教师心理不健康的表现特征,分析产生心理障碍的成因,了解与验证有心理障碍的教师的分布情况。 2、采用实证研究与理论研究相结合的研究策略。 通过教师心理健康的现状调查,结合文献研究,研究制定民办学校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及维护对策。 3、采用新时代特征为取向的研究策略。 以新时代对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要求为依据,确立民办学校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研究的价值取向。 七、研究内容、方法与步骤 (一)研究内容 (1)采用问卷测量调查手段,了解民办学校教师心理健康状况。重点了解民办学校教师有哪些心理障碍。 (2)分析研究心理障碍形成的原因。重点研究有心理障碍的不同教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