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六国论教案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中作者关于六国灭亡的观点。 2掌握率、厥、弥、判、速、洎、殆 等字的意义。 3品味文中的句子。 4能结合现实对国家大事进行评论。 教学重点:熟悉全文并结合背景理解作者的观点。 教学难点:文中词类活用现象。 课时安排:3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要求:简介相关知识,熟读课文,翻译课文第一段。 一、导入新课: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亡”,总结历史的兴亡教训,可以补察当今为政的得失 。“六王毕,四海一”,在阿房宫赋里,杜牧用这六个字概括了秦灭六国、一统寰宇的历史进程。也许因为秦王朝过于短促,历二代便骤然灭亡,所以后人总爱在秦的暴灭上作文章,而忽视了一个极为重要的课题:秦为什么能够以少胜多,以小胜大?或六国何以由强趋弱,转胜为败?历史学家语焉不详,文学家往往指斥不当。六国论是历史上第一篇不鞭强秦之暴行,而剖六国之痼疾的文章它不足600字,言简意赅,机锋雄辩,又有很强的文学性兼有很高的史学价值和文学价值。 二、作者及写作背景介绍。 1作者简介:苏洵(10091066),字明允,自号老泉(苏洵家有老人泉,梅尧臣曾为之作诗,故自号),眉州眉山(现在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散文家。据说27岁才发愤读书,经过十多年的闭门苦读,学业大进。宋仁宗嘉祐元年(1056)带领儿子苏轼,苏辙到汴京(现在河南开封),以所著文章22篇(几策二篇、权书十篇、衡论十篇)谒见翰林学士欧阳修。欧阳修很赏识这些文章,认为可以与贾谊、刘向相媲美,于是向朝廷推荐。一时公卿士大夫争相传诵,文名因而大振。嘉祐三年,仁宗召他到舍人院参加考试,他推托有病,不肯应诏。嘉祐五年,授职秘书省校书朗, 后为霸州文安县主簿。参与修纂礼书太常因革礼一百卷,书成不久即去世,追赠光禄寺丞。 苏洵为文,学孟子、荀子、贾谊、司马迁诸家,尤以战国策为主要楷模。苏洵精于古文写作,尤长于策论,主长“言必中当世之过”。为文见解精辟,论点鲜明,论据有力,语言锋利,明快酣畅,纵横捭阖,雄奇遒劲,很有战国纵横家的风度。后来因其子苏轼、苏辙都以文学闻名,故称他为“老苏”,并将他们父子三人合称“三苏”,均列入唐宋散文八大家。著有嘉祐集十五卷。六国论是权书十篇的第八篇,原题为六国,课文从通行选本标题为六国论。 2 背景材料: 在我国历史上,战国是七雄争霸的时代。六国论中的“六国”,就是指战国七雄中除秦国以外的齐、楚、燕、韩、赵、魏六个国家。秦国本来是个弱小落后的国家,经过商秧变法的彻底改革,经济和军事实力都强大起来;而原来强盛的六国却因宗法势力的强大,因循守旧,经济和军事实力日益衰落。秦强盛起来后,积极向东方发展,夺取六国的土地。六国也曾联合起来对抗秦国,这就是所谓“合纵”。但他们又各有自已的打算,所以这种联合并不巩固。秦国采取“远交近攻”的军事战略,韩、魏、楚三国都紧靠秦国,因此直接受到秦国的威胁和侵略,在秦国强大的军事和外交攻势下,纷纷割地求和,并最早被消灭,齐、燕、赵三国也相继灭亡。六国灭亡,“非兵不利,战不善”,其原因是多方面的,绝不仅仅是因为割地赂秦。苏洵不从其他方面去论证,而抓住六国破灭“弊在赂秦”这一点来论证,是为其针砭现实服务的。 北宋建国以后,鉴于唐末藩镇割据,五代军人乱政,因而实行中央专制集权制度,解除地方节度使的权力,派遣文臣做地方官,派官员到地方管理财政,由皇帝直接控制禁军,将地方的政权、财权、军权都归中央。为了防范武将军军权过重,严令将帅不得专兵,甚至外出作战,也必须按皇帝颁发的阵图行事。将官经常轮换,兵不识将,将不识兵,致使军队没有战斗力。这样的措施虽然杜绝了军阀拥兵作乱,但是也造成军事上的衰颓。北宋建国后一百年间,北宋军队与契丹、西夏军队大小六十余战,败多胜少。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导致官僚机构膨胀和军队不断扩充。到北宋中期,官俸和军费开支浩大,政府财政入不敷出。北宋政府实行不限制兼并的政策,土地集中现象严重,社会矛盾尖锐。政治上的专制腐败,军事上的骄惰无能,带来外交上的极端软弱。到苏洵生活的年代,北宋每年要向契丹纳银二十万两,绢三十万匹;向西夏纳银十万两,绢十万匹,茶三万斤。这样贿赂的结果,助长了契丹、西夏的气焰,加重了人民的负担,极大地损伤了国力,带来了无穷的祸患。苏洵正是针对这样的现实撰写六国论的。 3解题: “六国论”是一个省略式短语,实际上应是“六国破灭之论”,文章旨在分析六国失败的原因,借古讽今。 三、朗读课文。 1教师范读或者播放录音,学生对照书本划出自己仍不会的地方。 2学生自由阅读,力求不犯错误并试着理解读出感情。 3学生试读,师生共同订正错误。 四、翻译课文 1学生试译第一段: 2提名翻译重点句子。 第二课时教学要求:继续翻译课文,积累文言知识。 一、文言知识点: 1一词多义 非兵不利(兵器,武器,名词) 斯用兵之效也(战争,名词)而秦兵又至矣(军队,名词) 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旧,形容词) 故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所以,因此,连词)此言得之(对,说得对,动词) 得 诚不得已(能够,动词)较秦之所得(得到、获得,动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丧失、丢失,动词) 亡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灭亡,动词)暴秦之欲无厌(凶暴,凶恶残酷的,形容词) 暴 暴霜露(暴露,动词,读p)终继五国迁灭(终于,副词) 终 惜其用武而不终也(用到底,坚持到底,动词)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前“为”意为“治理”,动词;后“为”是“被”,介词) 为 以荆卿为计(作为,动词) 邯郸为郡(成为,动词)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起初,副词) 始 始速祸焉(才,副词)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假使,如果,连词) 向 并力西向(对着,这里有“对付”的意思,动词) 2古今异义 率赂秦耶(古义:一概,全都。今义:率领;不慎重) 至于颠覆(古义:终究,到结局,今义:表示另提一事,连词) 其实百倍(古义:那实际情况。今义:实在的,事实上) 思厥先祖父(古义:祖辈父辈。今义:父亲的父亲) 后秦击赵者再(古义:两次。今义;表示又一次) 可谓智力孤危(古义:智谋和力量。今义;指理解事物的能力) 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古义:先例,旧事。今义:指真实的或虚构的有人物有情节的事情) 3词类活用 李牧连却之(却:使动用法,使退却,击退) 始速祸焉(速:形容词用作动词,招致) 早割月削(日,月;时间名词作状语,一天天地,一月月地)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名词用作动词,礼遇) 4文言句式 判断句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 被动句 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洎牧以谗诛。 倒装句 赵尝五战于秦。(介词结构后置) 5通假字:厌、当 第三课时教学要求:分析文章论点论证。 一、课文分析: 1本文一共5段,可分成几个部分?每部分的中心内容是什么? 明确: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第1段,提出论点:“六国破灭,弊在赂秦”;第二部分为2、3段,围绕中心论点,提出两个分论点“赂秦而丧”、“不赂者以赂者丧”分别论证;第三部分为4、5两段,总结六国破灭之教训,劝谕当朝统治者“无使为积威所劫”。 2课文最后一段,也用了比较法,请问比较的内容是什么? 明确:课文第5段也有两组比较,一组是明比,将“六国”与“秦”比,结果是秦强而六国弱,但六国当有不赂秦而战胜秦的可能。第二组比较是将“宋朝”与“契丹、西夏”比,是暗比。作者所处的宋代,正逢契丹、西夏等外患骚扰,宋朝统治者不是坚决抵御,而是割地赔款,然而从力量的比较上,统一的大宋远远强于边境小国的契丹、西夏,宋朝就更有战而胜之的可能。 3宋与契丹、西夏比,为何要暗比而不明说? 明确:这正是苏洵散文的长处,行文至此,作者观点已十分明确,用旧事来讽喻今事,含蓄而又明晰,这是其散文具有战国策风格的体现。 4请同学们回顾一下本文的大致内容,文章抓住那一个中心内容论证六国破灭的原因的?作者的行文思路是怎样的?(讨论、交流)明确:课文围绕一个“赂”字展开论证。 开篇一句:“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好一个“赂”字! 点明了全文的中心论点,也开门见山道出了六国灭亡的根本原因。作者先以秦受赂所得土地与侵占所得土地的事实和六国赂秦割地的事实作了鲜明比较对照,让读者进步明白,六国因赂秦而力亏。又由于六国赂秦频繁无度,使秦变成了一只饿虎,所以“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对于野心勃勃的侵略者来说,“以土地换和平”只是种海市蜃楼式的美景。有趣的是,作者没有用过多的笔墨在这些问题上纠缠,笔峰一转,重点剖析“六国互丧,率赂秦耶”这个问题。很显然,六国并没有都在“用土地换和平”。比如齐国“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这恐怕更令读者感兴趣。作者首先肯定,齐、燕、赵的灭亡固然是由于用武不终”,但更重要的是由于楚、韩、魏永无休止的割地,而使齐、燕、赵失去强有力的外援,致使其势单力孤而亡,这种祸根仍然是由于赂秦所致。作者接着进步假定,“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真是发人深思。可是历史没有照着这个假定去走,却上演了一出悲剧。所以作者叹道,“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所以作者在反复说明个“赂”字是六国灭亡的道理之后,联系现实,“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读者不难理解作者发自肺腑的警示:若不以六国灭亡为训,历史还将重演出悲剧。可是苏洵哪里知道,一篇文章怎能唤醒根探蒂固、堕落成性的统治阶级呢?事隔几十年后,宋王朝不但贿赂了半壁河山,连东京也贿赂给了金人。历史真是给他开了个不大不小的玩笑。 二、品味句子。 1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问:这几句话是怎样形象地说明割地赂秦是自欺欺人的?明确:模拟状貌、意图和现实的巨大反差、时间(数字)的对比 2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问:句中“苟”相当于“如果”,作者为什么不直接指出批评的对象?明确:要结合背景,当时的形势非常严峻。 三、拓展思维:你赞同作者对六国破亡原因的看法吗?你还有补充意见吗? 明确:战国时代,七雄争霸。为了独占天下,各国之间不断进行战争。最后六国被秦国逐个击破而灭亡了。六国灭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根本原因是秦国经过商鞅变法的彻底改革,确立了先进的生产关系,经济得到较快发展,军事实力超过了六国。同时,秦灭六国,顺应了当时历史发展走向统一的大势,有其历史的必然性,但苏洵仅从斗争策略方面论六国之过,未从政治、经济、历史的发展等方面考察,结论是偏颇的。 但我们知道作者写此文,并非旨在全面探求六国破灭的原因,而是为了“讽今”,因此便从某一角度着眼分析历史,总结教训,告诫北宋统治者。作者这种针砭时弊,关心国家前途的精神应予肯定。 四、相关资料 1有关兴亡治国的言论:过秦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伶官传序: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记身 谏太宗十思疏: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出师表:广开言路、亲贤远佞 孟子二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阿房宫赋:戒奢以俭 邹忌讽齐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药店日常活动方案
- 构造艺术考试题及答案
- 高中水平考试题及答案
- 幼儿园教学教案设计:病菌快走开卫生习惯情景模拟课
- 妇幼健康考试题及答案
- 物流运输计划模板含成本分析与时间规划
- 企业安全培训计划实施与记录表单安全生产标准规范版
- (正式版)DB15∕T 3666-2024 《灌木发酵饲料生产技术规程》
- (正式版)DB15∕T 3400-2024 《沿黄灌区盐碱地种植耐盐碱植物技术规程》
- (正式版)DB15∕T 3360-2024 《饲草大麦裹包青贮技术规程》
- 人力资源知识竞赛题库及答案
- 工商业分布式屋顶光伏项目投资分析
- 地铁轨道安全培训报道课件
- 2025年征信题库及答案
- 传染病及其预防(第一课时)课件-2025-2026学年人教版生物八年级上册
- MOOC 跨文化交际通识通论-扬州大学 中国大学慕课答案
- 高中必修人教A版高中数学必修1指数函数一 完整版课件PPT
- QC080000有害物质管理评审报告
- DB35∕T 2023-2021 生猪无抗饲养技术规范
- 倪海厦人纪之针灸 全
- 防空应急疏散演练方案防空应急疏散演练方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