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大众化与地方本科院校的定位.doc_第1页
高等教育大众化与地方本科院校的定位.doc_第2页
高等教育大众化与地方本科院校的定位.doc_第3页
高等教育大众化与地方本科院校的定位.doc_第4页
高等教育大众化与地方本科院校的定位.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等教育大众化与地方本科院校的定位王道红(上海第二工业大学高教所,上海 201209) 摘 要: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形成,对各高校的办学定位必然提出新的要求。尤其是各地方本科院校是改革开放之后新建的,其定位是否准确合理,是高教大众化能否顺利推进的一个重要前提,丝毫马虎不得。 关键词:高等教育;大众化;本科院校; 中图分类号: G649.21 文献标识码: APopular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and Positioning of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WANG Dao-hong(Shanghai Second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Shanghai 201209) Abstract: With the popular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in China, there have been new demands o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Rational positioning of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established since the opening-up of the nation is especially important in the process of popularizing higher education. Key words: higher education; popularization; local college and university高等教育大众化是高等教育的一个发展阶段。在大众化发展进程中,高等教育应当体现出多样化的发展格局,而确立自己的发展定位是确保高等教育大众化顺利进行的一个前提。地方本科院校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新建立的一批普通本科院校,是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地方本科院校的定位,需作认真探讨。一、高等教育大众化与高校的定位 1. 大众化是发展的必然美国高等教育问题研究专家马丁特罗(Martin Trow)教授通过对欧美国家高等教育规模发展的研究,注意到了高等教育的规模与系统的性质变化之间的关系。他认为:“一些国家的精英高等教育,在其规模扩大到能为15%左右的适龄青年提供学习机会之前,它的性质基本上不会改变。当达到15%时,高等教育系统的性质开始改变并转向大众型;如果这个过渡成功,大众高等教育可在不改变其性质的前提下,发展规模直至其容量达到适龄人口的50%。当超过50%时,即高等教育开始快速迈向普及教育时,它必然再创新的高等教育模式。”特罗教授以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指标将高等教育发展历史分为“精英、大众和普及”三个阶段的观点已被普遍接受,具体而言是高等教育毛入学率15%以下为精英教育阶段,超过15%为大众化教育阶段,达到或超过50%为普及化教育阶段。进入21世纪,随着中国经济发展以及高校数量的快速增长,中国高等教育进入跨越式发展阶段。2002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达到15%,这标志着我国高等教育从此进入了大众化阶段。2006年2月13日,陈至立在古巴第五届国际教育大会上宣布:中国已成为教育大国,在校大学生人数世界第一,在校大学生总数2100万,毛入学率21%。2004年,上海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55,位居第一,第二位的是北京,为53%。按照特罗教授的指标,上海和北京成为在全国率先进入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的城市。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对于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以及个体的发展都有极大促进作用。从社会学的视角看,高等教育具有促进社会生产、促进社会流动等基本功能,高等教育大众化是克服社会内部冲突并促进社会更加协调的有效工具,因而高等教育大众化有利于社会更加团结,有利于增进社会的有机结合,从而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从政治学的视角看,享受高等教育权利是人的一种基本权利,它不应该具有排他性,而应该作为普遍的权利存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目的就是要使高等教育从特权化状态向一般化状态转变,因而高等教育大众化更有利于社会平等以及民主化进程的推进。从经济学的视角看,高等教育是一个提高人力资本的工具,人力资本的提高当然是为了社会生产效率的提高,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过程就是增加了社会的人力资本投入,而这种投入比物质投入或其他的投入效率要高得多,从而对经济的促进作用也大得多。从文化学的角度看,高等教育大众化标志着人类对高等教育需求的状态发生了变化,它把高等教育从富有者的消费方式转变为一般大众的消费方式,标志着人们精神需求的普遍提升,标志着知识从“圣品”转变为“凡品”,标志着在社会生活中文化需求正发生不可逆转的变化。从教育学的角度看,高等教育大众化是教育普及程度上移的结果,是教育从适应少数人的需求向适应多数人的需求转变,是教育的形态和性质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它使高等教育在教育的观念、功能、管理及课程等方面都出现了质的变化。从人的个体发展的视角看,大众化的高等教育有利于个体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选择。加德纳认为:每个人除了语言、数理逻辑智能外,至少还有音乐智能、视觉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人际交流智能、自我认识智能、自然智能等6种智能,每个人都有多种智能发展的可能性,由于智能发展组合结构的不同而产生了个体差异。此外,个人还有兴趣、追求的目标等方面的差别,因而高等教育大众化有利于满足不同个体的不同需求。在农业经济时代,大学游离于社会经济之外;在工业经济时代,大学徘徊在经济社会的边缘;当今的知识经济时代,大学必然而且应当走进经济社会的中心,担当起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人才库”“知识库”“思想库”以及知识产业的“孵化器”等多种角色。要承担如此多样的角色,只有通过发展多样化的高等教育才能实现。 2. 多样化是大众化的前提高等教育大众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而高等教育多样化是实现大众化的必经之路。多样化的必然性在于:一是社会需求的多样化。社会上的行业千千万万,对各类人才的规格、层次、要求也是差千万别的,同一模式培养的人才不可能满足社会多样化的需求;二是人的个性、智力、需求、追求的目标以及愿意付出的代价是不尽相同的,只有多样化的高等教育才能满足更多人的不同的学习需求;三是国家的财力有限,只有多样化的高等教育、多渠道集资,才能实现大众化。1美国高等教育具有多样化的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学生的变化。美国从70年代到80年代,学生的年龄结构、学习方式、入学动机、专业志向、学历水平等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二是高等教育机构的变化。由于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展,高等教育机构的种类、形态、水平标准、机能等也多样化了,出现了诸如社区学院、广播电视大学、周末学院、网络学院等。三是入学选拔方式的多样化、柔性化。有开放的入学方式,如有在职人员特别入学方式和外国人入学方式等多种。四是学习方式的变化,开设非传统的学习方式,如对成人教授方法的开发,教学计划的多样化和弹性学制,学时学分分配的灵活性,全天候选课制的导入等。斯塔德特曼认为,高等教育的多样化具有如下作用:(1)可以增加学习者享受的选择范围;(2)它实质上使每一个人都享受高等教育;(3)它使教育和各个学生的需要和能力相匹配;(4)它使院校能够选择它们自己的使命并限制它们的活动;(5)它回应一个本身复杂和多样化的社会压力;(6)它成为学院和大学实现自由自主权的一个先决条件。2高等教育的多样化可以理解为,它既体现于高等教育机构类型、层次、形式、办学主体和服务面向的不同,体现于因满足不同需求和人的个体差异所带来的学校科类专业、培养目标、教育要求、教学方式、管理制度、师资组成等的不同。前者属于机构的多样化,后者属于管理的多样化或组织的多样化。对于高等教育机构的多样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作了如下界定:把高等学校的不同层次称为“纵向多样化”,而把高等学校的举办主体的不同(国家、公立、私营机构、教会等)和办学形式的不同(全日制、利用广播电视网络等的远程教育、夜大学等)称为“横向多样化”。发达国家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必然伴随着高等教育的多样化。单从高等教育机构的多样化看:美国南北战争后的赠地学院、州立大学和农工学院以及20世纪20年代后的两年制学院等新型高校的出现,英国的新大学和城市大学以及二战后的多科技术学院的出现,日本战后出现的短期大学和高等专门学校等,既使高等教育机构日益多样,同时又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充当了极为重要的角色。没有这些新型高校的出现,要顺利实现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是根本不可能的。我国高等教育由于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而形成的“包得过多,统得过死”的束缚,再加上中央集权的政治传统和“读书做官”的文化传统的长期影响,“过分一律”一直是高等教育的一个顽症3。这种过分一律在高等教育结构上的表现就是:高等教育一直主要由国家包办,只是近年来才有一些社会力量参与办学,办学主体单一;办学形式也很一律,主要是全日制的学历教育、远程教育和业余教育还不发达;在办学层次上,盲目追求高层次,即使是专科层次的学校,其学生很少,且大都仍按照本科模式进行教学,成为本科的“浓缩”。这种既缺乏横向多样化又缺乏纵向多样化的教育结构,极大地制约了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也影响了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 3. 定位是多样化的关键生态学上的“格乌斯原理”说明,一切生物都生活在自己的“生态位”上。在大自然中,亲缘关系接近的,具有同样生活习性或生活方式的物种,不会在同一地方出现,大自然将会用空间把它们各自隔开,如虎在山上行,鱼在水中游,猴在树上跳,鸟在天上飞。如果它们在同一地方出现,它们必定依靠各不相同的食物生存,如虎吃肉,羊吃草,蛙吃虫。如果它们需要的是同一种食物,那么,它们的觅食时间必定要相互错开,如狮子是白天出来寻食,老虎是傍晚出来寻食,狼是深夜出来寻食等等。总之,在动物世界里没有两种物种的生态位是完全相同的,有些物种亲缘关系接近或相似而使生态位部分重叠,这时就会出现严酷的竞争,如一山不能容二虎之类。如果强者进入弱者的生态领域就会出现龙陷浅滩受虾戏,虎入平川遭犬欺的状况;如果弱者进入强者的生态领域中就会出现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的状况。在高等教育领域,同样存在这样的生态位现象。一般地,高等学校的类型按其主要的职能分为研究型大学、教学型大学和服务型大学。研究型大学的主体功能是进行科学研究,进行尖端项目的攻关,进行研究型人才的培养;教学型大学主要以传播知识为主,他们综合知识发展的现代成果,根据社会对人才的需要来组织课程;服务型大学以社会服务为主导,其教学任务以学生的就业需要作为定向,其在课程的组织上是模块型的。在分工上,研究型大学主要培养学术型人才,注重知识的创新;教学型高校有一定的专业性,但更强调知识面和使用能力的培养;服务型大学则是以培养实用的知识和技能为主,不强调明确的专业划分,只划分一定的学科领域就可以了。在层次上,研究型大学一般以培养研究生为主,教学型大学一般以本科及硕士研究生为主,而服务型大学主要是专科层次。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不同类型和层次的大学应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发展空间,并做到“各安其位,各司其职”,尽可能避免不同层次和类型的高校产生不必要的竞争。国家在引导高校发展时,也应当实行分类指导的原则,让不同的高校承担不同的任务,实现高等教育的协调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整个高等教育系统能够满足社会与大众的不同需求,才能促进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顺利实现。二、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地方本科院校的定位 教育部副部长吴启迪在第三次地方本科院校教学工作研讨会上指出:地方本科院校是我国本科院校的新生力量,没有地方本科院校的发展,很难说我国高等教育已经发展得很好。地方本科院校在发展过程中,必须明确和坚持自己的定位。 1. 办学思想的定位以职业为导向高等教育大众化不仅是规模的扩张,更是社会民主的进步与发展。这是因为,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基本价值是人人平等和个性潜能的发挥,是为了使每一个受教育者都能成为适应生活要求的人;高等教育也不再只是为了培养少数精英而存在,更是为了培养社会需要的实用人才,即既造就英才,也培养一般劳动者。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过程可以分为四个阶段:一是世俗化阶段。在这一阶段,高等教育的控制权开始从神权向世俗权力转移,高等教育中宗教课程的统治地位受到冲击,自然科学课程开始占据主导地位。二是实用化阶段。此时高等教育的课程内容发生了重大变化,实用的工程技术科目开始登上高等学府的大雅之堂。三是标识化阶段。这一时期,实用性开始成为大学改革的宗旨,许多大学的活动内容和活动性质开始趋向职业。四是个性化阶段,这是高等教育为满足社会不同层次的个体需求而开始多样化发展的阶段。我国目前可以说基本上是处在第二与第三阶段之间,这一时期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大学毕业并不意味着有一个理想的职业,甚至不意味着就业,受教育者对自身的职业发展加倍关注,高等教育中的职业性内涵的提升因而势在必行。地方本科院校的发展以职业为导向不仅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必然,也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现实需要。根据对社会发展需要的分析,社会对学术型人才与应用型人才的需要是有一定比例的,大致是14。这就是说,社会发展需要大量的、比学术型人才多得多的应用型人才。这就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高校能够大力发展应用性教育,培养大批应用型人才。目前,我国随着“211工程”。“985工程”以及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相关政策的出台,在政府的分类指导下,我国研究型大学和作为大众化主力军的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高职高专正在逐步明确自己的定位。但那些既不是研究型大学也不是高职高专的地方本科院校,由于缺乏明确的指导,又受“211”“985”的影响,纷纷将自己的发展重点放在硕士点、博士点的建设上。这类本科院校在我国高等学校结构中占的比例较大,如果都只顾朝“高层次”发展,不面对我国经济建设对人才的具体需求而予以准确定位,必然使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与现代化建设对高级专门人才的多样化需求相脱节。因此,根据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以及现代职业教育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重要地位,我国地方本科院校应将“职业导向”作为办学思想定位的重要内容。走以职业为导向的发展之路,这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现实之路,也是地方本科院校自身发展的最好选择。 2. 服务面向的定位以地方为面向服务面向定位是指高校在履行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职能时所覆盖的地理区域或行业范围。地方本科院校的服务面向必须立足于服务地方经济的建设。高等教育应当适应和促进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这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外部规律所决定的。从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看,高等教育的服务面向走的是一条“国际国家地方”的发展轨迹:中世纪的大学,其服务面向具有国际性;民族国家的兴起,使大学具有国民性;大众高等教育时代的到来,必然要求高等学校具有地方性。从各国高等教育的实践看,高等教育地方化在发达国家都有成功的先例。如美国高等教育从19世纪的州立大学到20世纪的社区学院,走的就是地方化的发展道路。又如英国19世纪中叶的“新大学”运动也有强烈的地方色彩,这些新大学都由各城市兴办,这就使新大学与所在城市的经济与科技发展有了十分密切的联系,和地方工业发展息息相关,注重从本地区的实际出发培养其所急需的高级人才。我国地方本科院校是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产物,是高等教育服务于地方建设的结果。从管理体制看,我国地方本科院校多属地方办学,其管理权属于地方政府,办学资金也主要来源于地方的财政拨款。这意味着,地方本科院校与地方存在着密切的关系。这也要求地方本科院校必须立足于当地,服务于地方,必须主动适应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培养地方经济发展所需要的人才。地方本科院校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应符合如下要求:在与地方政府的关系上,学校应主动承担为地方经济服务的重任;在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上,学校应主动与企业单位开展联合办学;在专业设置上,从地方经济特点和需要出发,办好若干适应社会实际需要的重点专业;在人才培养目标上,学校应培养适应当地经济发展需要的各种人才;在学生的就业面向上,学校应引导与推荐学生到当地就业,为当地的经济建设作贡献。 3. 办学层次的定位以本科为定向地方本科院校多为专升本的院校,如何从专科教育的模式转换到本科教育的特点上来,使地方本科院校做到既立足于本科又与传统的本科院校相区别,是其在办学层次的定位上需要思考的问题。地方本科院校应当立足于“本科”层次办学,它与专科院校相比,不能仅仅只表现在名称的更改和规模的扩大这些外延扩展上,更应当体现为在教学上与管理上有更深一步的内涵发展4。在教学上,地方本科院校应当实现三个提升:(1)在培养方向上要向“突出创造性”提升。专科教育讲求实践性,以实践动手能力的训练为主线贯穿始终。理论知识不要求深入系统,实践性学时应占有很大比例;本科教育则应减少验证性实验和具体工种实践,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和创新性实验,突出创造性,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主,在教学整体优化上必须强化基础,拓宽知识面,注重科学研究的系统训练,并提倡实验教学与科研课题相结合,创造条件让学生较早地参与教学研究和创新活动。(2)在理论教学上向“突出学术性”提升。专科的基础理论教学突出应用性,只要求“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教学的内容针对技术基础课和专业课的需要程度来确定,一般较少作理论指导,其教学的着重点仅在于让学生具有“是什么”和“怎么用”,即知其然;本科的基础理论教学则要突出学术性、综合性、系统性,要求学生掌握较深厚的理论功底和较系统的知识结构,其教学的重点不仅让学生知其然,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知道“为什么”“怎样来的”以及“当前的学术前沿是什么”等,即知其所以然。(3)在专业教学上向“适应性”提升。专科的专业教学突出针对性、实用性,专业课内容以本行业为对象,讲求专业对口,学用一致;本科的专业教学则要突出适应性,讲求宽口径及培养规格多样化,使学生具有从事本专业或相近专业的技术工作和研究开发、管理等工作能力。在管理上,地方本科院校应实现三个强化:(1)强化学术管理。在学术管理方面,地方本科院校应成立由各类专家组成的校务委员会、学术委员会、学位评定委员会、教学工作委员会、实验室建设工作委员会等,对学术上的重大事务进行决策与咨询。(2)强化层次管理。在管理层级上,地方本科院校应当实行校(院)、系(部)、教研室(实验室)三级教学管理和强化职能管理部门,各司其职、各负其责。(3)强化系部管理。教学系部对学校的教学、科研和学科专业建设具有协调、指导作用,还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是学校中层组织的主体和核心,应当强化系部的综合管理作用,突出学校的中心工作。然而,地方本科院校的本科特性又不能与传统的本科院校趋同。地方本科院校区别于传统的本科院校的特点在于它的职业性:体现市场导向、就业导向、注重就业能力和职业技能的训练;要求教学与生产实践、社会服务、技术推广相结合,而不仅仅是进行以提高人的修养为目的的通识教育。这种职业性有别于高职院校的地方在于:在学制上,地方本科院校是四年制,高职院校的学制为两年制或三年制;在培养目标上,地方本科院校所培养的人才比高职院校的学生所掌握的知识更广更深,综合素质更为全面;在服务面向上,高职院校主要面向社会培养从事生产、服务、管理的第一线人才,而地方本科院校则主要培养相关领域的高技能人才和管理人才。总之,地方本科院校在办学层次的定位上既区别于专科学校,同时又不同于传统的本科学校,是集本科与高职两种院校的特点为一体的本科高职院校。 4. 人才类型的定位以应用为指向社会所需的人才,总体上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发现和研究客观规律的人才,另一类是应用客观规律为社会谋取直接利益的人才,前者称为学术型人才,后者称为应用型人才。高等教育是一种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教育。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明确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文化技术,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高级专门人才既具有创新精神又具有实践能力,这是对整个高等教育系统所提出的要求。落实到具体的高等院校之中,不同类型的院校培养的高级专门人才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之间是有所侧重的,研究型大学培养的人才更注重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服务型大学则侧重于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就地方本科院校而言,其培养人才的类型应归属于应用型人才,其所培养的学生的能力主要不应在知识、理论的思辨上,而主要应在具体的应用、验证环节。具体地说,在知识和理论方面,地方本科院校的学生也应当掌握,但他主要不是去思考知识和理论存在的前提、依据,而主要是理解它并应用它。他可能没有研究型、教学研究型大学的学生那样具有“专”“精”的理论素养,但他可以以理论知识的“博”来弥补,他不但有较强的动手能力,而且知道为什么要这样操作。处理好理论与实践运用间的关系,在这二者之间打造复合型人才,应该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