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5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8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本讲目录 知识清单一 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的变迁1 动荡中变化的近代社会生活 1 原因 外因 西方文化渗透和西方民主思潮的影响 内因 政治运动影响与国民政府的推动 2 表现 衣 鸦片战争以后 洋布 洋装 渐渐进入中国城市百姓生活 辛亥革命后 孙中山设计的 受到新派人士的欢迎 中山装 食 鸦片战争后 在通商口岸和一些大城市里开始出现西餐馆 面包房等 成为有钱人的一种时尚 住 一些官员和商人建起 或中西合璧的豪宅 习俗 吃西餐 断发易服 简约文明 欧式洋房 2 新中国社会生活新风尚 1 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 前提 新中国的成立 物质生活与习俗变迁a 物质生活 一些生活必需品凭票证计划供应 总体生活水平低 b 社会风尚 无私奉献是社会主流 2 改革开放以来 衣 服装颜色从灰蓝色调为主到五彩缤纷 款式多样化 食 1987年温饱问题基本解决 工程 丰富了百姓的餐桌 住 住房状况得到空前改善 国家启动 工程 社会风尚 休闲方式多样化及新风尚的形成 勤俭节约 菜篮子 安居 二 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1 交通工具 1 铁路 2 公路 20世纪初 开始在上海等城市出现 随后 近代 传入中国 新中国成立后 全国建立起比较密集的公路网 淞沪 兰新 汽车 筑路技术 3 水运 4 航空 1909年 制成中国第一架飞机 标志着中国航空事业的开始 1920年 中国首条空中航线 航线开通 新中国成立初期 民航发展有限 改革开放后 中国逐步成为世界民航大国 轮船公司 轮船招商局 冯如 北京至天津 2 通讯工具的变迁 1 电报 中国第一条有线电报线设在 20世纪初上海开始设立无线电报局 2 电话 19世纪80年代 外国开始在 设立电话公司 新中国成立后 逐渐形成全国电讯网络 到2003年末 中国拥有的电话数量跃居世界第一位 3 互联网 近年来 人们通过互联网发送 台湾 上海 电子邮件 三 大众传媒的变迁1 报刊业走向繁荣 1 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19世纪中期前后 外国人在华办报 有 万国公报 等 自19世纪70年代起 陆续出现一些中国人自己办的报刊 2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中国共产党先后创办 共产党 红色中华 新华日报 解放日报 等报刊 同国民党控制的 等报刊展开针锋相对的斗争 3 建国后 有 人民日报 红旗 等党报党刊 还有 文汇报 等 内容比较丰富 4 改革开放后 报刊业出现欣欣向荣的景象 中国丛报 中央日报 光明日报 2 影视事业的发展 1 电影 1905年 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电影 首映成功 中国电影事业开始起步 建国初 工农生活和 题材的电影纷纷被搬上银幕 改革开放后 中国电影走向一个辉煌的新时代 2 电视 1958年 电视台开始试播 标志中国电视业的诞生 改革开放后电视逐渐普及 定军山 革命战争 北京 3 互联网的兴起 1 诞生 20世纪60年代末 2 发展 20世纪90年代以后 风靡全球 3 接入 1994年 中国正式接入互联网 4 特点 信息传播速度快 表现力和感染力强 5 影响 使人们的生活更加快捷与方便 改变了人们的生产 娱乐方式 学习 观点点睛 社会生活包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两方面 社会生活的变迁从根本上说是西方的工业文明首先对近代中国的政治 经济 思想造成了强烈冲击 然后政治 经济 思想领域的变化又共同影响社会生活各领域变迁的结果 形象理解 这一组图片体现了中国近代以来礼节上的重大变化 即晚清时的跪拜礼 图一 民国初期的鞠躬礼 图二 1922年的握手礼 图三 反映了中国社会由封建等级森严到社会地位平等的变化 也反映了中国社会生活习俗的变迁 思维升华 知识图解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观点点睛 近代中国交通工具的进步不仅方便了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而且在客观上冲击着近代中国传统的思想文化 传播着男女平等观念 民主科学等西方资本主义先进的思想理念 知识图解 近代交通的发展 特别提醒 近代以来交通工具变化发展的特征 1 动力 人力 自然力 机械力 2 技术 引进 自制自研 3 地区发展差别 城市显著 乡村缓慢 4 对象 平民化 普及化 5 进程 先慢后快 6 种类 海陆空 名师点拨 近代阻碍铁路发展的因素 1 从根本上说 是由近代中国的社会环境决定的 2 近代中国缺乏资金 技术 重工业不发达 3 守旧 传统的思想观念的严重阻碍 4 长期的社会动乱 使铁路建设缺乏稳定的社会环境 知识图解 运用图示掌握近代报刊业发展的特点和影响 易错警示 1 报纸 广播和电视被称为三大媒介 而互联网作为一种特殊的媒介 被称为神奇的 第四媒介 互联网集报纸 广播 电视的优势于一体 可以更主动 更便捷和更大限度地获取信息 互联网的普及不但没有削弱其他媒介的地位 反而促进了它们的发展 实际上传统媒介纷纷通过互联网来获得读者和观众 各大传统媒介都建有自己的网站 争夺网络媒介的一席之地 2 报刊 影视 互联网对人们生活方式的影响报刊 影视 互联网的发展从不同侧面影响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报刊最主要的是影响人们的政治生活 影视主要满足大众的文化娱乐生活 互联网全方位 彻底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 真题印证 2012 高考浙江文综卷 1862年6月26日 上海新报 一则某商行售卖 外国杂货 的广告云 新到什锦饼干 酸果 洋醋 吕宋烟 白兰地 小面镜仔 东洋竹篮仔等 这反映出 a 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b 国人办报事业的发展c 物质生活时尚的变化d 百姓衣食住行的西化 解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 1862年 外国杂货 主要是生活用品 社会经济结构体现的是三大产业之间的比例关系 所以排除a项 材料无法说明 上海新报 是什么国籍的人创办的 所以b项也可排除 材料不涉及衣 住与行 所以排除d项 题干材料集中反映了19世纪60年代人们物质生活时尚的变化 c项正确 答案 c 重点诠释 中国近现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特点及其原因 巩固提升 1 2012 高考四川文综卷 1912年6月出版的小学教材 共和国教科书 新国文 介绍了两个月前泰坦尼克号邮轮遇险事件 下图 这反映出 教材编撰者关注国际时事 教材编撰者倡导人性向善 民国初期公民教育成效显著 民国初期妇女地位显著提高a b c d 解析 选a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审清图文资料 共和国教科书 新国文 介绍了两个月前泰坦尼克号邮轮遇险事件 由此直接判定 正确 符合图片上的 令男子退后 妇孺登艇 等文字信息 仅从一段材料无法得出 民国初期公民教育成效显著 这一结论 另外 从图文中也不能得出中国妇女地位提高 排除 答案为a项 2 2012 高考四川文综卷 史学家傅斯年认为 历史研究应坚持有一分材料说一分话 材料之外 一点也不越过去说 下表显示了四川学者吴虞1918年在成都和1923年在北京时的消费情况 根据傅斯年的观点 此表可以证明 a 当时北京的城市化水平比成都高b 近代中国东西部商业发展不平衡c 吴虞到北京后消费结构有所变化d 当时成都的享受型消费场所过少 解析 选c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释读材料 正确审题并能甄别历史表述 通过吴虞1918年在成都和1923年在北京的消费数据 再根据题干 历史研究应坚持有一分材料说一分话 材料之外 一点也不越过去说 的限定 c项符合表格中的信息 也符合题干要求 故答案为c项 仅凭吴虞一人的消费情况难以说明北京城市化水平比成都高 近代中国东西部商业发展不平衡及当时成都的享受型消费场所过少 a b d三项均属于超越了现有材料而得出的结论 与傅斯年的观点相违背 3 2012 高考江苏单科卷 1912年3月 南京临时政府令 查前清官厅 视官之高下 有大人 老爷等名称 受之者增惭 施之者失体 光复以后 闻中央地方各官厅 漫不加察 仍沿旧称 殊为共和政体之玷 有研究者发现 同年6月 申报 载 公堂会审之时 被告 就口口声声以老爷 大人相称 裁判官亦直受不辞 上述材料最宜作为下列哪一观点的论据 a 作为 受之者 的裁判官沿用前清审判制度b 作为 施之者 的被告不知民国政体之变c 作为 受之者 的裁判官有意玷污平等制度d 作为 施之者 的被告等级观念根深蒂固 解析 选d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从材料可以看出 虽然临时政府下令改变封建等级制度下的旧称 但在实践中仍难以杜绝 由 裁判官亦直受不辞 可知 裁判官未执行政府规定 并且仍存在旧的思想观念 但不能说 沿用前清审判制度 和 有意玷污平等制度 故排除a c两项 材料没有体现出被告不知政体的变动 b项结论缺乏材料依据 而被告 口口声声以老爷 大人相称 说明其等级观念根深蒂固 故选d项 4 2011 高考江苏单科卷 右图为民国年间天津同升和帽庄出售其仿制的西式帽的广告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该帽一定程度上抵制了洋帽的输入 中国社会生活受到西方文明的冲击 广告主要宣传了博士帽的实用功能 帽式的差异体现出男尊女卑的观念a b c d 解析 选b 同升和帽庄属于民族资本主义企业 它仿制西式帽 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洋帽的输入 同时说明中国社会生活方式受西方文明的冲击 正确 该图中并无宣传博士帽功能的内容 错误 帽子的变化看不出男尊女卑 错误 5 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生活方式的变动 启动了社会观念的变迁 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1 道光季年 中外通商而后 凡西人之以货物运至中国者 陆离光怪 几于莫可名言 华人争先购归 以供日用 初祗行于通商各口岸 久之而各省内地亦皆争相爱慕 无不以改用洋货为奢豪 申报 材料2 在上海商业化 市场化程度更高的条件下 购用洋货标志身份和财力的附加社会值更高 人们这种观念更为膨胀 因而争相购用 相习成风 而一些既物美且价廉的日用洋货如洋布 火柴 洋油 洋钉等广受人们欢迎 李长莉 以上海为例看晚清时期社会生活方式及观念的变迁 材料3 时论一 洋货之价较土货倍之 且数倍之 外观虽五色迷离 用之实易于窳败 谓我堂堂中国 自有朴而耐久之物 足供人之取求 何必忘其本原 转以银钱易此瑰奇之货 时论二 以其所有易我中国之所无 中国之人喜新厌故 无不趋之如鹜 是不啻以中国之利源 悉听西人之取携 而我亦莫之抗也 时论三 欲禁民人不用洋货 势所不能 则莫如中国自行筹赀 逐一仿造 庶几将中国之货易中国之钱 富者可便于购求 贫者更开无数谋生之路 按之和约亦所准行 而来华之洋货日稀 即银钱流出日少矣 申报 1 指出材料1 2反映的社会现象 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 2 根据材料3 指出三则时论对于洋货所持的态度并概括其各自的出发点 3 根据上述材料 概括材料1现象对近代中国社会观念所产生的影响 解析 第 1 问 提取材料信息 据 无不以改用洋货为奢豪 日用洋货 广受人们欢迎 等概括即可 从外国的入侵 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 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等角度分析其原因 第 2 问 据材料3分别提取关键信息即可 第 3 问 要特别注意材料1中崇尚洋货的理念 据此归纳其产生的社会影响 答案 1 社会现象 洋货流行日渐成风 原因 通商口岸的开放 洋货大量输入 自然经济逐步解体 人们生活市场化 购用洋货是个人身份和财力的象征 洋货物美价廉 2 态度 时论一 二反对 时论三不反对 出发点 时论一从货物自身的品质出发 或国货优于洋货等 时论二从国家经济利益出发 时论三从历史发展潮流出发 3 冲击了节俭 实用的生活观和以中国为中心等传统观念 推动了喜新好异 追求享乐 喜欢价廉物美的观念的形成 推动了中国重视工商业 与洋人争利 等近代社会新观念的形成 真题印证 2012 高考上海单科卷 根据下图数据判断 该图统计的是1864至1895年中国 a 国库白银储备b 领水外轮吨位c 铁路里程数d 茶叶出口额 解析 第二次鸦片战争和1895年 马关条约 的巨额战争赔款加剧了清政府的财政困难 因此国库白银储备日益减少 排除a项 中国最早的铁路出现在1876年 所以排除c项 19世纪末列强的经济侵略以资本输出为主 茶叶出口额变化与史实不符 排除d项 由于鸦片战争后列强逐渐垄断了中国的水运 致使领水外轮吨位逐年增长 答案 b 重点诠释 1 近现代交通业发展的特点及影响 1 特点 近代中国交通业逐渐开始近代化的进程 铁路 水运和航空都获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 近代中国交通业受到西方列强的控制和操纵 地域之间的发展不平衡 2 影响 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推动了城市化的进程 改变了人们的出行方式 在一定程度上转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 使中国同世界的联系大大增强 使异地传输更为便捷 促进了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 也使人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促进了信息的传播 开阔了人们的眼界 加快了生活的节奏 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 人们的活动范围越来越大 对社会生活产生了深远影响 就负面影响而言 造成了交通堵塞 污染了环境 造成了能源危机 2 综合分析大众传媒中报刊 影视 互联网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影响 1 报刊 最主要任务是通过新闻事业影响人们政治生活 其次是影响人们经济生活和文化娱乐生活 中国近代报刊事业的繁荣对于唤醒民众 争取国家的独立和解放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现代报刊中商业 娱乐内容比重增大 但新闻活动仍被人们认为是报刊的主要特征 2 影视 最主要任务是满足大众的文化娱乐生活 其次是影响人们政治生活和经济生活 影视的视听功能 电视的时效性 休闲娱乐性等对人们舆论监督 学习进修 思想交流等方面有突出的作用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 影视中夹带大量商业报道及广告 引导人们认识经济现象和消费 它对人们经济生活的影响日益增大 3 互联网 通过全球范围的最大限度的信息传递 全方位地彻底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 人们可以更主动 更便捷和最大限度地获取信息 使人们的生活质量得到提高 巩固提升 6 2013 宁波模拟 有轨电车初入上海之时 上海人都说电车乘不得 偶一不慎 就要触电 电车公司即在车旁标着 大众可座 稳快价廉 字样 以资号召 且妇女可出三等车资而坐头等座位 此后 上海市民逐渐接受了方便而价廉的电车 这段材料说明 a 有轨电车最早进入上海b 妇女社会地位十分低下c 广告推动出行方式变化d 传统交通工具遭到抛弃解析 选c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近代中国社会生活方式近代化的认识 根据题干材料提供的新情景 有轨电车属于新式交通工具 它的推广得到广告的促进 因此准确反映的应该是c 7 2010 高考福建文综卷 上海是近代中国茶叶的一个外销中心 1884年 福建茶叶市场出现了茶叶收购价格与上海出口价格同步变动的现象 与这一现象直接相关的近代事业是 a 电报业b 大众报业c 铁路交通业d 轮船航运业解析 选a 材料信息 价格同步变动 说明福建茶叶收购价的信息很快能传到上海 相比于b c d三项的信息传递速度 a项传递速度更快 更好地体现 同步 8 2013 南阳模拟 当颇富文采的人开始发表政论性观点 一种朝廷严格禁止的 只能在通商口岸的保护下才有可能从事的活动时 中国报刊业最终超过了纯粹事实报道的水平 材料是要说明 a 清政府严格禁止中国报刊业的发展b 中国报刊业局限于报道新闻c 政治变革运动推动中国报刊业的发展d 中国报刊业的发展归功于通商口岸的设立解析 选c 从材料中反映出来的是中国的报刊业得到了发展 表现为开始发表政论性观点 而原因应是政治的变革运动 如戊戌变法等 9 2012年11月8日 14日召开的中共十八大 选举出了新一届的中共中央领导 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及时报道了这则消息 这体现出电视作为大众传媒的功能是 a 远程教育b 大众娱乐c 传播资讯d 政府宣传解析 选c 电视及时报道了这则消息 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这体现的是电视传播资讯的功能 其他的几项均不符合题意 史料文本 材料1 每年成千上万的中国人由帝国他处走过上海 他们可以看到美丽的建筑 整洁的街道 燃着的电灯或瓦斯灯 他们可以看到机器 自来水 电报 电话 火轮船 公园 他们在这里所得到的印象 必然多少传到内地去 上海如此 香港也如此 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 洋务运动 第八册 材料2 解放前结婚要办嫁妆 坐花轿 请吹鼓手 这在新中国都被当成是封建迷信的旧观念 旧风俗 需要破除 取而代之的是树立社会主义 共产主义的新思想 新风俗 早在50年代 大摆结婚宴席被批评为浪费 不经济 1964年后人们继续提倡简单节约的婚礼 用新的结婚仪式取代旧的习俗 新娘不再用轿子迎娶 也不再穿红色的嫁衣 由亲戚 朋友 同事参加的茶聚取代了婚宴 在茶会上生产队的干部讲话 新郎 新娘讲述相互结识的经过 新郎 新娘不是在 天地桌 前 而是在毛主席像前向父母 亲戚 朋友鞠躬行礼 德 罗梅君 北京的生育婚姻和丧葬 信息解读 史料应用 1 据材料1指出导致上海等地社会生活变迁的因素是什么 提示 由于西方列强的入侵 受西方外来文明的冲击 2 材料2中婚姻习俗在解放前后发生了哪些具体变化 依据材料概括这种变化的原因有哪些 提示 变化 由解放前 办嫁妆 坐花轿 等 改为 茶聚 取代了婚宴 举行仪式由在 天地桌前 变成在毛主席像前 原因 新中国成立后 政治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 社会史观类题目的解答技巧 内涵释义 社会史范式主要指从社会的角度观察历史 着重研究历史的结构和进程 注重分析研究广义的社会问题 包括政治问题 经济问题 文化问题等所有问题 点拨运用 1 注意挖掘历史隐性知识 多角度思考历史现象 如近代西方新航路开辟和西欧殖民扩张 从社会史观看 新航路开辟后 世界各地交流加强 各种物品交流 交换 增加了人类的食品种类 改变了人的饮食结构和生活习惯 再如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历史变迁 从社会史观看 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的衣食住行和社会习俗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从统治者上层到平民阶层 从个人到群体 衣食住行和社会习俗都发生了变化 逐步接受了近代文明的事物 这是社会的进步 自近代以来 中国的社会变迁 社会日常生活 社会习俗 家庭婚姻 城市化和人口流动史 社会保障 社会政策 人与环境关系等都发生了巨大变化 2 理解社会问题的范畴 明确当今世界面临重大社会问题 如就业 社会保障 扶贫 教育 医疗 环保和安全等问题 3 梳理中外历史上有关的社会问题 严重自然灾害时期的社会 即人与自然环境关系 问题 动乱或战乱时期的社会问题 涉及人口迁移 社会动荡不安 政治动乱等 社会转型时期的社会问题 城市化历程 人口暴增 环境污染问题等 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及习俗的变化 与之相关的社会日常生活史 社会习俗史 家庭婚姻史 人口流动史等 4 分析历史上解决社会问题的主要措施及影响 如统治者稳定社会的改革措施 美国总统罗斯福 苏联新经济政策 中国60年代初国民经济的调整等 5 重视历史上的社会问题与现实生活中的社会问题的内在联系 研究历史上的社会问题要突出如何借鉴或吸取历史上解决社会问题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来解决现实社会问题 典题例析 2013 珠海模拟 近代以来 人们的婚姻观念逐渐改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 父母之命这句话固然视为天经地义不可改易的 但是我们现在做父母的应该要晓得 这几千年来的礼教风俗到了今天决计行不通 做父母的应该要明白些现在世界的大势 闭关自守 做不到了 农业经济组织下的状态 保不住了 陆秋心 婚姻问题的三个时期 新妇女 1920年4月15日 材料2 我在小姊妹的帮忙下 加入了家庭妇联 我看见姊妹们加紧生产 努力学习文化 便愈感到自己的落后 我要好好地向姊妹们学习 我也加入了学习班 新婚姻法颁布以后 小姊妹张丽娟告诉我 说可以到家庭妇联申请向朱家离婚 婆婆没有理由阻拦我 于是我离婚了 我自由了 一个童养媳的新生 1950年9月1日 解放日报 材料3 婚姻不是件私事 在任何地方一个男子或女子要得到一个配偶 没有不经过一番社会规定的手续 费孝通 生育制度 请回答 1 据材料1 2 人们的婚姻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 据材料1并结合所学知识 说明作为婚俗背景的经济基础和家庭关系 从传统到近代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材料2中 我 的婚姻态度发生变化的社会条件是什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