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教版语文必修二第一单元综合测试题_第1页
粤教版语文必修二第一单元综合测试题_第2页
粤教版语文必修二第一单元综合测试题_第3页
粤教版语文必修二第一单元综合测试题_第4页
粤教版语文必修二第一单元综合测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本试卷共六大题,21小题,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一、基础知识(每小题3分,共18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挣扎/挣钱 标识/识别 殷勤/殷红 模具/机械模仿B挚友/擎起伺候/窥伺 着实/着魔 悄悄/悄寂无声C沙砾/闪烁 希冀/羽翼 须臾/谀辞 拔擢/ 耀武扬威D收讫/迄今 强劲/劲风 濡染/蠕动 懈怠/百战不殆1、D(Azhng/zhng,zh/sh,yn/yn,m/m; Bzh/ qng,c/s,zhu/zho,qio/qio;Cjio,j/y,shu;Dq,jng,r,di )2下面语段中画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两种截然不同的选择,两种格格不入的人生,有的成为伟人,有的成为罪人。也许没有一个人在为官之初就想祸国殃民,他们几乎都是雄心勃勃,想做一番为国利民的大事业,然而,人生的种种物质利欲的诱惑,往往使这些人背叛了信仰和理想。这些为数不多的反面角色,给后人带来了警示。在人生的分水岭上,何去何从,可不能掉以轻心啊!A格格不入 B雄心勃勃 C何去何从 D掉以轻心2、A(A项,格格不入:格格,阻碍,隔阂。形容彼此不协调,不相容。不合语境,改为“大相径庭”。B项,雄心勃勃:形容雄心很大,很有理想。C何去何从:在重大问题上采取什么态度,决定做不做或怎么做。D掉以轻心:指对问题漫不经心,不当回事。)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2009国庆阅兵直播在各地34辆彩车通过天安门广场中心区时,天安门广场上将展开一幅面积近2万平方米左右的江山如此多娇的巨型国画。B过度劳累为何引起健康透支?有关专家认为,最严重的问题不是加班,而是巨大的压力导致休息时间也无法彻底放松心情所致。C原香港中文大学校长、被誉为光纤之父的高锟教授获得200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这一殊荣源自他在有关光在纤维中的传输以用于光学通信方面做出的突破性成就。D我国在2009年里再次出台促进农业发展的一系列激励政策、调控政策和财政政策,极大地激发和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3、C(A项“近”、“左右”重复; B句式杂糅,去掉“所致”; D项语序不当,将“一系列”提至“促进”的前面。)4. 下列各句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一个不容否认的事实是, 要尽快提高国民的科学素质,一个最重要的途径就是在更大的范围内建立公众热爱科学、理解科学、接受科学的现代科普理念,培养和启蒙国民科学精神的因子。据有关部门的一份中国公众科学素养调查报告显示,中国公众达到基本科学素养水平的比例尚不到2。从横向和总体上看,当前我国国民的科学素质不容乐观。这种竞争,最终又必然体现为国民科学素质的竞争。虽然从“天狗蚀日”的迷信,到今天凡有井水处皆争看日全食,我们的国民科学素养,已经有了一个质的提高。无论时下还是未来的竞争,都已经是以科技实力和经济实力为主的综合国力竞争。A. B. C. D.4、D.(解说首句“不容否认的事实”;“这种竞争”指中的“综合国力竞争”;转折关系的复句,指出我国国民的科学素质状况进一步具体说明我国国民的科学素质状况,引出后文“要尽快提高国民的科学素质”。)二、本大题7小题,共35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小题。 乐恢字伯奇,京兆长陵人也。其父,为县吏,得罪于令,收将杀之。恢年十一,常俯伏寺门,昼夜号泣。令闻而矜之,即解出亲。恢长好经学,事博士焦永。永为河东太守,恢随之官,闭庐精诵,不交人物。后永以事被考,诸弟子皆以通关被系,恢独曒然不污于法,遂笃志为名儒。性廉直介立,行不合己者,虽贵不与交。信阳侯阴就,数致礼请恢,恢绝不答。 后仕本郡吏,太守坐法诛,故人莫敢往,恢独奔丧行服。归,复为功曹,选举不阿,请托无所容。同郡杨政数众毁恢,后举政子为孝廉,由是乡里归之。辟司空牟融府,会蜀郡太守第五伦代融为司空,恢以与伦同郡,不肯留,荐颍川杜安而退。诸公多其行,连辟之,遂皆不应。 后征拜议郎。会车骑将军窦宪出征匈奴,恢数上书谏争,朝廷称其忠。入为尚书仆射。是时河南尹王调、洛阳令李阜与窦宪厚善,纵舍自由。恢劾奏调、阜,并及司隶校尉。诸所刺举,无所回避,贵戚恶之。宪弟夏阳侯瑰欲往候恢,恢谢不与通。宪兄弟放纵,而忿其不附己。妻每谏恢曰:“昔人有容身避害,何必以言取怨?”恢叹曰:“吾何忍素餐立人之朝乎?”遂上疏谏曰:“臣闻百王之失,皆由权移于下。诸舅不宜干政王室,以示天下之私。政失不救,其极不测。方今之宜,上以义自割,下以谦自引。”书奏不省。 时窦太后临朝和帝未亲万机恢以意不得行乃称疾乞骸骨窦宪因是风厉州郡迫胁恢遂饮药死弟子縗絰挽者数百人庶众痛伤之后窦氏诛帝始亲事恢门生何融等上书陈恢忠节除子己为郎中。(节选自后汉书乐恢传)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恢谢不与通 谢:感谢 B令闻而矜之,即解出亲 矜:怜悯 C诸公多其行,连辟之 多:称赞 D得罪于令,收将杀之 收:拘禁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不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请托无所容 鱼,我所欲也 B恢以与伦同郡,不肯留 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 C窦宪因是风厉州郡迫胁 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 D后永以事被考 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7下列句子分为四组,全都直接表现乐恢“耿介”性格的一组( )(3分) 后永以事被考,诸弟子皆以通关被系,恢独曒然不污于法 故人莫敢往,恢独奔丧行服 吾何忍素餐立人之朝乎 宪兄弟放纵,而忿其不附己 诸舅不宜干政王室,以示天下之私 恢以意不得行,乃称疾乞骸骨 A B C D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来(3分):高考资源 A乐恢为人至孝。父亲因得罪了县令而被关押,年幼的乐恢昼夜痛哭不已,他的行为让县令动了恻隐之心,最后父亲得以释放。 B蜀郡太守第五伦与乐恢是同郡,所以当第五伦取代牟融为司空时,乐恢在推荐了杜安之后,坚决请退,表现了他为人正直的一面。 C老师焦永“以事被考”后,乐恢“不污于法”,拒绝为他托关系找门路;窦宪兄弟放纵,乐恢恨他们不依附自己,故不与他们交往。 D河南尹、洛阳令与权贵窦宪相互勾结,为非作歹,乐恢不畏权贵,上书弹劾。乐恢还上书弹劾窦宪兄弟,因窦太后的庇护,劝谏不但没有成效,自己反而被迫害而死。9断句和翻译(10分) (1)用“/”给下面的文段断句 (4分) 时窦太后临朝和帝未亲万机恢以意不得行乃称疾乞骸骨窦宪因是风厉州郡迫胁恢遂饮药死弟子縗絰挽者数百人庶众痛伤之后窦氏诛帝始亲事恢门生何融等上书陈恢忠节除子己为郎中(2)翻译下面句子。 永为河东太守,恢随之官,闭庐精诵,不交人物。(3分) 会车骑将军窦宪出征匈奴,恢数上书谏争,朝廷称其忠。(3分)5A解析:谢:谢绝。6C解析:A助词,与后边动词组成名词性所字结构。 B和、同,介词。C因为,介词/趁、趁着,介词。D意义均为“因为”,均用作介词。7D8C解析:“乐恢恨他们不依附自己”有误,说反了。9(1)时窦太后临朝/和帝未亲万机/恢以意不得行/乃称疾乞骸骨/窦宪因是风厉州郡迫胁/恢遂饮药死/弟子縗絰挽者数百人/庶众痛伤之/后窦氏诛/帝始亲事/恢门生何融等上书陈恢忠节/除子己为郎中。(每错3个扣1分,扣完为止。)(2)译文:焦永做了河东太守,乐恢跟随他到了官府,(他)闭门精心诵读,不与(外界)人物交往。(关键字:“为”;“交”)译文:正赶上车骑将军窦宪要出征匈奴,乐恢多次上书谏命,朝廷称道他的忠心。(关键字:“会”;“数”)【参考译文】乐恢字伯奇,京城长陵人。他的父亲是县里的小吏,得罪了县令,(县令)拘禁了他并要把他杀死。乐恢当时十一岁,常常伏在官署门前昼夜不停地放声大哭。县令听到之后,非常同情他,就放出了他的父亲。长大后,乐恢喜好经学,跟随博士焦永学习。焦永做了河东太守,乐恢跟随他到了官府,(他)闭门精心诵读,不与(外界)人物交往。后来,焦永因事被劾查,其他弟子因为替焦永疏通关系被拘禁,乐恢保持自己的清白而不玷污法律,立志成为有名的儒生。后来在本郡做官,太守因犯法被杀,朋友中没有谁敢前往奔丧,只有乐恢为他服丧。回来后,又做了功曹,推选、举荐从不偏袒,别人的请求、托付也从来没有接受。同郡的杨政多次当众诋毁乐恢,后来(乐恢)举荐了杨政的儿子做了孝廉,从此乡里的人都归附他。被征辟到司空牟融的府中,正赶上蜀郡太守第五伦代替牟融做司空,乐恢因为与第五伦是同乡,(乐恢)不肯留下来,在举荐了颍川杜安之后辞去官职。许多人都称赞他的行为,接连几次征辟他,他都没有答应。后来征召他做了议郎。正赶上车骑将军窦宪要出征匈奴,乐恢多次上书谏命,朝廷称道他的忠心。入朝为尚书仆射。这时,河南尹王调、洛阳令李阜和窦宪关系密切,放纵家人胡作非为。乐恢弹劾王调、李阜以及司隶校尉。众多指责、荐举(的事实),令(他们)无法回答,无从逃避,显贵的外戚们非常厌恶他。窦宪的弟弟夏阳侯窦瑰想要问候乐恢,乐恢谢绝了他,不与他交往。窦宪兄弟两个行为放纵,又愤恨乐恢不依附自己。妻子常常劝谏乐恢说:“古人有用保全自身来躲避灾祸(的说法),你何必用自己的言论来招致别人的怨恨呢?”乐恢慨叹地说:“我怎么能够容忍朝廷中那些尸位素餐之人呢?”于是上书劝谏说:“我听说众多帝王的过失,都是由于权利下移造成的。国舅们不应该干预王室的事情,以此显示天下是个人的天下。政治有了过失,如果不加补救,其结果不可预测。当下应该做的是,帝王应以大义为重断绝这种联系,国舅应以谦逊为主自我反思。”上书没有取得效果。此时,窦太后临朝,和帝没有亲政,乐恢因为主张没有能够施行,于是称病回乡。窦宪因为这一缘故,迅速而又严厉地告知各州郡对乐恢进行逼迫、威胁。乐恢最后饮药而死。(死后)穿丧服哀丧的弟子有几百人,广大百姓非常悲痛。后来,窦氏被诛杀,和帝即位,乐恢的门生何融等上书陈述乐恢的忠心、气节,(和帝)赐予乐恢的儿子乐己为郎中。10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岁 暮 杜甫岁暮远为客,边隅还用兵。烟尘犯雪岭,鼓角动江城。天地日流血,朝廷谁请缨?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 注本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末,时杜甫客居阆州(今四川阆中)。雪岭:又名雪山,在成都(今四川成都)西。雪岭临近松州、维州、保州(均在今四川成都西北),杜甫作本诗时,三州已被吐蕃攻占。 (1)诗人为什么会发出“寂寞壮心惊”的感慨?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3分)答: (2)这首诗使用了多种表达技巧,请举出两种并作赏析。(4分)答: 10(1)边境发生战争,时局艰危,朝中无人为国分忧;岁末暮年,漂泊异乡,政治上被冷落,孤独寂寞;诗人崇高的责任感、强烈的爱国感情与其艰难的处境,报国愿望难以实现形成巨大反差。(2)借代,如“烟尘”代边境战争;与后文“鼓角”相应,从视角和听觉两方面突出了战争的紧张,渲染了时局的艰危。用典,如,“请缨”,典出汉书终军传;在诗句中暗示朝中无人为国分忧,借以表达诗人对国事的深深忧虑。【诗歌鉴赏】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杜甫五十二岁。这一年他在梓州,听说官军大胜叛军,便写下了著名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诗。此后他到阆州,他又听到了吐蕃进犯的消息,于是杜甫心忧天下,写下了这首岁暮诗。首联诗人交待其客居他乡,在岁暮之际,听到了边境上传来外族入侵的消息。大唐刚刚经历了安史之乱,内忧尚未完全平息,外患又接踵而至。所以首联语气看似平淡,却包含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沉痛!颔联“烟尘”和“鼓角”借代指战争,战事推到了雪岭,紧张的鼓角声使一向安静的江城骚动了起来。颈联作者目睹了战争的血腥和惨烈,对唐朝君臣发出质问:“朝廷谁请缨?”面对强敌,作者怀疑朝中还会有人请缨杀敌吗?尾联“济时敢爱死?”既是对全天下人的呐喊,特别是朝臣的忠告,又是对自己的鼓励,真正忠君爱国的人,是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的。但“寂寞壮心惊”,点出了诗人此时的心境。诗人一方面远离朝廷的境遇,无法为国分忧,无法施展抱负,徒有报国之心,另一方面诗人自己也是“岁暮”之人,虽然想杀敌报国,但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啊,只能独自寂寞。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任选3题,多选按前3题计分)(6分)(1) , ,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欧阳修醉翁亭记)(2)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 。 (诗经氓)(3) ,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李商隐锦瑟)(4)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11(1)野芳发而幽香 佳木秀而繁阴(2)总角之宴 言笑晏晏(3)沧海月明珠有泪 蓝田日暖玉生烟 (4)人生如梦 一尊还酹江月三、论述类文章阅读(16分)阅读下面文字,回答1215题。读经典常谈(节选)叶圣陶现代学生的功课,有些是从前读书人所不做的,如博物、理化、图画、音乐之类。其他的功课,就实质说,虽然就是从前读书人学的那一些,可是书籍不必再从前人的本子了。一部历史教本就可以摄取历代史籍的大概,经籍子籍的要旨。这自然指编撰得好的而言;现在有没有这样好的教本,那是另一问题。可以干脆说一句,现代学生不必读从前的书。只要历史教本跟其他学生用书编撰得好,教师和帮助学生的一些人们又指导得法,学生就可以一辈子不读论语、庄子却能知道孔子、庄子的学说;一辈子不读史记、汉书,却能明晓古代的史迹。可是,有些书籍的实质和形式是分不开的,你要了解它,享受它,必须面对它本身,涵泳得深,体味得切,才有得益。譬如诗经,就不能专取其实质,翻为现代语言,让学生读“白话诗经”。翻译并不是不能做,并且已经有人做过,但到底是另外一回事;真正读诗经还得直接读“关关雎鸠”。又如史记,作为历史书,尽可用“历史教本”“中国通史”之类来代替;但是它同时又是文学作品,作为文学作品,就不能用“历史教本”“中国通史”之类来代替,从这类书里知道了楚汉相争的史迹,并不等于读了项羽本纪。我想,要说现代学生应该读些古书,理由应该在这一点上。还有一点。如朱自清先生在这本经典常谈的序文里说的,“在中等以上的教育里,经典训练应该是一个必要的项目。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有一位外国教授说过,阅读经典的用处,就在教人见识经典一番。这是很明达的议论。再说做一个有相当教育的国民,至少对于本国的经典也有接触的义务。”一些古书,培育着咱们的祖先,咱们跟祖先是一脉相承的,自当尝尝他们的营养料,才不至于无本。若讲实用,似乎是没有,有实用的东西都收纳在各种学科里了;可是有无用之用。这可以打个比方。有些人不怕旅行辛苦,道路几千,跑上峨眉金顶看日出,或者跑到甘肃敦煌,看一窟寺历代的造像跟壁画。在专讲实用的人看来,他们干的完全没有实用,只有那股傻劲儿倒可以佩服。可是他们从金顶下来,打敦煌回转,胸襟推广了,眼光深远了。虽然还是各做他们的事儿,却有了一种新的精神。这就是所谓无用之用。读古书读的得其道,也会有类似的无用之用。要说现代学生应该读些古书,这是又一个理由。这儿要注意,“现代学生应该读些古书”,万不宜忽略“学生”两字跟一个“些”字。说“学生”,就是说不是专家,其读法不该跟专家的一样(大学里专门研究古书的学生当然不在此限)。说“些”,就是说分量不能多,就是从前读书人常读的一些书籍也不必全读。就阅读的本子说,最好辑录训诂校勘方面简明而可靠的定论,让学生展卷了然,不必在一大堆参考书里自己去摸索。就阅读的范围说,最好根据前边说的两个理由来选定,只要精,不妨小,只要达到让学生见识一番这么个意思就成。这本经典常谈的序文里说,“我们理想中一般人的经典读本有些该是全书,有些只该是选本节本,应该尽可能地采取他们的结论;一面将文本分段,仔细地标点,并用白话文作简要的注释。每种读本还得有一篇切实而浅明的白话文导言。”现代学生要读些古书,急切要用这样的读本。朱先生的经典常谈却是负起这方面的责任来的一本书。它是一些古书的“切实而浅明的白话文导言”。谁要知道某书是什么,它就告诉你个什么,看了这本书当然不就是变为读了古书,可是古书的来历,其中的大要,历来对于该书有什么问题,直到现在为止,对于该书已经研究到什么程度,都可以有个简明的概念。学生如果自己在一大堆参考书里去摸索,费力甚多,所得未必会这么简明。因这本书的导引,去接触古书,就像预先看熟了地图跟地理志,虽然到的是个新地方,却能头头是道。 (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12下列说法中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5分)A只要历史教本跟其他学生用书编撰得好,教师和帮助学生的一些人们又指导得法,学生就可以一辈子不读论语、庄子这些古书。B读诗经就不能让学生读白话诗经,只能直接读诗经原文。C史记作为历史书,尽可用“历史教本”“中国通史”之类来代替;作为文学作品,还是得直接读史记。D不怕旅行辛苦,道路几千,跑上峨眉金顶看日出,或者跑到甘肃敦煌,看一窟寺历代的造像跟壁画。这样做完全没有实用,只有那股傻劲儿倒可以佩服。E读古书读的得其道,也会有类似实用之外的无用之用。13依据文章内容,下列对经典常谈这本书的作用概括最准确的一项是【 】(3分)A该书指出了现代学生应该读些古书的原因和一些方法。B该书不是写给专家和大学里专门研究古书的学生看的,而是写给那些需要读些古书的学生看的。C该书是一些古书的“切实而浅明的白话文导言”。D该书是理想中一般人的经典读本,读了这本书就等于接受了经典训练,不用再去接触古书了。14现代学生为什么应该读一些古书?请联系本文作简述。(4分)15作者认为现代学生应该如何读古书?(4分)12 CE【A属断章取义。仅在“知道孔子、庄子的学说”方面成立。B原文是说“不能专取其实质,翻为现代语言”“翻译并不是不能做”。D原文是指“专讲实用的人看来”来说的】13C【A项是作者有关阅读经典的观点,B项讲该书的适用对象,都不是核心意思。D项后一句与文中“因这本书的导引,去接触古书”相矛盾。】14【要点:书籍的实质和形式是分不开的,要了解它享受它,必须面对它本身,涵泳得深,体味得切,才有得益。阅读经典能扩大视野、扩大胸襟、增长见识。(或“经典的作用不在实用,而在于文化,有无用之用”)作为一国有相当教育的国民有接触本国经典的义务(或“读一些培育着咱祖先的古书使我们不至于无本)(答对一点给1分,两点给3分,三点给4分)】15【(1)学生的读法不能跟专家一样。(2)分量不能多,就是从前读书人常读的一些书籍也不必全读。(3)阅读的本子最好是辑录训诂校勘方有面简明而可靠的定论的集子。(4)从阅读的范围说只要精,不妨小。(每点1分。)】四、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阅读下面的散文,完成1618题。黄 土邹志安我的父亲是一个极普通的农民,劳动一生,默默死去,像一把黄土。黄土长了庄稼,却并不为太多的人注意。全中国老一辈的大多数农民都是这样。他死于肺心病。这是严重威胁劳动人民健康的疾病之一。中国农民在平时,是不大主动去医院检查身体的,即便有病躺倒,还要拖磨。我父亲民国十八年遭年馑时去南山背粮,走冰溜子,回来时冻掉了十个脚指甲,并且扎下了病根。以后一直半声咳嗽,而从不看病吃药。直到死前几个月,在我强迫下才去医院作了平生第一次心电图。医生打比方说:“机器运转一生,主机已经磨损,太缺少修复和保养了!”为了挽救,吃“ 心脉宁”一类比较贵的药。他问:“一瓶多少钱?”听说有三元多,半天沉默不语,后来就说:“ 不要买药了,我不要紧。”当我不在时,就偷偷停止服药。他一定计算过:一瓶药的价值要买近二十斤盐,要让儿媳们劳动好多天。他平生也就只知道劳动。繁重的劳动使他累弯了腰。不知创造了多少财富,自己却舍不得乱花一分钱。有一次我给了他两元零用钱让他买点好吃的,半年后他还在身上装着。在重病期间他出现了谵语,净念叨“ 把猪喂了没有”.“ 把锄头安好”.“ 麦黄了就快收”之类。临死时他默默流泪,留恋这个世界他为之洒尽汗水然而仍不富裕的世界。父亲从来无是无非,关心而弄不明白各种国家大事,可以说在精神上是贫困的。富有者被给与,贫困者被剥夺,那么他是被剥夺了:从前因为贫困而没有机会接受文化教育,后来倒是不断地接受各种政治教育,而终于都没有弄明白。但他显然没有遗憾过,因为他有劳动,因此而填补了一切缺憾。巧者劳矣智者忧,无能者无所求.但他还有所求祈求世事不乱,有安稳的日子。他现在去了!黄土上劳动一生,最后回到黄土里去。黄土是博大宽容的,无论善与恶,最终收容了所有的人。那时我跪在泥水里为他送行。我曾经想到过:他活了七十七岁,已很不易;而我们周围能活七八十岁的老人又实在太少。不是老人们不想活,也决非儿女们不孝顺,实在是因为生活水平太差。那么,尽快发展生产,改善人民生活,则是儿女们挽留老人多驻一时的最符孝道的方法了。哭也徒然,哀也无助。死者长已矣,生者当勉力。将军和领导人死了,会有无数悼文,因为他们功勋昭著。一个普通劳动者死了,我们撒下这一把黄土,并期望世人能够容纳。16.这篇散文题为黄士,请结合阅读材料,简要分析“黄土”的象征意义。(4分) 17.请结合阅读材料,简要分析文中“父亲”这一人物形象。(5分) 18.请用一两句话概括文中所反映的当时中国农村的状况。(6分)16.答题要点:象征了“ 我”的父亲。象征了辛勤一生.默默无闻的中国老一辈的农民。象征了博大宽容。(意思对即可。思路不清楚,语句不通顺,酌扣分。)17.答题要点:父亲是中国老一辈农民的代表;勤劳,直到临终念念不忘的还是锄头.庄稼.收割;节俭,对自己十分悭吝,舍不得乱花一分钱;善良,与世无争,惟一的祈求是过上安稳的日子;精神上的贫困,关心却弄不明白国家大事。(要求结合阅读材料,分析言之成理,意思对即可。思路不清楚或语句不通顺,酌情扣分。)18.广大农村还很落后,生活水平很差,人们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