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7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7-2018学年第一学期第一次月考高二语文试卷(考试时间:150分钟;总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诗与禅是两种不同的意识形态,一属文学,一属宗教,它们的归趣显然是不同的。然而,诗和禅都需要敏锐的内心体验,都重启示和象喻,都追求言外之意,这又使它们有了互相沟通的可能。禅宗在唐代确立以后,就在诗人中间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他们谈禅,参禅,诗中有意无意地表现了禅理、禅趣,而禅师也在诗中表现他们对世界和人生的观照与理解。于是诗和禅就建立了联系。诗和禅的沟通,表面看来似乎是双向的,其实主要是禅对诗的单向渗透。诗赋予禅的不过是一种形式而已,禅赋予诗的却是内省的功夫,以及由内省带来的理趣;中国诗歌原有的冲和淡泊的艺术风格也因之占据了更重要的地位。元好问说:“诗为禅客添花锦,禅是诗家切玉刀。”也许把禅的作用估计过高,但不可否认,禅给了诗一种新的刺激,使诗的面貌更加丰富多彩了。禅对诗的渗透,可以从两方面看:一方面是以禅入诗,另一方面是以禅喻诗。以禅入诗,是指把禅意引入诗中。其中有些作品是用禅语阐述禅理,只有诗的躯壳而没有诗的审美价值,严格地说不能算是诗,或姑且称之为“禅言诗”。这些诗总的看来并无可取之处,只有个别富有理趣的作品尚能引起我们的兴趣。如苏轼的琴诗:“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楞严经曰:“譬如琴瑟琵琶,虽有妙音,若无妙指,终不能发。”是此诗之本。这个比喻本来就有趣,经苏轼点化后更有机锋。在儿童般天真的发问中,包含着耐人寻思的理趣。更值得研究的是另一些作品,它们或写花鸟,或绘山水,或吟闲适,或咏渔钓,并没有谈禅,但在笔墨之中、笔墨之外寓有禅意。例如王维的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远处的人语衬托着山的空寂,密林里漏下一线落日的返照。那微弱的光洒在碧绿的苔藓上,显得多么冷清!青苔对这阳光并不陌生,黎明时分,亭午时分,都曾受过它的照射。现在到了黄昏,它又照来了。然而这次复返,它的亮度、热度和色调都发生了变化。这青苔返照如同一个象征,使人想到大千世界就这样不知不觉地生生灭灭,无有常住。禅宗重视“返照”的功夫,“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所用的字面也使人联想到禅宗的教义。而诗里所体现的清静虚空的心境,更是禅宗所提倡的。禅对诗的渗透,另一方面就是以禅喻诗。这是传统的说法,比较笼统。细分起来,有以禅参诗、以禅衡诗和以禅论诗的区别。以禅参诗是用参禅的态度和方法去阅读欣赏诗歌作品。以禅衡诗是用禅家所谓大小乘、南北宗、正邪道的说法来品评诗歌的高低。以禅论诗则是用禅家的妙谛来论述作诗的奥妙。这是不同的三种以禅喻诗,前人把它们混在一起,所以讲不清楚。 (节选自袁行霈诗与禅)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禅宗在唐代确立之后,一方面诗人因受到禅的影响而在诗中有意无意地表现禅理、禅趣,另一方面禅师的诗歌也表现了对现实人生的关注,于是诗和禅就建立了联系。b诗与禅虽然归趣不同,分别属于文学和宗教,但在“需要敏锐的内心体验”“重启示和象喻”和“追求言外之意”等方面是相通的。c诗和禅的沟通,表面看来似乎是双向的,但是诗赋予禅的只是外在的形式,由此可见,诗对禅的影响不如禅对诗的影响那么大。d禅赋予诗以内省的功夫,以及由内省带来的理趣,从而提升了诗歌的品位,拓宽了诗歌的意境,使诗歌的面貌焕然一新。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诗为禅客添花锦,禅是诗家切玉刀”,文章引用这两句诗形象地说明诗和禅的相互作用,表明了二者相互依赖的关系。b.楞严经中“譬琴瑟琵琶,虽有妙音,若无妙指,终不能发”这几句话,用“妙音”“妙指”有趣的比喻,本意是为了说明佛理的。c.虽然“禅言诗”总的看来并无可取之处,但苏轼富有理趣的琴诗却能引起我们的兴趣,它本于楞严经而又高于楞严经,用诗的形式巧妙点化,更有机锋。d.王维的鹿柴并没有谈禅,但“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字面上就使人联想到禅宗重视的“返照”,诗中清静虚空的心境更为禅宗所提倡,堪称“以禅入诗”的佳作。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大多“禅言诗”之所以并无可取之处,是因为这些诗用禅语阐述禅理,只有诗歌的形式却没有诗歌的审美价值,严格地说甚至不能算是诗。b.禅对诗的渗透包括以禅入诗和以禅喻诗两大方面,以禅喻诗细分又包括以禅参诗、以禅衡诗和以禅论诗三种。c以禅参诗、以禅衡诗和以禅论诗这三种以禅喻诗的方式虽然有区别,但都体现了禅对诗的渗透。d以禅参诗重在诗歌作品的阅读欣赏,以禅衡诗重在诗歌高低的品评,以禅论诗重在对诗歌奥妙的论述。(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小题共3题,14分)一滴泪掉下来要多久 顾晓蕊那是一个深秋的早晨,天刚微亮,薄雾还挂在树梢上,我坐车前往山村学校支教。车在九曲十八弯的山路上盘旋,直到日影西斜,来到位于大山深处的一所中学。看到四面漏风的校舍,我心里一阵酸楚,决意留下来,把梦想的种子播到孩子的心田。事实上,远没有想象的那么简单,有个叫李想的孩子,就是让我头疼的学生。我在讲台上念课文,抬头见他两眼走神,心早飞到爪哇国去了。我的火气腾地冒上来,大声说:“李想,我刚才读到哪了?”同桌用胳膊捅了捅他,他这才醒觉过来,挠挠头说:“读的什么?没听到啊。”班上学生哄堂大笑。我气得不知说什么好,示意他坐下,告诉他认真听讲。这样的事情反复多次,成绩自然好不了。他还和别人打架,黝黑的脸上挂了彩,问是怎么回事,他不肯说。有一回,我看到几个孩子围着他挥拳乱打,边打边说:“不信你不哭。”泪水在眼眶里晃,他昂着头,愣是不让它落下来。我大喝道:“为什么打人?”他们撒腿跑了。我走上前,想说些什么。他看了我一眼,转过身,歪歪跌跌地走了。我心里觉得难过,他到底是怎么了?他的童真哪里去了?有个周末,我到他家里走访。到那儿一看,我鼻子酸了:破旧的土坯房,屋内光线昏沉。原来,他父母外出打工,家里只有他和爷爷。“他父母出去多久了?经常回来吗?”我问。老人叹气说:“他爹娘走了五年,很少回来。刚开始那会儿,他想起来就哭,躺地上打滚儿,谁也哄不住。连哭了几个月,眼泪都流干了”校园里再见到他,他仍旧上课走神,我却不敢与他的目光对视。那目光望也望不到底,透着阵阵寒气,充满稚气的脸上有着与年龄不相称的忧郁和漠然。就这样又过了几个月,有一天,听说他的父母回来了,还受了些伤。事情大致是这样:他的父母坐车回家,赶上下雨,山路湿滑,车翻进了沟里。幸好只是些外伤,他们在医院住了几天,包了些药,打车赶回了家。我想去他家看看,路上,听见村民在议论:“爹娘出去这么久,回来伤成那样,这孩子跟没事人似的。”作为老师,我的心像被什么东西揪了一下,有一种深深的挫败感。走到院里,爷爷正冲他发脾气:“你这孩子,心咋就那么硬呢?看到爹娘遭了罪,连滴眼泪都没流”话未说完,便听到一声剧烈的咳嗽声。他倚着门框站着,默不作声。父亲接过话说:“我们出去这些年,他感觉生疏了,这也怨不得孩子。”母亲走过来,搂着他的肩说:“这次出事后,我和你爹也想了,年后包片果园,不出去打工了。”他低下头,一颗亮晶晶的泪珠,滚落了下来。刚开始是小声啜泣,到后来变成了号啕大哭。我忽然懂得,这些年来他有多孤单,有多悲伤。所谓的坚强,是因为没有一个能让他依靠着哭泣的肩膀。我眼眶全湿,悄悄地离开了。第二天上语文课,他坐得直直的,听得很认真。下午是体育课,他跟别的孩子在草地上嘻嘻哈哈地玩闹。金色的阳光倾洒下来,他的脸上焕发着光彩,整个人都明亮了起来。他沿着操场奔跑,轻盈得像一阵风。有同学喊:“李想,你的衣服脏了,后面好几道黑印子。”他头也不回地说:“俺娘会洗的。”“娘”这个字拖得老长,喊得格外响。我不知道一滴泪掉下来之前,在他心里奔涌了多久。但我明白从现在开始,一个美丽的生命,如含苞待放的花蕾,又变得鲜活生动起来。 (选自2015年10期小小说月刊)4 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a. 这篇小说以第一人称的叙述角度,描写了一个孩子的一段情感经历,故事简单,但感情细腻,恰到好处地把握了孩子的情感变化。b. 小说善于运用侧面描写来表现人物的情感,李想的“漠然”就是通过“村民在议论”和“爷爷正冲他发脾气”的叙述来展现的。c. 李想是一个非常顽劣的孩子,上课时不认真听讲、下课与其他学生打架,但最终在“我”与其父母的关怀下,变成了一个好学生。d. 小主人公李想“充满稚气的脸”上呈现出“忧郁和漠然”的表情,不仅令人为他的处境担忧,更为他的自暴自弃而痛心。5小说开头第一段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5分)6有人认为,小说中李想的故事是一个时代的悲剧,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谈谈你的具体理由。(6分)(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小题共3题,12分)材料一:进入十月,高校的校园招聘陆续升温。与此同时却出现了一种被媒体称为“慢就业”的现象,即部分毕业生不急于求职和求学,而是让自己暂时处于待定状态。事实上,“慢就业”是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带来的客观趋势。面对日益激烈的求职竞争,部分大学生“错峰就业”,让自己有更多的时间用来积蓄力量,或者四处走走、多看看就业市场,这应当是一种多元选择的权利。有些主动“慢就业”的毕业生,在就业理念方面可能比想象中更成熟。比如,他们会更加看重专业是否对口、薪酬是否合理,如果一时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宁愿再等等看,毕竟“入错行”的代价可能会很大。还有一些毕业生选择继续考研、考公务员,或者准备各种资格考试,提升自己的就业含金量,等等。这些选择,都很正当,也大都值得支持。和“拣到篮子里都是菜”的就业心态相比,这其实是成熟、理性的表现。如果说“慢就业”已经成为就业现实的一部分,那么从教育主管部门到高校、家长和用人单位,应该给毕业生更多的选择。在保证大部分人顺利就业的同时,也应该允许部分毕业生更加从客、自主地设计自己的职业规划和人生道路,给高校和学生都“松绑”。 (摘编自人民日报大学生就业,观念须“松绑”)材料三:面对复杂而困难的现实,不去努力想办法解决问题,却千方百计地生造一些看似浪漫新奇实则容易麻痹大众的新词。这种掩耳盗铃的做法,无助于解决现实问题,甚至会激化一些矛盾。新近流行的新词“慢就业”和“待定族”,就是典型例子。这两个词其实是在经济就业遭遇双重压力的现实背景下,一些媒体重新包装出来的伪概念。大学生毕业后出去旅游、支教、当志愿者或在家陪伴父母,只要是自主选择,皆无可厚非。人们常说中国大学生社会交往能力、动手能力不足,用一段时同学习、充实、调整,作为个体选择也未尝不可。但是,如果相关职能部门以此作为说服或者麻痹社会的依据,那就有些令人担忧了。尤其最近几年,大学毕业生不断遭遇“最难就业季”,就业形势并不乐观。不难看出,许多所谓的“慢就业”和“待定族”实际上是被动无奈地处于无业状态,而非有底气、有雅意地主动选择。不管是叫“下岗”“待岗”还是“创业人员”,没有工作就是没有工作。不会因为称呼变了,家庭就凭空多出一份收入。同样,大学生就业难的现实,也不会因为他们被贴上“待定族”的标签,就得到任何改变。没有多少家庭能够承受孩子不工作的现实,也没有哪个问题会因为造出了新奇的概念就得到解决。有关部门最该做的,是正视现实问题并努力想办法解决问题。(摘编自新华社“慢就业”“待定族”本质是掩耳盗铃)7下列对大学生毕业后择业状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 不论其所在的学校类别如何,“就业”都是毕业生排在第一位的选项,这毫无疑问。b. 选择“考研”“创业”“出国”等的比例不高说明“慢就业”不是毕业时的最佳选择。c. 选择“慢就业”的毕业生心态各异,有些毕业生主动选择“慢就业”体现了其就业理念上的成熟。d. 某种程度上“慢就业”有其进步性,因为这种方式带给了毕业生自由多元化的选择空间。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两项是( )( )(5分)a. “慢就业”并不是大学生的主动选择,而是在经济和就业双重压力的客观形势下毕业生的无奈之举。b. 一些媒体重新包装“慢就业”和“待定族”这样的概念掩盖了有关部门不解决实际问题的事实。c. 缺乏自主设计和目标规划的“慢就业”是不被支持的,毕竟无论“求学”还是“求职”都要有所追求。d. 承受“慢就业”压力的各方,既有迷茫的毕业生,也有所有学生的家庭,还有高校和社会相关部门。e. 毕业生和有关部门会不会以“慢就业”为借口放弃努力和积极行动,这是质疑“慢就业”者最关心的。9.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说明针对大学生“慢就业”问题人民日报和新华社发文的立足点有什么不同。(4分)二、古代诗文阅读(40分)(1) 文言文阅读(25分)李密,字令伯,犍为武阳人也,一名虔。父早亡,母何氏醮。密时年数岁,感恋弥至,烝烝之性,遂以成疾。祖母刘氏,躬自抚养,密奉事以孝谨闻。刘氏有疾,则涕泣侧息,未尝解衣,饮膳汤药必先尝后进。有暇则讲学忘疲,而师事谯周,周门人方之游夏。少仕蜀为郎数使吴有才辩吴人称之蜀平泰始初诏征为太子洗马密以祖母年高无人奉养遂不应命。乃上疏曰: 臣以险衅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陈情表原文,省略) 帝览之曰:“士之有名,不虚然哉!”乃停召。后刘终,服阕,复以洗马征至洛。司空张华问之曰:“安乐公何如?”密曰:“可次齐桓。”华问其故,对曰:“齐桓得管仲而霸,用竖刁而虫流。安乐公得诸葛亮而抗魏,任黄皓而丧国,是知成败一也。”次问:“孔明言教何碎?”密曰:“昔舜、禹、皋陶相与语,故得简雅;大诰与凡人言,宜碎。孔明与言者无己敌,言教是以碎耳。”华善之。 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密有才能,常望内转,而朝廷无援,乃迁汉中太守,自以失分怀怨。及赐饯东堂,诏密令赋诗,末章曰:“人亦有言,有因有缘。宫无中人,不如归田。明明在上,斯语岂然!”武帝忿之,于是都官从事奏免密官。后卒于家。二子:赐、兴。 (摘自晋书李密传) 【注】 醮:jio,改嫁。烝烝:zhng,热切的样子,形容李密对母亲思念之深。游夏:孔子的学生子游、子夏,品格好,资质高。安乐公:刘备之子刘禅。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孔明言教何碎碎:琐碎 b.从事白其书司隶从事 :做c.常望内转,而朝廷无援援:靠山 d.及赐饯东堂,诏密令赋诗密:李密11.下列句子中,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句是(3分)( )例句:弗之劾也a.胡为乎遑遑欲何之b.都督阎公之雅望c.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d.化而为鸟,其名为鹏12.下列句子中虚词用法和意义完全相同的一组是(3分)( )a.烝烝之性,遂以成疾家叔以余贫苦b.士之有名,不虚然哉得天人之旧馆c.齐桓得管仲而霸而征一国者d.后卒于家州司临门,急于星火13.下列对原文划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少仕蜀为郎/数使吴/有才/辩吴人称之/蜀平/泰始诏征/为太子洗马/密以祖母年高/无人奉养/遂不应命。b.少仕蜀/为郎数使吴/有才/辩吴人称之/蜀平泰始/诏征为太子洗马/密以祖母年高/无人奉养/遂不应命。c.少仕蜀/为郎/数使吴/有才辩/吴人称之/蜀平/泰始初/诏征为太子洗马/密以祖母年高/无人奉养/遂不应命。d.少仕/蜀为郎/数使吴/有才辩/吴人称之/蜀平泰始/初诏征/为太子洗马/密以祖母/年高无人/奉养遂不应命。14.下列句子中,全部表现李密有才干的一组是(3分)( )奉事以孝谨闻周门人方之游夏泰始初,诏征为太子洗马有暇则讲学忘疲乃迁汉中太守数使吴,有才辩 a.b.c.d.1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李密从很小就懂得尽孝道。他幼年丧父,母亲何氏再嫁,年仅几岁的李密深切地思念双亲,不能自已,以至忧思成疾。 b.晋武帝读了李密婉拒朝廷征召的陈情表后,赞扬他是个名副其实的真名士,但没有答应他的请求。晋武帝坚持征召他到洛阳担任太子洗马。 c.李密认为安乐公刘禅是个仅次于齐桓公的君主,理由是刘禅和齐桓公成败的原因是一样的。司空张华对他的这个见解很是信服。 d.借皇上东堂赐宴饯别之机,李密赋诗一首,诗的末章表明了他想入朝为官,并希望得到升迁,但因朝廷中无靠山未能如愿,而被调任汉中太守而心怀不满的牢骚。16.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7分) (1)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逍遥游)(4分) (2)孔明与言者无己敌,言教是以碎耳。(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小题共2题,7分)又呈吴郎 杜甫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甚真。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注】呈:呈送。吴郎:杜甫吴姓亲戚。杜甫将草堂让给他住,这位亲戚住下后,即有筑“篱”,护“枣”之举;妇人向杜甫诉苦,杜甫便写此诗去劝告吴郎。转须:反而更应该。甚:太。征求:指赋税征敛。1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 首联写作者过去放任邻妇扑枣,因为这位妇人没有吃的、也没有儿女;诗人其实是暗示吴郎应该让她打点枣。b. 颔联紧接一二句,叙述邻妇扑枣是因为生活太贫困,目的是希望吴郎能够体谅对方,对邻妇更加亲善友好。c. 颈联出句“防”的主语是妇人,对句“插”字的主语是吴郎;这两句诗,委婉含蓄地表达了妇人的多心与敏感。d. 尾联看似与诗歌主题无关,实则欲借邻妇的诉苦,揭示当时百姓贫困的根源,表达诗人对苛政与战争的痛恨与不满。18.清人卢德水说:“杜诗温柔敦厚,其慈祥恺悌之衷,往往溢于言表。”你从本诗中看到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请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4分)(三)名篇名句默写(8分)1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8分)(1)我们经常用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_,_”两句来表达过去不可挽回,未来则可把握。(2)陈情表中写出了李密孤苦无依,形影孤单的两句是 , (3)王勃滕王阁序用“_,_”写出了滕王阁四周人烟繁盛,富庶繁华的气象。(4)逍遥游中写宋荣子看淡了世间的荣辱,不会因为外界的评价而更加奋勉或沮丧的句子是:_ ,_。三、语言文字运用(15分)20.下列各句中,划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3分)诗歌解读就是专家也未必在行,特别是将汉以前的古体诗,拿给讲授古代文学的老师解读,也不见得句句都是十分到位的真知灼见。宁夏旅游业已成为本地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这里巧夺天工的自然美景闻名天下,每年都吸引大量游客前来观赏。曾经一文不名的马云,经过自己的不断努力,创办了阿里巴巴,并且凭借他的毅力和才智,成为了中国年轻一代创业者的楷模。面对灾害他奋不顾身,用行动阐释着大爱无疆,可灾害过后回到家,老父亲已经去世半月。他悲痛至极,真有百身何赎之感。一些美国高中追求博雅教育,固然是为了提升学生进入常春藤高校的竞争力,更是为了让学生触类旁通到其他领域。中国文坛对莫言作品中所展现的高密东北乡的特点曾经多有批判之声,可自从其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后,移樽就教的人纷至沓来。a b c d 21.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3分)a对px项目建设,厦门市委、市政府开展了一系列认真细致的论证工作,广泛听取公众意见,既以考虑厦门的发展大计为念,也以考虑外来投资企业的切身利益为念。b“抢红包”已成为今年春节的新现象,亲朋好友以这种最新的方式互赠红包,其真正价值在于它所承载的美好希望,年味则在这种愿景的催化下愈发浓郁。c法律专家认为,“海淘”虽然属于买卖双方私事,但跨境消费的特殊性决定了消费者仅凭个人之力难以有效维权,需要政府和监管部门出面予以法律支持和保护。d对那场战争、对那段历史能否始终保持正确的认识,是改善和发展中日关系的关键所在,也是中日经贸关系良好发展的重要条件。22.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3分)a. 他是个可怜的孤儿,小时候承蒙我父母照顾,所以现在经常来看望我们。b. 我们夫妇好不容易才得了这个千金,的确放任了些,以后一定对她严格要求。c. 这篇文章是我刚完成的,无论观点还是文字都不够成熟,请您不吝赐教。d. 由于路上堵车非常严重,我赶到约定地点的时候,对方早已恭候多时。23.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当今时代是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也是一个头脑竞争的时候。在这样的环境下,一个人想要很好地生存,不仅需要付出勤奋,_,随着人才竞争的日趋激烈和高智能化,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_,因为知识本身并不能告诉我们如何去运用知识,如何去解决问题,如何去创新,而这一切都要靠人的智慧大脑思维来解决。所以,现代教育就要_,一种可以让一个有许多知识的头脑变得更为灵活、更富创造力的训练,而主要不是知识的教育。五、写作 2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60分)某网络女主播与朋友想骑共享单车出行,却无奈发现不少车被挂了私锁,无法使用。性格刚直的女主播表示不能向这种无赖行为妥协,一定要带头抵制这种行为。随即向附近的五金店老板借来电锯,在朋友的帮助下,不仅将自己需要的两辆车锁剪掉,还将另外一辆上私锁的车锁一并剪掉。女主播把这个过程拍成视频发到网上,受到众多网友的力挺,在短短的20分钟内有数万网友围观,收到打赏超过1万元人民币。阅读上面的材料后,对这一事件你有怎样的看法?请结合自己的感受和思考写一篇文章,要求任选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2017-2018学年第一学期高二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答案1.d (“提升了诗歌的品味”“使诗歌的面貌焕然一新”夸大其词,原文只是说“使诗的面貌更加丰富多彩”。)2.a.(“形象地说明诗和禅的相互作用,表明了二者相互依赖的关系”有误,此段旨在说明“主要是禅对诗的单向渗透”。)3.d偷换概念,原文说的是“用禅家的妙谛来论述作诗的奥妙”而非“诗歌的奥妙”。4a(c项,“在我与其父母的关怀下,变成了一个好学生”不当。“我”在文中仅是一个线索人物,对李想的改变作用不大。同时,李想变成“好学生”的说法也没有依据。d项,“令人为他的处境担忧,更为他的自暴自弃而痛心”欠当。小说表述的主要是李想的“内心情感”,而不是“处境”;“自暴自弃”在文中表现得不明显。)5表明“我”的身份,确立“我”作为线索人物的地位。深秋的季节,既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又预示着故事的情感倾向;大山深处,设置了故事发生的典型环境,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6观点一:同意,是一个时代的悲剧。大山深处,经济欠发达,青壮年被迫外出务工,把老人和孩子留在家中;长期的分离,使得孩子缺乏关爱,造成了性格的扭曲;在教育、赡养老人等方面形成了社会问题。观点二:不同意, 不是一个时代的悲剧,是时代进步、社会发展的体现。人们的思想不再封闭,走出大山,与外界接触;留守老人、孩子的问题受到了重视,政府派去支教人员, 鼓励有能力的人回乡创业;大山深处也将受到现代文明的滋润。7b(b项,“慢就业不是毕业时的最佳选择”妄加推论,“慢就业”对部分人来说是最佳选择。)8ce(a项,“慢就业并不是大学生的主动选择”范围扩大,原文是说不是部分大学生的主动选择。b项,“掩盖了有关部门不解决实际问题的事实”夸大事实,文中只有“如果相关职能部门以此作为说服或者麻痹社会的依据,那就有些令人担心”这样的假设。d项,“所有学生的家庭”概括不当,原文是“没有多少家庭能够承受孩子不工作的现实”,可见不是所有家庭都会有收入压力。)9人民日报立足于扭转人们“慢就业”的看法,肯定其客观可行性,认为“慢就业”可以给高校和毕业生都“松绑”。新华社立足于批判媒体用“慢就业”一类新词麻痹社会的做法,认为提倡这种观念于事无补,有关部门应该实事求是想办法解决问题。10.b解析 从事:官职名。 11.a解析例句为宾语前置句。 a.宾语前置b.定语后置c.状语后置d.省略句,省略主语“鲲12.a解析a介词,因。b助词,取独;助词,的。c连词,表承接;通“能”。d介词,在;介词,比13.c解析少仕蜀,为郎。数使吴,有才辩,吴人称之。蜀平,泰始初,诏征为太子洗马。密以祖母年高,无人奉养,遂不应命。14.c解析 表孝顺,表治学勤奋,表不受重用。这三项均与“有才干”无关。 15.b解析 晋武帝答应了李密的请求,李密祖母去世后,李密守孝期满,武帝再次征召他做太子洗马。 16.(1)(大鹏)背负着青天,没有什么阻碍它,然后才开始计划向南飞。(宾语前置句式、“夭阏”、“图”、“南”为关键得分点)(2)和孔明说话的人没有人能和孔明水平相当的,因此孔明的言论教诲琐碎。(“敌”、“碎”为关键得分点) 【参考译文】 李密,字令伯,是犍为武阳人(今四川彭山)。他的另一个名字叫虔。他父亲很早就去世了,母亲何氏改嫁。当时李密只有几岁,他感恋双亲,思念至深,以至忧思成疾。祖母刘氏亲自抚养他,李密侍奉祖母因孝顺和恭敬而闻名。祖母刘氏一有病,他就哭泣,侍候在祖母身边,夜里不脱衣睡觉。为祖母端饭菜、喂汤药,他总要尝过之后才让祖母饮食或服用。有空闲的时间他就讲学,忘记了疲劳,并且拜谯周为师,谯周的弟子把他比作孔子的优秀学生子游、子夏。他年轻时在蜀汉做郎官。多次出使吴国,颇有辩才,吴人称赞他。蜀汉平定后,泰始初年,晋武帝征召他担任太子洗马。他因为祖母年迈,无人奉养,就没有接受任命。于是上奏章说: (陈情表译文省略) 晋武帝读了李密的陈情表后,说:“李密这个名士,不是徒有虚名。”于是收回对他的任命。后来祖母刘氏去世,李密守丧期满除去丧服后,晋武帝再次征召他到洛阳担任太子洗马。司空张华问李密:“安乐公这人怎样?”李密说:“可以说仅次于齐桓公。”张华问其中的缘故,回答说:“齐桓公得到管仲而称霸诸侯,任用竖刁而使自己死了不得埋葬,尸虫流出户外。安乐公得到诸葛亮而与魏国抗衡,任用黄皓却丧了国,由此可知他俩的成败原因是一样的。”张华接着问:“孔明的教诲为什么那么具体琐碎?”李密说:“过去舜、禹、皋陶(这些水平高的人)相互之间说话,所以言辞简洁优雅;大诰中与普通人说话,适宜琐碎具体。和孔明说话的人没有人能和孔明水平相当的,因此孔明的言论教诲就要具体琐碎。”张华认为他说得好。 李密由京官外调做温令,却憎恨一个担任从事的下属,他曾在写给别人的信中说:“庆父不死去,鲁国的灾难不会停止。”他的下属把信的内容禀告了司隶,司隶因为李密在县里清廉谨慎,没有弹劾他。李密很有才能,常希望能调回京城任职,可是他在朝中没有靠山,于是被调任汉中太守,自认为失去了很重要的机会,心怀怨恨。等到在东堂赐宴饯别时,皇上下诏命令李密赋诗,李密在诗的末章说:“人们也都说过这样的话,有因才会有缘。(当官的人)皇宫中如果没有权势的朝臣做靠山,不如回家种田。圣明的君主在上,这话怎么能这么说呢!”武帝对此很生气,都官从事等(见机行事)马上奏请皇上免去了李密的官职。后来李密死在家中。他有两个儿子:一个叫李赐、一个叫李兴。17c (c项,“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甚真”,“表达了妇人的多心与敏感”理解有误。这两句诗意思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1~5的认识(教学设计)-一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
- 2025-2030中国蜂蜜饮品传统养生理念与现代产品融合报告
- 2025-2030中国虚拟现实技术商业化落地场景与投资回报周期评估
- 2025-2030中国营销管理咨询行业发展动态与投资风险评估报告
- 2025-2030中国药品包装防伪技术迭代与成本控制平衡报告
- 2025-2030中国精酿啤酒小型蒸馏设备市场与工艺创新趋势研究
- 2025-2030中国管理咨询行业客户行业趋势预判与前瞻服务报告
- 2025-2030中国管理咨询行业人工智能应用与未来发展方向报告
- 2025-2030中国第三方检测认证市场开放机遇及实验室网络布局与品牌建设策略
- 2025-2030中国社区啤酒屋运营模式与单店盈利模型分析
- 医生签约MCN机构合同模版
- 绿色清新简洁模板
- 医院护理培训课件:《护士VTE评估过程中常见问题及应对》
- 卫生院对村卫生室业务指导总结
- 小学英语写人作文
- 23秋国家开放大学《液压与气压传动》形考任务1-2参考答案
- 煤矿架空乘人装置安装检验报告
- 寻常型天疱疮
- 法人车辆租给公司合同范本
- 汉画像石课件
- GB/T 32926-2016信息安全技术政府部门信息技术服务外包信息安全管理规范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