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奴娇_教学设计2_第1页
念奴娇_教学设计2_第2页
念奴娇_教学设计2_第3页
念奴娇_教学设计2_第4页
念奴娇_教学设计2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念奴娇 教学设计2一、教学内容分析念奴娇赤壁怀古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4第二单元第六篇课文。本单元阅读教学的内容是宋词。宋代是词的鼎盛时期,因其美妙的韵律与优美的意境深受读者的青睐。这单元选了柳永、苏轼、辛弃疾、李清照四位词人的作品。他们是宋词发展史上的代表人物,他们是宋词豪放派与婉约派的词人代表,他们的词代表了宋词最高的艺术价值与美学理念。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赏析这些词作,让他们能初步感知宋词的特点与美感。这首词是苏轼在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时夜游赤壁的感怀之作,教学时主要让学生体会赤壁壮阔的意境、周瑜从容的儒将风度与词人壮志难酬的苦闷、清酒祭月的达观。二、教学目标1反复朗读,感受苏轼词豪迈放达的风格。2分析景物描写与人物描写的句子,体会词人复杂的感情。三、教学重难点分析景物描写与人物描写的句子,体会词人复杂的感情。四、学法指导本词是宋词中的经典,文辞优美,感情浓厚,境界开阔,学生多多诵读,品味语言,感悟意境,特别是抒情部分更要细心玩味。五、课时 1课时六、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许多古人,每见名山大川,必有所感怀。如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范仲淹临洞庭忧 苍生,欧阳修游滁州而醉山水。他们心为山动,情为水发,锦文华章喷薄而出,留下许多千古绝唱。宋代词人苏东坡来到历经沧桑的赤壁古战场,同样情难自已,醉书一曲念奴娇,让世人传唱。今天我们抛开柳永的凄婉、低沉、伤感,来学习一首激越高昂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它的作者是谁呢?(二)走进作者 (参看三维设计)(检查预习情况)请同学准确说出苏轼的有关常识、成就。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州眉山(即今四川眉山)人,是宋代(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他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皆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且苏轼与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并与黄庭坚、米芾、蔡襄被称为最能代表宋代书法成就的书法家,合称为“宋四家”。嘉佑二年(1057年),二十岁的苏轼考中进士。神宗即位后,任用王安石支持变法。苏轼上书反对,自求外放,调任杭州通判,后又被调往密州、徐州、湖州等地。后发生“乌台诗案”,差点被杀。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哲宗即位后,又不能容于旧党,因而再度自求外调。他以龙图阁学士的身分,再次到阔别了十六年的杭州当太守。苏轼在杭州修了一项重大的水利工程,也就是著名的“苏堤”。元佑八年(1093年)新党再度执政,八年后回京,北归途中,卒于常州,谥号文忠。(三)整体感知,了解内容1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节奏和停顿。2自由朗读,体会作者的感情,再次朗读。3同学交流,谈谈你对这首词的感受。4概括词的内容。(四)品味赏析1自由朗读,领悟美感思考:题为“赤壁怀古”,本首词描绘了哪些赤壁景观,这些景物有何特点?归纳:这首词描绘了赤壁江水、故垒、乱石、惊涛、浪花的壮阔意境,写出了赤壁雄浑、壮阔,撼人心魄,气势恢宏、磅礴、似有气吞天下之势等等的特点。(答案不求完全统一,意思接近即可。)我们没有亲眼目睹赤壁的壮观,但却能感受到一种雄浑壮阔的意境来,这完全得益于作者用词的艺术。你觉得写景的句子中哪些词用得很传神,为什么? 学生思考,交流,讨论明确:淘、穿、卷等 淘。不仅写出了长江奔流的气势,而且将写景与写人融合在一起,形象地写出了历史的推进。为我们创造了一个旷远、深邃的意境,多少英雄人物,多少英雄的故事,一个“淘”字,一下子如电影般推到我们的眼前。穿:写出了山岩高耸入云的动势以及山崖的陡峭。卷:写出了浪花的汹涌,而用“千堆雪”形象真切。一个“卷”字写出了长江大潮的壮观,可谓有声有色。学生分析“乱”“惊”“千堆”等修饰词也给予肯定。小结:上阙写出了赤壁波澜壮阔的景象,营造了一种豪迈奔放的氛围,给人以气势磅薄之感。2人物形象分析阅读下阕片段,“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思考:在作者笔下,周瑜是一个怎样的形象?明确:我们可以看到由“遥想”二字领起的六句,塑造了一个青年将领周瑜年轻有为、英俊儒雅、从容镇定、功成名就、春风得意的形象。在三国众多的英雄人物当中,作者单单选取周瑜,有何深意?江山依旧,人事全非。赤壁是周瑜建功立业的战场,却是苏轼被贬谪后流连的去处。面对着这样的周瑜,苏轼心里自是有个比较,周瑜年轻有为,春风得意,功成名就而自己呢?(结合三维设计了解写作背景。)他的仕途却颇为坎坷。苏东坡来黄州之前,官场受挫,险遭杀头之祸。在文化圈里,也倍受非议与妒忌,他是带着疲惫,满心侥幸而又满心绝望地,伤痕累累地来到黄州这个当时还很荒凉的小镇。这时的他已47岁,老之将至,却功业无成。中国古代知识分子普遍存在着一种出世与入世的精神矛盾,也难怪苏轼发出了“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了。他想到自己年近半百,却无法如周瑜般建功立业,可以说是壮志未酬,心中涌动的是一种惆怅与失意。词人借周瑜抒发自己渴望建功立业却又壮志难酬的感慨。该如何理解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讨论归纳:这其实也就是他的一种人生态度。苏轼对比周瑜,这落差是极大的,更增添了他壮志未酬的失落,所以心境苍凉,消沉之情是难免的。但是,他真的消极吗?苏轼毕竟是苏轼,他特别想得开,“人生如梦”,人生犹如梦一般,所有风流人物不也都随着大江而东去,洗涤荡尽了吗!那么又何必去执着呢。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所以他也特别洒脱,把酒洒在地上祭奠江月了。因此,作者的情感是有变化的,由开始的激昂慷慨,到后来的惆怅失意,最后趋于平静。3默读探究,分析情感读诗如品茶,只有用心去咀嚼,才能品出其中的真味,接下来请同学们再默读这首词,去体会词人的内心情感。讨论:整首词除了表达作者壮志难酬的感慨,还有无其他情感?你认为该首词的感情基调是什么?学生讨论后归纳:苏轼是一位深受儒、道、佛三家思想影响的文人,自然思想情感是复杂的。既有儒家“济苍生、报效国家”的积极进取的精神,又有道家、佛家“齐生死、等是非”的虚无思想。这首词中壮丽江山、英雄业绩,既激起了他豪迈奋发之情,也加深了他的思想矛盾,所以苏轼在时空交织的宏大背景上抒发了人生失意的幽愤和惆怅,“洒酒入江,以酒祭月”的豪举又表现了作者在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反差的痛苦之中解脱出来,把万古愁怀随江而去,从而体现了诗人超脱与旷达的胸怀。所以豪放旷达是这首词的感情基调。(五)再读课文,明确豪放词风的具体体现一方面表现在对赤壁之景的描写上:“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画面波澜壮阔,雄奇壮美。另一方面表现在作者的人生态度上,通过塑造功成名就的周瑜,表明了自己渴望建功立业的心态。苏轼这首词,上半阙写景,景物烘托出了下半阕的英雄人物周瑜,由周瑜想到自身,抒发出了自己壮志难酬之情,写景、咏史、抒怀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七、布置作业1背诵全词2课内迁移,比较阅读诗人由于性格、气质上的差异,由于社会背景与生活环境的不同,都将产生不同的艺术风格。下面请同学们对生活于两个不同时代,不同人生境遇的作者,面对同一历史事件,同一历史人物的不同看法,先品读杜牧的赤壁诗之后,对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与杜牧的赤壁进行比较阅读。赤 壁杜牧折戟沉沙铁未销, 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讨论:将杜牧的赤壁与本词比较,说说两首词都是凭吊三国古战场,缅怀三国历史英雄周瑜,选取的场景与评析人物的角度是否相同?为什么?归纳:赤壁是唐代诗人杜牧途经赤壁,有感于三国时代的英雄成败而写下的怀古咏史之作,他认为赤壁之战周瑜等人之所以取得胜利,关键在于老天爷赐予了东风,给周郎以方便,否则,胜败双方就要移位。而念奴娇赤壁怀古是宋代诗人苏轼月夜泛舟赤壁、追怀三国往事时的即兴之作,他与杜牧的看法恰恰相反,极力称赞周瑜的指挥才能。这是因为杜牧生活在晚唐时期,面对腐朽昏庸的唐王朝,有经邦济世之才,通晓政治军事的诗人,对当时中央与藩镇、汉族与吐蕃的斗争形势,有相当清楚的了解,并曾经向朝廷提出过一些有益的建议,却不被采纳。杜牧把周瑜在赤壁战役中的巨大胜利,完全归之于偶然的东风,诗人即物感兴,托物咏史,点明赤壁之战关系到国家存亡,社稷安危;同时暗指自己胸怀大志不被重用,借史事以吐其胸中抑郁不平之气。而苏轼是在被贬黄州,人生失意的情况下写成的,自然会抒发“年岁渐老,功业未成”的人生感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