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心材料—历年真题汇总.doc_第1页
普心材料—历年真题汇总.doc_第2页
普心材料—历年真题汇总.doc_第3页
普心材料—历年真题汇总.doc_第4页
普心材料—历年真题汇总.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25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自考普通心理学题型:一、单选1X10=10 ; 二、多选2X5=10 ; 三、填空1X5=10 ;四、名词解释4X5=20 ; 五、简答题 6X5=30 ; 六、论述题 10X2=20 ;第一部分 历年真题第一编 总论第一章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性质和方法一、单选题1无脊锥动物的心理发展水平处于 ( A )1P10X2A感觉阶段 B知觉阶段 C思维萌芽阶段 D意识阶段2灵长类动物的心理发展达到了( C )1P10 A感觉阶段 B知觉阶段 C思维萌芽阶段 D思维阶段3.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的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是在(C)1P18 A:1840年 B:1860年 C:1879年 D:1902年4科学心理学诞生于 ( B )1P18A1864年 B1879年 C1903年 D1920年5心理学是一门( D )。1P22X2 A社会科学 B自然科学 C人文科学 D介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间的中间科学二、多选题1个性心理包括( AC )1P4A个性倾向性 B情绪、情感 C个性心理特征 D意志活动 2在冯特之前就对心理现象进行实验研究并做出了出色成绩的心理学家有( AB )1P17A韦伯 B 费希纳 C斯佩里 D艾宾浩斯三、填空题1动物心理演化的最初水平是 感觉阶段 ,而当动物进化到 灵长类 ,出现了 思维的萌芽 ,心理水平便达到了动物界的最高峰。1P10X22. 动物心理的发展经历了 感觉阶段 、 知觉阶段 和 思维萌芽阶段 。1P10X2四、名词解释五、简答及论述题1【论述】试从心理产生的自然历程和动物心理的发展说明人的心理是脑的机能。1p7X2 答:心理是脑的机能,是物质发展到一定高级阶段才出现的反映形式: 从物种发展史也可看出,心理现象是随着神经系统的产生而产生,随着神经系统的发展而发展的。神经系统是生物有机体在长期同大自然的斗争中,逐渐产生和发展起来的。随着动物进化阶梯的不断上升,神经系统趋于复杂,心理活动也更加灵活丰富。动物心理是与它的神经系统的发展水平相适应的,低等动物的神经系统很简单,只有简单的心理反映:例如:腔肠动物、环节动物等,仅有“感觉”这样的心理现象,只能对刺激物的个别属性作出反映;无脊椎动物只能对信号刺激的个别特性产生反应,所以其心理水平停留在感觉阶段;到了脊椎动物,才开始出现脑,产生了知觉,能够把客观事物的多种属性作为一个整体来反映;到了灵长类动物,随着大脑皮层的出现,脑重也明显地增加,心理活动发展到高一级水平,具有了思维的萌芽,能够对复杂的生活条件进行初步的分析综合,根据事物的关系作出反映;到了人类,大脑结构更加复杂,尤其是大脑皮层的高度发达,可以进行极其复杂的心理活动。因此,可以说明人的心理是脑的机能。2心理现象产生的标志是什么?1P9答: 心理学家认为,动物演化只有到了能对生物学意义的信号刺激做出反应,才可以说有了心理活动,或者说标志着心理现象的产生。3大猩猩可以学会一些手势语言,为什么还说它的心理发展只达到了思维萌芽的阶段?1P11答: 因为猿类虽然已经有了一定的概括能力,但这种能力离不开当前的刺激情境,他们还不能进行从概念到概念的思维,他们的思维仅仅是一种具体的动作思维。4试以狼孩的例子说明心理的实质。1P13-15答: 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能动反映。心理虽然是脑的机能,但并不是脑所固有的,脑仅是个加工厂,没有感官向大脑输送原料,大脑就加工不出产品,产生不了心理。客观现实是心理的源泉。各国发现的狼孩普遍具有以下特点:1.没有人类的发音;2.感觉异常;3.情绪贫乏;4.运动机能异常;5.没有人类的饮食习惯;6.喜欢与动物接触不愿与人交往;7.智力迟钝落后;由此可见,社会现实和实践是产生人的心理的决定性的因素。人的心理就其实质而言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社会实践不仅是人的心理产生的基础,而且是人的心理发展的动力。第二章 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神经系统与脑一、单选题1神经系统可分为( B )2P31A躯体神经系统和植物性神经系统 B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C大脑和外周神经系统 D脊髓和大脑2对人的觉醒水平起重要作用的神经结构是( A )。2P32X3A脑干网状结构 B 丘脑 C 下丘脑 D 中央后回3因有食物、防御、呼吸和心跳反射的中枢而有“活命中枢”之称的皮质下部分是( D )2P32A间脑 B脑桥 C中脑 D延脑4植物性神经系统的皮层下中枢是( C )2P33X2A中脑 B丘脑 C下丘脑 D脑干网状结构5对调节内脏活动和内分泌活动起重要作用的神经中枢是 ( B )2P33A网状结构 B下丘脑 C丘脑 D中脑6皮层下较高级的感觉中枢在( B )。2P33X2 A网状结构 B丘脑 C下丘脑 D中央后回7躯体感觉中枢位于( B )。2P38A 中央前回 B 中央后回 C 枕叶后端 D 颞叶8躯体运动中枢位于( A )2P40 A中央前回 B中央后回 C枕叶后端 D颞叶9威尔尼克中枢受到损伤会造成( B )2P43 A表达性失语症 B接受性失语症 C失读症 D失写症10视觉性言语中枢受到损伤会造成(D)2P43 A:表达性失语症 B:接受性失语症 C:失血症 D:失读症11对一般人来说大脑两半球机能是不对称的,其右半球占优势的功能是 ( C )2P44A言语功能 B数学计算功能 C空间形象知觉功能 D抽象思维功能1220世纪60年代用裂脑人的实验证明了大脑两半球功能不对称性的神经心理学家是( D )。2P45X2 A艾宾浩斯 B韦伯 C费希纳 D斯佩里13人的习惯和自动化行为的生理机制是 ( B )2P48A定势 B动力定型 C无条件反射 D反馈14反射活动效应器活动的结果又作为一种新刺激传入中枢,并进一步影响中枢的活动,使之更有效地调节效应器的活动,这一过程称为( B )2 P49A反射 B反馈 C反映 D返回传递 二、多选题1.神经元具有(ACD)2P28 A接受外界刺激的功能 B将刺激的物理化学能量转化为神经冲动的功能 C传送神经冲动的功能 D整合信息的功能2言语机能联合区包括( ABCD )2P42 A布洛卡中枢 B威尔尼克中枢 C视觉性言语中枢 D书写性言语中枢3威尔尼克中枢( CD )。2P43 A又叫运动性言语中枢 B受到损伤将导致表达性失语症 C又叫听觉性言语中枢 D受到损伤将导致接受性失语症4对一般人来说,大脑的左半球是分管( CD )2P44A具体思维和形象思维的 B音乐和绘画艺术能力的 C抽象思维的 D数学运算的5下列情况属于第二信号系统活动的有 ( BD )2P53A触景生情 B谈虎色变 C打草惊蛇 D.闻过则喜6看到酸梅流口水属于( BC )2P53 A无条件反射 B条件反射 C第一信号系统的活动 D第二信号系统的活动三、填空题1神经元具有 接受刺激 、 传递信息 和 整合信息 的功能。2P282中央后回是 躯体感觉中枢 ;中央前回是运动中枢。2P38-403大脑皮层的枕叶后端是 视觉中枢 ;颞叶的颞上回和颞横回是 听觉 中枢 。2P384运动性言语中枢受损伤,将导致 表达性失语症 ;听觉性言语中枢受损伤,将导致 接受性失语症 。2P435. 威尔尼克中枢受到损伤会造成 接受性失语症 ;布洛卡中枢受到损伤会造成 表达性失语症 。2P436. 大脑两半球的功能的不对称性叫 单侧化 现象;而大脑两半球的功能分工又与生活中的 用手的习惯 有关。7一般人的大脑两半球的功能是不对称的,他们的左半球 言语功能 占优势;右半球 运动功能 占优势。2P448 兴奋 和 抑制 是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2P479我们把 巴甫洛夫 研究的条件反射称为 经典条件反射 ;把 桑代克和斯金纳 研究的条件反射称为 操作性条件反射 。2P5110吃酸梅流口水是 条件反射 ,看到酸梅流口水属于 第一信号系统 。2P53四、名词解释1反射和反射弧:反射是有机体在神经系统的参与下,对内外环境刺激所作出的规律性问答;实现反射活动的神经通路(神经结构)称为反射弧。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反射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部分组成。2P49X32第一信号系统和第二信号系统:凡是以直接作用于各种感官的具体刺激物为信号所建立的条件反射统,称为第一信号系统;以语言为信号刺激所建立的条件反射系统称为第二信号系统,为人所独有。2P53五、简答及论述题1【论述】言语机能联合区主要包括哪些中枢?这些中枢受到损伤将会导致怎样的言语障碍?2P43X2答: 言语机能联合区是指接受、处理和储存言语信息的结构和机能系统,为人所独有。主要包括运动性言语中枢、听觉性言语中枢、视觉性言语中枢和书写性言语中枢。1.运动性言语中枢(布洛卡中枢)位于额下回后部,靠近中央前回的下部,与口、舌、喉肌运动中枢配合构成人的说话中枢。这一脑区受损伤导致失语症也称表达性失语症,而右侧相应区域受损伤,言语功能仍保持完整。2.听觉性言语中枢(威尔尼克中枢)位于颞上回的后部,与听觉中枢相配合,发展语言听力,调节自己的言语和理解别人的语言。当靠近听觉中枢的顶颞叶的结构受到损伤后,病人对所接受的语言和字词失去理解的能力,不能区分复杂言语听觉模式,常常所答非所问,这种失语症通常称之为接受性失语症。3.视觉性言语中枢位于角回,与视觉中枢相配合共同发展阅读能力。当这一中枢受到损伤,尽管视力正常,却丧失阅读能力,过去认识的文字、符号此时认不得读不出,不能理解,这一症状称为失读症。4.书写性言语中枢位于额中回后部,紧靠中央前回,为管理上肢手部肌肉运动的中枢部位。该区受损伤,其他运动机能正常,惟独书写绘画等精细运动发生障碍。此症状称为运动性失写症。2【论述】简要说明罗杰斯佩里是怎样用割裂脑实验来证明大脑两半球功能是不对称的。2P45X2答: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佩里于20世纪60年代初对两名右利手裂脑人进行手术前后的测验比较发现,术前他们都能用左右手写字绘画,术后都不能用左手写字,但保留了用右手写字的能力。在绘画方面,右手反而不如左手画得好。裂脑人的两个半球相互独立,各司其职,无法使两个半球获得的信息进行统整、比较。3什么是动力定型?它是怎样形成的?2P48答: 动力定型(亦称定型):是大脑皮层对刺激的定型系统所形成的反应定型系统;当一系列的刺激作用于集体后,就引起一连串的行为反应,各个反应之间保持者精密的定型关系,这种刺激与反应的相互关系经多次重复就成为一种模式,并被程序化储存与大脑。只要刺激系统中的某一成分一出现,就会使模式中的反应一个接一个自动进行下去。这种行为的自动化系统就是动力定型。第三章 心理与行为的动力系统需要与动机一、单选题1对延续和发展有机体生命所必需的客观条件的反应叫( A ) 3P55A需要 B动机 C兴趣 D爱好 2从需要产生的根源来划分,可以把需要划分为( A )。3P56 A自然需要和社会需要 B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 C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 D生理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3社会性需要又叫( B )。3P57X2 A物质需要 B获得性需要 C生物需要 D缺失性需要4马斯洛把完善自己,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完成自身使命的需要称作 ( C )3P59A尊重的需要 B归属和爱的需要 C自我实现的需要 D成长的需要5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所提出的需要理论叫( B ) 3P59A精神分析理论 B需要层次理论 C三重需要理论 D需要演化理论 二、多选题1按照需要产生的根源可把需要分为 ( AB )3P56A自然需要 B社会性需要 C物质需要 D精神需要2起动机作用的心理因素有( ABD )3P62A需要 B诱因 C内驱力 D情绪3动机是多种因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这些因素包括( ABCD )3P64X2 A需要 B驱力 C诱因 D情绪三、填空题1引起动机作用的因素除 需要 、 情绪 之外,还有 驱力 和 诱因 。3P64四、名词解释1需要:对对象的欲求称为需要。它是有机体对延续和发展其生命所必须的客观条件的反映。这种反映以主观的愿望和意向的形式表示出来。3P55X22动机:引起个体活动,维持已引起的活动,并导致该活动朝向一定目标进行的一种内在过程。是需要、驱力、诱因、情绪等共同起作用的结果。3P62、64X23诱因:环境中能引起动机的物体或条件的作用称为诱因。3P634成就动机:指在完成任务时,力求做得出色,获得较高成绩的倾向。3P67五、简答及论述题1简要说明需要的种类。3P56答:1.从需要产生的根源看,可把需要分为自然需要和社会需要;1自然需要:又称生理需要,这类需要以生理活动为基础,与生存和种族延续活动密切相关。2社会需要:指一切以非生理为基础所形成的需要,是个体在社会生活中逐渐习得的,因此 又叫获得性需要。2.根据需要所指向的对象的性质,又可把需要分为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1物质需要:是指个体对物质文化对象的欲求。它既包括可以满足个体自然需要的物质,同时也包括可以满足个体精神需要的物质;2精神需要:又可称为心理需要,它所指向的不是物质上的满足,它表现为对精神文化的欲求,对掌握社会意识产品的欲求。 2马斯洛把人的需要分为哪几个层次?试简要加以说明。3P59X2答: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把人类的所有需要按等级层次排列起来,并把需要列成五个层次;他们是生理需要、安全的需要、爱和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生理需要:直接和生存、种族延续联系的需要,是人类和动物所共有的;安全的需要:包括对组织、秩序、安全感和可预性等方面的需要。其目的是降低生活中的不确定性;爱和归属的需要: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爱与被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包括两方面:第一,被认可;第二,自我认可;自我实现的需要:完善自己,最大限度地发展和实现自己的潜能,完成自身使命的需要。3【论述】试述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的主要观点。3P59答:主要观点:1.从进化的角度看,层次越高的需要出现得越晚。2.需要层次越高,与生存的联系越小,它们的满足与生存需要没有直接关系,但高层次需要更能反映出人类的特征。3.当较低层次的需要能够得到持续不断的满足时,个体才受到高一级需要的支配。4.当所有的低层次需要都能得到持续不断的满足时,人才能受到自我实现需要的支配,他认为只有少数人才能达到真正的自我实现的境界。4好奇心引发的行为有哪些表现形式?3P66答:1.感官探索:用视、听、嗅、味和皮肤感官,单独或联合地对新奇刺激进行探索、感知;2.动作操作:用手或身体的其他部位进行摆弄、敲、打、咬、拆卸,对物体的性质作进一步了解;3.口头诘问:对新奇事物提出各种有关的问题。第四章 意识的一种状态注意一、单选题1即使集中注意力,感觉的清晰程度也会发生周期性有节律的变化,这种现象叫( A )4P80A 注意的动摇 B注意的分散 C注意的转移 D注意的分配2即使保持高度集中的注意也会发生感觉强度忽强忽弱周期性变化的现象叫( A )4P80 A注意的起伏 B注意的分配 C注意的分散 D分心3思想开小差是注意的 ( A )4P81A分散 B转移 C动摇 D起伏二、多选题1注意的心理功能有 ( ACD )4P72A选择功能 B.信号功能 C保持功能 D.监督和调节功能2注意的心理功能有(BCD)4P72A引起个体活动的功能 B对心理活动指向的对象加以选择的功能C使心理活动持续进行并在意识中得以保持的功能 D调节和监督心理活动朝预定方向进行的功能3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的关系是( AC )4P78A无意注意可以转化为有意注意 B无意注意不能转化为有意注意C有意注意可以转化为无意注意 D有意注意不能转化为无意注意4即使保持高度集中的注意也会发生感觉强度忽强忽弱周期性变化的现象叫( BD )4P80A注意的分散 B注意的起伏 C注意的分配 D注意的动摇5当刺激刚刚达到阈限值的时候,即使我们十分注意,也会觉得刺激时隐时现,时强时弱,呈现出周期性的有节律的变化,这种现象我们称为( BD )4P80 A注意的分散 B注意的动摇 C注意的转移 D注意的起伏6注意分配的条件是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 BCD )4P83-84A必须在同一加工器里进行信息加工 B必须在不同加工器里进行信息加工 C其中必须有相当熟练的 D之间存在着内在的联系 三、填空题1有意注意与无意注意的最大区别在于,有意注意具有目的性和 意志努力 的特征。4P762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 指向 和 集中 。4P713注意分配的条件是,同时并进的两种或几种活动中 必须 有一种或几种活动是相当熟练的 ;同时并进的几项活动之间应该是 存在内在的联系 。4P83,84四、名词解释1注意:人的心理(意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4P712注意的稳定性:注意长时间地保持在某种事物或活动上的能力。这是注意在时间上的特征,也是注意的持久性。4P803注意的转移:主义的转移不同于注意的分散,它是根据当前任务的要求,有意识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的能力。4P81五、简答及论述题1什么是注意? 它有哪些心理功能?为什么说注意不是一个独立的心理过程?4P71X2 答: 注意:人的心理(意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指向性:是指每一瞬间意识对一定对象的选择及跟踪。集中:是指意识对所选择的对象给以贯注和维持。注意的心理功能:包括选择功能、保持功能、注意的调节和监督功能。 注意是依附并伴随心理过程的一种状态,它本身并不反映任何事物及其属性。也就是说,并不存在独立进行着的注意,心理过程既可以在注意的状态下进行,也可以在不注意的状态下进行,因为它们有独立的反映对象。2注意有哪些最基本的种类?4P73答: 根据引起注意和维持注意时,是否有目的有意识,是否需付出意志的努力,可以把注意分为:1.无意注意:无预定目的,不需任何意志努力的注意,往往是不由自主地自然地发生的注意,又称不随意注意,是一种初级的被动的注意。 2.有意注意:自觉的、有预定目的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也叫随意注意,它是人所特有的一种心理现象,受意识的自觉调节和控制。3注意分配需要满足哪些条件?4P83答:1.同时并进的两种或几种活动中,必须有一种或几种活动是相当熟练的,甚至已达到了自动化的程度,不再需要更多的注意。这样人就能把注意力集中到比较生疏的活动,把一小部分注意分配到熟练的活动上,稍加注意即可。倘若所进行的不同活动在同一加工器内进行信息加工,就不能一心二用了;2.同时进行的几项活动之间是否存在着内在联系,也影响着注意的分配。第二编 认识过程第五章 感觉一、单选题1衡量感受性高低可用( D )5P89A智商 B韦伯分数 C情商 D感觉阈限 2觉察出最小刺激量的能力称为 ( C )5P89A差别感受性 B最小可觉差 C绝对感受性 D绝对感觉或限3S=KlogR表示的定律是 ( B )。5P91A韦伯定律 B费希纳定律 C斯蒂文斯定律 D艾宾浩斯定律4一种颜色和另一种颜色以一定比例混合产生非彩色,这是颜色混合的( A )5P99 A补色律 B中间色律 C代替律 D相减色律5颜色混合的代替律是说,在颜色混合中可以互相代替的颜色是(A)5P99 A:在感觉上是相似的颜色 B:光谱组成是一样的颜色 C:波长相等的颜色 D:光的强度相等的颜色6部分色盲包括( D )5P100 A蓝绿色盲 B红蓝色盲 C红黄色盲 D红绿色盲7色盲一般是隔代遗传,多为先天性,男性色盲是由 ( B )5P100A祖父通过父亲传给孙子 B外祖父通过母亲传给外孙C外祖父和父亲均为色盲者,第三代男性必是色盲 D祖父和母亲均为色盲者,第三代男性必是色盲8有色觉缺陷的人常常不知道自己有色觉缺陷,别人也难于发现,主要是因为他们对物体的( A )。5P100 A明度的分辨能力特别强 B.颜色名称记得非常清楚 C饱和度分辨得非常清楚 D色调名称记得非常清楚9黄蓝色盲的人看不见( D )5P100 A红和绿但看得见黄和蓝 B除红和黄以外所有的颜色 C除红和绿以外所有的颜色 D黄和蓝但看得见红和绿10在暗适应过程中,视觉感受性在不断地( B )。5P115 A.降低 B提高 C先高后低的变化 D先低后高的变化11同一感受器受不同刺激物的作用时,感受性会发生变化,这一现象称为( A )5P118X2A感觉对比 B感觉融合 C感觉适应 D感觉的掩蔽12电影使一系列静止的拷贝画面连贯起来,前一副画面的印象还没消失,下一副画面又出现在视觉中,使观众在银幕上看到活动的人物车辆等场景,这是利用了( A )5P118A后象的作用 B适应的作用 C对比的作用 D联觉的作用13闪光融合频率是人眼对光刺激( A )5P118X2 A时间分辨能力的指标 B空间分辨能力的指标C运动分辨能力的指标 D对比度分辨能力的指标14一种感觉兼有别种感觉的心理现象称为( A )5P121 A联觉 B联想 C感觉融合 D感觉起伏15看到红、橙、黄色使人产生温暖的感觉的现象叫 ( D )5P121A感觉对比 B感觉后象 C感觉适应 D联觉16.下列现象属于联觉现象的有(B)5P121 A:同样名度的灰在白背景上比在黑背景上看起来暗 B:看见蓝色觉得清凉 C:白色的东西看起来显得大 D:看见张三想起了李四17.形重错觉的产生是由于(A)5P134 A:定势的作用 B:优势手的原因 C似动的因素 D幻觉的原因二、多选题1感觉反映的是 ( AC )5P87A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 B客观事物的整体 C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 D过去作用于感官的事物2心理学家把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的最小变化量叫做( ABCD )5P90X3A差别感觉阈限 B差别阈限 C最小可觉差 Djnd3内部感觉包括( ABC )5P92 A运动觉 B平衡觉 C内脏感觉 D机体觉4视觉的适宜刺激是( AB )5P93A 波长20纳米20000纳米之间的电磁波 B光波C 波长380纳米780纳米之间的电磁波 D无线电波5听觉的适宜刺激是( AC )5P101 A声波 B电磁波 C16Hz20000Hz的空气振动 D380Hz780Hz的空气振动6皮肤感觉包括( ABCD)5P113 A触觉 B压觉 C痛觉 D温觉和冷觉7。痛觉(ABC)5P114 A是伤害性刺激作用于身体引起的感觉 B遍布身体的皮肤和所有的组织中 C是有机体的一种保护性技能 D的适宜刺激都是物理刺激三、填空题1K=II表示的定律是 韦伯定律 ;S=KlgR表示的定律是 费希纳定律 。5P90、912视觉的适宜刺激是 波长380纳米780纳米 ;5P93听觉的适宜刺激是 16Hz20000Hz的声波 。P1013 视网膜边缘密集着 视杆细胞 ;它对 弱光 比较敏感。5P954格拉斯曼把颜色混合现象归纳出三条定律,即 补色律 、 中间色律 和 代替律 。5P995有色觉缺陷的男人是 外祖父 通过 母亲 传给自己的。5P1006味觉的适宜刺激是 能溶于水和唾液的有味道的 物质;嗅觉的适宜刺激是 易挥发性物质的微粒 。5P1107负后象是与刺激物性质 相反 的后象;彩色的负后象的颜色是刺激物颜色的 补色 。5P117四、名词解释1感觉适应现象:是指感受器在同一刺激物的持续作用下,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5P1152感觉后象:刺激作用停止后,暂时保留的感觉印象。5P1173感觉对比:同一分析器受不同刺激物的作用,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称为感觉对比。5P118X24联觉:是指一种感觉兼有别种感觉的心理现象。最常见的是颜色感觉引起的联觉。5P121五、简答及论述题1什么是差别感受性与差别感觉阈限?二者的关系如何?5 P90答:差别感受性:是觉察出同类刺激物之间最小差别量的能力;差别感觉阈限: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的最小变化量,叫做差别感觉阈限;二者关系成反比,阈限低表明感受性高,感觉敏锐,反之,阈限越高,感受性越低。2简答色光混合的三条定律。 5P99答:1854年,格拉斯曼 把颜色混合现象归纳出3条定律:补色律、中间色律和代替律。补色律:每一种色光都有另一种色光同它相混合而产生非彩色,即白色或灰色。那么这两种色光称为互补色;中间色律:两个非补色的光混合,可产生一个新的混合色,介乎两色之间的中间色。代替律:只要感觉上是相似的颜色,不管他们的光谱组成是否一样,在颜色混合中具有相同的效果,彼此可以相互代替。第六章 知觉一、单选题1知觉的条件在一定范围改变时,知觉映象却保持相对稳定,这种特征是知觉的( C )6P129A 选择性 B整体性 C恒常性 D理解性2知觉选择性产生的原因主要是( B )6P130A为避免产生错觉 B感觉通道容量的限制 C主体理解知觉对象的需要 D主体为了分析知觉的对象3主体对一定活动有了某种预先的准备状态,它决定着后续同类心理活动的趋势,这种现象称为( B )6P134A暗示 B定势 C定型 D期待 4立体电影的拍摄和放映利用的视觉原理是( A )6P147A双眼视差 B双眼视轴辐合 C运动视差 D眼睛的调节5在特定条件下,对客观事物产生带有某种倾向的歪曲的心理现象叫做( C )6P154A幻觉 B联觉 C错觉 D统觉二、多选题1下述现象中属于知觉恒常性的有( BC )6P129A在吵杂的闹市里别人喊自己的名字也容易听到B在一定距离内看一个人会觉得他高矮不变(大小恒常)C在阳光下煤反射的光远大于暗光下石灰反射的光量,看起来石灰总比煤亮(亮度的恒常性)D画家只用几笔,你便能认出他画的是什么(理解性)2空间知觉包括( ABCD )6P137 A大小知觉 B形状知觉 C深度知觉 D方位知觉3产生深度知觉的单眼线索有多种,如 ( ABD )6P144-145A线条透视 B运动视差 C视轴辐合 D眼睛的调节4深度知觉发生的双眼线索有( AB )。6P146X2 A双眼视轴的辐合 B双眼视差 C结构级差 D运动视差5物体在空间没有位移而被知觉为运动的现象叫( BCD )6P152X2A运动知觉 B似动现象 C动景现象 D现象(大写,小写)6错觉的性质包括( ACD )6P154A歪曲的知觉 B虚幻的知觉 C在特定条件下产生的知觉 D对事物的歪曲带有固定倾向的知觉 三、填空题1深度知觉的双眼线索有 双眼视轴的辐合 和 双眼视差 。6P1462产生立体知觉的主要机制是 双眼视差 ,通过 实体镜 可加以证明。6P1473错觉是在特定条件下,对客观事物所产生的带有某种倾向的 歪曲 知觉。6P154四、名词解释1知觉的整体性:知觉具有把事物的各种属性、各个部分、某种关系整合为一个有机整体,并对其产生完整的知觉的能力,这种特性称为知觉的整体性。6P1282知觉的恒常性:当知觉条件在一定范围内改变时,知觉的映像保持相对稳定不变。这种特性称知觉的恒常性或常性。6P1293知觉的理解性:人在知觉对象时,总是用以往的知识经验对所获得的感觉信息提出假设、推断并作出最佳的解释,然后用词把他们标示出来,这就是知觉的理解性。6P1324心理定势:是指主体对一定活动的预先的准备状态,它决定着同类后继的心理活动的趋势。6P1345双眼视差:指由于正常的瞳距和视角不同,造成双眼网膜上的视象有了差异,这种差异叫做双眼视差。双眼视差是产生立体知觉的主要机制。6P147五、简答及论述题1【论述】试述感觉与知觉的区别及联系。6P123-124答: 感觉与知觉的区别:1.从反映内容上看:感觉所反映的是事物的个别属性,它提供有关事物的性质的知识。知觉是对事物的整体的反映,其目的在于解释作用于感官的事物是什么,赋予它一定的意义,能叫出它的名称,并用词把它标示出来;2.从所包含的成分看:感觉是单一感觉分析器活动的结果。而知觉既有由一种主要分析器产生的单纯知觉映象,又有多种感官协同活动所产生的、包含多种感觉成分的综合知觉映象;3.从制约感知觉的因素来看: 感觉和知觉虽然是同时进行的,但它们又是不同的心理过程。感觉的性质更多的是由刺激物的性质决定的,相同的刺激会引起相同的感觉。而知觉在很大程度上,受个体的经验和态度影响。同一物体,不同的人对它的知觉会有差别,人的情绪,态度对知觉有很大的制约性,因此知觉不是外界事物的镜像。 感觉与知觉的联系:知觉虽然不同于并高于感觉,但它同感觉又有不可分割的联系,表现在:事物首先被感觉,然后才能进一步知觉它。感觉与知觉也有某些共同性,它们同属于感性认识过程。2. 【论述】试述知觉的基本特性。6P128答: 1.知觉的整体性:知觉具有把事物的各种属性、各个部分、某种关系整合为一个有机整体,并对其产生完整的知觉的能力,这种特性称为知觉的整体性。知觉的整体性是知觉的重要标志,这种组织作用一方面依赖于客观事物的本身,即组合关系、关键成分;另一方面依赖于知觉者的主观状态,即知识和经验等。知觉的整体性在人的认识活动中有重要作用,它是使人对外界事物形成完整印象的根本保证,是知觉的有效性的保证; 2.知觉的恒常性:当知觉的条件在一定范围内改变时,知觉的映象保持相对稳定不变,这种特性称为知觉的恒常性或常性。知觉的恒常性普遍的存在于各类知觉中,其中尤以视觉知觉恒常性最为突出。还包括,形状恒常性、大小恒常性、亮度恒常性、听觉恒常性等。人的身体与环境的正常关系式保持恒常性的重要条件。知觉的恒常性在生活和认识活动中有重要的适应意义,它保证了人们在变化多端的条件下,能按照事物的真实面貌去知觉,并根据对象的实际意义适应环境;3.知觉的选择性:每时每刻作用于感官的事物是纷繁多样的。主体只对外界的一些对象知觉,而不对另一些对象知觉,这种特性称为知觉的选择性。造成知觉选择性的心理机制有三方面。其一是知觉的超负荷性,其二是选择的感受性,其三是知觉的防御。正是由于知觉具有选择性,才是我们对选择出来的对象知觉得更清晰准确;4.知觉的理解性:人在知觉对象时,总是用以往的经验对所获得的感觉信息提出假设、推断并做出最佳解释,然后用词把它们标示出来,这就是知觉的理解性。感觉了的东西不一定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才能更完善的知觉它。 3.什么是定势?它是怎样产生的?6P134答:定势:指主体对一定活动的预先的准备状态,它决定着同类后继的心理活动的趋势。构成定势的心理因素有两类:1.刚刚发生的经验;这类经验成为一种心理准备状态,对当前的知觉活动发生影响,它制约着知觉的速度和方向; 2.在较长时间内起作用的一些心理因素;如需要、动机、情绪、习惯等。这些因素都能构成人的心理准备状态,对知觉的组织和整合产生一定的影响。4简要说明深度知觉产生有哪些线索。6P144答:深度知觉:是物体的空间距离及物体的三维特性在头脑中的反映。它包括距离知觉和立体知觉。深度知觉产生主要有单眼线索和双眼线索:单眼线索:1.对象的重迭;2.线条透视;3.空气透视;4.明暗与阴影;5.运动视差;6.物体的结构级差;7.眼睛的调节。双眼线索:1.双眼视轴的辐合2.双眼视觉差。双眼视觉差是产生立体知觉的主要机制。5什么是双眼视差?它在深度知觉的活动中有何作用?6P147答: 双眼视觉差:是产生立体知觉的主要机制。正常人的双眼构造相同,并处在脸部的同一平面上,两眼之间的目间距大约65毫米。当注视一立体对象时,左眼看物体的左边多些,这样立体物在两眼网膜上的视像有了差异,这种差异叫作双眼视差。作用:双眼视差是产生深度知觉的主要机制,可通过实体镜加以证明。借助双眼视差的机制,就能获得三维立体的知觉和远近的距离知觉。立体电影就是根据这个原理拍摄和放映的。双眼视差的试验证据:1、立体镜 2、立体电影6.什么是错觉?试简要分析它的主要特性。6P154答:错觉:在特定条件下,对客观事物所产生的带有某种倾向的歪曲知觉。1錯觉是一种歪曲的知觉。;2.错觉的种类很多,几乎在各种知觉中都可以发生;3错觉带有固定倾向性。第七章 记忆一、单选题1人的心理活动能够在时间上接续下去,这主要是( A )7P161A记忆的作用 B思维的作用 C想象的作用 D联想的作用 2对于以往感知过而当前又不在眼前的事物的心理浮现称为( C )7P164A后象 B假象 C表象 D想象 3表象的可操作性可以通过实验加以证明,如库珀和谢帕德所做的( D )7P167X3A表象操作实验 B心理操作实验 C表象运动实验 D心理旋转实验4.美国心理学家斯波林用部分报告法实验证明(B)7P170X2 A存在短时记忆 B存在感觉记忆 C存在长时记忆 D存在工作记忆5乔治斯波林进行图象记忆的实验使用的方法是 ( C )7P170A整体报告法 B重学法 C部分报告法 D节省法6能够意识到记忆信息的记忆系统是( C )7P176A感觉记忆 B图象记忆 C短时记忆 D长时记忆7.以言语听觉形式编码为主的记忆系统是(C)7P177 A:感觉记忆 B图像记忆 C短时记忆 D长时记忆8造成短时记忆遗忘的因素是 ( D )7P178A信息得不到注意 B抑制作用 C信息提取机制失灵 D信息受干扰9容量最大的记忆系统是( D )7P179 A感觉记忆 B图像记忆 C短时记忆 D长时记忆10遗忘最快的记忆材料是( A )。7P194 A无意义音节 B诗歌 C事物的形象 D熟练的动作11学习程度对遗忘也有较大的影响,实验证明对保持效果最佳的过度学习量是 ( C )。7P195X3A 100% B 120% C 150% D 180%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