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TASCAM旗舰录音笔DR-100详细剖析在介绍DR-100前,我想先谈谈TASCAM,TASCAM是TEAC在专业音频领域的牌子,涵盖了几乎音乐工业领域所有类别的音频产品,CD机、录音机、调音台、效果器、多轨数字处理器。TASCAM发明了世界第一台4轨录音机,第一台RDAT录音机,第一台数字multitracker。在专业录音领域,tascam积累了丰富的录音设备设计经验和数百项专利技术,和denon,marantz都是录音界响当当的品牌。在普通家用音响市场,一些tascam的专业设备也有很多人在使用,比如经典的广播级DAT机DA60,DA60mk2,便携式DAT录音机DA-P1,便携式硬盘数字录音机HD-P2,都是在2手音响市场上常见的器材。Tascam的器材做工扎实,牢固耐用,技术先进,在专业市场口碑很不错。这也是我在没有任何可用信息和未曾试听的前提下毅然购入DR-100的信心来源。 前言:DR-100,TASCAM目前的旗舰录音笔,坛子里关于这个机器的帖子和谈论非常少,同火了几年的D50比起来,DR-100是一个冷门机器,受众少,谈论少,也没有一个系统的,全方位的帖子来详细剖析这个机器。熟悉我这个ID的朋友可能知道,我D50,D1都先后入手过,也有比较详细的介绍这2个机器的帖子。今天想和大家分享的是,我对DR-100使用和音质上的一些体会。手里的这台DR-100是我自己数月前在ebay上购买的,邮寄花了15天,全新的机器算上运费,总成本还不到2100元,对比taobao上2499-2800多的售价,非常超值了。因为已经使用一段时间了,机器电气特性也基本稳定,我对其也由不熟悉到逐渐了解,方方面面都有了一些自己的经验和体会。现在开个帖子,与大家分享。PS:考虑到DR-100的价格和D50相近,功能和定位也大致相同,我会在DR-100和D50之间做对比。PS2:考虑到购买DR-100主要是做回放使用,本文不会对录音做太多介绍,主要内容集中在外形、做工、实用性、音质等方面。-机器全方面介绍一、机器总体介绍DR-100在录音功能方面,是要高出D50不少的,4个mic,内置扬声器,支持麦克风XLR接入,带幻象电源。虽然DR-100的2个主mic不能调节方向,但实际录音测试下来,录音效果并没有什么影响,在定位,失真度上都比D50好出一筹。同时也有同d1一样的左右声道的独立的电平调节功能,劣势就是没有光纤输入输出。DR-100耳机口输出功率是32欧下25MW+25MW,但实际使用起来,我感觉推力比d50要小一点,同样是接OK1,D50、D1我音量开到3.5-4就有足够声压,但在DR-100上,要开到5.5-6.5才能得到同等声压。DR-100的三围是153*80*35mm,对比一下D50的三围(154.5*72*32.7mm),是要稍微大一点的,重量和D50差不多,虽然净重只有290g,但算上电池,和D50的365g全重差不多。拿在手上的感觉DR-100的最初版本是不支持24bit/96khz的,但最新的版本系统已经升级到1.11,可以提供对24bit/96khz PCM的支持了,我这只买来就是已经升级好的版本,根据出厂时间判断,过去半年的机器都已经升级过了。DR-100采用混合电源解决方案,可以同时装入锂电池和2节AA电池,但实际上这2种电源不是同时使用,你可以在菜单内选择主电源是锂电池或者AA电池,剩余一个则作为备用电源,使用时会先耗尽主电源的电量再自动转到备用电源。这样的好处是在你录音或者回放时不用关机更换电池,可以在开机状态下轮流更换电池,保证使用时的持续性。标配的锂电池可以使用5小时,2节充电电池可以使用4小时,总共使用时间是9小时。个人觉得这种混合电池方案有利有弊,锂电池总有失效的一天,到时只靠2节aa电池供电,续航时间会比较短,虽然可以多备电池轮流更换,但一天更换2次电池还是会有点不便,D50那种全采用5号电池的供电方案我更喜欢一些。但DR-100标配是没有带AC电源的(电源是选配件),但一大优点就是可以通过USB充电,通过电脑usb给机器锂电池充电,时间是6小时(选配的电源充电时间是3小时)。6小时充电时间有些过长,但我利用apple的5v、1A充电器给DR-100充电,时间缩短到了4小时左右,还可以接受,虽然DR-100可以边使用边充电,但我还是建议关机后充电。DR-100支持SD和SDHC卡,我目前使用的是kingmax的32G的SDHC卡,机器写入存储的速度在6.85mb/s左右,对比D50的5mb/s,D1的3mb/s来说,算是快的了。就我自己的使用而言,对于录音和回放而言,class4的SDHC卡足以,我这只class 10的SDHC卡,根本是大材小用,速度的优势完全没有发挥。二、机器做工和按键布局设计TASCAM的工业设计和SONY相比完全是另一个风格,D50的配色给人的感觉是时尚而又年轻,而DR-100的配色给人的感觉却是沉稳专业,初看下会觉得黑黢黢的一大坨,但仔细欣赏下来会发现很耐看,线条刚硬的机身,严谨大气的造型中隐隐透露出强大的力量。DR-100的前后2块面板是金属制,磨砂处理。中间的连接部分是塑料,为了掩饰塑料的质感,厂商在表面进行了类似铸铝凹凸不平的表面处理,好处是看起来像金属,把握的时候也能增大摩擦力,防止意外手滑掉落。背后的电池背板虽然是塑料,但也贴了一块金属以配合整体。DR-100的屏幕分辨率和D1差不多,不及D50细腻,尺寸也较小,但显示功能还是很齐全,也可以调节亮度。银色的麦克风,做工和D50一个层次,不如D1的极度精美和严密。内置扬声器位于主麦克风中间,0.4w的功率输出,听个响,要求不能太高。DR-100的按键全是圆形和圆边形,分黑色不透光塑料和银色电镀2种。这2类圆润的按钮中和了主机体的方正感,带来了更好的视觉效果,黑色和银色的搭配,既可以作不同功能按键的区分,又防止了面版布局上的呆板。按键手感很好,键程适中,弹性十足,回想曾经把玩过的某国产神器,那坑爹的按键,连最基本的标识都没有,更别提按键手感,真是不禁一声叹息,国产神器的发展之路任重而道远。相信第一眼看到DR-100的面板,都会注意到那个显眼的银色圆形转轮,这个转轮是TASCAM一系列机器上的一大特色,大多数功能都可以用过这个转轮和中间的按钮实现操作,特别是在选择文件夹、曲目、播放速度时,这个转轮有着无可取代的作用。铝合金车制而成,上面嵌镶着塑料防滑条,很精致,很实用。个人实用下来,要说有什么不足,就是阻尼感差一些,不够圆滑,中间的圆形按钮对比其他按键,手感较松,按键感较差。这个转轮有24个刻度,拨动一个刻度就可以快进或者倒退1秒,方便对文件进行精确定位。DR-100的主控制按键,除了录音键,都没有背光显示,夜晚只能盲操作了,不过有无线线控的存在,这个问题不算问题。DR-100没有光纤输入输出,只有LINE in/out。我稍嫌DR-100的塑料接口档次不够,如果是金属制就更好了。接下来就要介绍我最喜欢的小细节,如果看过我以前D1剖析帖子的朋友,可能还记得D1最吸引我的小细节是记忆棒防尘盖。而这次DR-100最吸引我的小细节是信号输入选择器,这个小开关可以选择4种不同的输入模式:LINE/UNI/OMNI/XLR,这个纯机械式的小开关继承了无数录音前辈们的伟大血统,如果你也是一位从磁带时代就开始的玩家,看到这个装置会共鸣起一股熟悉的经典感。突破时代,不断前进的同时不忘传统,没有深刻了解过这一进化过程的人,是无法理解这样的感触的。三、配件介绍DR-100和D50一样,都是中国制造,但DR-100的配件比D50丰富得多。一台全新的DR-100包括以下部分:1 主机2 防风罩3 无线遥控4 线控适配器5 线控连接线6 USB线7 2G SD卡8 充电式锂电池9 无线遥控纽扣电池10 软包SONY非常精明,D50的防风罩,线控,皮套都是另售,加起来价格不菲,对比之下DR-100就厚道得多,送防风罩、无线遥控、软包。D50的皮套单售要300余元,而且只有上下2张皮,两边侧面都是裸奔。即使是装了皮套,也不敢将机器和钥匙,硬币,手机等硬物塞在一个包里。而DR-100虽然赠送的泡沫软包值不了几个钱,但可以完全装入DR-100,全方面保护,即使和零碎硬物放在一个包里,也不用担心会划伤表面,省心很多。DR-100附带的无线遥控更是一大优势,值得着重一提。这个小巧的遥控可以控制播放暂停、停止、前后选曲快进后退、录音、分曲,涵盖了最常用的功能,你可以把DR-100放在包里,用遥控来控制常规回放,在公车,地铁里也不必在意别人异样的眼光,做到足够低调。而且这个无线遥控可以通过附带的线控适配器,从无线变为有线控制,适应不同的使用场合。就我自己的使用经验而言,这个无线遥控在3m内对机器遥控没有问题,只需将遥控对准机器顶部的接收器位置即可。从此不用频繁的将砖头拿在手上选歌了,这个遥控非常有实用价值。SONY为D50配的遥控不光是线控不说,功能少,售价还要2百多元,真是坑爹。四、机器使用介绍先来看一看DR-100的开机画面,传统的开盘机转轮LOGO,彰显出专业录音器材的定位。连接USB时的LOGO画面。DR-100支持支持三层文件夹,其结构为:根文件夹(默认为Music,不可更改)-自定义文件夹子文件夹。根文件夹下可以直接放歌曲文件,也可以在添加文件夹及子文件夹后放入文件夹内。详细说一下文件夹的设定:DR-100的系统设定中有File name format的选项,意思是你必须设定一个词(Word),比如我设定的是MYRY,设定了这个词以后,你的自定义文件夹名必须由MYRY开头机器才能识别。子文件夹命名则不受此限制。举例来说,我在根文件夹(MUSIC)下创建了3个文件夹:MYRYenya,MYRYMJ,MYRYEagles,这3个文件夹可以正确被机器识别,但如果没有添加MYRY这个前缀,3个文件夹也可以被系统识别,但内部歌曲不会显示,文件夹显示为空。在设定了MYRYenya这个文件夹后,我还可以在此文件夹内再添加子文件夹,子文件夹命名则不受限制,可以自由命名,内部歌曲也可以正常显示。以下3张图片可以展示出这种结构关系:DR-100的好处是没有D1,D50自带的10个不可删除的系统文件夹,结构简单好用。很简洁,适合完美主义者(我以前一直就对这10个不能删除又不能改名的文件夹耿耿于怀,如鲠在喉)。文件夹可以在机器上被添加(但只能在电脑上删除),可以删除全部/文件夹内/单曲。DR-100可以通过菜单浏览根目录/自定义文件夹/子文件夹内的文件,可以通过滚轮快速选择文件夹或者歌曲,速度取决于你的APM,这一点很人性化,和ipod的滚轮类似,比D50一下下按快进快退那是方便很多了。滚轮还可以控制播放速度以及歌曲播放时的快进快退,一个刻度前进/后退1秒钟,在暂停状态下,速度更快。回放方式,可以选择全部/文件夹/单曲的1曲/循环播放。也可以自己设定playlist,按playlist播放。Playlist清单可以自由添加、删除歌曲,也可以删除整个playlist,重新设定。DR-100可以设定静止3mim/5min/10min/30min后自动关机,晚上睡着听歌忘了关机也不用担心第二天起床机器没电了。D1/D50都是只能关闭液晶屏,无法自动关机的。五、音质评价目前我手里只有一条张扬线Ok1可供测试,与DR-100对比音质的是我的桌面cd Kodak PCD880(Philips CDF100 OEM),这是一款非常著名和经典的小型桌面cd机,采用Philips cdm9转盘,声音宽松温暖,细腻柔美,评价很高,声音基本完胜所有的老随身cd机。是我个人非常喜欢的一款cd机。对比的音乐是我自己喜欢的一些音乐类型,newage,pop,rock等等。对比方法是PCD880播放正版cd,而DR-100播放EAC抓轨wav文件。保持相同音量,同一条OK1来回切换对比试听。同时也会与记忆里的D1,D50声音做一些比较。首先想说的是,DR-100的揭示力非常强,如果是质量不好的音频文件,很容易听到低噪,而同样的cd唱片在PCD880上低噪却小得多,考虑到这10多年来技术的进步,DR-100的解析已经到了一个很高的层次,建议玩家尽量选用质量好的wav文件,不然欣赏音乐时会比较痛苦。我播放24bit/96khz的文件时,DR-100就表现得很好,每一个微小的细节和动态都表现得纤毫毕现,尽显高码率文件的密度感和信息量。其次,DR-100的音色基本延续了录音笔一贯的高保真,低音染,中性端正的声音走向。喜欢这种声音的人会很喜欢,不喜欢的人会很讨厌。与PCD880对比,DR-100声音的圆润度有一定差距。在播放大动态时,延展性与感染力有所不足,低频的宽松、弹性与PCD880也有一定差距,偏硬,偏薄,偏干,带有一定的侵略性。中频的厚度适中,少毛刺,稍显干硬。与PCD880比,DR-100的声音无疑属于冷声,和印象中的D50比较,声音更为中性监听,D50的PO口素质较为一般,声音有点混,DR-100的PO口没有发现这一现象。DR-100的Line Out素质不错,三频均衡,细节丰富。可以将DR-100作为一台便携数码音源使用。鉴于其PO口推力较小,无法直推大耳机,可以考虑LO输出捆绑便携耳放。DR-100的声音表现轮廓分明,颗粒感很细,瞬态反应迅速,密度和速度兼备。声场和D50差不多,大致呈现出一个椭圆形的区域,宽度大于纵深,乐器还原真实,高频的延伸不错,但不及D1,D1声音的凝聚感和充沛的能量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总的来说,DR-100、D50、D1都是重素质,轻听感的机种(程度有所不同),毕竟都是录音笔,都缺乏一定的音乐味。DR-100比较适合播放古典,newage,部分pop,不太适合jazz,rock,当然也不是绝对,在搭配一些较为厚暖的耳塞或者耳放后,相信DR-100也能提供一个良好的听感。考虑到OK1也是一只偏中性的耳塞,与DR-100可能存在着搭配问题,所以我会在继续尝试其他的耳塞后,更新我的听感,以求尽量客观公正的评述器材。但我可以确定的是,如果你在寻找一台声音端正,中性无染的音源,DR-100会是继D50以后的一个好选择。最后总结一下DR-100的主要优缺点:优点:1 配件丰富实用 2 文件夹设定功能全面 3 双电池供电方案 4 强大的录音功能 5 价格便宜合理,性价比高缺点:1 电池续航时间短 2 推力小,不适合直推耳机 3 体积稍大 4 没有光纤输入输出-希望这篇长文,能为对DR-100这只冷门录音笔有兴趣的朋友,提供一点帮助,也为论坛贡献一篇相关资料,以便后人查询。谢谢观赏Part1随身HiFi是门米粒上雕花的艺术,说艺术或许有些抬高身份,那么姑且就叫游戏吧。在这游戏里,对任何细小环节进行微调都会对作品整体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客观上考验器材的素质指标和耳朵的灵敏程度,主观上则需按自身听音喜好进行尽可能合理的搭配尝试。刨去商业炒作或限量噱头所形成的“高附加值”,客观的东西通过单纯米力的支撑和良好听音习惯的培养已能相对“轻易”的完成拔高硬素质堆积高档器材不一定悦耳,音质却很难说“差”,通过适当的“HiFi入门培训”(找度娘谷鸽神马的就ok啦)学会衡量判定素质指标也不是难事。主观的搭配才是真正值得折腾的过程米力、耳力是基础,当心力和精力你也准备充分,那么恭喜你已经有了足够的折腾资本,捆绑和直推不是勤与懒的区别,而是主观心态的驱使结果:觉得需要加放才能提升,纵是麻烦不止,出了好声便是不妨。得到第一次自己调配出的“中毒”的声音,那么会有一段安逸享受的时间。这段时间可能很长拉着标语“冲刺吧少年,可以退烧啦”的横幅适时出现,心力和精力已尽,四股力量失了两股,喜欢的器材放着喜欢的音乐自然成了游戏的终点(当然也有激进派通过出光所谓的HiFi器材留下手机之类的非HiFi器材的方式来昭示随身退烧之宣言);这段时间可能很短倘若烧心不死,玩念不灭,从刚一开始欣然发掘了电容、电池、线材、插头、焊锡的提味增鲜效果,再到大爱的声音让耳朵越发挑剔进而变成厌倦,那就得开始新的起点,如此又是新一轮的循环,不知是幸或不幸废话一摞,归根到底,还是心态;真想退烧?那就妥协。由此看来,主观果然是永远压倒客观的。Part2 回到主题,这篇文是HiFi饕餮系列的第二篇,愉快的南京之行,依然是和随身烧友们的小聚,每次聚会都不免接触些或熟或生的器材,自己是属于快要失去折腾心力的那一类,上面码的这些字正是在一次又一次接触新器材之后的有感而发,经过这次小聚,我的观点仍旧不变:随身HiFi绕来绕去,总绕不出听感和素质这两个日经词汇,还在折腾着的,或者正打算折腾的,需要时刻体会的只有一点:当随身系统的素质达到一个层次时,形成的音质区别都是极细微的,最大的区别在于调音。调音才是器材的个性所在,才是迎合自身口味的根本需求。随身领域,至少我还未曾听到过“高音甜,中音准,低音沉”的声音。宽松大气和小家碧玉,朴实无华和激情澎湃,这些词汇放一块本身就是对立的评价标准,琳琅满目的器材通过搭配可以形成千万种风格,问题仅是根据喜好的音乐挑选中意的风格。随身HiFi的发烧历程正是这样从毫不妥协直到理性妥协的过程,既然不可得兼,那就需要妥协,HiFi没有绝对的完美,牺牲一部分以获得另一部分,折腾随身HiFi的乐趣就在于此。Part3线材大不同(以两条Dock to 3.5为例):第一条是南京群的玉米兄弟DIY的Dock线(简称“米线”),用料可谓十足:Jena Labs OCC 18awg线基、Viablue插头,这个搭配已完全可以与原厂ALO相提并论,一个多月之前我曾经拿它和原厂ALO sxc 18awg对比过,小感惊讶的是米线的高频素质比原厂ALO要略高一筹,延伸出色量感足且密度结实不细碎,高频风格和之前听过的各种OCC线基的Dock有较大不同,更具侵略性,但相对牺牲了中低频的厚度。这次它的对手是原厂ALO OCC 18awg,相比米线,ALO的全频段显得整体往后拉,低频更有气势,形体更圆,泛音充分一些,每次听到那圆圆的低频都能立马想到这就是典型的ALO风格,米线的低频稍硬,速度稍快,量感则明显少,中低频亦如此,导致底盘不如ALO稳;中频,米线要比ALO好听,结象成片状,比ALO更大,有活力,染色也非常自然,后者偏平实,量感不比米线少但缺少水分,略显厚重;高频段ALO是一贯的圆润风格,被打磨得毫无毛刺,而米线的高频透明感是ALO无法企及的,同样干干净净,但明显更为晶莹。分离度和层次感,米线不如ALO,但融入背景且感情更为丰富的人声在演绎流行音乐时反而更为讨巧,ALO的人声与背景脱离,定位感明确,背景较米线漆黑,在演绎摇滚和古典乐方面无疑更有优势,不过两者的横向声场半斤八两均不出彩,米线比ALO稍开阔一点。Part4“平衡”与“伪平衡”(以um3xrc和w4为例):3x在w4出生之前已经被众多烧友称作退烧塞,均衡耐听、声底厚实的整体风格确实较为符合这一说法,和CK100、TF10、SE535、ER4系列相比UM3XRC的平衡度也有明显优势。不过,在3x身上依然能找到西石um系列那经典的肉感,醇厚丰满的中频特色是显而易见的,耐听的另一要素是高频的适量衰减,3x高频则是属于偏暗但不缺密度的。与3x对比的是w4,几曲之后,发现了3x的“失衡”之处:高低频向中间挤压,中频显得突兀,厚度除了sm2、sm3和um2几乎无它塞可企及,较之Ear Sonics的偏监听风格,um3x听着则不像一个监听塞,虽然仍然拥有结象饱满、细节清晰等监听特征,然3x感情更为丰富,演绎男中音和吉他时堪称毒器,演绎女声也不会像um2那样有明显老化的迹象,只不过不够清新,3x的味道正是在于中频厚度的积累,而要达到清新的效果,除了中频密度和厚度均不宜过,中高频和高频还不能衰减太多,3x未能做到这点,这也是难以两全的。W4则显得“清新”些,论平衡度,w4胜过3x,它的三频拉得更开,低频更为宽松,由此可以获得靠近动圈的听感,但相对牺牲了中频的密度、厚度,在中频上w4位置相对3x更为靠后,染色也趋于平实,整体味道更为清淡,中高频往上w4比3x稍亮,延伸稍好,没有突兀之处,稳如泰山,静若止水就是w4的调音理念,如果你是非古典控或者杂食系听音风格,选一副耳塞作为退烧塞的话,w4是目前最适合的非定制之选,它是我听过的缺点最少的动铁,也是最为平衡的动铁,它的平衡又和另一杂食平衡塞EXK有明显不同,三频量感分布相对均衡的前提下,w4更厚,整体稍往下移;EXK则相对偏薄,整体朝上抬。由于w4声底相对更厚、EXK解析过高,所以容易形成EXK衔接不如W4自然的印象,密度上EXK胜过W4一筹,线条更为硬朗,这俩非典型塞的动圈动铁之名互换的确是有根有据。Part5直推 OR 捆绑?(以PK1、ER4S、红雀、Corda 2Stepdance、Nagra SD和IPC为例)关于上不上放,基础层面的理论可参考C大的帖子:“抛砖引玉:什么样的耳机和音源需要耳放”包括我在内的众多普通烧友限于技术知识有限和参数资料缺乏,对这个问题,需要尝试不同的搭配才能作出选择,于是只能通过耳朵而非仪器作出判断,由此也形成了有的耳塞“潜力大”需要上放有的耳塞“很好推”直推即可等等论调。日积月累,接触了一些器材,越发觉得随身捆绑是个可玩性很强但过于奢侈的玩法,耳放带来的提升除了受到前端模拟输出信号质量的影响,还受耳塞“潜力大小”的制约,其改善幅度小于耳机和前端。为了验证这一结论,这次摆上台面的两幅耳塞PK1和小四都是烧友中“潜力巨大”的神塞,用以最大限度地释放耳放的潜能。首先用IPC直推,结果不出所料,无论PK1还是小四,声音均是干瘪、发涩,没有力度,结象又碎又虚,空间形状也非常不完整感受不到轮廓。捆上红雀一只,声音有了相对可喜的变化,两者的低频更有力度形体变凝聚,PK1的中频和中高频明显更加润泽,层次感显现,结象变清晰,而补了不少低频的小四瞬间趋于平衡,信息量也出来了,可以说这样的改善很明显。之后,把红雀换成了2SD(均是开高增益),其余器材不变,第一耳朵,提升几乎感受不到,细细体会,发现2SD的低频控制力更佳,瞬态不慢但非常稳,没有红雀那么冲,量感和泛音比红雀略多,中频也比红雀稍厚,结象成片状比红雀更大但染色不多,中盘往上量感分布和红雀相差无几,后者中高频稍亮一点,毛刺感稍重,2SD整体则极为平顺,但论及素质,2SD并未超越红雀,大多只在于调音风格的区别。两台一流的随身耳放对比结束后,可以确定的是相对IPC的PO,2SD和红雀均能带来素质提升,但若要获得如此提升,花费的代价着实不小。至于一些低价随身放,其调味效果远大于素质改善,效果等同于换了一台“推力”更大而“音质”类似、“调音”未必讨喜的前端。而高价随身放,在基本素质上达到对付“潜力塞”的同时,也调配出的自家的些许味道,这对随身烧友搭配前后端而言就减少了木桶效应的顾虑,更多考虑风格上的默契,拿我来说,准备出掉2SD的原因就在于它的厚实与同样厚声的3x搭配不合,两者搭配下3x独特的人声魅力削弱,结象拉后,变得更加平淡,中高频也没有很明显的提升,总体上看是失大于得。2SD声音更平淡真实,红雀则偏于热情动感,如果取长补短、相得益彰,就看各位的“调音”功力了。一旦前端变得很强力,随身耳放就成了可有可无的东西。把IPC换成Nagra SD,这一结论即得验证。先得感谢张兄把Nagra SD借给我把玩这么长时间,这东西在聚会时就毒翻了不少人,拿到手的日子里,既感叹它无与伦比的精湛做工,又对它的声音难以释怀,作为贵族血统瑞士Nagra的便携款录音笔,以随身听的标准来看,其回放素质已鲜有随身耳放能够达到:控制力超过2SD,三频能量感十足,直白却毫不干涩,张兄的SD里均是高质量wav文件,无论是接3x、A8还是ED8,其回放出的声音密度和信息量都让我有了听台机的错觉,质感扎实,没有毛刺,低频紧致干脆,弹性甚好,IPC相比之下实在显得萎靡不振,干瘦虚弱。拿SD来推w4,声音何其饱满,虽然高频的延展性和音场的规模感缺了点火候,但是毕竟只是塞子,要达到类似ED8那样的平衡大气而又通透华丽,w4实在力不从心。但对于w4而言,随身直推可以出这样的声音已足够令人惊讶,一个录音笔遇上同样清淡平衡的动铁塞,出来的声音却是韵味和素质兼备,或者说Nagra SD赋予了w4更多的韵味高质量的回放器材把音源高保真地通过高素质的耳塞回放出来,韵味的源头在于录音。而正是这韵味,导致我错以为是w4发挥出了潜力,看来真正的功劳还得记在Nagra上。由此想到一个之前经常困扰自己的问题:同一副耳塞,升级前端之后形成明显听感差距的,到底是因为耳塞本身的“潜力很大”被充分推开,还是前端的回放水平存在级差?现在终于有了答案,随身系统下,一旦形成明显听感差距,首先就证明了耳塞本身的“潜力”很大,这也是决定随身系统硬件上的最重要一环,有了高素质前端的支撑,才有了耳塞潜力的发挥,前端是一切的基础,有前才有后,就这么简单。 Part6用以上耳塞、耳放、前端、线材的真实听感举例,目的只为说明搭配比堆砌器材更重要、直推不一定比捆绑差、低阻塞同样拥有不小“潜力”这几个简单的道理。每个人对待随身都有自己的看法,欢迎各位通过这个帖子分享经验相互交流。随身虽是无比折腾之事,但既然享受并快乐着,那么与其寂寞地幻想折翼天使,还不如守护那份炙热的对器材和音乐的坚持。在人心浮躁的今天,烧路漫漫,唯与君共勉此产品为TASCAM便携式录音器DR系列的旗舰型号。对应32GB的SD/SDHC的闪存。并且附带有2GB的SD卡。录音格式为WAV(Linear PCM)或者MP3。WAV可以选择16/24bit、MP3则可以选择32/64/96/128/192/256/320kbps的录音质量。采样频率都为44.1/48kHz。本机搭载有一个单一指向性立体声麦克、以及2个无指向性立体声麦克。前者适合录音乐和FieldRecording、后者则适合录音会议和集会。并且产品还备有2系统对应48VPhantom电源的XLR麦克输入。可以分为左右录制立体声。麦克的输入对应了-58dB2dB、并且产品搭载有可独立调节左右输入的1轴2连音量旋钮和切换开关(HIGH/MID/LOW)。更出于对音质的考虑,设计了模拟限速回路、并在DAC/ADC内置了旭化成公司Audio4pro的IC。机器备有AutoGainControl、Limiter、LowCutFliter等录音机能。并搭载了可以感知声音输入等级并且从REC开始自动录音的功能、以及从录音开始2秒前就开始录音的PRE REC机能、还有播放既存声音的同时可以叠加进其他声音录制的OverDubbing机能。除此之外,还搭载有在录音的时候,可以在任意场所分割文件的机能,重新按照指定的大小分割文件的机能以及文件管理等机能。更备有改变播放速度的机能、维持音程的同时改变播放速度的VSA(Variable Speed Audition)机能和循环播放机能。产品使用附带的专用锂电池作为电源(BP-L2/标准价格5,250日元)使用时间约为5小时。并且也可以使用2节单3电池来驱动。碱性电池可以使用约2小时。同时使用锂电池和碱性电池的话可以驱动约7小时(MP3/128kbps、不开背光灯时)。也可以通过另售的AC电源(PS-P520/标准价格3,150日元)来进行充电。机器内内藏了150mW的单音喇叭。并备有迷你立体声的耳机端口和USB端口、可以通过USB端口和PC连接传送文件。对应Windows 2000/XP/Vista、Mac OS X 10.2以后版本的操作系统。搭载有12864背光液晶显示器。对应以日语表示的MP3标签。机器备有1/4寸的螺丝孔,可以安装三脚架。机器外形尺寸为1538035mm(长宽厚)、含电池重量为290g。除了SD卡、锂电池之外,还附带无线遥控器、有线遥控转接器、遮风网罩、软套和USB连接线。可以录音SD/CD的BB-1000CD产品内置了麦克和喇叭。录制的文件可以记录在SD/SDHC卡(最大支持32GB)、CD-R/RW。SD/SDHC卡上的录音格式为WAV(16bit、44.1kHz)和MP3(16bit、64/128/192kbps)。CD-R/RW上的格式则为CD-DA(WAV)。并且备有SD-CD間相互复制的机能。本次产品前后均待在了无指向性的立体声麦克。可以由4个麦克混合录制立体声。并且装备有2系统对应48V Phantom电源的X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戒酒病人知情协议书6篇
- 单招综合模拟试题及答案
- 2025年中职团课考试试题及答案
- 供应链金融服务合作协议8篇
- 噪音护士考试试题及答案
- 2025年生产助理考试试题及答案
- 2025年口腔颌面外科口腔颌面手术护理知识考核答案及解析
- 2025年心脏病学常见心律失常临床诊断模拟考试卷答案及解析
- 2025年麻醉科药物选择与用量考核答案及解析
- 2025年实验诊断学临床检验解读考试答案及解析
- 学堂在线 公共管理学 章节测试答案
- 专项质量护理管理制度
- 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登记及随访表
- 医院“十五五”发展规划(2026-2030)
- 教育信息化中的数字孪生技术应用案例分析
- 益海嘉里员工手册
- 膀胱镜检查术后护理常规
- 公司股权分配协议
- 光伏施工项目危险源辨识与风险评价清单(LEC法)
- 胸外科快速康复护理要点
- 独角抱杆立杆施工方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