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练习】《辛弃疾词两首》(语文人教必修4) (2).docx_第1页
【提高练习】《辛弃疾词两首》(语文人教必修4) (2).docx_第2页
【提高练习】《辛弃疾词两首》(语文人教必修4) (2).docx_第3页
【提高练习】《辛弃疾词两首》(语文人教必修4) (2).docx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辛弃疾词两首提高练习本课时编写:合肥市第二十八中学 阮惠慧一、文本训练阅读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完成1-2题。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宋)辛弃疾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1.简要分析“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三句所运用的表现手法。答:_2.上片中“落日楼头”以下七句,写“江南游子”,有何特色?刻画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答:_阅读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完成3-4题。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宋)辛弃疾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3.“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一句中,“舞榭歌台”“风流”“雨打风吹”各有什么深刻含意?答:_4.作者写佛狸祠一幕景象,表达了怎样的心情?答:_二、类文阅读 水龙吟秋兴吴则礼秋生泽国,无边落木,又作萧萧下。澄江过雨,凉飙吹面,黄花初把。苍鬓羁孤,粗营鸡黍,浊醪催贳。对斜斜露脚,寒香正好,幽人去,空惊咤。头上纶巾醉堕,要欹眠,水云萦舍。牵衣儿女,归来欢笑,仍邀同社。月底蓬门,一株江树,悲虫鸣夜。把茱萸细看,牛山底事,强成沾洒。注贳(sh):赊欠。社:一种民间传统节日的庆祝活动。牛山:晏子春秋载,齐景公登牛山,流涕曰:“美哉国乎!若何去此而死也?”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A词的上阕“秋生”句和“澄江”句,交代了时节,描写了环境特点,营造了悲凉孤寂的氛围,奠定了全词的感情基调。B“苍鬓”句,描写了词人两鬓斑白,人生老迈,漂泊孤苦,只能靠自己种地养鸡糊口,连喝杯浊酒也要赊欠的困顿境遇。C“把茱萸细看”与王维诗“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异曲同工,抒发了故乡亲人对身处远方的词人的思念。D整首词所描写的萧萧落木、雨后澄江、云水萦舍、月下江树的景象,画面感极强,表现了词人独具匠心的构图能力。E词的尾句“牛山底事,强成沾洒”,写的是齐景公登牛山而悲泣的故事,表现出齐景公深感时光易逝。6.下阕写词人酒醉“欹眠”后,有“牵衣儿女,归来欢笑,仍邀同社”一句。请结合全词简要赏析这一句。答: 三、语言表达7.某校拟制作古代名人宣传橱窗,同学们已搜集到下列材料。请你据此写一段辛弃疾的简介(不超过70个字),再就人物言行、品质或贡献的某一点进行评价(不超过30个字)。辛弃疾(1140-1207),享年67岁,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汉族。我国历史上伟大的词人和爱国者,与苏轼齐名,并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有人这样赞美过他:“稼轩者,人中之杰,词中之龙。”有稼轩长短句。22岁的辛弃疾率众两千人树起抗金旗帜。未几,率部归耿京起义军,并力劝耿京归宋,以图大业。1162年,辛弃疾奉命南渡,联系起义军的归宋问题。不料叛徒张安国杀了耿京,率部投金。辛弃疾在返回途中得知此消息。他率领五十余名骑兵,奇袭金营,生擒叛徒张安国。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南宋上层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进行揭露和批判;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他强调文学应反映重大的社会内容,提倡严肃的写作态度。辛词的内容比苏词更为广阔,真正达到了“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刘熙载艺概词曲概)的境界。人物简介:_ _人物评价:_ _8.仿照下面的示例,自选话题,另写三句话,要求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句式与示例相同。坚韧是大伞,助你抵挡挫折的风雨;坚韧是暖阳,助你融化困难的寒冰;坚韧是云梯,助你攻破失败的堡垒。答:_参考答案一、文本训练1本句采用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从写景抒情的角度看,还是移情入景。“献”“供”是人特有的动作,这里用来写山,是拟人;“玉簪螺髻”是把山比喻为玉做的簪子和美女的发髻,是比喻。词人把自己的悲愤之情注入自然景物,在表达技巧上是移情入景。【解析】这是词人登楼远眺所见之景,在词人的视野中,江山之美,如“玉簪螺髻”,是比喻,而词人满怀悲愤之情所见之远山,又“献愁供恨”。是拟人,也是移情入景。 2.(1)特色:景物烘托:夕阳残照楼头,孤鸿哀鸣天际,烘托出一个苍凉悲壮的意境;强烈而极富暗示性的动作刻画:把吴钩看了,言复国壮志凌云;栏杆拍遍,言国事难为,寥无知音。不言忧愤,而忧愤之情自见。(2)形象:在阔大苍茫的背景上,呈现于读者眼帘的是一个忧愤孤寂的爱国者的形象。3“舞榭歌台”是吴国太平气象的象征。“风流”指孙权的雄才大略及其建树,这里引申为孙权的遗迹。“雨打风吹”指的是历史的风雨,自孙权以后,京口一带屡遭兵燹,当年孙权的风流余韵已荡然无存。4作者的心情是沉重的,表达了自己的隐忧:如今江北各地沦陷已久,不迅速谋求恢复,民众就会安于异族统治,忘记自己是宋室臣民。表示对南宋朝廷不图恢复中原的愤懑。【解析】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作者借古伤今,联想到自己目前的处境,伤心与愤慨之情油然而生。二、类文阅读5CE【解析】 C项,“抒发了故乡亲人对身处远方的诗人的思念”有误,“把茱萸细看”抒发的是时光易逝、人生短暂的感慨和词人对故乡亲人的思念。E项,“写的是齐景公深感时光易逝”不当,应该是“借用齐景公登牛山而悲泣的故事来抒发词人对时光易逝的人生感叹”。6这一句描写了词人酒醉中的梦境(或“想象”):词人回到家中,儿女牵衣,一家人高高兴兴地去参加社日活动。与下文醒来后眼前孤独漂泊的生活形成鲜明的对比(或“衬托”“虚实结合”),表现了词人的羁旅愁苦和对家人的思念之情。三、语言表达7 (人物简介:)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我国历史上伟大的词人和爱国者。曾参加起义军反抗金人的统治。其词豪放,抒写爱国热情。著有稼轩长短句。(人物评价:)他文武双全、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