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风沙源二期工程实施方案.doc_第1页
京津风沙源二期工程实施方案.doc_第2页
京津风沙源二期工程实施方案.doc_第3页
京津风沙源二期工程实施方案.doc_第4页
京津风沙源二期工程实施方案.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148 目目 录录 第一章第一章 总总 论论 3 1 1 项目名称 3 1 2 项目建设单位 3 1 3 项目第一责任人 3 1 4 项目技术责任人 3 1 5 项目建设范围及工程布局 3 1 6 建设内容与规模 3 1 7 项目建设期限 4 1 8 项目投资 4 1 9 项目效益 4 第二章第二章 项目区基本情况项目区基本情况 5 2 1 自然条件 5 2 2 自然资源 8 2 3 社会经济条件 16 2 4 生态环境现状及建设情况 17 2 5 生态建设的主要矛盾和突出问题 19 第三章第三章 指导思想 建设原则 总体思路和布局指导思想 建设原则 总体思路和布局 20 3 1 指导思想 20 3 2 建设原则 20 3 3 总体思路和布局 22 3 4 建设目标 23 第四章第四章 建设内容及主要技术措施建设内容及主要技术措施 24 4 1 项目区的选择 24 2 148 4 2 建设内容和任务 24 第一部分 林业建设项目 25 第二部分 草原生态保护建设项目 43 第三部分 水利水保建设项目 53 第四部分 生态移民项目 114 第五章第五章 投资估算及资金来源投资估算及资金来源 134 5 1 投资估算依据 134 5 2 投资估算 134 5 3 资金来源 134 5 4 平衡测算 135 第六章第六章 效益分析效益分析 136 6 1 效益分析指标 136 6 2 预期效益 137 第七章第七章 保障措施保障措施 139 7 1 组织领导和组织管理 139 7 2 配套措施 141 3 148 第一章 总 论 1 1 项目名称 内蒙古自治区清水河县 2014 年京津风沙源治理二期工程 1 2 项目建设单位 内蒙古自治区清水河县人民政府 1 3 项目第一责任人 清水河县人民政府县长 云霖琼 第一责任人对项目区沙源治理工程的进度 质量和资金管理等 方面负责 1 4 项目技术责任人 生态移民技术责任人 刘耀恒 政府副县长 发改局局长 林业任务技术责任人 乔占文 林业局局长 水利任务技术责任人 刘 欣 水务局局长 草原任务技术责任人 云挨胜 畜牧局局长 技术责任人对项目区沙源治理工程的质量 技术管理等方面负 责 1 5 项目建设范围及工程布局 清水河县 2014 年京津风沙源治理二期工程实施范围 城关 宏 河 喇嘛湾 韭菜庄 北堡 窑沟 五良太 单台子等 8 个乡镇 工程布局于 8 个乡镇的生态相对脆弱和水土流失严重地区 1 6 建设内容与规模 人工造林 3 万亩 封山育林 2 万亩 小流域综合治理 16 平方公 4 148 里 水源工程 35 处 节水灌溉 25 处 人工饲草基地 5000 亩 饲草 机械 200 台 套 贮草棚 3000 平方米 生态移民 213 人 1 7 项目建设期限 2014 年 4 月 2015 年 12 月 1 8 项目投资 清水河县 2014 年度京津风沙源治理二期工程计划总投资 3447 万元 其中林业任务 1840 万元 水利任务 940 万元 草原任务 186 万元 生态移民 472 万元 管理费 9 万元 1 9 项目效益 项目实施后 全县新增林地 7 35 万亩 全县新增森林覆盖率 0 17 减少风蚀沙化 水土流失面积 12 万亩 通过各项措施的实 施 将有效改善我县生态环境 促进全县农牧业及社会各项事业和 谐发展 5 148 第二章第二章 项目区基本情况项目区基本情况 2 1 自然条件 2 1 12 1 1 地理位置地理位置 清水河县位于内蒙古南部 清水河县位于晋 陕 蒙和呼 包 鄂金三角地区 东 南以长城为界与山西省右玉 平鲁 偏关三县 毗邻 西以黄河为界与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隔河相望 北与和林格 尔 托克托县相连 属黄河中上游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山区 地理座 标为东径 111 18 45 112 7 30 北纬 39 35 40 12 30 全县总面积 2859 平方公里 2 1 22 1 2 地形地貌地形地貌 清水河县地处内蒙古高原和黄土高原交接地带 地质构造属山 西台背斜与内蒙古地轴相接之过渡带 岩石平缓 黄土覆盖较厚 地势由东南向西渐次低下 地质构造复杂 地形多样 境内整体分 为低缓丘陵 低山丘陵 沟壑 土石山地和冲积平原五种类型 其 中山地占 26 丘陵占 73 平均海拔 1373 6 米 最高海拔 1832 5 米 最低海拔 921 米 2 1 32 1 3 气候气候 清水河县地处中温带 境内气候为典型的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 候 年平均气温 7 9 最高气温 39 5 最低气温 29 1 无霜 期 135 天左右 年平均降雨量 428 2mm 最多 620 8mm 最少 184 2mm 降雨多集中在 6 9 月 蒸发量年均 2577 2mm 太阳能和 风能资源较为丰富 日照时间年均 2972 2 小时 太阳能辐射总量 6 148 5624 83MJ y 年均风速 2 3m s 平均风速 3 m s 的天数为 133 天 昼夜温差大 光照时间长 雨热同期 自然条件较差 近 年来扬沙和沙尘暴天气增多 全县水土流失十分严重 占总面积的 96 风蚀沙化面积达 28 600 多条大沟和 3 万余条支沟每年将大 约 2000 余万吨的泥沙带入黄河 是黄河上中游地区重要输沙源之一 2 1 42 1 4 水文水文 清水河县属华北地层区山西分区 清水河 偏关小区 区内基底 为古生界花岗岩 上伏深红色泥岩或砂层 三系上部为第四系黄土 部分地段夹有冲洪积砂砾石层 从境内地表水资源分布情况来看 主要为山区和丘陵 整个山区为地表水产流区 县境有水沟谷 主 要分布在喇嘛湾 宏河镇 五良太 城关镇等地 沟谷发育的方向 多呈东西向 南北向极少 是境内地表水资源的主要来源 流经境 内客水还有黄河 浑河 清水河 古勒畔几河 4 条主要河流 此外 还有两条较大的季节性河流杨家川和北堡川 年平均降雨量 428 2mm 最多 620 8mm 最少 184 2mm 降雨多集中在 6 9 月 蒸 发量年均 2577 2mm 2 1 52 1 5 土壤土壤 县境内土壤类型有栗钙土 栗褐土 灰褐土等 8 个土类 14 个 亚类 38 个土属 113 个土种 植被分为山地草原植被 丘陵干旱 草原植被 沙地草原植被和低洼地草甸草原植被四种类型 土壤质 地多为沙质壤土 易遭风蚀 2 1 62 1 6 植被植被 7 148 由于清水河县境内地形 土壤 气候等差异较大 形成了比较 复杂的植被 属半干旱沙地草原植被类型区 植物资源较为丰富 全县共有野生种子植物 63 科 218 属 418 种 其中以菊科 禾木 科最多 次以蔷薇科 豆科 十字花科 藜科 百合科 单科单种 的有 20 多种 原始植被属干旱草原类型 呈东南向西北分布的规律 可分为 山地草甸草原植被 丘陵干旱草原植被 沙丘沙地草原植被 低湿 地草甸草原植被四种类型 山地草甸草原植被 分布于县境东南部韭菜庄和北堡马鞍山一带 阴坡上 海拔在 1430 1820 米之间 属于山杨 胡枝子 三刺 凸 脉苔草 火绒球 百里香等杂草群落 主要建群种有山杨 三刺等 天然次生林 其次在林中林外有百里香 凸脉苔草等草本植物 一 般草高 11 厘米 总覆盖度 38 基本覆盖度 10 丘陵干旱草原植被 主要分布于除喇嘛湾 宏河镇等地外的其 余大部分地区 海拔在 1200 米以上 属于百里香 本氏针茅杂草类 和人工灌木群落 主要建群种有百里香 本氏针茅 羊草 隐子草 紫花苜蓿 狗娃花 胡枝子 多叶刺豆等 草高 3 20 厘米 总覆盖 度 18 基本覆盖度 6 沙丘沙地草原植被 分布于喇嘛湾 宏河镇等地的沙丘和沙带 上 海拔在 1000 米以上 植被为柠条 沙蒿 猫头刺等植物群落 在群落的外围或内部 发育着一些乔木科 沙草科 菊科的草本植 物 象沙蒿 猫头刺 狗尾草 胡枝子 百里香 披硷草 香茅草 8 148 白草 沙生棘豆等 一般草高 3 11 厘米 总覆盖度 16 基本覆盖 度 5 低湿地草甸草原植被 分布于清水河县 古勒半几河等几大水 系的沟谷阶地 丘间洼地 属非地带性植被 主要建群种有寸草 羊草 芦苇 蒲草 车前子 萎陵菜 蒲公英等 在低洼盐碱地上 生长着盐生植物 建群种有盐蓬等 2 2 自然资源 2 2 12 2 1 土地资源土地资源 清水河县自 2000 年开始合理调整土地利用结构 从广种薄收状 况走上农林牧全面发展之路 实行 进 退 还 战略 在进的方 面 进行水地开发 节水灌溉和旱地基本农田建设 调整结构 科 学种田 增加单位面积产量 在退的方面 对风蚀沙化和水土流失 严重的农耕地 退耕还林还草 一方面防风固沙 保持水土 一方 面为畜牧业发展提供饲草料来源 促进畜牧业发展 从 2000 年到 2006 年底 实施 进 退 还 战略 三北防护林工程 退耕还林 工程 累计退耕种树 24 18 万亩 2013 年底全县可耕地面积 106 万 亩 宜林面积 150 多万亩 草牧场面积 130 多万亩 其它用地及不 可利用地近 40 万亩 2 2 22 2 2 水资源水资源 1 地表水系 清水河县地表水系的发育程度严格受到构造 岩性的控制 清 水河南北两地由于所出露的地层岩性不同 其发育程度也不同 在 9 148 清水河以北地区 地表由太古界花岗岩及中生界上侏罗 下白垩 统泥岩 砂砾岩和新生界第三纪红色泥岩所组成 具有良好的隔水 作用 因此 不仅清水河 浑河 古勒半几河等几条较大河流有常 年流水外 所有的山沟几乎沟沟有水 而清水河县南部地区 为一 套碳酸岩建造分布区 岩石节理裂隙发育 构造复杂 离地表浅处 没有良好隔水层 虽沟壑纵横 但都是旱谷 最大的杨家川 北堡 川也仅为季节性的泄洪通道 1 黄河 黄河纵贯该县西部 由北向南流 流经本县长达 65km 河面宽 200 300m 在北部喇嘛湾附近 枯水期水面标高为 980m 南部阎 王鼻子附近为 920m 河水位变化大 流量丰富 为区域性地表水流 和地下水的归宿排泄地带 2 浑河 位于清水河县县域北部 由北向南流经王桂窑乡 到石嘴子折 向西与清水河汇合注入黄河 浑河全长 32km 河水面宽 50 100m 水位 流量随季节变化大 为北部区域地表水系和地下水的局部排 泄带 根据放牛沟水文站 70 年代水文观测资料 浑河地表径流量为 1 255 2 725 亿 m3 a 3 清水河 清水河横贯全县域中部 发源于盆地青东部的山区 由东向西 流入浑河 全长 51 5km 河水面宽 30 60m 水位 水量随季节变 化大 为区内地下水的排泄带 根据清水河水文站 70 年代观测资料 清水河地表径流量为 0 1605 0 4326 亿 m3 a 10 148 4 古勒半几河 横贯清水河县北部 由西向东注入浑河 全长 32km 河水面宽 30 50m 为浑河支流 发源于五良太乡盘山侯村一带 是县域东北 部地下水的排泄带 全县地表水径流量为 3 3 亿 m3 2 地下水 1 孔隙潜水 以条带状分布于古勒半几河 浑河 清水河及杨家川中上游之 侵蚀堆积洼地之中及零星分布于黄河岸边 处于区域性地下水的局 部排泄带上 地下水承受大气降水补给及附近低山丘陵区地下水的 径流补给 含水层由于地势较低下伏有相对的弱透水层或隔水层的 第四系砂砾石及第三系半胶结的砂砾岩组成 含水层厚度一般变化 不大 在 10 20m 之间 个别达 30m 以上 水位埋深因沟谷不同及 所处的同一沟谷的不同部位而异 南部沟谷中水位深 北部较浅 沟谷中心浅 而远离河谷中心深 在同一条沟谷中上游浅 下游深 深处的水位在 20 35m 之间 浅处水位埋深在 1 3m 局部小于 1m 水量丰富 单井最大可能出水量均大于 250m3 d 最大可达 1000m3 d 以上 因属低山丘陵地区的沟谷洼地 因而水交替作用是 较强烈的 矿化度一般小于 0 5g L 多属重碳酸和重碳酸硫酸钙 镁型及钙 钠 镁型水为主 排泄以两种形式为主 一种是在地下 水埋藏小于 1m 的地段 以垂直蒸发为主 造成地表土壤盐渍化现象 一种以地下径流的形式 在河谷中下游补给到基岩裂隙含水层中去 11 148 2 孔隙裂隙水 主要分布于王桂窑乡以及西到喇嘛湾一带 窑沟乡附近及清水 河两岸低山丘陵地形分布区 处于区域地下水的补给区及补给径流 区 含水层主要由侏罗 白垩系的志丹群地层 石炭二迭系砂岩 组成 主要含水层厚度较稳定 一般在 10 20m 在低山丘陵的中 上部及浅部埋深 30 50m 含水层多属孔隙裂隙潜水 在低山丘陵 区的中下部及深部含水层 埋深大于 70m 多属孔隙裂隙承压水含 水层 水位埋深变化较大 随地形起伏而异 由丘陵顶部向沟谷逐 渐变浅 深处水位埋深 41 77m 浅处埋深在 10 30m 地下水主要 承受大气降水补给 深部承压水还接受潜水补给 其地下水的排泄 基本上有两种方式 在其沟谷的底部以泉的形式排出地表 另一种 以地下径流的形式排泄到黄河 浑河及呼包平原的含水层中去 含 水层的富水性极不均匀 单井最大可能出水量 8 07 129 08m3 d 地下水的水化学类型以重碳酸钙镁型 钠镁型为主 矿化度小于 1g L 3 裂隙水 主要分布在清水河中上游广大岸边之低山丘陵区 处于区域地 下水的补给区和补给径流区 含水层由太古界裂隙发育的花岗岩及 局部片麻岩组成 风化裂隙带的厚度在 20 60m 之间 多成层状分 布 构造裂隙水变化较大 多呈线状分布 一般呈裂隙潜水的形式 存在 到北部山前地区 埋藏在新生界地层之下 呈现出构造裂隙 承压水 潜水水位埋深随地形起伏而异 变化较大 低处及沟谷中 较浅 一般在 0 30m 高处及丘陵顶部较深 一般大于 70m 承压 12 148 水含水层埋藏由山前到波状平原逐渐加深 一般在 100 150m 之间 单井最大可能出水量由补给区到径流区由 50m3 d 到大于 200m3 d 地下水主要承受大气降水补给 运动于岩层裂隙之中 在沟谷底部 以泉的形式排泄于地表 在山前地带排泄到新生界地层中去 水化 学类型以重碳酸钙 镁型水为主 矿化度小于 0 5g L 4 脉状裂隙及岩溶裂隙水 主要分布于清水河以南广大低山区 含水层由古生界的地层即 灰岩 白云岩 砂岩 页岩所组成 受多次构造运动的影响及长期 流水的侵蚀 溶蚀和淋滤作用 岩石的裂隙 断裂较发育 并与不 同深度不甚发育的岩溶相沟通构成良好的裂隙孔隙通道 为地下水 的运动 储存创造良好的客观基础 含水层的埋藏受到区域侵蚀基 准面的控制 地下水主要承受大气降水补给 运动方向总体与区内 地势及老基底侵没方向相近一致 即由东北和北向西南和南运动 在其黄河岸边以泉的形式排泄地表及沿流向补排到区外含水层中去 含水层埋深与水位埋深相近一致 随地形起伏而异 变化较大 一 般高处浅 低处深 总体上有从东北向西南变浅的趋势 黄河岸边 埋藏最浅 深者在 200 300m 之间 一般在 100 150m 之间 浅者 0 10m 水化学类型以重碳酸钠 镁型水为主 矿化度小于 0 5g L 5 上层滞水 分布相当普遍 主要埋藏在黄土之下部及不同岩层接触带上 承受大气降水补给 含水层常被沟谷切露 地下水以下降泉的形式 流出地表 流量小于 1m3 d 地下水径流途径短 矿化作用处溶滤阶 13 148 段 矿化度小于 0 5g L 以重碳酸钙 镁型水为主 水位埋深随地 形起伏而异 一般在 0 50m 之间 实用价值不大 3 地下水资源储量 全县水资源探明储量 1 69 亿 m3 可开采量为 1 05 亿 m3 即 Q 开 28 7 万 m3 d 小于降水渗入补给量 Q 渗 30 2 万 m3 d 同时考虑 到河谷洼地中静储量可动用一部分 故开采储量取 28 7 万 m3 d 是 有保证的 清水河县地下水储量表清水河县地下水储量表 单位 万 m3 地下水储量 乡镇名称 储量动储量 可开采量 合计 16888 52452 810503 5 城关 70201521 61626 1 五良太 1487 51002463 75 喇嘛湾 770328 72737 5 韭菜庄 1300553 北堡 2605372 5542 窑沟 400 14 单台子 54151 宏河镇 31051302190 2 2 32 2 3 矿产资源矿产资源 县境内地质地形复杂 矿产资源较为丰富 具有储量大 品位 高 品种多等特点 已初步探明的矿种有煤炭 粘土 高岭土 石 灰岩 铁 铝土 白云岩 石英 云母等 19 种 1 高岭土总储量超过 10 亿吨 探明储量 3400 多万吨 主要分 14 148 布于窑沟 黑矾沟 塔儿梁等地 是国内已发现的品位最高的硬质 高岭土矿之一 经宜兴陶瓷研究所鉴定 被誉为 全国之冠 具有 储量大 品质好 易开采 价格低的优势 现除黑矾沟 塔儿梁 万家寨 火烧也等地少量开采外 其余基本未开发 化学分析结果 二氧化硅 45 01 三氧化二铝 37 79 三氧化二铁 0 26 烧失量 15 48 2 石灰岩是县境内分布广 厚度大 产状平缓 层位稳定 品 位变化不大 覆盖层薄 适宜于露天开采 不受地下水影响 蕴藏 极为丰富 预测储量 43 亿多吨 其中水泥用石灰岩 34 亿吨 电石 用石灰岩 9 亿吨 主要分布在四个区域 分别是 县城附近的贾家 湾 木匠窑子 茶房崖山 平顶山南山一带 主要由灰色 深灰色 厚层灰岩 深灰色 紫红色鲫状灰岩及灰色竹状薄层灰岩 灰黄色 泥质岩组成 浑河旧石壁桥处向南一直到挡阳桥 王桂窑地区沿黄 河岸的下塔 石畔一带 长 公里 宽 公里 厚 米 窑沟乡的柳青以南 塔尔梁 阳窑沟南沟掌一带及山神庙 3 白云岩主要分布于黄河沿岸 清水河至下城湾公路以西 出 露厚度为 米 矿体呈层状 分布广 厚度大 是浅海 相的碳酸钙 碳酸镁的沉积 氧化镁的含量高 矿层大部分出露于 地表 易于开采 经分析确定 符合于辅助溶剂及制作耐火砖要求 的一级白云岩 初步探明储量达 28 亿多吨 4 耐火粘土一般分为软质粘土 半软质粘土 硬质粘土 高铝 粘土四种 主要分布在沿黄河流域由王桂窑乡下塔至窑沟乡下城湾 15 148 一代 其中小缸房 窑沟 高家背 黑矾沟 宽滩 城湾等地分布 比较集中 出露明显 一般层位较稳定 储量达 6 亿吨 5 煤矿分布在沿黄河流域由小缸房至下城湾一带 煤层在小缸 房 枳木沟 窑沟 沟西 黑矾沟 南峁 宋家寨 城湾梁一带 是准格尔煤田的延伸部分 全厚 87 37 米 主要含煤层平均厚度为 15 95 米 含煤系数为 18 煤层共有八层 厚薄不一 探明储量 1 3 亿吨 6 铁矿主要为褐铁矿 分布面积较广 品位较高 一般矿层较 薄 呈鸡窝状出现 西部主要分布在沿黄河岸的王桂窑 小缸房及 窑沟等地 东部主要分布在北堡 暖泉 韭菜庄 盆地青等地 县 境内铁矿点多 规模小 分布零散 且含铁量高 具有小而富的特 点 普查储量在 6500 万吨左右 7 铝土矿分布在城湾梁 宽滩 刘胡梁 窑沟 高家背 枳木 沟等地区 铝土矿石为深灰色或浅灰紫色 风化后呈铁锈色 具滑 感 网状节理 贝壳状断口 质地坚硬 结构致密 估计储量 8400 万吨 8 大理石 晚霞 号大理石分布于小庙子乡家贾湾村 储量 89 5 万立方米 黄河玉大理石储量 22 4 万立方米 分布于窑 沟乡大沙湾村 钾长石分布于杨家窑乡七墩村 目前已发现和具有 开采价值的花岗岩分布于五良太乡和平 石庄 二十三号村和马鞍 山一带 杨家窑乡石峡口等地也有部分储量 云母主要分布于五良 太乡松树沟 16 148 2 2 32 2 3 生物资源生物资源 一 林业资源 全县林地总面积 222 万亩 其中乔木林地面积 46 万亩 灌木林 85 万亩 疏林地 0 9 万亩 未成林造林地 40 万亩 森林覆盖率为 32 9 在林种分布上 主要以防护林为主 经济林面积较小 主 要分布在西南部个别乡村 二 草场资源 清水可县草场总面积为 200 万亩 其中天然草场面积为 150 万 亩 人工草场面积为 50 万亩 种植品种包括苜蓿 羊柴 冰草 锦 机儿 柠条 沙打旺 草木樨等 植被盖度为 30 载畜量为 110 万个羊单位 三 农作物资源 农作物以马铃薯 玉米 油料 小杂粮等为主 形成稳定的马 铃薯种植面积 35 万亩 小杂粮种植面积 12 万亩 油料种植面积 29 万亩 多年生优质牧草 40 万亩 一年生牧草 2 5 万亩 认证绿色小 杂粮基地 1 2 万亩 2012 年粮食总产量达 11 6 万吨 四 药材资源 野生药材主要有甘草 黄芩 山大黄 柴胡 防风 知母 生 地 白头翁 芦根 白茅根 车钱子 麻黄 蒲公英等 50 余种 五 动物资源 动物资源以家畜为主 有牛 马 骡 驴 羊 猪 鸡 鸭等 野生动物主要有狐狸 獾 兔 狼 黄鼠 鹰 啄木鸟等 主要畜 17 148 禽产品有肉 奶 蛋 皮毛 2012 年 12 月 全县牲畜存栏 65 万头 只 其中肉羊存栏达到 56 万只 奶牛存栏 15000 头 家禽存栏 23 万只 肉类总产量 10963 吨 奶类总产量 24963 吨 蛋类总产量 1136 吨 发展肉羊养殖大户 100 户 奶牛养殖小区 1 处 生猪养殖 小区 2 处 养鸡大户 3 户 2 3 社会经济条件 全县总人口 14 7 万人 其中农业人口 12 3 万人 有汉 蒙 回 满等 12 个民族 辖 5 乡 3 镇 103 个行政村 7 个居委会 808 个自然村 有劳力 4 9 万人 2013 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 61 6 亿元 其中农业增加值 8 2 亿元 全部工业增加值 23 2 亿元 财政收入 6 1 亿元 农民人均纯收入 6800 元 清水河县交通方便 清水河县交通运输十分便利 国道 109 线 北京到拉萨 209 线 呼市到广西北海 呼准公路 呼大公路 清喇公路纵横全境 准大铁路贯通南北 县乡道路相互交织 形成 了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 另外 山东荣城至乌海高速公路清水河段 67 公里高速公路工程和兴准重载高速公路清水河段 27 公里高速公 路工程也正在建设当中 全县电力供应基础雄厚 毗邻国家大型电力基地托克托电厂 准格尔煤田电厂 已建成 220KV 输变电工程 1 座 110KV 输变电工 程 4 座 已初步形成布局合理 功能完善的电网支撑 可完全满足 我县各类项目开发用电的需要 邮电通讯事业发展迅速 全县固定电话用户达到 8100 户 移动 18 148 用户达到 91867 户 宽带用户达到 5707 户 覆盖城乡的电子信息网 络已逐步形成 2 4 生态环境现状及建设情况 多年来 全县广大 干部群众艰苦奋斗 锲 而不舍 大搞植树造林 改善生态环境 造林绿 化事业得到长足发展 特别是随着国家西部大 开发战略的实施 退耕还林 天然林保护和 三北 防护林四期等 林业重点工程相继启动 全县林业生态建设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 新阶段 目前全县林业用地面积达 222 万亩 其中有林地 47 72 万 亩 灌木林面积 84 53 万亩 未成林造林地 40 26 万亩 四旁植树 累计达 145 万株 森林覆盖率 32 88 林木绿化率 33 退耕还林工程成效显著 2000 年国家退耕还林试点示范工程启 动以后 累计完成退耕还林地造林 24 18 万亩 工程涉及全县 8 个 乡镇 101 个行政村 25215 户 10 5 万人 目前 退耕还林林木 生长良好 北部黄土丘陵区山杏 油松长势喜人 南部土石山区油 松 沙棘郁郁葱葱 2004 年以前退耕还林多数已郁闭成林 有效控 制了工程区水土流失 达到了保持水土 涵养水源 调节气候的目 的 天然林保护工程顺利推进 2000 年国家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 19 148 程以来 坚决落实了天然林禁伐措施 明确了管护责任区 落实了 管护范围 目标 措施和责任人 采取封造结合的办法 增加和恢 复森林植被 狠抓森林资源保护工作 完成封山育林 53 万亩 飞播 造林 47 万亩 使全县 5 万亩天然林资源得到有效保护 一是切实加 强了资源林政管理工作 全面实行森林采伐限额管理政策 积极稳 妥地推进森林分类区划界定 落实重点公益林森林生态效益补偿面 积 77 83 万亩 将林地管理逐步纳人了法制化管理轨道 二是切实 加强了森林公安和森林防火工作 近年来 通过国家和自治区森林 公安和防火项目建设 进一步改善了森林公安和防火基础设施条件 森林资源保护和林区治安秩序比较稳定 三是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工 作成效明显 建立健全了林业有害生物监测预警体系 实行 定目 标 定任务 定报酬 的办法 采取人工捕捉 化学和生物防治等 措施 积极开展重点病虫鼠害的综合防治力度 有效预防和阻止了 重大危险性森林病虫鼠害的扩散蔓延 四率 指标达到了国家标准 2 5 生态建设的主要矛盾和突出问题 由于社会 历史 自然等方面因素影响 目前清水河县生态环 境从总体上尚未扭转十分严峻的局面 仍然存在着继续恶化的潜在 趋势 仍是生态系统极脆弱的地区之一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水土流失严重 截止 2012 年底 全县水土流失面积 2744 6 平 方公里 占全县总土地面积的 96 每年流失的泥沙量约 2058 万 20 148 吨左右 严重的水土流失使土壤肥力下降 水库淤积增加 目前 水土流失面积 侵蚀强度 危害程度仍呈加剧趋势 植被退缩和自然保护区破坏仍然严重 全县残存的 15 万亩草地 80 的存在不同程度的老化和退化 人工草地因投入不足发展缓慢 自然保护区建设严重滞后 有限的水资源浪费较严重 且有效利用率极度低 大水漫灌造 成水资源浪费 而降水因植被破坏形成地表径流 既造成新的浪费 也造成严重水土流失 清水河县地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 降水少 十年九旱 年年 春旱 给生态治理的生物成活保存带来极大困难 在治理后的短期 3 5 年内很难发挥应有的生态和经济效益 现经过几年来的治理 生态严重恶化的趋势虽然初步得到了遏制 但恢复良性生态环境系 统仍任重而道远 第三章第三章 指导思想 建设原则 总体思路和布局指导思想 建设原则 总体思路和布局 3 1 指导思想 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实现农村牧区生态改善 生产发展 生 活宽裕为目标 将京津风沙源治理二期工程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生态文明县建设有机结合 围绕我县当前生态环境面临的突出矛盾 和问题 以科技为先导 以乡镇为基本建设单位 以巩固完善 充 实提高为工程建设切入点 将生态建设与基本农田建设 生态移民 21 148 农牧民增收相结合 着力提高综合生产能力 提高人民生活质量 实现生态效益 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协调统一 建设生态文明 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3 2 建设原则 1 坚持因害设防 突出重点 集中连片 综合治理的原则 在 建设布局上 与近年来国家 自治区 呼市在我县实施的重点工程 相衔接 集中连片 突出重点 以区域布局作为治理单元 全面治 理 治满治溢 不留死角 建设一片 成功一片 见效一片 体现 规模效益和综合效益 在治理措施上 做到工程措施 生物措施和 农艺措施相结合 2 工程建设任务落实到户的原则 在建设体制上 将建设任务 责任落实到乡镇 到户 到地块 做到 谁建设 谁管护 谁受益 根据不同项目 将山头 地块落实到户 进行登记造册 建档立卡 3 坚持因地制宜 实事求是的原则 一切从实际出发 因地制 宜 讲求实效 采取退耕造林种草 封山育林 小流域治理 草原 建设与保护 节水灌溉等措施 山 水 沙 田 路 草综合治理 根据不同的立地条件 采取不同的工程和生物措施 宜乔则乔 宜 灌则灌 宜草则草 4 突出种苗 草籽基地建设 保证优良种苗供给的原则 根据 工程建设内容任务 以现有苗圃 草籽基地为基础 改善基础设施 充实完善提高 做好种苗 草籽与造林种草的衔接 保证按品种 22 148 质量 数量要求供应工程建设 5 强化科技保障的原则 以提高林草成活率 保存率为核心目 标 工程建设必须进行科学规划 科学设计 科学施工 保证做到 风沙源治理工程的植被类型与区域水资源 土壤立地条件状况相匹 配 切实做到适地适树 要充分发挥林业 畜牧 水利等部门专业 人才的积极性 指导风沙源治理 加大科技推广力度 运用先进的 适用的抗旱造林种草技术 要不断地总结经验 探索适合不同地区 特点的生态环境建设模式 提高生态环境建设科技含量 6 坚持各部门协调配合的原则 由发改经信局牵头 并负责统 筹规划 综合平衡 组织协调 进行工程监督 检查 验收 林业 水利 畜牧等部门要各负其责 切实把好行业管理 业务指导和施 工作业关 财政 审计部门把好资金拨付 财务监督和审计关 部 门之间要加强协调配合 共同搞好生态建设 7 坚持国家补助与群众投工投劳相结合的原则 人民群众是生 态环境建设的主体 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 调动和激发广大群众投 身生态环境建设的热情 8 坚持生态建设与增加农牧民收入相结合的原则 生态环境建 设和产业开发相结合 转变生产和经营方式 一是走生态畜牧之路 调整畜种结构 加大改良力度 在草畜平衡的前提下 多养畜 养 好畜 二是调整土地利用结构 保护好基本农田 对基本农田要加 强基础建设 提高生产能力 确保农牧民增产增收 防止出现反弹 23 148 9 沙源治理项目区生态建设与扶贫 农业综合开发 后续产业 发展 生态移民 舍饲圈养及饲草转化利用相结合 做到生态恢复 与经济发展的协调统一 10 坚持生态建设与巩固工程建设成果相结合 采取各种有效 措施加大禁牧舍饲和管护力度 加大生态保护的执法力度和强化执 法监督 坚决制止和依法打击毁林毁草行为 采取综合措施 积极 推进后续产业的发展 3 3 总体思路和布局 在工程建设总体思路上 针对本县风蚀沙化 水土流失的现状 及主要生态危害 按照内蒙古自治区建设北方绿色屏障工程的要求 结合 十二五 时期以来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情况 确定 2013 年京津 风沙源治理工程建设的总体思路是围绕 生态文明县 建设要求 与近年来实施的一系列生态工程相互衔接 对不同立地条件 生态 恶化的危害特点 采取造林营林 小流域治理与保护等措施 突出 重点 集中连片 综合治理 配套开展生态移民搬迁工程 提高质 量 强基固本 工程建设总体布局 一是人工造林 封山育林 重点放在水源 涵养区和风蚀沙化区 二是小流域综合治理重点放在水蚀丘陵区和 风蚀丘陵区 三是生态移民搬迁工程重点放在生态脆弱地区 3 4 建设目标 根据 2014 年度投资计划总投资 3447 万元的投资规模 结合考 虑当地可投工投劳的实际情况 确定本年度的治理目标是 综合治 24 148 理面积 7 4 万亩 其中人工造林 3 万亩 封山育林 2 万亩 小流域 综合治理 16 平方公里 水源工程 35 处 节水灌溉 25 处 人工饲草 基地 5000 亩 饲草机械 200 台 套 贮草棚 3000 平方米 生态移 民 213 人 项目区经过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后 小流域水土流失治理 程度累计达到 72 1 年保土能力达到 4 45 万 t 年保水能力达到 8 05 万 m3 林草覆盖率达到 72 67 项目区通过实施林业措施后 新增林地面积 2 万亩 控制风蚀沙化和水土流失面积约 2 万亩 全 县森林覆盖率增加 0 17 项目区通过草原生态建设可大幅提高作 物秸秆 过腹还田 率和林地牧草的利用率 加快林草植被的恢复 促进肉羊养殖业实现结构调整 良种推广 暖棚舍饲 饲草加工 均衡出栏 提质增效的产业化经营 推进全县范围内全面禁牧 加 快生态环境改善 项目区通过移民搬迁工程的实施 将有效减少迁 出区人类活动 给予迁出地区进行围封恢复 植树造林 使疲惫的 土地以休养生息的机会 植被能够得到很好的保护和恢复 生物多 样性将得到很好的维持与保护 促进生态 经济 社会和谐统一 协调发展 第四章第四章 建设内容及主要技术措施建设内容及主要技术措施 4 1 项目区的选择 按照国家对京津风沙源治理二期工程的要求 依据 清水河县 十二五 生态环境建设总体规划 2014 年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 项目区选择在县属 8 个乡镇 25 148 4 2 建设内容和任务 清水河县 2014 年京津风沙源治理二期工程综合治理面积 7 4 万 亩 其中人工造林 3 万亩 封山育林 2 万亩 小流域综合治理 2 4 万亩 水源工程 35 处 节水灌溉 25 处 人工饲草基地 5000 亩 饲 草机械 200 台 套 贮草棚 3000 平方米 生态移民 213 人 26 148 第一部分 林业建设项目第一部分 林业建设项目 一 林业项目建设任务和内容一 林业项目建设任务和内容 2014 年 清水河县京津风沙源治理二期工程林业项目建设总任 务 5 万亩 其中人工乔木造林面积 2 万亩 灌木造林 1 万亩 封山育 林 2 万亩 清水河县林业建设任务分解表清水河县林业建设任务分解表 人工造林 万亩 乡镇 治理总面积 万 亩 乔木灌木 封山育林 万亩 合计 5 002 001 002 00 城关镇 0 600 400 20 窑沟乡 0 57 0 57 单台子乡 0 750 600 15 北堡乡 2 630 600 601 43 韭菜庄乡 0 450 400 05 二 立地类型二 立地类型 2 1 地理位置 清水河县位于呼和浩特市南 130 公里处 县城东南以古长城为 界与山西省的右玉 平鲁 偏关毗邻 西以黄河为界与鄂尔多斯市 准格尔旗隔河相望 北与呼和浩特市和林格尔县相连 西北与托克 托县交界 县境南北长 85 公里 东西宽 80 公里 地理坐标为东经 111 21 112 07 北纬 39 35 40 11 全县总土地面 积为 428 85 万亩 2 2 地形地貌 该县地处内蒙古高原和黄土高原的衔接地带 属黄土高原丘陵 沟壑山区 地质构造为山西台背斜与内蒙古地轴相接的过渡区 地 27 148 貌类型复杂 地表形成千沟万壑 纵横交错 总趋势是东南高 西 北低 海拔在 921 1832 米 境内以丘陵沟壑最多 滩川甚少 丘陵 山地占总面积的 90 以上 整个地形山 川 沟相连 其间多为波 状山脉 大多山脉东西走向 整体可分为低缓丘陵 低山丘陵 沟 壑丘陵 土石山和冲积平原等五种地貌类型 2 3 气候条件 县境内四季分明 光照充足 属典型的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 冬季寒冷漫长 春季温暖干燥 夏季炎热而雨量适中 秋季凉爽明 快 年平均气温 7 1 气温由东向西随海拔降低而递增 温差受 地形影响 随季节变化 西部黄河沿岸年均气温 7 9 东部山区 多在 3 9 年平均降水量为 397 毫米 年内降水量分布不均匀 主要集中在 7 8 9 三个月内 占全年总降水量的 70 80 年平 均蒸发量 2577 毫米 大风天气多集中在春季 主要风向为西北风 年平均风速为 2 6 米 秒 年日照时数在 2914 小时之间 年平均无 霜期 146 天左右 可满足大部分农作物生长的需要 2 4 土壤植被 全县境内土壤分为栗钙土 栗褐土 灰褐土 潮土 风沙土 沼泽土 盐土 石质土等 8 个土类 11 个亚类 33 个土属 113 个 土种 土壤分布有明显的规律性 水平地带性土壤为栗钙土 栗褐 土 灰褐土和风沙土 全县大部分地区以栗褐土为主 原始植被属干旱草原类型 呈东南向西北分布的规律 可分为 山地草甸草原植被 丘陵干旱草原植被 沙丘沙地草原植被 低湿 28 148 地草甸草原植被四种类型 山地草甸草原植被 分布于县境东南部韭菜庄和北堡马鞍山一带 阴坡上 海拔在 1430 1820 米之间 属于山杨 胡枝子 三刺 凸 脉苔草 火绒球 百里香等杂草群落 主要建群种有山杨 三刺等 天然次生林 其次在林中林外有百里香 凸脉苔草等草本植物 一 般草高 11 厘米 总覆盖度 38 基本覆盖度 10 丘陵干旱草原植被 主要分布于除喇嘛湾 宏河镇等地外的其 余大部分地区 海拔在 1200 米以上 属于百里香 本氏针茅杂草类 和人工灌木群落 主要建群种有百里香 本氏针茅 羊草 隐子草 紫花苜蓿 狗娃花 胡枝子 多叶刺豆等 草高 3 20 厘米 总覆盖 度 18 基本覆盖度 6 沙丘沙地草原植被 分布于喇嘛湾 宏河镇等地的沙丘和沙带 上 海拔在 1000 米以上 植被为柠条 沙蒿 猫头刺等植物群落 在群落的外围或内部 发育着一些乔木科 沙草科 菊科的草本植 物 象沙蒿 猫头刺 狗尾草 胡枝子 百里香 披硷草 香茅草 白草 沙生棘豆等 一般草高 3 11 厘米 总覆盖度 16 基本覆盖 度 5 低湿地草甸草原植被 分布于清水河县 古勒半几河等几大水 系的沟谷阶地 丘间洼地 属非地带性植被 主要建群种有寸草 羊草 芦苇 蒲草 车前子 萎陵菜 蒲公英等 在低洼盐碱地上 生长着盐生植物 建群种有盐蓬等 2 5 水资源条件 29 148 该县处于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区 地形构造复杂 决定了区 域水文地质条件的多样性 水资源储量和可开采量地区差异也较大 流径本县境内的河流有黄河 浑河 清水河和古力半几河 总长度 为 220 5 里 据调查 全县地下水总储量为 16888 万立方米 动储 量 2452 万立方米 可开采量为 10562 万立方米 全县年平均地表水 径流量为 33494 万立方米 其中容水量为 20052 万立方米 自产水 为 13442 万立方米 由于水低地高 分布不均 造成有水难用 人 畜饮水十分困难 地下水埋藏深 开采难度大 各类用水只能靠旱 井 水窖等贮水设施 蓄积天上雨水使用 2 6 土地资源 该县林地总面积 148207 1 公顷 占总土地面积的 51 84 非 林地面积为 137692 9 公顷 占总土地面积的 48 16 其中 有林 地面积为 31852 9 公顷 占林地总面积的 21 4 疏林地面积为 589 4 公顷 占林地总面积的 0 40 灌木林地面积为 56453 4 公顷 占林地总面积的 19 75 未成林造林地面积为 26837 5 公顷 占 林地总面积的 9 39 苗圃地面积为 151 0 公顷 占林地总面积的 0 05 无立木林地面积为 4586 5 公顷 占林地总面积的 1 60 宜林面积为 27229 3 公顷 占林地总面积的 9 52 辅助生产林地 面积为 507 1 公顷 占林地总面积的 0 18 森林覆盖率为 30 9 林木绿化率为 31 0 2 7 劳动力资源 2010 年国民生产总值 31 881 亿元 其中第一产业产值 4 4044 30 148 亿元 第二产业产值 14 2661 亿元 第三产业产值 13 2105 亿元 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 4584 元 全县辖 8 个乡镇 一个林场 总人口 14 4 万人 其中农业人口 12 3 万人 占总人口的 83 8 总户数 34776 户 其中农业户 27634 户 拥有劳动力 32700 人 占总人口的 24 4 综合分析社会经济状况 仍属于经济基础差 财政困难 交通 条件落后 水资源利用不充分 基础设施不完善 优势产业不发达 以及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低下的地区 现属于国家级贫困县 三 林种三 林种 清水河县属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山区 典型的温带大陆性季风气 候 因此公益林建设均以营造防护林为主 林种分类表林种分类表 林种类林种组林种 森林 生态公益林防护林水土保持林 三 树种三 树种 乔木造林以樟子松 油松 沙棘 柠条 灌木山杏和黄刺玫为 主 乔灌混交比例为 7 3 混交方式要因地制宜 采用行间混交和 块状混交 灌木造林以沙棘 柠条和灌木山杏为主 对无立木林地 进行封山育林 培育灌林林地 树种以黄刺玫 沙棘和山杏为主 五 人工造林五 人工造林 一 人工造林建设任务 31 148 人工造林建设面积为 3 万亩 其中乔木林 2 亩 灌木林 1 万亩 人工造林任务分解表人工造林任务分解表 人工造林 万亩 乡镇治理总面积 万亩 乔木灌木 合计 3 002 001 00 城关镇 0 600 400 20 单台子乡 0 750 600 15 北堡乡 1 200 600 60 韭菜庄乡 0 450 400 05 二 树种配置 二 树种配置 根据 适地适树 生态效益优先 生态效益 社会效益和经 济效益相结合 原则 人工造林树种选择如下 1 主要树种 山地 该立地条件水分 土壤条件较好 适宜树种较多 主 要乔木为油松 沙棘等 道路旁 地块比较规整的造林地 该立地条件稍差于山地 水分条件不好 但可以进行人工浇水 适宜树种乔木为樟子松 油松 沙棘 灌木山杏 柠条及黄刺玫等 人工造林按树种统计表人工造林按树种统计表 单位 亩 乔木灌木 建设单位合计 小计樟子松油松柠条沙棘黄刺玫小计柠条山杏沙棘 合计 320 920 620 10 140 2210 060 360 58 城关镇 0 60 40 20 20 20 180 02 单台子乡 0 750 60 020 420 160 150 15 北堡乡 1 20 60 50 10 60 060 180 36 韭菜庄乡 0 450 40 20 140 060 050 05 2 配置方式 32 148 为了充分地发挥森林的生态效益 本工程主要要采用混交配置 混交方式主要有行间混交和片状混交 混交模式有樟子松与沙棘 柠条 灌木山杏 黃刺玫 油松与沙棘 柠条 灌木山杏 黃刺玫 等 乔灌混交比例为 7 3 三 造林密度 三 造林密度 株行距为 3 3 米 乔木初植密度为 74 株 亩 灌木初植密度 为 74 株 亩 四 苗木和种子 四 苗木和种子 樟子松和油松树种 植苗造林苗龄为2 2 年生容器苗 柠 条为 2 1 年生容器苗 其它灌木为 1 3 年生实生苗 造造林林树树种种及及种种苗苗规规格格表表 造林树种造林树种 要求规格要求规格 油松2 2 年生容器苗 樟子松2 2 年生容器苗 沙棘1 2 年生一级苗 柠条2 1 年生容器苗 灌木山杏1 2 年生一级苗 黄刺玫1 3 年生一级苗 栽植前 要对苗木进行分级 并根据树种 苗木特点和土壤墒 情 对苗木进行苗根浸水或打泥浆等措施 以及采取保水剂 树盘 覆膜等保水节水技术 根据造林地的立地条件 气候条件及所采取的造林技术措施 本次造林作业设计苗木损耗率为 5 造林成活率为 85 经测算 项目区共需各类苗木 332 25 万株 其中 樟子松 68 3 万袋 油松 45 6 万株 沙棘 158 4 万株 柠条 35 5 万株 灌木山杏 26 6 万株 黄刺玫 16 3 万株 33 148 施工单位优先采购本县苗圃基地苗木 由林业局审定的苗圃 具有林木种子种苗的生产许可证 经营许可证 质量合格证 检疫 证 和产地标签情况 育苗面积 350 亩 年产各类合格苗木 2000 多 万株 项目建设所需各类苗木完全可满足工程建设需要 五 主要配置方式 五 主要配置方式 乔灌混交方式 混交比例为 7 3 采用行间和块状混交方式 六 整地 六 整地 整地方式 采用鱼鳞坑整地 整地时间 雨季前或雨季 整地规格 采用鱼鳞坑整地 规格为长径 80 60cm 短径 50cm 深 30cm 坑距 3 3 米 品字形排 列 整地技术要求 挖坑时先把表 土放在坑的上方 用心土培埂 挖 成后再将表土回填 30cm 七 造林方法 七 造林方法 造林采用植木苗造林方法 苗木规格 乔木为 2 2 容器苗 灌木为 1 2 年生一级苗 造林密度 鱼鳞坑整地株行距 为 3 3 米 乔木初植密度为 74 株 亩 灌木初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