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退秦师学案1.doc_第1页
烛之武退秦师学案1.doc_第2页
烛之武退秦师学案1.doc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1-2012高一语文必修一导学案 编者:向星 时间:2011年8月19日烛之武退秦师【使用说明】预习课文至熟悉,独立完成导学案【学习目标】(读一读)1、通过反复诵读,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通过人物描写,分析烛之武及相关者的性格特点。3、总结作品特点,掌握左传相关文学文化常识。 【导学过程】一、知识链接(读一读)(1)左传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详细完整的编年体历史著作,为“十三经”之一。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因为左传和公羊传、谷梁传都是为解说春秋而作,所以它们又被称作“春秋三传”,左传又名春秋左氏传左氏春秋。(2)史书体例编年体国别体通史断代史纪事本末体特点以年代为线索编排有关历史事件。编年体史书以时间为中心,按年、月、日顺序记述史事。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历史事件。连贯地记叙各个时代的史实只记录某一时期或某一朝代的历史以事件为主线,将有关专题材料集中在一起代表作春秋现存最早编年体史书左传第一部较为完备编年体史书国语是中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战国策史记资治通鉴汉书首创者是南宋的袁枢,他的通鉴纪事本末就采用这种体例(3)秦晋围郑背景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此前,郑有两事得罪了晋国:其一,晋文公重耳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其二,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出兵帮的是楚国,而此役楚国失败。晋国为什么要联合秦国围攻郑国呢?因为,秦国当时也要争夺霸权,需要向外扩张。发生在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战,事实上是两大军事集团之间的战争。一方是晋文公率晋、宋、齐、秦四国联军,另一方则是以楚国为主的楚、陈、蔡、郑四国联军(郑国名义上没有参战,实际上已提前派军队到楚国)。两年后,当晋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时,自然要寻找得力的伙伴。秦、晋历史上关系一直很好;更重要的是,这时的秦国也有向外扩张的愿望,所以,秦、晋联合也就是必然的了。 相关成语:城濮之战,退避三舍,秦晋之好二自主学习(试一试)1.结合注释(在课文下的注释中,标出重要的),反复诵读课文。2.写出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及解释。(1)贰( )于楚也(2)焉用亡郑以陪( )邻(3)共( )其乏困(4)夜缒( )而出(5)夫( )晋,何厌之有?(6)邻之厚,君之薄( )也。3.解释下列划横线的字的意思(1)既东封郑 又欲肆其西封(2)唯君图之 子犯请击之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臣之壮也(3)君知其难也 吾其还也 以其无礼于晋(4)敢以烦执事 以乱易整 以其无礼于晋4.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 共其乏困( )何厌之有?( ) 秦伯说( )失其所与,不知( )5.翻译下面的句子:1段: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2段: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是寡人之过也 3段:敢以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矣 夫晋,何厌之有 4段: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6.归纳本文的词类活用名词的活用:晋军函陵,秦军汜南 越国以鄙远与郑人盟 唯君图之 既东封晋,又欲肆其西封,夜缒而出动词的活用:君亦无所害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若不阙秦形容词的活用臣之壮也 今老矣越国以鄙远 邻之厚,君之薄也共其乏困三合作探究(练一练,讲一讲)1、从不同角度概括评价一下,烛之武是一个什么人,并简述理由。(1)深明大义 理由:不受重用,但临危受命。 (2) 理由: (3) 理由: 2、课文中出现的其他人物,也性格鲜明。简要分析一下:(1)佚之狐 特点: (2)郑 伯 特点: (3)秦 伯 特点: (4)晋文公 特点: 3、从对上述人物的描写中,可以看出左传在写作上有这些特点: 烛之武退秦师(第二课时)使用说明:在认真诵读拓展文章的基础上,完成学案。学习目标:(读一读)1、通过拓展阅读,提高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通过分析,认识烛之武等人卓越的论辩艺术。合作探究(练一练,讲一讲)仔细研读课文烛之武退秦师第三段,分析烛之武是怎样说动秦伯退兵的。第一步 原文: 分析: 第二步 原文: 分析: 第三步 原文: 分析: 第四步 原文: 分析: 第五步 原文: 分析: 小结:烛之武的论辩特点: 拓展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6题。 介之推不言禄 晋侯赏从亡者,介之推不言禄,禄亦弗及。推曰:“献公之子九人,唯君在矣。惠、怀无亲,外内弃之。天未绝晋,必将有主。主晋祀者,非君而谁?天实置之,而二三子以为己力,不亦诬乎?窃人之财,犹谓之盗,况贪天之功以为己力乎?下义其罪,上赏其奸,上下相蒙,难与处矣。”其母曰:“盍亦求之?以死谁怼(du怨恨)?”对曰:“尤而效之,罪又甚焉。且出怨言,不食其食。”其母曰:“亦使知之,若何?”对曰:“言,身之文也;身将隐,焉用文之?是求显也。”其母曰:“能如是乎?与汝偕隐。”遂隐而死。晋侯求之不获,以绵上为之田,曰:“以志吾过,且旌善人。” (选自左传僖公二十四年)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外内弃之弃:厌弃 B不亦诬乎诬:欺骗C焉用文乎文:文饰 D以绵上为之田田:田地2分别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禄亦弗及 罪又甚焉盍亦求之 焉用文之A两个“亦”字相同,两个“焉”字不同。B两个“亦”字相同,两个“焉”字也相同。C两个“亦”字不同,两个“焉”字不同。D两个“亦”字不同,两个“焉”字相同。5对介之推让禄一事的分析,最确切的一项是( )A本篇表现了介之推不居功自傲的态度和在荣誉地位面前的谦让精神。B文章表达了介之推对天命的迷信和对争功求赏者的不满。C文章颂扬了介之推母子不求赏赐、不图浮名的品行。D晋侯是个卑鄙小人,可共患难,不可共富贵。6翻译文中画线的三个句子。(1)下义其罪,上赏其奸 (2)尤而效之,罪又甚焉 (3)以志吾过,且旌善人 本文素材拓展挖掘:1.是金子总会发光的。烛之武是块金子,年轻时精力旺盛,才华横溢,但被埋没几十年,到了国难当头之时,被委以重用,成功劝说秦伯退兵,展示了其过人才华。2.千里马需要伯乐的发现和推荐。这个伯乐就是佚之狐,千里马就是烛之武。如果没有佚之狐对烛之武才能的充分认识和极力举荐,纵使他有天大才华也没有施展的机会。3.隐私愤,识大体,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烛之武三朝为官,满腹才华,但一直没得到重用,难免有委屈和不满,但他能在国难之际,不计个人恩怨,临危受命,只身前往虎狼之地,表现了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4.责己恕人,用于认错。面对烛之武的抱怨和牢骚,郑伯没有不满,也没给他什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