似曾相识燕归来_第1页
似曾相识燕归来_第2页
似曾相识燕归来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似曾相识燕归来课堂上朗朗读书声,让我们仿佛穿越时空隧道,回到了古代私塾。简洁的导语、凝练的背景介绍,仿佛一切都让位于诵读,让位于学生的自读、涵泳。我不禁联想到前几年听观摩课六国论的情景老师以“条分缕析”为能事,以“语言训练”为目的,把一篇有血有肉的文章蹂躏得惨不忍睹。两相比较,我深切地感受到,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语文教学正逐步回归原点,回归母语学习的本质,诵读教学已成为大多数语文教师的共识,琅琅的书声又回到了语文课堂,仿佛“似曾相识”的“燕子”翩翩“归来”了!这是语文教学的幸事,更是祖国传统文化的幸事。 重视诵读是我国语文教学的优秀传统之一,符合语言习得的规律。古代传统语文教学所强调的吟诵、熟读,不仅便于言语本身的记忆,能够将文章的语言转化为读者自己的语言,形成语感,从而丰富词汇和规则,发展自己的语言;而且,在吟诵、熟读的过程中,朗读者还会被文章的思想内容和情感所打动,获得情感体验,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不必经过画蛇添足的分析,无需微言大义的阐释。 李红梅老师不仅突出了诵读教学,而且进行了科学的设计,按照学生认知规律,循序渐进,暗合了古代学者所阐释的诵读规律。 初读,读准字音,明确断句。再读,解决字词,疏通文意。南宋大儒朱熹说:“凡读书需要读的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书读千遍,其义自见谓读得熟则不解说自晓其义也。”(训学斋规)三读,明确论点,分析思路。四读,探究主旨,明确写法。朱熹又云:“大抵读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之于吾之口;继之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之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耳。”(读书之要)叶圣陶先生也曾经说过:“吟诵的时候,对于讨究所得不仅理智了解,而且亲切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和理法化而为读者的东西。”同样是上一篇六国论,苏州十中杨丽老师的课虽准备充分,对文言知识的落实扎实,对论证层次的分析细致,但听完后我不禁要问:缺少了学生的诵读、涵泳,老师“塞”给他的东西再多,能在他心里扎下根吗?以自读为主还是以分析为主,归根结底,是以学生学为主还是以教师教为主的老话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