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中学初中毕业考试化学试卷质量分析.doc_第1页
长春中学初中毕业考试化学试卷质量分析.doc_第2页
长春中学初中毕业考试化学试卷质量分析.doc_第3页
长春中学初中毕业考试化学试卷质量分析.doc_第4页
长春中学初中毕业考试化学试卷质量分析.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长春中学2011届第三次中考模拟化学试卷质量分析陆沾一、试卷的整体情况(一)体现出的命题思路1、依据课程标准:突出教材特色,注重对双基的考察,杜绝了超过课标要求的拔高,灵活多样地引导学生,促进学生有意义地学习。2、从实际中选取素材,考察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提取信息,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引导教学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和社会实际,关注科学技术的发展及社会热点问题。3、注意了对科学探究的考查,引导关注探究过程和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科学地认识事物、分析现象和把握规律的能力。4、试题内容科学正确,表达清晰,题量适中,试卷结构比较科学合理,难易程度适当,版面设计体现了人文关怀,图文并茂,形式规范。(二)试卷结构1、全卷共16题,按题型分为四个大题。其中客观性试题8个,主观性试题8个,主观性试题占总分的60%。2、本试题涵盖化学课程标准的五大一级主题。其分配分值如下:科学探究18%;身边的化学物质40%;物质构成的奥秘12%;物质的化学变化12%;化学与社会发展18%。(说明:因教材“科学与探究”这一主题没有单元,探究活动贯穿于教材始终,这一内容分布在各单元中。)试题内容比例合理,难度适中,便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3、试题出自学生的基础知识情景,生活经验,生活常识和大家关注的社会热点,没有偏题、怪题,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和思维水平。(三)试题的特点1、大胆立意,突出主干知识,关注探究实践全程化,创新求异。 充分体现由知识立意转向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立意,考核与评价达成共识。试题以课程标准中的五大主题为主线,在科学探究和实践创新能力考查上做了新的尝试。全卷共有8道题以实践探究为命题素材,试题分别从问题的提出、方案的设计、实验的推理、数据的分析、实验的反思等多个角度对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科学素养进行考查。试题依知识为载体,在具体创设情境中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实际应用能力、开放思维能力、创新迁移能力、科学探究能力以及过程和方法,突出三维目标,加强信息给予量,关注社会热点,加大了试题的开放力度,如4、18、19、20、21题。2、更新观念,淡化学科理论,关注知识建构的过程。本试题注重全面实现新课程理念,以三维目标为支撑点和出发点,考查学生的认识层面和思维水平,更考查了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生产实践和自然社会中的化学问题。同时渗透环保意识及相关的科学观、世界观、价值观等人文思想。在试题中有关基本概念和原理的考查方面,不是着重于具体的概念原理的简单识记的考查,而是着重于学生学习过程中对概念理论的建立过程及以此形成的化学观念或化学观点的考查。重在考查概念理论内涵、理解和应用,同时关注学生在学习这一问题时的研究和思考的过程,所获得的研究方法和学习能力。如5、18、19、20、21题。特别是21题,是道实验数据分析题,试题表述一改以往单一的文字叙述,辅以图象的形式来反映实验过程中数量之间的变化关系,由实验过程确定相关的计算数据,使计算由单一的关注数据转变为关注过程,关注数据的变化。这样,既考查了解决问题能力,计算能力,又考查了搜集信息和提取信息的能力,使计算有更强的应用性、实践性。3、导引教学方式,体现课程教学参与化。以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的转变作为导向是本试题的又一特点,让学生有机会体验探究过程,在知识的形成、联系、应用中培养科学态度,获得学习方法。试题再现了问题解决的过程,通过对真实经历的回顾、反思、总结形成答案。强化了教师学生的课程参与意识,关注学生的实际经历体验,从学生已有知识背景和生活经验入手,选择与现实生活、生产实践、科学技术、人文社会有关的知识来考查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和知识迁移的能力,引导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的转变。如:14、16、17、18、19、20、21题。4、回归生活,融合情感教育,关注学科渗透。试题从环境、能源、资源、健康、安全、化学发展史等多个角度渗透和考查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从学生生活中孕育着的化学知识来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问题,渗透STS思想,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试题延续了思考与感悟一题,考察了学生对化学主干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让学生感受并欣赏化学对改善个人生活和促进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增强社会责任感,让学生运用化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同时,谈自身的感悟,这是对学生情感教育的升华。如:18、19、21题。试卷注重了学科知识的综合,同时也体现了化学课程标准中“注重学科间知识的联系”的理念。试题融合了物理知识(如:14、20、21、22题),历史知识(如:22题),数学知识(如:18、19题)等。在学科渗透中培养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二、学生答题情况1、三率一分。(1)优秀率(51分以上)26%,及格率(36分以上)80.44%,学困率(24分以下)5.45%。(2)平均分:44.92分。2、学生答题情况。从试卷上看,学生们有了新的学习理念,不但理解知识的准确度较高,而且在真实的情景中,学生们联系生活实际和所学化学知识,将感悟和体验如实地反映出来,表达了学生已形成了积极向上的情感,正确的态度和价值观。其次,最突出的成果是学生的科学能力增强了,在解答第28题的过程中,学生的探究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了突出的体现。学生的答案不是整齐划一的,反映出学生有广阔的思维空间,如18题,答案中处处可见学生是独立思考和探究,而不是惟书本中的答案,学生已有了创新意识,这足以说明课程改革是比较成功的。3、试卷解答中的主要问题。(1)部分学生不认真读题,匆忙作答,思维不严谨,语言表述不清,不准确,还有错别字。如:19题第题中化合反应答成分解反应,置换反应。(2)部分学生审题能力有待提高。如:21, 22 题都是很简单的计算题,不少同学丢分,原因是不会审题。(3)部分学生的知识综合能力较差。如:20 题涉及到与物理知识的渗透,不会综合回答; 22题给出图表数据,不会综合分析得出结论。(4)较大部分同学只停留在资料本身,挖掘深层次的东西较少,说明学科之间的综合及语文表达能力还待提高。如:第三第五两道大题,都是给出图表或数据或现象回答问题,很多同学不能从深层去分析综合,表述起来也有词不达意现象.三 从卷面看出教与学的问题1、部分教师教学过程只强调实验原理,以讲实验代替做实验,学生缺乏操作体验和实验设计能力,对实验部分的某些试题出现丢分现象。2、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注重学生对结论的认识而忽视学生参与知识建构过程,出现了学生对过程与方法相关内容考核的不适应现象。3、部分教学过程中不注意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使理论学习与实际严重脱节,学生缺乏变通和迁移能力,对应用性试题出现不会答题现象。4、有的教师教学过程不太注重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渗透和教育,学生没有真实的体验和感悟,对思考和感悟一题出现答题无话可说,没有观点阐述或阐述不清。5、平时教学要严格,要求学生对化学用语的使用要规范,学会科学严谨地表述。四、对今后教学的建议1、加强教学上的交流,树立问题教研的意识,多开展校与校之间的教研活动,提高实施新课程的教学能力。2、教师在教学中要从点滴做起,注意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良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3、注重双基教学,避免学科化倾向。让学生学习有用的双基,使学生能利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习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认识世界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4、转变教学方式,让学生参与知识建构的全过程,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建立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多样化学习方式。5、加强实验教学,让学生真正动手做实验,在实验中去感知、体会和交流,坚决避免以讲实验代替做实验。6、发掘新的课程资源,丰富教学内容,真正实现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的新课程理念,学会使用教材,真正实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7、教学过程中培养、保持和增强学生对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发展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能力和持续发展的动力。长春中学期末考试化学试卷质量分析陆沾一、试卷概况:1、试卷结构 (1)考试内容: 根据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要求,2009年南昌市中考化学试题考试内容包括课程标准的内容标准中“科学探究”、“身边的化学物质”、“物质构成的奥秘”、“物质的化学变化”和“化学与社会发展”五个方面,其中“科学探究”的内容体现于其它四个方面之中 即“科学探究”的内容依赖于其它方面内容而体现。考试内容具体为:“物质构成的奥秘”涉及化合价及应用、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离子符号书写及结构、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及计算等;“身边的化学物质”考查了溶液及溶解度曲线的应用、pH和酸碱性、金属的物理性质、物质的分类等;“物质的化学变化”主要有物质的性质、物质的推断、气体除杂、化学方程式的计算等;“科学探究”则以实验基本操作、溶液配制、气体制取及科学探究贯穿整张试卷。(2)题型结构及分数分布:题型选择题填空题实验题计算题合计题量1553124赋分201816660分值比()33.330.026.7101002、试题的基本特点(1)试题特点:2009年南昌市中考化学试题,以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为依据,试卷整体符合2009年南昌市化学科中考考试说明的要求。其考点能紧密围绕初中化学的主干知识,试题所涉及的内容都是学生熟悉的,发生在身边的化学问题,体现初中化学与社会、生产、生活、科学技术的联系。关注学生化学科学素养的发展,突出化学能力与素质的检验,注重考查学生的化学思维能力和品质,能面向全体学生,符合化学学科的特点,充分体现了素质教育的精神和课程改革的新理念,有利于促进学生形成终身学习所必需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和综合运用能力,提高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教学质量;有利于推进新一轮课程改革,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学习、积极主动发展;有利于向中等教育的各类学校输送合格、优质的学生,推动高中阶段教育的普及和发展。(2)试题所考查的知识点及分数分布:如下表 一级主题试题序号分值考查的知识点特点物质构成的奥秘21化合价联系生活( 11 分)31化学式的应用联系实际81离子结构示意图识图112物质的组成结构综合132化学式的书写综合164化学式、离子符号、化合价及化学方程式综合身边的化学物质41pH与酸碱性联系生活( 7分)51溶液的判断联系生活91金属的性质联系实际101物质的分类综合183溶解度曲线的应用识图物质的化学变化11物质的性质联系实际( 18 分)142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综合152化学方程式与现象联系实际192气体除杂质综合205物质之间的相互转换及推断综合246化学方程式的综合计算综合化学与社会发展71化学与生活的综合联系实际( 5 分)174化学与生活的综合联系实际科学探究( 19 分)61药品的存放联系实际122气体的制取识图215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及溶液的配制综合224实验探究情景分析237实验探究情景分析(2)试题所考查的知识点及分数比例:如下表 知识点物质构成的奥秘身边的化学物质物质的化学变化化学与社会发展科学探究题量65625赋分11718519分值比()18.311.7308.331.7二、成绩分析及试题评价:1、成绩分析表:如下表考生总数60分5060分4050分3040分2030分20分以下最高分最低分平均分优秀率及格率低分率60033.527.74%53.18%24.71%2、试题难度评价表:如下表难度题目数量(24)分值(60)占分比(%)难度评价0.85335易0.60.85102541.7较易0.400.5982033.3较难0.200.3931220难0.20以下000很难3、试题区分度评价表:如下表区分度题目数量(24)分值(60)占分比(%)区分度评价0.4以上195998.3优秀0.300.39111.7良好0.200.29000合格0.20以下000不合格4、试卷综合评述:(1)试题知识覆盖面较广,基础题和中等能力题较多;没有繁难偏旧、似是而非的偏题、怪题;各类知识比例适当,难易适度。义务教育初中化学课程标准(试用)中有五个一级主题、18个二级主题,试题覆盖了全部五个主题中的15个二级主题,覆盖面达到83%,其中科学探究主题19分,身边的化学物质主题7分,物质构成的奥秘主题11分,物质的化学变化主题18分,化学与生活发展主题5分。义务教育初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化学(上、下册)共有12个单元、37个课题。其中12个单元中的25个课题里有被考查的知识点,考查的都是初中化学的重要核心知识。(2)试题联系生产、生活实际,关注社会热点。今年中考化学试题24个小题中,有个小题是与社会生产、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社会热点有着紧密联系的。如第题:“2009年11月首届“世界低碳与生态大会暨技术博览会”将在我市举行。低碳经济是一种以低能耗和高效能等为主要特征,以较少的温室气体排放获得较大产出的新经济发展模式”就是用化学知识解决的社会实际问题。(3)试题注重思维能力和实验能力的考查,特别第题是考查学生的一种实验的对照意识,第题基础性强,也有一定的梯度,另外第23题则重点考查了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和思维能力。(4)试题注重综合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考查。学生学习化学的目的之一是应用化学知识解决社会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以提高社会生产能力和人们的生活水平。今年的化学试题里的第题,紧扣日常生活考查了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其生活实际中的问题。(5)存在的问题:20题中 “A是人体呼出的主要气体”有歧义,可以理解为氮气;16题中框图偏难,学生审题会有偏差,“用化学用语回答”应着重提示学生用“用化学用语回答”;缺少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考查;三、考生答题质量分析、命题建议与教学建议1、考生答题质量分析2009年中考采取的是网上阅卷形式,客观题由机器扫描直接评分,所以本质量分析对客观题部分就不做错答分析,以下是16-24题学生在考试中出现的问题:第16题第(1)问:KMnO4与K2MnO4区分不清,元素符号书写不规范;第(2)问:离子概念不清;第(3)问:未书写化学式,化合价书写不规范;第(4)问:产物写成F2O3,未审题直接写化学式,条件、配平漏写错标。第17题第(1)问:汽车尾气居多,未能紧抓含碳物燃烧,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区分不清;第(2)问:多选选项。第18题第(1)问:漏写单位g;第(2)问:常见1020,1030第19题(1)化学方程式书写的条件错误较多,高温、点燃较多;Ca与Cu不分;CO与Cu反应等;(2)认为尾气处理装置有错,审题不清。第20题(1)大理石与盐酸的用途混淆;(2)性质与用途分不清。第21题(1)化学语言的准确性差;(2)错别字多: “法”与“砝”, “浇”与“烧”;(3)审题不清回答“错误的是”答成正确操作“左物右码”;(4)计算溶质质量分数错误率很高“18%”算得“12.8%”。第22题 第一问:答题没有“对照”;第四问:一些社会常识缺乏,如“白色污染”答不出;典型错误:化学语言不清、表达不清、审题不清。第23题(1)现象叙述不清,“气泡”写成“泡泡、白气、水泡”,“变浑浊” 写成“变白”,现象与结论混在一起,总会将生成物的名称写在其中;(2)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不过关,如KOH写成K(OH)、沉淀符号漏写;(3)实验方案过于简单,而且方案与现象、结论不一致;(4)废水处理未考虑经济实效、加试剂量等,有的方法不具体、不完整等。第24题 (1)化学方程式的配平、条件;(2)计算时的单位漏写、比例式写反;(3)计算能力差;(4)2800t98%写成2800t98%。2、命题建议(1)适当增加酸碱盐知识,有利于考查学生能力及减轻高中学化学的压力。(2)适当增加气体制取知识点的考查。(4)适当增加燃料与燃烧、水资源保护的知识点考查。3、教学建议(1)加强双基教学,凸现化学教学功能从2009年南昌市化学中考试卷来看,双基仍然是整卷的主旋律。从阅卷情况来看,主要问题有:一是很多考生化学方程式书写不规范或者不会写。主要情形有,化学符号书写不规范,比如,“Mn”写成“mn”,“K”写成“k”, “KMnO4”和“K2MnO4”分不清;没有理解化学方程式的含义,盲目书写,比如铁燃烧的产物为“四氧化三铁”写成“三氧化二铁”。化学方程式未配平或“=”写成“”。反应条件搞混淆或者漏写,比如 “点燃”写成“燃烧”等等。反应方程式中不需要打“”的打了“” ,即不清楚使用“”的条件。三是对于叙述题的表述,缺乏用化学用语进行规范答题,有的考生表述不清或用方言表述或者表述不完整。四是基本的实验和基本的计算等都体现了命题者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关注,这些题目看似容易,得分情况却不太好,比如:21题(3)求“原计划配制的氯化钠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导致计算错误,还有的考生思路过程都正确,但计算出错或者没有按照要求设和作答也不能得到全分。由此知,我们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必须加强双基教学,加强基础知识的落实,还要将化学反应中微粒变化的观点,质量守恒的观点,物质性质与起结构的观点很好地渗透到教学实际中去,通过揭示化学反应的本质,加深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激活学生的化学思维,从而凸现化学教学功能,使我们的学生真正走进化学,理解化学,对化学感兴趣。(2)重视实验教学功能,增强学生实验探究能力化学学科的特点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因此对学生实验技能的考查是衡量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和探索、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2009年南昌市中考化学试卷中实验题的分值比重较大就是一个很好的导向。(本卷共19分为实验题)。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应注意如下几点: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探究性实验,加强实验教学,利用教材中的实验素材和实验过程,来营造学生观察、思考、探究的氛围,积极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精神。另外,还可联系实际就地取材,进行一些家庭小实验的课外实验探究活动,有意识的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和大胆质疑,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只要我们初学化学教师积极思考,讲究方法进行科学引导,就可以培养和提高我们学生的化学学科素养。(3)提高信息处理能力,增强学生学习能力2009年南昌市中考化学试题中与现代生产生活、环境保护相关、医药健康的情景材料相关联较多,如:第3题的抗H1N1流感的药物达菲,第17题的 “化学与生活”知识小结,第17题 “世界低碳与生态大会暨技术博览会”将在我市举行,第22题“保鲜膜”的知识等,以这些材料为背景命题。因此,在平常教学中应有意识的介绍与化学学科相关连的最新科技成果,生活环境热点等等,还可有计划的指导学生上网查询最新科技发展动态,重大生活化学热点或新闻等等,从中提炼出有化学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讨论。让学生感受到化学不是空洞的饿,化学就在我们身边就在我们日常生活中。(4)适当加强记忆,形成学生扎实的基础2009年南昌市中考化学试卷最突出的特点是重视基础知识的考查,但由于初中学生学习化学的时间才一年,时间短,内容多,要在短短一年时间内使学生形成较强化学学科意识是比较困难的,再者从阅卷实际情况来看,有写基本的概念,比如常见元素的元素符号、化合价和化学式、化合反应的定义、常见物质溶解性表等,都是化学学习的基础,本人认为应该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强适当记忆。在本次阅卷中发现,相当一部分考生不会根据化学名称书写化学式,元素符号不记得,甚至自己“编写”化学式的现象都有,可见理解同时还要适当记忆才能取得好的效果。(5)在课堂教学时要关注每一位学生,特别是要关注待优生。2009年南昌市中考化学试卷主观题中的第16题0分有33.91%、第19题0分有48.39%、第20题0分有20.53%、第23题0分有14.61%、第24题0分有21.70%。近几年低分率的学生逐渐增多,是我们每一个老师和教育工作中值得深思的问题。长春中学期末考试化学试卷质量分析陆沾一、 各班均分分析班级总分均分客观均分主观均分15161718192021九(1)69.330.938.25.94.54.86.75.13.37.9九(2)81.434.746.57.05.66.28.36.44.18.8九(3)65.229.335.75.84.14.56.24.43.37.4九(4)71.131.439.56.04.85.06.65.82.98.4九(5)70.831.838.85.94.24.87.24.73.78.2九(6)49.425.124.14.42.33.13.83.02.05.4九(7)55.026.428.44.63.43.44.64.12.36.0九(8)53.325.727.34.33.12.84.84.22.26.1九(9)73.831.542.06.75.55.77.54.83.68.2九(10)58.827.730.95.22.43.35.93.92.47.9分析:本次考试均分不高,原因是试题难度较大,量也较大,学生来不及做完,吕叔湘中学均分相对低些(与一模比较)二、 客观题得分率分析序号正确答案得分率%空ABCDABACADBCBDCD1D75.121692446814580000012C82.011201581593700000003B87.40321697851280000004B58.0230611261873210000005C94.4012421834530100006D81.521777610415830000007B63.452741231993330000008A90.04174740105460000009AD34.32329709464317486664363310C68.51150961331162466144566711CD78.1010834631014376151712BD50.4064604671593129179791013BC24.8311293511555138261048257814D33.128214454643113101169346分析:单项选择题得分率相对高些,但第4题得分率只有58.0%,多项选择题得分率,有3题低于50%,说明学生多项选择题掌握不够。三、主观题得分率分析班级学校15161718192021九(1)全部53.664.360.055.842.533.065.8九(2)省丹中63.680.077.569.253.341.073.3九(3)吕叔湘中学52.758.656.351.736.733.061.7九(4)五中54.568.662.555.048.329.070.0九(5)六中53.660.060.060.039.237.068.3九(6)吕城高中40.032.938.831.725.020.045.0九(7)珥陵高中41.848.642.538.334.223.050.0九(8)访仙中学39.144.335.040.035.022.050.8九(9)职工学校60.978.671.362.540.036.068.3九(10)内高班47.334.341.349.232.524.065.8分析:主观题得分率整体不高,60%以上只有3题,最低得分率只有33.0%。四、试题特点及分析1、选择题注重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知识面广,涉及的高考热点题型很多,但进行了较多的变化,同时加强了化学与社会、生活的联系,注重了数据、图像分析和实验要求。各种知识的综合程度也较高。学生解题错误高的题分别为第4、7、9、10、12、13、14题。第4题为化学反应原理知识的综合应用,知识点较多,学生知识不全面而答错题。第7题为信息分析题,涉及到氢氧化钠电解制取钠的工业生产应用,有一定的能力要求,学生不能根据信息有序分析而错答。第9题为互相实验操作,学生漏选A ,说明学生对一些特殊的操作掌握不全面。第12题为离子浓度比较和应用题,学生理解不全面而漏选较多。第13题为化学在工业生产中应用,难度较高,学生不理解漏选C的多。第14题为化学图表计算题,要求高,涉及分析和计算的方法,计算的量也较大,很多学生能力达不到而解错。2、非选择题注重考查学生的综合运用基础知识的能力,注重实验能力的考查,化学知识在化工生产中的应用能力考查,体现课程改革的理念,注重科学探究的方法,体现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第15题为探究汽车尾气处理的实验题,注重考查学生化学基础实验,涉及的实验技能较多,同时注重考查学生化学实验思维方法。该题得分率为53.6%,原因主要是一些学生不能规范答题,且基础实验知识没有完全掌握。第16题为无机框图推断题,知识的综合运用程度高,该题得分率为64.3%,原因主要是一些学生不能综合运用而答错。第17题为工业生产流程题,体现化学知识在工业生产中的具体应用,知识的综合性较高,该题得分率为60%,主要错误在有关反应热的数学表达式写错。第18题为图形综合分析和应用与计算题,涉及到化学反应原理的知识和实验综合性强,能力要求较高,该题得分率只有55.8%,主要错误在学生的推断能力较差,电极方程式书写错,实验分析结论答错。第19题为有机化学信息推断题,得分率只有42 .5%,反映出学生的推理思维能力欠缺,有机化学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欠缺。第20题为元素化合物知识、有机化学知识的综合应用,得分率只有33%,学生主要错误在有机结构分析错、计算能力欠缺。且时间也来不及做。五、 复习建议1、 认真学习研究江苏省高考考试声明,吃透考试内容范围和要点,把握住命题方向化学和生产、生活、社会、高科技知识的联系;中等难度题增多;化学信息题型的增多;实验探究题的应用;计算题的图表结合,讲究方法的计算。2、 根据高考的要求和这次二摸考试情况认真补漏补缺,对学生漏洞较多的内容要进行针对性的小专题复习,并进行拓展性训练。当前的小专题复习可强化进行实验探究题型的复习、有机化学信息题型的复习、无机推断题型的复习、适当进行计算方法的复习。专题强化要突出重点、要细致、要深入。专题复习中一定要分析透学生错误的原因,分析透命题的意图,引导学生归纳知识应用中的规律和解题思路和方法,并进行变式训练,达到举一反三。3、 实验探究题型的复习要结合高一新教材中活动与探究内容进行适当改编,最主要的是要引导学生理解探究的内容要求、掌握探究的方法,即对比实验的方法;类比推理的方法等。4、研究试题讲评方法,提高课堂复习效益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精选练习,并加强检查,统一练习要求,及时全部批改,进行分析和重点讲评。最近各校课堂讲评试题较多,要提高课堂讲评的效益,一定要研究讲评的方法。试题讲评一要分析学生错误的原因,进行针对性的重点讲评;二要根据化学知识体系进行有点到面的串联式讲评,对知识进行归纳,挖掘规律,扫除学生的知识盲点;三要讲清命题者的意图,解题的思维方法,题型的变化特点,并进行有效的变式训练,提高学生的解题思维能力。加强解题的规范化要求和训练。5、回归课本,抓好基础知识可根据2006年化学考试说明的具体要求,引导学生分块有序地梳理课本知识,并进行整合应用。务必要求学生将课本从头至尾浏览一遍,这很重要。书中出现的实验、化学反应方程式都要掌握。让学生以平静的心态再次走进教科书。可以通过系统浏览、精彩回放等方式整体认识新教材。并认真反思自己对教材的知识脉络及主干知识把握的程度,查知识的缺漏,强化知识的记忆,进而融会贯通地掌握教材的重点、关键点及知识的联系点。通过教材回眸,绘制出心中的知识网络图。如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在整个教材的化学反应中是怎样体现了主干作用的;基本理论中各部分的关键知识是什么;各类有机化合物中“官能团”之间有什么衍变关系;每个实验(含演示实验、分组实验、实验习题)的目的、设计原理及操作要求是什么,尤其像“中和热的测定”、“金属的电化学腐蚀”等新增实验。请关注:体现新教材特色的科学素养教育(科学方法、科学态度、科学观等),如高中第一册教材“化学学习中的科学方法”、第三册第六单元“化学实验方案的设计”等内容;学习方法教育,如教材中提供的“讨论”栏目引导的认识事物的方法、比较的方法、类比的方法、阅读的方法等等;STS(社会、技术、科学)教育,如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新型电池、环境保护等等;研究性课题学习,改变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体验科学研究的方法。这些内容正是考试内容改革的重点之一,已逐步展现出来了。6、加强解题的规范化要求和训练。化学用语中出现错别字要扣分的,如“加成反应”写成“加层反应”,“苯”写成“笨”,“烯烃”写成“稀烃”;化学方程式不配平、漏写反应条件、“、”号不写、化学式写错均要扣分;化学用语书写错误也是造成无谓失分的重要原因。如写元素名称,有同学粗心写成符号,写离子方程式,则写成化学方程式,写结构简式,则写成化学式等。答计算题时,自作聪明,不要步骤,一步写出结果,如果结果对,算你走运,但也要扣分,若不对,就要全扣;有机物中原子之间的连接顺序经常被扣分,如NH2NH2写成,CHO与COH混用等。这些方面,一定要对学生强化要求,克服非智力因素造成的失分。长春中学期末考试化学试卷质量分析陆沾一、 总体情况2008年我校参加初中毕业与高中招生考试化学学科的考生共333人,平均分为56.06分,九(1)班参加考试人数为28人,平均分为25.6分;九(2)班参加考试人数为32人,平均分为28.6分;九(3)班参加考试人数为64人,平均分为40.56分;九(4)班参加考试人数为66人,平均分为45. 6分;九(5)班参加考试人数为71人,平均分为46.6分;九(6)班参加考试人数为28人,平均分为25.6分;九(7)班参加考试人数为32人,平均分为28.6分;九(8)班参加考试人数为32人,平均分为28.6分。一、 试题设计思路及安排1. 试题设计思路:依据新课程理念,把握中考性质新课程告诉我们: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课程应该体现启蒙性和基础性。一方面提供给学生未来发展所需要的最基础的化学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知识和科学方法分析和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使学生从化学的角度逐步认识自然与环境的关系,分析有关的社会现象。 目前的中考是学业水平评价与升学评价相结合,即考试结果作为学生是否达到义务教育阶段毕业标准的主要依据和普通高中学校招生录取的重要依据。据此,中考命题主要以学生发展为本,从学生实际状况出发,本着学什么考什么的原则,依据课程标准强调能力立意,关注科学探究。试题力求体现对学生化学学科素养的考查,体现化学课程标准对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基本要求。试题设计是以初中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载体,以科学素养为立意,对科学探究、身边化学物质、物质构成的奥秘、物质的化学变化、化学与社会发展五个一级主题进行全面考查,并将“三维”课程目标有机整合在真实的问题情境中,体现初中化学的基础性和教学目标的全面性,突出应用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试题素材和内涵中体现课程标准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要求。 2.试题结构和安排化学试卷分为第卷(选择题)和第卷(非选择题)两部分,选择题共14个小题,占42分,非选择题共8个小题,占58分。试题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0分钟。表四、化学卷题型及分值情况题型题数分值填空与选择题523实验与探究题223分析与计算题112合计858二、 卷面情况第卷分析 表五、化学第卷A B C D选择比例统计(%)选项1234567A2.330.130.4322.87.880.858.09B74.5396.820.9455.859.757.20.89C8.412.040.956.299.47.8889.73D14.630.9297.5414.7772.743.971.19选项891011121314A55.6716.369.0610.3266.957.0213.2B15.2714.147.0765.7711.0217.857.09C16.1217.1577.9110.258.8964.4415.55D12.3652.055.7413.512.9910.3162.92表六、化学第卷正答率统计表(%)题 数1234567正答率%74.5396.8297.5455.8572.7480.8589.73题 数891011121314正答率55.6752.0577.9165.7766.9564.4462.92第卷试题分析第卷为单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42分。全市平均得分30.41分,平均得分率为72.41%。总的看来,第卷主要考查教材中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理解和掌握程度,知识容量大,覆盖面广。试题难易比例适中,无偏、难、怪题,符合新课程标准,适合不同层次学生能力的考查。从得分率为72.41%来看,大部分学生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掌握较好。第1题是让学生识别身边千变万化的物质世界中哪些是物理变化,哪些是化学变化,是最基础的化学知识,难度较小,正答率为74.53%第2题是对初中化学基本实验操作技能的考查,对如图所示的四个实验,指出其中正确的一项。属常识性问题,难度较小。正答率为96.82%第3题是针对于水资源的保护与利用方面的一道考题,内容涉及节约用水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知识。也属于常识性问题,难度较小,正答率为97.54%第4题是考查原子结构示意图的掌握情况,正答率为55.85%,出错误的原因主要是对原子在化学变化中得失电子情况不求甚解,对原子结构示意图中的有关数字的意义分辨不清。有22.80%的学生选A,究其原因,对阴阳离子的概念含混不清。第5题是对化合价相关知识的考查,要求学生能根据元素化合价写出物质化学式。突出化合物中各元素化合价为零这一主导思想。这种类型的题有一定难度。历年来对这方面的知识均有考查,教学中应引起足够的重视。正答率为72.74%第6题是针对单质、化合物、分子性质几方面考查学生对概念定义掌握情况,涉及的知识面广,容易混淆。因此在教学中对概念定义务必让学生吃通吃透,正答率为80.85%。第7题是利用化学知识对棉织品、丝织品或合成纤维织品进行检验的一道考题,是较明显的理论联系实际的题型,主要考查学生对课本知识能否活学活用,正答率为89.73%。有8.09%的学生错选A(用手摸看光滑程度),是对课本知识缺少阅读,对知识点了解不够。第8题表面上是对诸多物质混合后水溶液颜色进行比较,实际上考查的内容主要针对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要求学生对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生成物的颜色、是否溶于水有足够的知识储备,让学生养成积累知识的好习惯。正答率仅为55.67%。第9题是如何用简单的方法鉴别酸(H2SO4)和碱(NaOH),是对酸碱通性这一知识点的考查,要求学生必须熟悉酸碱通性,会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同一问题,难度较大,正答率仅为52.05%。第10题是以一个含未知化学式X的化学方程式为载体,考查质量守恒定律和化学方程式书写方法的试题。此题考查的知识范围较广,如质量守恒定律的微观解释、化学方程式书写方法等诸方面的知识点,也是一道通常使用的测试题,正答率为77.91%,建议在教学中注重这种习题的训练。第11题是考查金属活动性顺序知识的一道试题,这部分内容是历年来考查的重点,也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内容,但每年的得分率都不高,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对金属活动顺序表的意义没有深刻领会,缺乏反复训练,做起来力不从心。此题正答率为65.77%。第12题对化学式意义进行了考查,是以双氧水(H2O2)作为载体的,从化学式意义、根据化学式的计算几方面进行检测,要求学生对这部分内容有全方位的了解。正答率为6695%。第题是包罗了许多知识面的测试题,对值、酸、碱、盐及其与金属的反应等问题作了提纲挈领式的考查,并且配有插图,要求学生不仅能读懂图,而且能通过图示解答具体的问题,是一道难度较大,要求较高的试题。正答率为64.44%。第14题是针对固体物质的溶解度的综合性考试题,要求学生不仅掌握溶解度概念,而且能通过溶解度曲线,判断物质在水溶液中的溶解情况,对学生的学习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难度较大。该题正答率为62.92%.有15.55%的同学选C,是对溶解度曲线表示的意义没有搞清楚。 第卷分析第卷包括二、三、四题,总分58分,抽样调查平均得分率为57.7%。第二题是填空与解答题,包括15、16、17、18、19五道小题,共23个填空,每空一分,共23分。本题采分点多,涉及的内容广,知识点分散,主要考查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及有关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等。 第15题考查生活中的化学知识,旨在引导学生将所学化学知识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觉得化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学习化学知识对人的发展来说是不可或缺的,是十分必要的。本题满分3分,平均得分2.39分,得分率为79.7%。 第16题考查学生对化学用语、物质组成、微观结构的有关知识,属基础知识。部分学生对宏观、微观概念不清晰,因此得分率不高,仅为56.7%。主要失分在:一是表达不准确,如“氧元素”写作“O元素”等;二是错别字很多,如“氧原子”写作“氧元子”等。 第17题以实验为基础,考查指示剂的变色情况、CO2 H2CO3 的化学性质、活性炭的性质。虽然内容简单,但测试出了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错误的类型主要有:、分不清指示剂的变色情况。、活性炭的吸附性不了解 、错别字较多 、语言描述不准确。 第18题极具针对性地对化学用语进行了考查。学生答题情况很差,反映出对化学用语这一重要知识面掌握不扎实。如:把“2个氯气分子”写成“(Cl2)2”;把“3个镁离子”写成“3Mg+2”;写化学方程式时物质的化学式写不对,不配平等。本题共3分,平均得分1.47分,得分率为49%。 第19题属开放性试题,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考查学生对生活中化学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这种类型的试题标准答案不唯一,学生可从不同角度回答问题,所以正确答案有多种,比较灵活。从答题情况看,失分的主要原因:一是表述不清,让评卷老师不知所云;二是卷面不整洁,别字多。本题共8分,平均得分6.23分,得分率为77.9%。 第20题是用图示的方法给出了单质、化合物间的转化关系,让学生沿着知识脉络逐步推断正确答案的一道测试题。要求学生在作答时能够思路清晰首尾相顾,灵活利用所学知识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