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案例五 环球电讯—光速致富,光速破产.docx_第1页
5案例五 环球电讯—光速致富,光速破产.docx_第2页
5案例五 环球电讯—光速致富,光速破产.docx_第3页
5案例五 环球电讯—光速致富,光速破产.docx_第4页
5案例五 环球电讯—光速致富,光速破产.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3世界十大投资经典败局案例五 环球电讯光速致富,光速破产 在过去的数年间,耀眼的渔笼罩着美国环球电讯公司(Global Crossing)以及其公司的创始人加里温尼克。毋庸置疑,昔日的环球电讯公司绝对是美国工业界最富有实力的公司之一。然而,当2002年1月28日,它向纽约破产法院申请破产保护时,一切都改变了,美国电信行业有史以来最大的破产案例,曾经的电信巨人形同一堆垃圾。历时5年,投资150亿美元,建立起全国高速互联网和电话线的美国环球电讯公司成立于1997年。总部设在美国百慕大地区的汉弥尔顿。在公司总裁温尼克的领导下,以史无前例的规模建造着全球光纤网络。连接美国与外界的光缆中有五分之一由环球电讯公司控制下的海底光纤网络提供。其全球网络建设连接了27个国家和地区的200多个主要城市,拥有光纤网络总长达161600公里,业务遍及美国、欧洲、亚洲,全球1000多家通讯公司、300多家因特网服务公司和万个企业是其客户。该公司曾在世纪90年代末领导全球高速通信网络建设风潮。但不幸的是,因全球电话和数据服务需求下降,宽带产品价格大幅下跌,环球电讯公司最终陷入了财政困境。在完成建设的同时,5年的经营不但没有赢利,反而亏损了约70亿美元。在破产申请书记载该公司资产有224.4亿美元,使得债务123.9亿美元。若以资产高低排名,环球电讯的破产名列全球破产史第四名,仅次于2002年安然破产案、1987年的德士古破产案以及1988年美洲金融公司破产案。跨国电信巨头轰然倒地,成为全球电信行业待续不景气的第一件“祭品”。一、温尼克的发迹史加里温尼克创办了环球电讯,他同时也是公司最大的股东。温尼克在投资界一向被认为是个机会主义者,他曾是20世纪80年代“垃圾债券大王”米尔肯的得力助手,米尔肯入狱后才另起炉灶。温尼克有做电信的天份。在上个世纪80年代,温尼克在Drexel Burnham Lambert有名的“X”形办公桌后磨炼了那种以冷静的口吻给人以热血沸腾的计划的才能,在Drexel Burnham Lambert,迈克尔米尔肯和垃圾股票重塑了公司的形象。在温尼克开始投资美国著名通讯公司MCI前身早期,1985他离开Drexel Burnham Lambert开始了自己的独立合伙人的事业,但是同Drexel Burnham Lambert还保持着密切的关系。后来的买卖都不是太成功,包括一个夭折的准备收购Western Union的买卖,尽管这笔生意是有利可图的。在后来Drexel Burnham Lambert垮台的调查中,他同米尔肯的关系也逐渐破裂,他的投资公司太平洋公司在贝弗利山庄一直是个小角色。温尼克很早也很偶然同电信结缘。他的童年是在纽约长岛度过的,AT&T财政官克拉伦斯麦凯的一栋别墅就在他家附近。在投入1500万美元给第一条价值7500万美元的海底电缆之前,温尼克看到了一盘关于如何铺设海底电缆的录像带,他深受鼓舞,于是花费了12000美元制作了第二盘录像带向同样有陌生感的投资者推荐。在1996年圣诞节来临前夕,命运之神开始敲门。温尼克鼓励他的一个合伙人戴维德李去和AT&T讨论可能合作的生意。温尼克说,我知道当时他们正是一团糟,我想也许董事会上能有一些奇思妙想会成为很好的机会。李返回时带来了一个惊人消息,AT&T支持建一个连接美国和欧洲的海底电缆,大约耗资7.5亿美元,如果温尼克和其他合伙人可以筹措到这么多现金,那么,机会就在面前。温尼克的第一个反应就是他疯了。但是他又突然意识到这是一个机遇,因为海底电缆容量已经进入瓶颈状态,而且对一个40年处于低潮的行业,显然突破会带来一系列更多好处。宽带业务在跨越国界时已经变得惊人地官僚化,尽管近几年因为全球放松管制,光纤容量的巨大增长和互联网发展带来的跨大陆通信需求增加,情况已经有所变化。以前建成的10条跨大西洋电话电缆是一群电信公司经过艰苦的讨价还价的结果,绝大多数是垄断经营,这样可以确保购买建成的电缆的全部容量。1996年,又有75家公司都有着关于费用、容量和铺设权利的不同算盘,环球电讯的总裁戴维德李因此说,这是一桩和“联合国”做的生意。当然,作为承担销售的一个群体的一部分,还是有实际好处的。但除了好处之外,这是一个有风险的生意。加拿大皇家商业银行的银行家,曾在环球电讯的资金注入中扮演重要角色的迪恩科勒说,他们建起了电缆,顾客一定会来吗?温尼克很快认识到他和AT&T对这桩生意有着相同的兴趣,他想大把大把赚钱,AT&T想出售他的海底电缆铺设业务,如果能够展示一下公司是有收入的将会很好,而这样就要求找到一个顾客。所以当AT&T想卖掉的一个水下电缆公司并需要买方做出快速反应时,温尼克最早筹到了钱。像许多90年代的财富工厂一样,环球电讯是一个有各种潜在风险的网络游戏,它也是一个到处都是聪明人的地方,能够对一个好的思想迅速做出反应,但和绝大多数思想价值大于产品价值的互联网游戏不一样的是,环球电讯有收入,甚至在运营的第一年有赢利,但这里要说的赢利是在把1390万美元(以股票的形式)一次性支付给温尼克和他的朋友之前。温尼克在无眠夜里大汗淋漓,他发现自己闯入了一个孤岛世界,他一点都不懂这个业务。温尼克说,在他第一次同电信商们讨论时,一个欧洲电信业的巨人总裁对他说,我们不需要你。更坏的是,他的准顾客也有足够的能力干掉他。AT&T和英国通信公司可以在下个月建起一条电缆,你就可以阅读到宪章(指破产法律)的故事了。但这种可怕情形出现的前提是,它必须像温尼克的速度一样快。到1997年3月,仅仅是生意谈成三个月后,他和他的团队就筹集到了全部的7.5亿美元,电缆在14个月内建成,只用了1996年75家公司建起的电缆一半的时间,这就使得他有足够的资本和对手打价格大战。关键时刻在1997年10月来临,温尼克在纽约东海岸的Marriott召集诸多行业总裁宣布价格。当时的市价是一圈2000万美元,一个线圈足以支持在每秒处理155兆位的信息,温尼克说他只要价800万美元。如果你想知道这个数字到底意味着什么,到底这个价格有多便宜,就做一道简单的数学题:每个线圈同时处理2400个谈话,在纽约和伦敦之间运营一个语音线圈的花费是3300美元。把线圈打开,24小时运转,一个小时电话收费38美分,一年这条线路可以支付自己的费用。查一下自己的国际电信账单,你打到英国去的每分钟电话费几乎都超过1美分,当然电信公司学要支付垄断运营商两端的切换费用和加入电缆费。但这道数学题可以告诉你在有线世界远距离通话有多大的降价空间。Marriott会议仅仅是一个序曲,环球电讯甚至至今没有起草销售合同,出席者当场在附近一个房间排成队,要求购买容量权。“我当时应该怎么做?”温尼克说,“回家我拥有7.35亿美元,没有合同这些生意也要做,我们最后鼓足了勇气。”他给公司律师打电话,他说:“我咨询了10个律师,20个合伙人,弄出了一些类似合同的东西。”这次会议的结果,环球电讯收回了接近一半的投资,但还只是仅仅不到10%的容量被卖出。温尼克就在那时知道一切开始运营了,他说:“他们开始购买,我开始做梦。”在一个满是顾客的房间里,温尼克背对着人群,把一张纸贴上墙上,描绘了使用新的电话电缆世界草图,那张草图后来成为公司的战略计划。想像这个数字:温尼克要了一个惊人的低价,但还是他成本的4倍。年终他们又宣布一个新的电缆项目开工,是从纽约到维京群岛。随后,一条沿着西海岸通过巴拿马到圣克鲁瓦的电缆也开始建设,然后是跨太平洋电缆、欧洲的一个陆地电缆、拉美的电缆,又是一条跨大西洋电缆,公司开始在运气的基础上成为一个真正的跨国公司。温尼克也许成为这个行业的新贵,但他发现这个行业在几十年的禁锢后,开始青睐后来者。每年,新的光纤可以传载的信息数量是以前的两倍,而且这种可能性看不到尽头。资金原本就不充足,建成的电缆提供者惊恐地发现他们的海底电缆在迅速贬值。温尼克理解这一切,他还懂更多的东西:传统的定价体系,全球远距离通信业的价格并不反映技术的实际。一旦系统到位,从纽约打到尼斯并不比纽约打到纽瓦克多花多少钱。也许下一步需要外来者解决这个问题,Wizened电信公司的专家们知道电话就像是坐火车的乘客,他们被许多垄断的运营者愚弄,每个人都加上自己的费用。温尼克认为肯定有一天这种无效性将会暴露出来,而且将会穿越国界。一旦你拥有无拘无束的网络,优惠的价格不再仅仅是有竞争力的,它可以推动商业增长,电话业务,用经济属性来讲,是高度价格弹性的。ITXC的总裁埃佛林说:“还从来没有过跨大洲宽带不会立即塞满的。”除了价格,还有法律问题。Metcalfes Law 认为,互联网的有用性随着连接在它上面的人数而成几何级数增长,一个连接了100万PC的互联网相当于一个基数,连接了1000万的就是这个基数的100倍。为了能够迅速领先,温尼克聚集了一大批大腕级人物,他们在一年时间里迅速致富。斯凯伦1998年4月从摩托罗拉三个最重要的位置之一退出,到环球电讯做总裁。詹姆斯戈顿是一家大公司的合伙人,他接到温尼克的电话,很快成为总顾问,并且和丹考斯一起做首席财务官。还有托马斯凯西,一个猎头公司找到了罗伯特安南泽塔,他创立了Teleport,在1998年以120亿美元的价格卖给了AT&T,并且成为AT&T的一个首席运营官。1999年2月的一个周末,安南泽塔和温尼克会谈后,成为环球电讯的新总裁。安南泽塔也喜欢以光子的速度工作,上任17天,决定要购买Frontier。安南泽塔打算迅速超越把整个容量便宜地卖给其他运营商的阶段,他不仅仅是想要美分,他想要的是10倍的财富,这意味他要把AT&T和英国电信的黄油面包市场分一块。“我们已经有了两年的基础,而且我们的脚步会越来越快。”在1999年安南泽塔曾吹嘘说。环球电讯公司是全球首家私营的海缆业者,自行筹资在全球布建海缆,提供国际主要城市点对点的通讯服务。温尼克以“一个地球,一个网络”的企业目标,全速拓展环球电讯公司。在1999年全球电讯及互联网投资热潮下,公司高峰时市值曾一度高达800亿美元。环球电讯曾吸引了许多商界和政界的知名人士成为它的投资人,包括美国民主党全国委员会主席麦克奥利弗(TerryMeAuliffe)(已经出售所持有的股票)以及美国前总统乔治布什。老布什1999年在东京向环球电讯客户发布一次演讲,获得该公司价值8万美元的股票。其他投资人还包括纽约的Tisch家族,阿科石油公司的前任董事会主席库克及美国共和党的一位著名筹款人。二、以光速致富环球电讯公司是一家专门向业务提供商出售宽带的全球网络公司,最早是依靠建设海缆系统发展起来的。成立之初,环球电讯的目的是建设、运营世界上第一个独立的综合全球网络系统,以满足电信业对高可靠性、高质量海底传输容量的需求。这一时期,公司的主要业务是为电信业务提供商出售宽带,被称为“运营公司的运营公司”。环球电讯与Cable&Wireless签署了1亿美元的合同,向其提供欧洲地区建网使用的“暗光纤”。在欧洲,德国电信、Telia&AB、Swisscom等长途公司都是环球电讯的用户。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环球电讯在建设网络时采用最先进的技术,包括DWDM和自愈环结构。性能良好、具有大量宽带的网络可以根据用户需要提供宽带,随时升级网络,这就避免了运营公司预测容量需求的不确定性,节约了大量建设基础设施的成本;其次,环球电讯建立了完善的服务体系,在网络上推出了一站购齐(one-stop shopping)业务,其网络运行中心和客户服务中心24小时不间断地监测网络性能,接收用户需求;另外,环球电讯为用户提供了极有竞争力的价格,同时,多种价格等级保证了用户最大的购买灵活性。所有这些,使环球电讯在短短的时间内得到了巨大的发展,到1999年2月,环球电讯已经签订了10.52亿美元的宽带合同,1999年第一季度,公司总销售额1.78亿美元、业务收益9500万美元。温尼克所持有的电讯股份市值亦水涨船高,暴升至50多亿美元,并因此名列福布斯1999年富豪榜68位。而1999年4月这期福布斯的封面故事便以他为主角,标题是以光速致富,报道说他是美国历史上用最短时间成为亿万富翁的人。温尼克最早一笔横财是在1999年6月得到的。一个地区性的贝尔公司US West答应把自己出售给环球电讯,后来因为奎斯特电信公司要收购它,它便违约退出最初交易。作为惩罚,US West被要求以高于市场价的价格购买环球10%的股票。当时持有1亿股票特卖权的温尼克,以62.75美元的价格出售了他5.6%的股票,他因此赚了3.5亿美元。1999年,环球电讯的市值是200亿美元。如果它如期将美国第五大长途电信公司Frontier并购,这个数字将变成300亿美元。1999年9月,环球电讯成功完成了对Frontier的收购,从而迈出了走向电信巨头的第一步。只有两年历史的环球电讯电信公司,在1999年2月之前,并不引人注目。直到环球电讯任命AT&T的经理Robert Annunziata为公司的CEO以后,公司承诺将花费500亿美元的股票和现金用于升级网络和建设用户基础设施,以抗衡AT&T、MCI、WorldCom和Sprint等电信巨头。Annunziata第一个大的行动是在1999年3月17日宣布斥资112亿美元购买全美第五长途电信公司Frontier。Frontier是美国在Internet业务和综合通信方面领先的一家电信公司,拥有16000英里的光纤网络。两家公司合并后,产生了全球第一个基于IP的光纤网络,可以为用户提供互联网、数据、长途电话、本地电话、会议电视等全球综合业务。该网络全长达71000路由英里,超过100万光纤英里,为世界范围内19个国家的159个城市提供高速的宽带连接。这次合并,在环球电讯的全球网络中增加了北美部分,使其在美国本土站稳了脚跟,从而有了强大的基础去实现在欧洲、日本、中北美地区建设IP光纤网的发展战略。两家公司具有一定的互补性,合并后能够更好地满足对宽带的大量需求,处理互联网、数据、语音和图像的传输。Frontier的加入,标志着环球电讯启动了住宅和商业用户提供全球零售业务的策略。面对着价值4500亿美元的巨大市场,环球电讯和Frontier将在网络合并、业务综合、支持系统统一方面进行一系列的工作,新公司在全球互联网业务中将占据领先地位。环球电讯最想做的就是完善它刚具雏形的海底光纤电缆,同全球的电信巨人一拼高低。在当时仅有一条电缆的基础上,两年内建成71000英里的高速度光纤,连接19个国家的159个城市,占领世界电信市场85%的份额。这些网络分布在欧洲、日本和美国,它们将同Frontier的20000英里的地下电缆相连接。1999年5月17日,环球电讯宣布将与US West进行价值370亿美元的合并,此举又会在环球电讯的全球网络中增加贝尔公司的本地网络,包括美国中西部14个州的2500万用户。合并后的公司将拥有115000路由英里、超过280万光纤英里的网络,连接全球19个国家的185个主要城市。该网络将是一个面向未来的以数据通信为中心的网络,能够通过统一的无缝网络为用户提供本地、长途和互联网接入业务。环球电讯与US West合并后,新公司仍叫环球电讯,总部设在纽约,合并工作计划2000年下半年完成。两家公司宣称此次交易是“公平的合并”,其股份各占50%,22名董事会成员由双方各出10名,加上共同指定的2名成员组成,合并后公司的CEO由两家公司的CEO共同担任。根据1998年的统计数据,环球电讯、Frontier和US West三家公司的总销售额为150亿美元,业务收益62亿美元,员工总数63000人。有关分析指出,此次环球电讯和US West合并后的综合年收入为170亿美元,市场价值高达750亿美元,将成为美国最大电话公司AT&T和WorldCom名副其实的主要竞争对手之一。目前,用户对电信公司的要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多,但是没有一家公司能够具备所有的优势条件。环球电讯和US West的合并是优势互补,一家技术先进、用户较少;另一家技术相对落后、拥有大量用户。通过合并,公司在规模和业务范围上充分地满足了全球竞争的需求。US West曾被嘲弄地称为“羊和牛”的运营者,因为其运营范围绝大部分在乡村,在开展先进业务,包括应用主机、分布式高速缓存器、专门的数据业务等方面远远落后于其他运营者。但US West同样有其优势,它是美国最大的高速DSL业务的提供者,拥有超过40个城市的35000用户。在整个服务范围内为超过600万家庭和商业用户铺设了配线和接入复用器。环球电讯的CEO Annunziata预测2000年底新公司将有10万DSL用户。另外,原Frontier的基于IP的DWDM网络能够支持OC-192的高速传输,可以方便地将US West的业务选路到环球电讯的全球通信网络中。原Frontier的Global Center单元可以为小型和中型用户提供Web主机和应用主机业务。环球电讯正在建设一系列价值数百万美元的数据中心,希望将主机业务推广到全球。对于US West来说,这是一项极具市场潜力的业务,根据公司的业务情况,计划建立12个主机和发布中心,届时公司将成为全球最大的主机业务提供者之一,估计主机市场每年的增长率超过100%。虽然环球电讯与US West的合并有很多优势,但是电信市场瞬息万变。就在US West决定接受购并的时候,半路上杀出个“程咬金”,美国另一家新兴的长途公司Qwest横刀夺爱,决定出巨资竞争购买US West。US West的董事会分别与环球电讯和Qwest接触,以求找到更适合今后发展的合作伙伴,卖到更好的价钱。这次在IT业引起了极大轰动的公司购并风波虽然最终以环球电讯撤回对US West的购并为结局,但环球电讯却让AT&T、MCI、Sprint等电信巨头不得不侧目以视。环球电讯公司以光速致富源于其独到的发展策略。首先是其市场策略。通过对环球电讯与US West、Frontier合并的分析,可以看到环球电讯走了一条与WorldCom极其相似的发展道路。与MCI合并后的MCI WorldCom公司已经成为美国第二大电信公司,占据了互联网市场第一的位置,1999年10月6日,MCI WorldCom又同排名第三的Sprint公司宣布了1290亿美元的合并计划。环球电讯并非是唯一一个想赶超AT&T和WorldCom的公司,包括Qwest和Level,三家都制定了相应的发展策略,但他们选择了建设网络的道路,而不是购买网络。环球电讯极具魄力的一系列合并计划使自己在短时间内迅速成长起来,真正能够与AT&T和WorldCom相抗衡。1999年10月6日,MCI WorldCom和Sprint宣布合并,但为了得到管制机构的批准需要卖掉一些业务部门。10月7日,环球电讯的领导人表示愿意购买这些部门,特别是互联网和数据业务部。10月8日,决心进军美国的德国电信在未能购买到Sprint公司后,它表示有兴趣与环球电讯公司合并。仅此两天,其股票价格就上涨了28个百分点,成为市场上最活跃的一支股票。另外是技术策略。环球电讯建设全球网络的进程将有助于同MCI WorldComSprint竞争,目前它已经拥有了13000英里的北美光纤网(以前是Frontier的网络),计划到年底完成新铺设的7000英里美国东南部光纤网、13个欧洲城市网、日本东京到名古屋到大阪的1000英里光纤网络。而且,环球电讯收购英国Racal电信后,拥有Racal电信在英国的7300路由英里光纤、OC48DWDM核心网、SDH本地接入网、350 POPS、20个ATM交换机、4个AXE10语音交换机和英国最大的X25网。环球电讯正积极推进其IP over DWDM网络的发展。1999年11月,环球电讯进行了IP over DWDM的现场测试,该测试在芝加哥和克利夫兰间进行,使用的是Pirelli公司的混合波超密集波分复用光纤传输系统和朗讯科技NX6400多太比特交换路由器。朗讯科技NX6400交换路由器计划1999年底投入商用。环球电讯计划到2000年一季度完成IP over DWDM网络升级,上半年全面投入商用。值得一提的还有其业务策略。以前,环球电讯被称为“运营者的运营者”,主要向电信业务运营者提供宽带租用和销售业务。现在其调整了业务策略,不但面向运营者而且将面向住宅和商业用户,提供全球零售业务,提供更多的增值业务。三、空芯光纤梦一个又一个公司梦想着用跨洲跨海的光纤电缆传输网络数据和电话来迅速致富,但顾客飞奔而至充满光纤高速路的情况并没有出现。空线太多了。环球电讯1999年唯一在运营的是由AT&T建起的跨大西洋电缆。8根玻璃光束不及一根头发粗,放在一个软管里,从纽约的布鲁克林穿越大西洋底到达英国,经过德国,又返回(这个线圈信息提供即时备份)。这些光缆可以传载10条以前电话电缆传载的信息。先锋顾问公司的分析家鲁迪说,这些光缆每秒运行的容量足以在一小时左右传送所有国会图书馆的打印信息。尽管它是一个惊人的革新,但其效益却几乎微不足道。技术专家乔治吉尔德说整个20世纪90年代,在美国本土的主干线容量增长了2000倍,但海底仅是42倍。虽然欧洲和亚洲的互联网使用率在迅速上升,国际网上交通在膨胀。撕开会计的美丽面纱,你就会发现环球电讯在一年左右筹集到7500万美元,其中绝大多数是负债资金。把它投入到了建设中去而且不断追加投入,但仅仅卖出其中一部分。接着它又投资45亿美元在类似的工程上。这些钱以很好的理由被扔到了地球上最大的无底洞海洋里,已经有几百条电缆躺在那里,他们都是在准备长期使用的基础上建成的,但被证明使用率可笑的低。环球电讯一度十分伟大的想法运营商买卖纤维网络未来的登录权以满足预期的客户需要变成了以自己奇特的方式记账满足自己的相互交换。2002年1月28日,环球电讯正式申请破产保护。破产申请宣布的第二天,洛杉矶时报说有一封告密信件,它来自环球电讯前财务副总裁罗伊奥少弗森,他在2001年8月给公司其他的的高级助理写信说,公司在民奎斯特等公司的交易中不适当地夸大了销售收入。此信的内容由奥洛弗森的律师布莱恩莱萨特公之于众。据奥洛弗森的说法,环球电讯与奎斯特电讯公司在去年头两个季度交换了1亿美元的容量。奎斯特本来是和环球电讯一样的长途网络运营商,它在1999年用它飙升的股票购买了贝尔公司的地区性公司“美国西部”,从而转变成一家重要的本地电话公司。虽然环球电讯与奎斯特使用的是同一家会计事务所安达信(安达信因为安然破产案正接受调查),但是记账方面却不一样。莱萨特说,在一些交易中,环球电讯和它的交易方互相签发同等金额的支票,使彼此可以利用这一过程增加收入。在其他的交易中可能没有现金过手。环球电讯的发言人说:“这在电讯行业很平常,运营上互相购买容量,为的是在别人有线路或是容量的地区为自己的客户提供服务。这就是我们和奎斯特的关系。”环球电讯说奥洛弗森想从公司捞钱,莱萨特则反驳说,公司正在对自己的客户进行“诽谤运动”。环球电讯确认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已要求公司提供与奥洛弗森投诉有关的文件。2002年2月11日,对环球电讯的调查范围扩大,奎斯特公司说它已经收到了证券交易委员会的调查传票。“我们正在配合对环球电讯的调查,而不是针对我们的调查。”奎斯特发言人说,“我们认为我们在这些交易中是清白的。”事实上,奎斯特在近几个月已经因为对这些交易的使用而接受金融分析师的详细调查,奎斯特公司证券交易委员会的调查要求后,其股票下跌了2.5%,降至9.36美元。在欧洲,英国的电缆及无线公司,荷兰的KPNQWest也受到同样压力,投资者质疑他们使用交换交易来显示收入,但是事实上几乎没有现金产生。一家容量交易中介公司的总经理霍华德赫尔姆说:“没有哪个行业能如此有效地演示如此有创造性的破坏。”他指的是没有几个行业电讯业一样变化如此之快,混乱如此之多。普通投资者不可能知道,2000年6月5日证券交易委员会开始检查环球电讯的账本,当时它的潜力似乎像互联网一样没有限量。证券交易委员会担心的是,环球电讯是如何为容量交换记账的,以及审计者安达信的独立性。证券交易委员会拒绝对它以前和现在的审查做出评论。但是针对它的沉默,以及通过信息自由法案而获得的公司与委员会之间的往来快,普利茅斯的一家私人调查公司提出了一连串问题,自由使用长期容量销售是否鼓励了一个活跃的交换市场的形成?证券交易委员会是否泰然接受了环球电讯对会计独立的主张?最难回答的可能是:正受虚假交易和会计方式怀疑而备受折磨的电讯行业如何通用自我纠正?环球电讯不久前聘用在安达信负责其审计的经理约瑟夫佩罗尼担任它的财务副总裁。事实上佩罗尼在受聘之前,曾于1999年2月10日与他人为公司合写了一份两页的备忘录。佩罗尼在备忘录中建议,保持合同有60天间隔,很明显是在避免人们怀疑这些交易只是在帮助合同双方达到季度财务目标。他还要求双方分开提交现金款,明显是在制造有效交易的外表。在2000年7月20日对证券交易委员会调查的回复中,环球电讯明确表示,它的会计方法得到了安达信的接受。环球电讯还说,长期租用的基础“条款66”是一条从固定资产销售中确认利润或损失的规定,是由金融会计标准委员会制定的。证券交易委员会显然对环球电讯长期租用容量的做法放了行,这种做法最终发展成它在2000年和2001年与奎斯特和其他公司进行交换的基础。环球电讯继续拒绝承认自己犯了错误。那些出现问题的交易的基础是电信业长期以来使用的一种合法的做法,即国际线路运输销售,它意味着在一家电讯公司的网络上使用一定宽带的不能取消的权利。例如,甲公司拥有西雅图到芝加哥的网络,乙公司在这两个城市拥有想要联系的客户。甲公司可能会卖给乙公司25年、622兆西雅图到芝加哥的线路使用权。这意味着乙公司可以在此线路上传输每秒622兆字节的数字信息,乙公司因此可能会给甲公司填一张1亿美元的支票。甲公司现在要从两种会计方式中选择,两种都是合法的。比较保守的是将这1亿美元逐年记入收入。如果合同期是25年,公司每年应该记入400万美元的收入,或是每季100万美元。大多数著名的电讯公司如AT&T,使用比较保守的做法。比较激进的方法是将1亿美元一次性入账。在某种情况下,这种方法依然符合“普遍接受的会计准则”,然而,它却是普遍避免的。事实上,奎斯特似乎是唯一使用它的大公司。根据奥洛弗森的声明,环球电讯基本上想同时使用两种方法,基本不有遵守它自己的原则,并有可能误导投资者。而崩溃是由市场力量发挥作用的必然结果。当宽带的实时价格下跌了90%,而且肯定会继续跌的时候,运营商进行长期租用就没有经济意义了。5年前这种复杂的情况在电讯业还是不寻常的,那里传统的大公司如AT&T、英国电信和荷兰电信公司占据着市场。美国铁路历史经常被拿来与年轻的光纤系统相比。一些光纤运营商,比如奎斯特在开始时甚至沿着铁路线铺设光纤。现在的人们几乎忘了,铁路公司在美国内战后的繁荣中迅猛发展。结果是出现大规模的财务崩溃,被称作1873年恐慌。很多小投资者被联合太平洋铁路公司的行为所,它像环球电讯一样在它的时代扩展了公司行为的界限。但是,就像光纤时代真正的信徒所指出的那样,最终所有空置的铁路容量都被吸收了。四、打捞沉船的波澜自从创办以来,环球电讯就从未实现过年度赢利。其拥有224亿美元的资产和124亿美元的债务,这使它成为有史以来申请破产保护的规模最大的一家电信企业。该公司的规模相当于安然公司的一半左右,而后者是美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破产企业。和安然一样,环球电讯也把它的未来建立在市场对高速(宽带)数据传输的巨大需求上。安然试图建立一个用来交易宽带容量的市场,但没能成功。环球电讯则试图通过直接向电话和互联网服务提供商以及大型跨国企业出售通信容量来获利,同样惨遭失败。成立于1997年的环球电讯在过去五年的运营中一共亏损了大约70亿美元,通过一连串代价高昂的并购以及迅速铺设海底和跨洲光纤电缆发展壮大起来。在该公司去年年底宣布将裁减3200名员工,把资本支出从40亿美元降低到12.5亿美元之际,投资者已经对环球电讯的发展战略丧失了信心。2002年2月4日,两家来自亚洲的企业中国香港李嘉诚旗下的和记共同埔集团和新加坡名列第三的电话公司STT(Singapore Technologies Telemedia Pte.Ltd.)表示,它们将共同出资7.5亿美元,取得环球电讯的控制权,注资全部以现金支付,部分用作偿还环球电讯所欠银行债务,部分作为营运资金。法庭最迟在当年8月底前决定是否通过重组方案。这一股权转让交易能否获得成功,将取决于环球电讯能否说服债权人和债券持有人接受它提出的破产计划。此外,环球电讯的首席执行官莱格尔在接受彩旗时表示,管理层可能会考虑争夺该公司的控制权。他同时指出,和记黄埔及STT的注资,可令集团的财务状况更健全,重组完成后相信可成为提供全球网络的领导者。由于能否和债权人就破产计划达成一致还无法确定,有人担心等待环球电讯的命运可能是彻底消失,而不是一次平衡的重组。为了免遭清盘厄运,最近申请破产保护的电信企业大都把旗下的资产卖给出价最高的买主。要想这样做,环球电讯就必须说服包括J.P.、摩根大通、美林和花旗集团等在内的20多位债权人,支持它提出的重组计划。环球电讯还需要吸引债券持有人支持它的重组计划。不过,现在还不清楚该公司将向债券持有人提出什么条件。据透露,和记黄埔和STT将分别获得环球电讯30%以上的股权,这也意味着它们对该公司的估价在12.5亿美元左右。破产将使股权投资者消失,使环球电讯可以把其40%的股权分配给债券持有人。此外,债券持有人预计还将获得一些现金补偿。债权银行对环球电讯还算仁慈,同意放弃该公司拖欠贷款的罚金。不过不清楚债权银行是否会有意收购环球电讯的企业继续采用这种政策。环球电讯在宣布可能被和记黄埔和新加坡科技收购的消息时暗示,它将把环球电讯亚洲公司的控制权交给这两家亚洲企业。环球电讯在亚洲、拉美和欧洲的网络资产价值,被认为要高于它在北美建立的网络,因为北美市场的竞争要更为激烈。被外国企业收购可能遇到的一个潜在问题是可能遭到美国行政管理机构的反对。美国国防部因此宣布延迟授予一笔可观军事合同的时间,这是一笔价值4.5亿美元的合同,国防部将根据合同通过最快的网络服务把全国各实验室及研究中心联在一起。国防部情报处原本想于1月末宣布这笔合同的赢家,但因为环球电讯的破产不得不推迟宣布,环球电讯也是合同竞标公司之一。环球电讯本来于2001年7月得到了这个合同,但遭到了来自竞争对手的抗议,包括AT&T、奎斯特、Sprint和WorldCom。他们向国际部官员提议推迟做出决定,因为他们认为环球电讯没有必需的技术能力,并且环球电讯只基于百慕大,应被宣布为不合格。据透露,这个合同将涉及大量军事机密信息的传送,很难期望政府会同意把合同交给可能会处在境外舆论的控制下的一个公司。失去这个合同将是对环球电讯的另一打击,环球电讯的客户中已经有不少政府组织,如五角大楼、工程特种兵部队和国务院。为了和军事组织建立紧密联系,环球电讯上年让克林顿政府的国际部长科恩进入董事局。另一个问题来自其他股东。几位大股东的代表说,他们并不是很关心所谓的会计欺诈,他们更关心的是公司的重组计划。在环球电讯宣布请求破产保护同一天宣布的重组计划中,持有80亿美元的债主们银行、债券持有人和贸易债权人只能得到3亿美元的现金、8亿美元的新债权以及公司余下的股份。环球电讯目前的股东将一无所获。“会计制度并不是黑白分明的,它是灰色的。”投资顾问大卫墨索儒奥说。他代表着50多位持有60万股的股东,对他来说真正的问题“开始于管理层要用7.5亿美元的价格卖出2.20亿美元的资产,股东们被涮了”。旧金山的律师罗伯特吉加简代表3位股东起诉环球电讯的高级管理层,说他们“违背受托人的责任”,没有为投资人寻求价格更好的机会。其他7位集体诉讼不是提出与奥洛弗森同样的会计问题,就是声称经理们在误导投资者的同时从股票交易中渔利。不过吉加简将他的起诉与其他的区别开来。“我们不是在抱怨在开放市场中出现的骗局,”他说,“我们在抱怨股东们什么也没有得到。”证券持有人同样对重组计划不满。代表一些证券持有人的纽约律师说,他们将在破产法庭上要求更大的支持,“公司没有和我们商量就宣布破产,我们有理由感到失望”。代表证券持有人进行谈判的金融顾问说,投资者有可能得到更多的钱。在另一起电讯公司破产案中,证券持有人开始只得到了5.6亿美元和14%的优先股,谈判成功后,他们得到了6.7亿美元现金和1.75亿美元的优先股,另外还可以购买公司6%的股权。在另一个电信公司科瓦德公司的破产案中,普通股东得到重组公司80%多的股票。环球电讯为它的重组方案辩护,“环球电讯有责任考虑来自其他投资人的建议。最后的协议需要额外的协商,并需由法庭和所有适当的法规机构批准”。环球电讯似乎已准备好对投资者摆出一个更温和的姿态。李嘉诚的动机,部分是为了保护自己的投资。他旗下的和记黄埔通过一家可兑换债券公司给环球电讯投入了4亿美元,环球电讯的破产将使得和记黄埔血本无归。但是李嘉诚将迅速脱手环球电讯还是长期持有会是一个疑问。和记黄埔利用互联网公司tom.tom在中国大陆和台湾地区收购了大量的广告公司、报纸和杂志,同时在亚洲、欧洲和大洋洲发展第二代移动电话业务,下一个投资焦点是第三代通信3G业务。分析家指出重组后的环球电讯将成为全球固定网络通信业务强大的竞争者,最终会赢利。但是观察家还是怀疑和记黄埔与STT的合作出手是否是一个长期的策略。因为和记黄埔的焦点集中在3G和移动通信网络,环球电讯的业务无疑与这个战略相违,和记黄埔买入后迅速出手也是一个最合理的推测。环球电讯破产之时正是宽带接入服务对客户的普及率极为不足的时期。根据美国联邦电信委员会的数据:只有不足10%的美国家庭注册了宽带接入服务,尽管它有8100万家庭光缆和5150万家庭的电话线容量,只有6%的中小型企业注册了宽带接入服务。而美国商业部最新公布的报告就显得更加惊人:美国家庭2001年使用互联网的数量首次超过50%,比2000年提高了26%。上网的美国人虽然比以前多,宽带依然不能在美国家庭和中小企业中得到足够的用户。同时宽带失败者的名单越来越长,环球电讯旁边是NextWave,它地无线计划流产了;MobileStar是另一出无线闹剧;破产的ExciteHome。还有其他很多,包括OmniSky、Yada。TechNet是一家位于硅谷的游说集团,成员包括思科、英特尔、微软、3Com等,它曾向政府请求帮助宽带的虚弱。与TechNet关联的硅谷Ayn Rand Fan Club俱乐部2002年1月15日要求布什政府定下一个目标,到2010年让每秒100兆的宽带进入1000万个家庭和企业,还希望政府能为消费者和小企业提供税收优惠以刺激宽带使用。“总的来说,人们还没有接纳宽带,因为它的技术并不是很出色。” TechNet人执行副总裁康妮科瑞尔说,“改进的余地还很大。”舆论如何,难怪消费者并不着急为宽带每月掏出45美元。然而,美国参议院多数党领袖达施尔在一份声明中说:“我赞赏技术网络公司为把宽带带给所有美国人所做的努力。我同意技术网络公司的目标,把宽带普及得和现在的电话一样。我期望与他们一起工作,讨论如何更好地完成这个目标。”为什么宽带对华盛顿如此有吸引力?根据布鲁克林学院的一份研究,如果美国的每个家庭都使用宽带,能带来5000亿美元生意。即便只有50%采用,也有1400亿美元。但是无论多美妙,但它却没有用。TechNet提出了解决部分问题的方案(比如法规,鼓励“最后一公里”发展,开放频率,将宽带引入郊区),但它完全忽视了更大的问题:宽带缺乏吸引人的内容,从而缺乏消费需求。Jupiter Media Metrix公司的报告显示,所有拨号上网和宽带用户用得最多的依然是电子邮件。除非你固定和朋友交换影片文件,拨号上网足以处理电子邮件。同时,宽带服务的费用是拨号的两倍。对很多消费者来说,成本/收益比并没有增加。最后,宽带安装的恐怖故事到处都是特别是DSL服务。面对这么多的障碍,并不奇怪宽带的增长在上一个季度放缓了;2001年 第一季度的增长率是27%,而2001年第三季度是13%。TechNet所设想的宽带应用是什么?科瑞尔提到了Napster。“那是真正的动力,”她说,“当它关闭的时候,你对宽带的兴趣减少了。” Napster的确是宽带世界中第一个真正受欢迎的应用程序它的吸引力足够平衡升级到宽带所产生的费用。但是美国唱片业对Napster进行了法律阉割,也说明了宽带对好莱坞的影响力有多大。消费者希望下载音乐和电影,TechNet在Napster问题上的沉默令斯坦福大学法律教授拉尔夫雷斯很失望。“目前版权法律条款是宽带实质上的障碍。”他说,“TechNet没有提到这个问题,但是它应该敦促为网络内容推行宽带强制许可证制度,许可证有期限,比如15年,以此来推动宽带的发展。”雷斯对“强制许可”的解释是,它应该是由政府发起的许可证,内容发行商不必在事先为每一项内容征求版权人的同意,取而代之的是支付版税,由一个专门基金付给版权所有者。美国以前有过先例:政府在1976年向有线电视行业指定了强制许可证,允许它们播放无线电视网的节目,而不必为每集节目协商播放权。科瑞匀不同意雷斯的意见,相反,TechNet“强烈反对联邦政府掌握版权解决方法后,由他们告诉我们该做什么”。这就是TechNet和宽带工业的摩擦:你不可能要求政府在某一方面帮助你,同时在其他更重要的方面完全躲开它。如果宽带供应商希望能达到互联网整体的普及率,如果像环球电讯这样的公司希望挣钱,内容之上则必须加一道牢固的锁。环球电讯破产是全球电信史上的最大破产案,业界将其形容为“以光速跌入冰潭”。五、案例评析进入新世纪以来,不少500强“巨大霸”像得了传染病,崩溃于旦夕之间。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之一是世界经济紧缩,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下降。自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以来,世界经济普遍陷入通货紧缩的困境。日本经济长期不振,亚洲一些国家的经济复苏缓慢,更为严重的是保持了10年增长的美国经济也从2000年开始出现了疲软。于是,各国居民调低了收入预期,企业面临有效需求不足。而新经济的调整不仅使一批批网络公司年关难度,所有与网络相关的行业,包括电信、软件、电子设备等等,也都处于亏损、裁员、更换CEO的窘境中。同时,安然事件的爆发,彻底改变了人们对资本市场的信心,加剧了金融环境的动荡。其次是企业过高的未来预期。由于许多大型跨国公司的全球战略计划都是在经济繁荣时期做出的,一系列大胆的投资和居高不下的股价,均源于对未来现金流的良好预期。然而是残酷的。虽然不少公司已经对财务预算进行了不断的修正,但已投出的资金难以收回,而投资收益却远不能达到原有预期。在这样的情况下,企业唯有继续融资,加大了债务负担,最终导致企业资金链断裂,陷入破产危机。昔日风光无限的环球电讯毁灭于旦夕,其原因着实耐人寻味。1、盲目扩张,计划混乱。环球电讯热衷于扩张,其扩张速度之快也十分罕见。环球电讯于1997年成立,那里,它就开始向大型电信运营商AT&T提供光纤带宽。当时,电信工业界对带宽的需求急速膨胀,环球电讯花费了巨额资金构筑其宽带帝国,对光纤寄予了厚望。来自咨询机构TeleGeography的分析家Stephan Beckert称,即使在带宽远远供过于求的情况下,环球电讯仍然没有停止扩张。环球电讯体积的膨胀主要是通过不断并购其他公司实现的。1999年至2000年间,公司收购了4家大型公司,更是大大加速了环球电讯体积的膨胀。然而,环球电讯显然过高估计了形势。2000年,从北美洲连向欧洲以及亚洲的带宽价格下跌幅度超过了50%,要知道,这可是环球电讯的面包和黄油啊,然而,环球电讯的噩梦才刚刚开始,2001年,带宽价格持续下跌。这样的扩张速度显然不适合环球电讯,因为它的年度收入才40亿美元,但是其运营成本却高达160亿美元。更糟糕的是,环球电讯的商业计划相当不明确。公司的前任高层销售执行官Vikram Desai称,公司的商业计划过于混乱,不断的变动严重影响了公司的整体性能。环球电讯公司建设网络的目的就是希望直接向电话和互联网服务商提供商、大型跨国公司出售通信容量来获利。环球电讯公司作为运营商的运营商,其市场收入来源是传统电信商、新型运营商、互联网提供商和基于全球网络动作的跨国企业集团对通信容量的巨大需求,但由于环球公司的直接客户对通信容量的需求主要依赖于其最终客户需求市场,当全球经济衰退到来之时,由于缺乏新的技术推动最终客户网络应用能力的提升以及电子商务时代难以走到实际应用的客户层面,从而导致带宽建设远远超越社会的实际需求,出现入不敷出之困境。终于,电信巨人慌了阵脚。随着带宽价格的滑坡,环球电讯在2001年夏天开始向美国运通之类非电信公司出售带宽。策略的急剧转变受到了业界批评,环球电讯却申辩道,这个转变已经酝酿了很久。经营战略决策判断错误形成盲目扩张。1997年由于新经济的高速发展,一个以网络为代表的全新社会经济体系即将来临,公司预期市场网络需求将呈现长期而急剧增长,在经营战略决策上采取了以加速投资长期经营代替短期市场高速需求模式,而随着近一两年互联网经济的快速降温,全球经济的疲软,市场需求大大缩水,大量的投资建设所形成的巨大光纤网络基本得不到利用,结果是光纤传输容量严重过剩,导致公司亏损面不断扩大。2、奢侈铺张,管理不力面对环球电讯今天的尴尬境地,公司的管理层难咎其职。公司总裁温尼克更是成了众矢之的。温尼克根本没有运作大型公司的经验,更没有电信方面的知识,这为环球电讯公司今天的悲惨结局埋下了祸根。温尼克也是偶然间与电信结缘,但是他很快证明了做电信的天分。因为他懂得如何从资本市场获得近200亿美元的融资来维持环球电讯的生计。温尼克的管理风格专横独断。不一次温尼克在里问一个临时工是否认识他,这位工人做了否定的回答,结果她解雇了。在温尼克周围的管理人员对其更是惟命是从,那些不愿意听众其指挥的人立刻被解雇。环球电讯在不到五年时间内更换了5位首席执行官,包括现任CEO John Legere。环球电讯高层人未来战士奢侈的生活更是让人咋舌。温尼克拥有造价6000万美元的住宅,其奢侈程度在全美屈指可数,他还有一架价值1250万美元的私人飞机。温尼克豪华的办公楼号称“白宫”,其花园里的街灯全部采购自丹麦的豪华原装灯具,其富丽堂皇程度可见一斑,这座办公楼每月的费用为40万美元。环球电讯的前任4位CEO以个人贷款的名义从公司提取了至少2300万美元,套现的税后红利更是高达1350万美元。而且从1998年4月到2001年5月份,温尼克出售了将近4.2亿美元的环球电讯股份,公司其他的高级行政官员也出售了接近9亿美元的股份。两者之和达到了13亿美元,与同时期安然公司高层人士所抛售股票不相上下。美国环球电讯公司前身是加拿大国家电讯公司,已经有50年的历史。1997年,随着新资本的注入,环球电讯公司正式成立。环球电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