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学科德育指导纲要 - 北京市第二一四中学.doc_第1页
高中语文学科德育指导纲要 - 北京市第二一四中学.doc_第2页
高中语文学科德育指导纲要 - 北京市第二一四中学.doc_第3页
高中语文学科德育指导纲要 - 北京市第二一四中学.doc_第4页
高中语文学科德育指导纲要 - 北京市第二一四中学.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24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中语文学科德育指导纲要一、高中语文学科实施德育的现实背景1. 国家实施高中新课程的根本出发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不但关系到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而且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所以,高中语文新课程中的德育势在必行。2. 国家教育部颁布实施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课标)规定:高中语文课程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保证每一个高中学生都能够达到高中教育的基本要求。课标在谈及高中语文课程性质时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并明确要求高中语文课程“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可见,在语文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已经成为高中新一轮课程改革所追求的目标之一。二、高中语文学科德育的基本内容根据课标要求,高中语文课程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第一,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爱国主义教育是语文课程的一个永恒的主题。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使中华民族的创造力和凝聚力不断得到增强;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良好的社会主义道德品质,使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正确的价值观,逐步加深对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关系的思考并形成正确认识,从而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第二,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情感。语言是“交际工具”。“交际”包括口语交际和书面语交际。在语言的运用中总是伴随着情感的,而对语言的情感又决定着对语言的运用。因此,语文教学,必须要在帮助学生掌握语言交际的规范性、提高运用语言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第三,培养学生关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语文教学要通过语文文本多样性的内容,引导学生认识自然,关爱自然,形成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识;进而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形成健康、高雅的生活情趣。 第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为学生在社会中更好地生存奠定基础。人格是个人的特质和品质的反映。引导学生认识自我,培养健全人格是语文教学的一份责任。语文教学,要使学生加深对以人为本、善待生命、关注人类命运等人文精神的理解,培养学生承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坚强意志;要启发学生增强与周围人和睦相处的意识,学会合作,学会互助;要帮助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理想,明确为民族振兴而努力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依据现行高中语文教材,可以将语文课程的德育内容具体细化为: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热爱祖国语言,热爱科学,热爱生活,热爱自然,注重亲情,注重友情,勤奋进取,感悟人生,传承文化,维护世界和平,尊敬师长,善待生命,具有社会责任感等。语文课程的思想教育,一方面要完成课标和教材规定的内容,一方面又要根据形势的需要和学生的思想实际有所拓展,使每一堂语文课都浸透着积极的、适时的、学生可以接受的思想教育内容。三、高中语文学科实施德育的基本原则第一,坚持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结合的原则。这是指语文课程的德育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向学生进行语文教育的同时,要根据语文课程的性质和教材内容适时地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在实施德育的过程中,既要注意防止片面强调语文的工具性,对思想教育轻描淡写,一带而过;又要注意防止刻意突出语文的人文性,脱离文本,一味拔高、架空教育的内容。第二,坚持积极倡导与自觉渗透相结合的原则。这是指在语文教学中遇到思想意义特别突出,或者对学生思想状况特别具有针对性的德育内容,就应当积极地彰显出来;而对于需要渐染和熏陶的德育内容,则应当是披文入情、循循善诱地给予引导。第三,坚持示范性与教育性相结合的原则。这是指教师在语文德育中,一方面要自觉地入情入境,向学生展示自己被感动、被教育的过程和结果;一方面要将德育的内容直接作用在学生身上,让学生入情入理,有感有悟。第四,坚持课堂教学与学生语文实践相结合的原则。这是指教师要对学生进行直接的思想教育,但同时又要让学生在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等语文实践活动中提升思想境界和道德意识,以期达到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实现思想道德自我完善的目的。第五,坚持即时性与持久性相结合的原则。这是指要处理好一节课与整个高中阶段德育内容的关系。在教学中,既要注意德育的整体性,即实现高中三年德育的总目标,又要注意德育的层次性,即不同阶段的不同内容,以及同一内容在不同阶段的不同要求。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思想教育,应当遵循上述基本原则。此外,还需要不断地充实、完善这些原则。这样,才能够保证语文教学中的思想教育落到实处,收到实效。 四、高中语文学科实施德育的途径语文学科实施德育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实施德育,采取的基本方式应当是熏陶渐染、潜移默化、涵养自醒、启迪教化;在实施德育的过程中要注意营造氛围、创设条件。语文学科实施德育的载体是具体的教学内容。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以下课文的教学,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教师应当借助积极有效的教学活动形式,让学生在自我体验中,提升道德水准。 主题落实途径教学活动建议(一)通过了解中国历 史 、 家 乡变 化 和 祖 国的 发 展 ,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从军行(大漠风尘日色昏)滕王阁序望海潮(东南形胜)苏幕遮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念奴娇赤壁怀古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沁园春长沙贺新郎读史一条铁路的完成故都的秋荷花淀故乡人想北平葡萄的精灵茶馆杨门女将红灯记金岳霖先生别了,“不列颠尼亚”飞向太空的航程这类文章一般主题思想鲜明突出,语言表达充满激情。在具体教学中可以设计情景、创造氛围,让学生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在具体的情景中加深对文章主题的认识。针对这类文章的语言特点,可以采用富有感情的朗读,这样的朗 读 对 于 学 生 感 受 这 类 文章 的 主 题 往 往 会 起 到 良 好 的效果。(二)通过了解祖国语言的演变和 家 乡 语 言的特色,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化的情感。咬文嚼字语言生活的历史进程这类文章对语言的表情达意有着深刻的认识。在教学中,要尽量让学生朗读此类文章,在朗读中感受祖国语言的无限魅力。(三)通过了解优秀人物的生平事迹,教育学生感悟人生、热爱生活、勤奋进取。劝学游侠列传苏武传张衡传归去来兮辞原毁师说赴义前禀父书自嘲寻找时传祥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贝多芬百年祭老人与海(斗鲨)我有一个梦想信条这类文章是借名人的话语和他们 生 活 的 记 录 来 体 现 德 育 内容。在具体的教学中,可以让学生通过网络去搜集资料,更好地了解这些名人的经历,在此基础上进行合作探究学习,组织小组交流,以达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目的。 (四)通 过 学 习 描写 自 然 和 介绍 科 学 的 课文,教育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科学。鹿柴辛夷坞归园田居春夜喜雨游褒禅山记洛阳牡丹记囚绿记赤壁赋活水源记游栖霞紫云洞记荷塘月色米洛斯的维纳斯这个世界的音乐动物游戏之谜宇宙的边疆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宇宙的未来天鹅这类文章的科普性较强。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结合相关资料激发学生的想像,激发学生探求未知世界的兴趣;并让学生在 阅 读 中 关 注 科 学 的 探 索 过程,产生对科学、对自然的热爱之情。(五)通过学习反映历 史 事 件 的课文,教育学生 增 强 社 会责任感。魏风伐檀勾践灭吴召公谏厉王弭谤寡人之于国也国殇白马篇荆轲刺秦王廉颇蔺相如列传过秦论谏伐匈奴书窦娥冤记念刘和珍君拿来主义华威先生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关于希特勒入侵苏联的广播演说这类文章的主题鲜明。在教学中 可 采 用 情 境 教 学 和 诵 读 教学;也可以采用写读后感的形式, 让 学 生 从 历 史 的 和 现 实的角度去自觉地审视作品的主题 , 从 而 完 成 对 学 生 的 自 我教育。(六)通 过 品 读 描写 情 感 的 课文,促使学生感受亲情,感受友情,尊敬师长。陈情表钗头凤林冲棒打洪教头也许葬歌大堰河我的保姆祝福范爱农雷雨故乡人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傅雷家书十四行诗守财奴伪君子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当你老了这类文章的语言具有较强的形象性,文章的教育意义一般是借助作品中的形象传达出来。对形象的生动分析,可以促使学生感受形象,走进形象,由对形象的接受而升华为对形象意义价值的认同。可以采用研讨的形式,促使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加深学生对“亲情”和“友情”的认识。教学中对于描写形象的语言的品味,也是认识形象意义价值不可缺少的一步。(七)通过学习记述情感经历的文章,教育学生善待生命,涵养积极健康的内心情感。氓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孔雀东南飞登高梦游天姥吟留别琵琶行雨霖铃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声声慢牡丹亭(惊梦)聂小倩林黛玉进贾府龄官划蔷痴及局外再别康桥致橡树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竹林的故事许三观卖血记小狗包弟热爱生命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哈姆莱特项链这类文章经常是借人和事来传达作者的思想感情,语言具有一定的感染力。可以在指导学生有声有色地复述文章内容的同时,进行情景表演,促使学生去感受人、事中所表现出来的思想意义。五、高中语文学科实施德育的实效性评价语文学科德育实效性的评价,应当着眼于三个方面:第一,教师确定的德育内容是否与教学内容相吻合,是否有偏离或拔高的倾向;第二,德育的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是否得到适时的体现,是否采用了恰切的方式使德育落到了实处;第三,对于德育的内容学生是否表现出积极的接受态度,或是否产生内心认同的趋向。语文学科德育评价,要评价德育的内容,更要评价在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过程中德育的呈现程度。语文课程的德育,既要从“人文”的角度去开掘,又要从“工具”的角度去体验。语文学科德育评价,不但要看教师德育“说了什么”,更要看学生接受了多少。只有从学生的身上才能最终体现出德育的实效来。学生在接受德育过程中的表现,以及德育对学生潜移默化和日后的影响,应当是语文学科德育评价的关键。语文学科德育评价,要有客观的评价,也要有学生自己的主观评价。其中,学生的自我评价更可以反映出德育的实际效果。再者,评价的方式应当是多样的、综合的,应当根据不同的需要采用不同的评价方式。语文学科德育所采用的方式直接关系到德育的实际效果。在方式的运用上是否有所创新,应当成为评价的一个重点。语文学科德育评价在促使教师探索德育的新的方式上应当具有积极的导向作用。语文学科实施德育,是语文教学中的一项长期任务,只要有语文教学,就必定要有德育;只有德育取得实效,语文教学才算取得成功。“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语文德育天经地义,语文德育大有可为。附:教学案例贺新郎读史教学案例与评析案例撰写:北京宏志中学耿雪莲评析:北京教科院基教研中心 刘宇新【德育内容】毛泽东的词贺新郎读史是自己一生读书,尤其是读中国历史书的艺术性的总结。词中充满诗情画意及历史唯物主义的特点。这首词从人类诞生一直写到社会主义,纵贯几百万年的历史,而着墨仅仅115个字,气象恢宏,充分体现了一代伟人广博的胸襟和卓绝的才华,同 时也表达了诗人对历史、人生的感悟,对人民的深切赞美。学习这首词,主要的德育目标是在把握诗歌主旨的基础上,学习毛泽东对民族、人民深沉的爱。【教学设计】一、导入回顾旧知。毛泽东不仅是一位家喻户晓的革命领袖,而且是一位博古通今的学者。他在历史方面有很深的造诣,在沁园春雪中诗人就对历史作出了精彩点评。(学生集体背诵沁园春雪)今天我们通过鉴赏领悟贺新郎读史,进一步深入体味他对历史富于诗意的评价。二、整体把握全诗理解诗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的观点,体会诗人对劳动人民高度的真诚赞美。1. 上阕对所读历史的概括 读史离不开写史,那么写了什么时期的历史?上阕仅56字,便写尽了人类历史原始社会、石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主要是中国社会的历史。 56字写出了一部历史,而且是惊天动地的历史,诗人是怎样将漫长的历史高度浓缩的?明确:就在这一“揖”、一“磨”、一“翻”、一“猜”、一“弯”五字中。大学问、大道理,全然不以概念出之。历史的第一页,是人含笑挥手与猿“揖别”的卡通画。原始氏族公社时代,人类在“磨”石头中度过了童年。接下来,青铜器与铁器的制造与使用,是进入奴隶社会与封建社会的重要标志,诗人用“铜铁炉中翻火焰”,形象地渲染这段历史的特色。再接下去,便慨叹:“人世难逢开口笑”,只缘于“上疆场彼此弯弓月”,更加形象地描绘了人类社会斗争的残酷性,以及人民的内心痛苦,且加重点染:“流遍了,郊原血。”上阕像一幅宏大的中国画,着墨不多,却挥洒自如。它把人们带进滚滚流动的历史长河,栩栩如生地再现了先民们凿石为器,在莽莽丛林中与洪水猛兽拼搏的景象;熊熊炉火边,祖先们用灵巧的双手,锻铸出斧、犁等各种器具;古战场上的流血厮杀,奴隶起义的呐喊巨人毛泽东俯瞰全景,热情奔放、铿锵有力的吟咏着历史。2. 下阕对历史的评价(学生找出能体现诗人对历史评价的句子,并加以理解品评) ()一篇读罢头飞雪,但记得斑斑点点,几行陈迹。“头飞雪”是什么意思?这是说的过去的史书浩如烟海,一部二十四史就有3200多卷,如今“一篇读罢”,已是两鬓苍苍了。诗人一生都在读史。抑或说的尽是一部血泪史,读来难禁悲愤填膺,掩卷直使“头飞雪”了。“斑斑点点,几行陈迹”怎么理解?“但记得斑斑点点,几行陈迹”,不由地使人联想起鲁迅先生狂人日记中那几句话:“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子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那么,这里已成“陈迹”的“斑斑点点”,岂不正是那“血泪”吗?(2)“五帝三皇神圣事,骗了无涯过客。有多少风流人物?盗跖、庄屫流誉后,更陈王奋起挥黄钺。”无涯过客指哪些人?包括五帝三皇吗?真正的风流人物是谁?明确:无涯过客指历史上的人物,这其中既有一代代的劳动人民,又有不会读史的文人,还包括五帝三皇。在沁园春雪中,诗人抒发了这样的慨叹:“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所以,即便是曾经的三皇五帝也不一定真正懂得人民才是历史的主宰这一道理。3. 小结通过我们对这首词的解读,我们体会到了毛泽东对中国历史的深刻认识,其中有政治家高瞻远瞩的气魄,有历史学家贯通古今的渊博。但是成就这样的大手笔还离不开他作为诗人的才华。三、揣摩语言通过品评本首词写作过程中的语言修改,进一步加深对主旨的理解,同时感受毛泽东作为杰出诗人的风范。【教师出示读史的手稿,学生结合语境讨论文字推敲的效果】1. “为问何时猜得,不过几千寒热”一句中间的标点符号,在诗人原稿中是“?”,而课本中却是“,”,请问,哪种符号使用更恰当?明确:从语境、语气的角度,逗号更合适。从时代背景角度,诗人的言外之意是猜得不猜得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问题,横竖不过是几千年罢了。人们记得,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史学界曾热烈地展开过一次关于古史的讨论。只是奴隶制与封建制的划限,就有西周、春秋、战国、秦统一、东汉和魏晋等等诸说, 迄无定论。诗人虽然“为问何时猜得?”在这种夹叙夹议中,显示出多么恢宏有余、从容不迫啊!2.“洒遍了,郊原血”改为“流遍了,郊原血”,这样修改好不好?好在哪里?明确:“流”更能表现人民所流的血多,更能表现人民苦难的深重,并且有浓重的历史沧桑感,从古到今,人民一直在流血!3.“一遍读罢头飞雪”改为“一篇读罢头飞雪”这样改有什么效果?明确:“一遍”不准确,诗人一生读史。并将一部中国历史高度浓缩为“一篇”,有举重若轻的意味,显示了伟人雄视千古的气魄。4. 原稿中“但忆得斑斑点点”,改为“但记得斑斑点点”,“忆”和“记”有什么区别?明确:忆是过程,而记重在结果斑斑点点,几行陈迹,中国历史上虽然不断地有农民起义,但是人民始终未能摆脱被压迫、被奴役的地位。5. 原稿“骗了无穷过客”改为“骗了无涯过客”,“无穷”和“无涯”一字之差,有什么不同的效果?明确:“无穷”只强调数量,而无涯不但体现了诗歌语言的形象性,而且能够引发人们在历史的时空中产生联想,这就给人带来一种历史的浩瀚之感,也表明诗人对人类历史发展的一种认可。6.“歌未竟,东方白”一句,原稿初为“歌未尽”,后来诗人改为“歌为竟”。一字之差,有怎样的深意?这句诗可以有怎样的理解?明确:“尽”在甲骨文中是会意字,像一个人手拿刷子在刷洗器皿,表示器中空净之意。“尽”的本义是把食物吃完,用尽。“竟”由音和儿(人)两个字组成,表示乐师所奏之乐终止了。“竟”的本义是乐曲终止。诗人沉浸在吟咏历史的情景中,歌声意犹未竟。当诗人终于拨开历史的迷雾,剔除了伪英雄,找到了真英雄时,不觉已是东方曙色初露了。这“东方白”一句,有二层意思,一是指诗人吟咏此诗直到天亮,犹如李贺酒罢张大彻索赠诗时张初效潞幕诗中一句:“吟诗一夜东方白”。二是喻指“雄鸡一唱天下白”,中国革命的胜利,为历史谱写了新篇章,犹如旭日东升,光华万丈。四、小结延伸贺新郎读史是诗人一生读史所思所想、观点心境的一个高度的艺术性概括,是他用诗人的语言写成的历史巨著,也是他用历史学家的笔触写成的光辉诗篇。这首词无疑让我们领略到了毛泽东深邃的思想光芒,完美的诗歌艺术魅力。此外,读这首词从如何认识人类历史的 角度,还能给我们带来怎样的启发呢?(学生畅谈想法)“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对历史我们应批判的继承”五、课后作业阅读理解沁园春长沙,探寻其与贺新郎读史沁园春雪的内在关联,深入体会毛泽东一生以天下为己任的强烈使命感。【评析】学习毛泽东的词贺新郎读史,在了解作品内容及艺术特色的同时让学生体会词中蕴含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是这首词德育的一个重要目标。毛泽东的这首词从人类起源一直写到诗人当时所处的社会主义阶段。几百万年的历史却仅仅用115个字来表现,这里除了作者高超的艺术表现,对人类历史发展的客观认识是不可或缺的。教师在教学中仅仅扣住“历史唯物主义”教育这个德育主题,从作品入手,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例如,教师在教学中曾提出这样的问题:“洒遍了,郊原血”改为“流遍了,郊原血”,这样修改好不好?好在哪里?从学习诗作来说,这是在体会作者语言的运用效果;但从德育来说,这却是引导学生认识“人民创造历史”的历史唯物主义教育。教师给出的答案是:“流”更能表现人民所流的血多,更能表现人民苦难的深重,并且有浓重的历史沧桑感,从古到今,人民一直在流血!这个答案的背后,正是本节课德育的内容。而像这样的问题,在课堂上出现了几次。例如,在讲到“五帝三皇神圣事,骗了无涯过客”时,教师提“无穷和无涯一字之差,有什么不同的效果?”从中分析作者表现出来的唯物史观。由此可见,教师的德育是很有目地,也很有实效的。再有,本节课最后的小结和延伸,也把对学生的历史唯物主义教育引向了深入。教师以“读这首词从如何认识人类历史的角度,还能给我们带来怎样的启发呢?”这样一个带有开放性的问题作为本节课的结语,意在让学生在毛泽东诗词的导引之下,去生成自己对于历史发展规律的认识。这其中唯物主义历史观教育的用意是十分明显的。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语文课上的德育,与语言学习密切结合,同时又突出德育的内容,这一点是每一节语文课都应当去实现的。 高中数学学科德育指导纲要数学是研究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科学,是刻画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的科学语言和有效工具。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质是公民所必须具备的一种基本素质。高中数学课程是义务教育后普通高级中学的一门主要课程,它包含了数学中最基本的内容,是培养公民素质的基础课程。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加强德育,对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意义。本纲要先阐明了中学数学学科的德育范畴,又依据国家教育部制定的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中的内容标准,提出了比较具体的德育目标及教学活动建议,最后附有一个教学案例。第一部分 德育范畴一、爱国主义教育方面我国是数学的故乡之一,中华民族有着光辉灿烂的数学史。结合有关的教学内容,介绍我国数学发展的历史,介绍我国古代科学家的杰出成就,介绍现代中国人对数学发展的巨大贡献,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和爱国热情,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结合教学内容,让学生了解数学在祖国建设和最新科技成果中的重要作用,并通过我国数学家对祖国建设作出卓越贡献的生动例证,激发学生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情感,树立为了社会主义事业、为了祖国的繁荣昌盛而刻苦学习的目的。二、理想教育方面结合教学内容,使学生了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地发展,数学各分科之间、数学与其他自然科学乃至社会科学之间相互交叉渗透,形成了许多边缘性、综合性学科。特别是与信息技术结合,使得数学在研究领域、研究方式和应用范围等方面得到了空前的拓展。所有这一切都有待他们去不断探索、不断发现、不断创造,这是历史赋予他们的使命和责任。激励学生从小树立远大理想,为实现小康、振兴中华而努力学好数学的热情,使他们把远大理想和现在的学习生活统一起来,为牢固地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打下坚实的基础。 0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育方面数学是研究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科学。在漫长的数学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中,人类积累了一整套数学的科学思维规律和处理问题的方法,这些规律和方法无不充满着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结合有关的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实践的观点、普遍联系的观点、运动变化的观点、对立统一的观点、量质互变等观点的教育,让学生掌握辩证思维方法,使他们逐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四、个性品质教育方面思想品德和心理、个性有着密切的、不可分割的联系。在数学教学中加强德育,不仅要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而且要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结合数学教学对学生进行个性品质教育的内容是极其广泛的,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重进行。1. 诚信教育;2. 实事求是,言必有据;3. 坚忍不拔,顽强拼搏;4. 一丝不苟,严肃认真;5. 独立思考,勇于创新。五、审美教育方面数学中蕴涵着丰富的科学美。结合有关的教学内容,揭示数学美的内容形式和本质特征,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使学生逐步能够感受美、欣赏美、鉴别美、创造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爱好和兴趣,培养高尚的审美情操。第二部分 德育目标及教学建议一、数学1(一)集合 学科内容德育目标教学活动建议集合的含义与表示(1)通过集合的含义的学习,使学生感受到集合是描述客观事物的有力工具,并体会认识来源于实践又作用于实践的观点。(2)通过对集合中的元素特征的认识,使学生体会数学是对客观事物的高度抽象与概括,渗透从特殊到一般和从具体到抽象的认识过程。(3)通过集合表示方法的学习,渗透相互联系、对立统一的观点,使学生感受集合语言的简洁美。(1)联系生活中的大量实例,使学生体会集合是描述客观事物的工具,从而感受学习集合的意义和作用。(2)理解元素与集合之间“属于”的关系,以及元素的互异性、无序性和确定性,并与实例相联系,使学生体会集合中元素的性质是将大量客观事物的共性抽象概括而得到的。(3)使学生理解并掌握用列举法和描述法表示集合的方法,注意两种表示方法之间的区别和联系。集合间的基本关系(1)通过集合之间包含关系和相等关系的学习,使学生体会一般与特殊的辩证关系。(2)通过子集、全集、空集的概念的学习,使学生体会数学语言的严谨性、准确性,培养学生实事求是,言必有据的科学态度。(3)通过自然语言、图形语言、符号语言的相互转化,渗透普遍联系、对立统一的观点,体会图形语言的直观美。(1)引导学生在学习了集合之间的包含关系后,得到集合相等的概念,体会集合之间的相等关系是包含关系的特殊情况。(2)引导学生通过大量生活中的实例,抽象概括出子集、全集、空集的概念,并注意分析强调概念中的关键词。(3)介绍用“Venn”图来表示集合之间关系的方法,并用三种不同的语言描述集合之间的关系,渗透转化和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集合的基本运算(1)通过并集、交集、补集的概念学习,使学生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渗透实践的观点,体会由具体到抽象的辩证思维方法,并培养学生一丝不苟、实事求是的个性品质。(2)通过集合的基本运算的学习,渗透普遍联系、对立统一的观点,并感受符号语言的简洁美和图形语言的直观美。(3)通过与实数之间的运算进行类比,使学生体会事物间是普遍联系、对立统一的。(1)引导学生通过大量实例,理解交集、并集、补集的概念及其实际应用,归纳概括出定义,领会概念中的关键词。(2)注意用自然语言、符号语言及数轴、函数图象、“Venn”图等图形语言来表示集合之间的运算,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3)引导学生思考集合之间运算与实数之间运算的区别与联系,加深对交集、并集、补集概念的理解和认识。(二)函数概念与基本初等函数 学科内容德育目标教学活动建议函数(1)通过函数概念的学习,进一步体会函数是描述客观世界变量之间依赖关系的数学模型,渗透认识来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的观点。(2)通过高中函数概念与初中函数概念的对比,使学生体会数学概念的发展过程,培养学生用联系、发展的眼光看待客观事物。(3)通过学习函数的各种表示方法,培养学生多角度认识事物的科学态度,渗透相互联系、对立统一的思想。(4)通过函数的单调性、最大(小)值的学习,使学生体验探索数学的乐趣,培养学生实事求是、言必有据的科学态度及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精神。(5)通过学习函数的单调性、奇偶性、最大(小)值及其几何意义学会用函数图象研究函数的性质,渗透普遍联系的观点,感受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6)通过映射的学习,使学生体会由特殊到一般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过程。(1)列举丰富的实例,抽象概括出事物中变量的依存关系,并复习初中函数的定义。(2)引导学生对初中和高中的函数定义进行对比,认识它们的区别与联系,并注意通过实例引导学生体会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来刻画函数的优越性。(3)通过具体实例介绍表示函数的三种方法,并引导学生对三种方法进行比较分析,学会根据不同的需要选择恰当的方法表示函数。(4)通过已学过的函数,引导学生归纳概括出单调性、最大(小)值的概念,注意对抽象概念中数学符号和语言的理解与认识。(5)通过具体函数的图象,引导学生理解函数的单调性、奇偶性、最大(小)值及其几何意义,学会运用函数图象研究函数的性质。(6)注意通过具体实例引导学生了解映射的概念。指数函数(1)通过具体实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指数函数模型的实际背景,体会数学来源于实践又应用于实践的观点,养成用发展的、普遍联系的眼光看待客观事物的习惯。(2)通过学习指数函数的概念、图象及其性质的归纳,渗透从特殊到一般的辩证思维方式,感受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3)通过利用指数函数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强化数学来源于实践,又应用于实践的观点。(1)介绍指数函数模型的实例,使学生体会数学应用的广泛性。(2)通过实例引导学生逐步将幂的指数从正整数推广到实数的范围,了解实数指数幂的意义。(3)引导学生通过指数函数的图象归纳概括出指数函数的性质,提高学生归纳概括的能力,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4)引导学生利用建立指数函数模型去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对数函数(1)通过对数概念和运算性质的学习,了解对数运算是指数运算的逆运算,培养学生逆向思维能力,渗透对立统一的辩证观点。(2)通过了解常用对数、自然对数、换底公式以及对数的历史,使学生体会数学是人类创造性活动的升华,它的发展过程体现了人类对新问题的不断探索与解决,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坚韧不拔的精神。(3)通过对对数函数图象的学习及对其性质的归纳,渗透由特殊到一般的辩证思维方式,感受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4)通过了解对数函数 y = log a x 与指数x函数 y = a 互为反函数 ( a 0 , a ),培养学生逆向思维能力,渗透对立统一的思想。(5)通过利用对数函数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认识对数函数是一类重要的数学模型,体会数学来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的观点。(1)引导学生分析幂的底数、指数与幂的关系,得到对数的概念,与指数运算对比进行对数运算的学习,体现它们之间的互逆关系。(2)介绍对数的发展历史,学习常用对数、自然对数,了解换底公式的作用。(3)引导学生通过对数函数的图象归纳概括出对数函数的性质,提高学生归纳概括的能力,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4)引导学生从映射的角度认识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的对应法则是互逆的,介绍反函数的概念。(5)引导学生利用对数函数模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幂函数(1)通过实例了解幂函数的概念,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函数模型的普遍意义,通过与指数函数的对比,渗透普遍联系、对立统一的观点。(2)通过具体的幂函数的图象与性质的学习,渗透由特殊到一般的辩证的思维方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精神。(1)结合幂函数模型的实例,归纳出幂函数的性质,注意引导学生与指数函数进行对比。(2)引导学生通过对具体的幂函数的图象进行观察,归纳概括出指数变化时不同类型的幂函数的性质。函数与方程(1)通过学习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存在性和个数的判断方法,使学生体会事物之间普遍联系的观点。(2)通过二分法的学习,使学生体会认识来源于实践又作用于实践的观点。(3)通过了解方程求解的发展历史,使学生体会数学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培养学生勇于探索、追求真理的精神,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1)进一步理解二次函数、一元二次方程与一元二次不等式的关系,并引导学生通过二次函数的图象分析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情况,渗透函数思想和数形结合思想。(2)结合具体方程讲解利用二分法求方程近似解的过程,并介绍二分法在数学研究和实际生活中的应用。(3)介绍方程求解问题的发展历史,以及中国古代数学家在这方面的卓越成就。二、数学2(一)立体几何初步 学科内容德育目标教学活动建议空间几何体(1)通过对实物、模型等空间几何体的观察,使学生认识并描述一些常见的几何体和简单组合体的结构特征,体会特殊与一般、具体与抽象的辩证关系。(2)通过画出和识别简单空间图形的三视图,制作空间模型,并用斜二侧画法画出它们的直观图,培养学生严谨认真、一丝不苟的学习态度,对学生进行实践观点的教育。(3)通过观察用平行投影与中心投影两种方法画出的视图与直观图,了解空间图形的不同表示形式,体会本质与现象、内容与形式的辩证关系。(1)利用实物模型或计算机软件等现代化教学手段,让学生仔细观察大量的空间图形,认识柱、锥、台、球及其简单组合体的结构特征,进而描述现实生活中简单物体的结构。(2)介绍平行投影,让学生了解作图的道理,画出长方体、球、圆柱、圆锥、棱柱等简单组合体的三视图,进而能识别上述的三视图所表示的立体模型,引导学生利用纸板等材料制作一些简单的立体模型,并会用斜二侧画法画出它们的直观图。教学中,要为学生创设动手实践的条件,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并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3)引导学生观察用两种方法(平行投影与中心投影)画出的视图与直观图,使学生了解空间图形的不同表示形式,初步体会辩证的思维方法。函数模型及其应用(1)通过对比三种函数模型增长的差异,使学生认识不同的函数模型能够刻画现实世界不同的变化规律,体会数学应用的价值,渗透从现象到本质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过程。(2)通过应用函数模型实例的学习,渗透数学来源于实践又应用于实践的观点。(1)结合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发现三种同样具有单调递增性质的函数,却有不同的增长方式,并引导学生分析得到不同的增长方式是由于增长速度的变化规律不同造成的。(2)选择利用函数模型解决社会生活问题的实例,使学生感受数学在现实世界的广泛应用。(3)恰当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探索和解决问题。实习作业通过搜集完成实习作业,渗透认识来源于实践又作用于实践的观点,使学生认识数学漫长艰苦的发展过程,培养学生坚韧不拔、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可结合某一主题,搜集与已学函数知识相联系的历史事件或人物的有关资料,也可以以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为例,利用函数模型解决实际问题,以小组形式写成文章进行班级交流。(二)平面解析几何初步 (4)通过学生动手完成实习作业,对学生进行实践观点的教育。(5)通过对计算球、棱柱、棱锥、台的表面积和体积的教学,使学生深切感受到数学知识的实用价值,增强学习数学的积极性。(4)结合实习作业,让学生画出某些建筑的视图与直观图,使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形成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5)引导学生应用球、棱柱、棱锥、台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公式等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点、线、面之间的位置关系(1)通过对空间点、线、面的位置关系的认识和理解,抽象出线、面位置关系的定义,渗透运动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感受客观事物的特殊与一般、具体与抽象的辩证关系。(2)通过对空间线、面位置关系的教学,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渗透特殊与一般、普遍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3)通过对空间线、面位置关系的证明,让学生感受推理论证在数学及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养成言之有理、论证有据的习惯,培养实事求是、一丝不苟的科学精神。(1)借助长方体等具体模型,让学生直观认识和理解空间点、线、面的位置关系,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的事实,在此基础上,抽象出空间线、面位置关系的定义,并了解有关的公理和定理。(2)在教学中,要重视4个公理的基石作用,它们是研究空间图形问题、进行逻辑推理的基础。通过对相关定理的证明,体会数学的逻辑美,并使学生学会进行线线、线面、面面平行和垂直关系的相互转化,学会把空间图形问题转化为平面问题,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推理论证能力。(3)教学中可设计一定量的简单推理论证的问题,重点应是证明空间线面平行与垂直的关系,引导学生在推理证明过程中,使用规范的数学语言表述论证的过程,探索证明的不同思路,并进行适当的比较和讨论;教师可以提供一些具有实际背景的命题,增加论证的趣味性。学科内容德育目标教学活动建议(1)通过对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概念的学习以及斜率计算公式的推导,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求简的数学思维,并让学生感受数与形的统一,感受动与静的辩证关系。(2)通过研究如何根据斜率判定两条直线平行或垂直,培养学生周密分析、严格论证的科学思维习惯,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性。(1)在教学中可以结合不同位置的具体图形,让学生探索确定直线位置的几何要素,归纳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的概念。再借助具体图形让学生经历用代数方法刻画直线斜率的过程,并推导斜率的计算公式。在探究过程中注意训练学生观察分析、抽象概括的能力以及清晰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2)通过大量实例并适当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引导学生探求影响两条直线位置关系 直线与方程(3)通过对直线方程的几种形式的学习,培养学生从多角度认识事物、研究问题的思维习惯,渗透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4)通过正确运用直线方程的各种形式解决有关问题的训练,培养学生全面、系统、辩证、周密的讨论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和严谨治学的科学态度。(5)通过对用解方程组的方法求两直线的交点坐标的学习,体会用代数方法解决几何问题的基本思想,感受形和数的和谐统一。(6)通过对两点间的距离公式、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的探究和学习,发展学生主动探索新知识的积极态度.在推导公式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由“形”到“数”的对立统一和相互转化,感受数学公式的简洁美、对称美、和谐美。的因素,并得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