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1.doc_第1页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1.doc_第2页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1.doc_第3页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1.doc_第4页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1.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西周灭亡以后,周平王东迁洛邑,历史上的东周开始。东周又称为春秋战国时期。这是中国古代史上的一个空前混乱的时代,同时也是一个发生着深刻变革的时代。说它空前混乱,是因为周平王东迁以后,周王室的实力大为衰落,再也无力控制各地诸侯。这样一些强大的诸侯国崛起,为了争夺土地、财富和人口,不断发动着战争。长期的诸侯混战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说它发生着深刻的变革,是因为在这一时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以及诸侯争霸的需要,奴隶社会逐渐瓦解,封建社会逐渐形成。在这样一个大时代,秦国以其锐意进取的精神和深刻彻底的变法,而从诸侯国钟脱颖而出,担当起统一六国的重任。 一、秦朝统一春秋时期近300年,大小兼并争霸战争约500场,会盟数十次,大量诸侯国被吞并。周初号称八百诸侯,到春秋中期只剩近百。春秋末期,虽然还有一些小国存在,但基本上已是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大国的天下了。公元前475年左右,中国历史进入战国时期。各大国国君不再满足原来的封号,战国中期以后,先后改称“王”。不少大国还出现了卿大夫夺位的政变。由于诸侯国之间竞争激烈,各国不得不在政治、经济和军事等方面进行变革。经过商鞅变法后,秦国逐渐强大起来。从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秦国相继灭亡了韩、赵、魏、楚、燕、齐,基本上完成了对中原地区的统一。1、条件(1) 局部地区统一,民族间地域间联系加强,以华夏族为中心的民族逐渐形成;(2) 诸侯连年战争,人民渴望统一;(3) 秦国商鞅变法增强了秦国的实力,为统一奠定了基础;通过商鞅变法,在政治上秦建立起一套中央集权制度。在经济上,秦居关中又据四川“天府之国”,奖励耕战,兴修水利,拥有足够的财力物力。军事上,奖励军功,军队英勇善战,加之又居险要,大有摧枯拉朽之势。外交政策上,灵活运用远交近攻、合纵连横的政策,有效地摧毁了东方六国的统治。(4) 秦王政的个人历史作用:雄才大略、善于用人。六国俊杰齐集秦国:李斯、蒙恬等2、步骤1) 东灭六国:秦国 秦朝1 时间:230BC221BC 2 顺序:韩赵魏楚燕齐3 方式:远交近攻 秦灭燕:前228年,秦军破赵以后,王翦屯军中山故地,准备下一步攻打燕国。前227年,燕太子丹派荆轲赴秦,准备以献督亢的地图和秦国逃将樊於期的首级之名刺杀秦王,望造成秦国混乱,以解被灭亡的危险,结果阴谋败露,荆轲被杀。前226年,秦王以此为借口,派王翦率兵攻打燕国,秦军在易水大败燕军和前来支援的代军,攻陷蓟,燕王喜与太子丹率残部逃往辽东。后燕王喜杀太子丹,将其头献秦。前222年,秦将王贲进军辽东,歼灭燕军,俘虏燕王,燕国灭亡。2) 北方:击匈奴、夺河套、修长城、筑直道公元前215年,蒙恬率军北击匈奴,收复河套地区公元前214年,攻占边境军事要地 修筑“直道”,与长城、边防军相匹配有效地国防体系中原的统一完成以后,北方少数民族匈奴族构成了对秦朝的直接威胁。匈奴是生活在蒙古草原上的少数民族,在战国时期强大起来,对当时的秦、赵、燕三国构成了严重威胁。这三个国家不得不在北方修筑长城进行防御。秦朝统一中原以后,公元前215年,秦朝大将蒙恬率领大军出击匈奴,收回了河套地区。此后,秦朝开始把秦、赵、燕三国长城连接起来并加以延续,构成了一道长达万里的军事防御工程长城。这是当时军事工程建筑技术水平的杰作,也是当时强大国力的体现。同时,为了加强与北部的联系以及快速调动军队和物资,秦朝还修筑了“直道”,被称为古代的高速公路,这些都加强了北部边防。3) 南方:征岭南、修灵渠、置郡县公元前220年,开征岭南 开凿灵渠 公元前214年,平定岭南,设置郡县,是岭南地区归入中央王朝管辖的开端。秦灭六国以后,秦军也展开了统一岭南地区的战略攻势。岭南地区的主要居民是越族人,越族很早就与中原有着密切的联系。秦军的军事行动遭到顽强抵抗,其中导致秦军失败的重要因素是运输困难。于是在公元前214年,秦朝开凿了沟通湘江水系和漓江水系的灵渠,以便于补充兵员和军需物资。经过激战,终于平定岭南。秦在岭南地区设置郡县,实行军事镇守和行政管理。这是岭南地区归入中央王朝管辖的开端。4) 西南:开“五尺道”、任官吏开辟了“五尺道”的交通路线 部分地区委任官吏,是该地区进入中原统一政权版图的开始。在西南地区,秦朝还在当时被称为“西南夷”(今云贵高原和川西及甘南)地区,开辟了“五尺道”,并在其中一部分地区任命官吏。这是该地区进入中原统一政权版图的开始。这样,经过秦帝国的长期征战,不但平定了六国,而且对周边地区也实行了有效的政治控制,最终形成了一个东到大海、西到陇西、南濒南海、北抵长城一带的大国。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正式建立起来。秦王朝统一的完成,不仅扩大了统一帝国的规模,而且推动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 建立了东到大海、西到陇西、北到长城、南到南海的庞大疆域,奠定了现代中国和疆域的基础。3、 意义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诸侯割据的战乱局面,有利于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安定。扩大了统一帝国的规模,推动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 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在统一的基础上建立起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对我国封建社会政治产生了深远影响。2、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秦始皇完成国家的大一统以后,为了巩固新建立起来的疆域辽阔的庞大帝国,在总结以往的统治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在政治制度上进行了重大变革。秦始皇的改革措施对以后影响深远,其所确立的政治体制的框架一直被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发展。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基本政治制度,包含专制主义和中央集权两层含义。专制主义指中央的决策方式,具体说就是皇帝的专断独裁。专制主义制度是一种政体,与民主政体相对应。体现在帝位的终身制和皇位世袭制两方面,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利。中央集权指全国各种军事、财政、政治权利归属中央,地方完全由中央控制和管理,充分执行中央的政令。中央集权制度是一种国家结构形式,与地方分权相对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被历代的封建王朝所沿袭。 1、皇帝制度秦始皇所确定的中央政治体制中,首先建立的就是皇帝制度。中国古代有一个传统的政治习惯,就是“新王改制”。一个新的王朝建立起来以后,新兴的圣王必须“与民变革”,具体措施就是易服色,改正溯,异器械,权度量等。秦始皇也不例外,秦始皇第一个历史性的创造是发明了“皇帝”的称号,皇帝制度由此确立。“皇帝”名号的确立是秦完成统一大业的产物,显示了皇帝“唯我独尊”的权势和地位。从此,“皇帝”成为我国历代最高封建统治者的称谓。在确立皇帝称号的同时,秦始皇还规定了许多尊君的制度和办法,从而确立了皇帝制度。1) 内容:最高统治者称皇帝。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等一切大权,都由皇帝总揽。中央和地方的主要官员也都由皇帝任免。军队的调动也以虎符为凭据,虎符由皇帝控制、发给。2) 形成条件时代趋势:长期以来中央集权趋势发展的必然结果;思想基础:法家思想的出现为其提供了思想基础;客观条件:大一统局面的形成为高度集中的皇权创立了条件。3) 特点: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皇帝独尊:自称“朕”;命令称“制”或“诏”,印称“玺”。嬴政统一全国后,自认为自己德高三皇、功过五帝,对王号已不满意。与臣下商议后,嬴政决定从“三皇”、“五帝”各取一字,称皇帝。秦始皇规定:只有皇帝一人才能自称为“朕”;皇帝的命令称为“制”和“诏”;皇帝所用的玉印称为“玺”。皇权至上:显示了地位的不可僭越。“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主独制于天下而无所制也”。在这种制度下,国家从中央到地方的主要官吏由皇帝任免,调动军队的虎符由皇帝掌握,皇帝的话就是法律(“言即法律”)。皇位世袭:显示了权利的不可转移。“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史记4) 评价积极性:在我国封建社会的特定时期,皇帝制度在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统一、封建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以及反抗外来侵略等方面是起过进步作用的;消极性:造成了极端腐朽的封建专制,容易导致政治腐败和暴政统治加强了对农民的残酷剥削和对人民的精神束缚束缚了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阻碍了科技进步,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2、 三公九卿制除了皇帝制度以外,在中央行政机构上,秦始皇确定了三公九卿制度。1) 内容:三公:丞相:协助皇帝处理政务;太尉:主管军事;御史大夫: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并负责监察百官。九卿:中央各重要部门的主管官员。奉常负责宗庙、礼仪和教化,郎中令负责宫中警卫,典客负责少数民族事务,宗正负责皇室宗族事务,治粟内使负责租税和国家财政,少府负责皇家财政及官府手工业,太仆负责宫廷车马。2) 特点:1 比较完备。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有明确的职责分工和地位、权利的规定。丞相之下设有诸卿,分别掌管着国家的各项具体事务,是中央政府的职能部门。2 以皇权为中心。“三公”在地位、职责和权利方面相互牵制,军国大权最终操纵在皇帝一人之手。“九卿”中奉常、宗正、少府等官职就是为皇室专设的,是为皇帝私家服务的。中央和地方的主要官员都由皇帝任免,概不世袭。3) 参政方式:朝议朝议是秦汉时期大臣们集体议政的一种方式,主要功能是为皇帝提供决策咨询。国家有军政要务时,丞相、御史大夫和诸卿往往以“朝议”的方式参与讨论,皇帝通常在他们的意见基础上作出裁决。这种大臣议政的办法可以集思广益,是一种在君主专制制度下减少决策失误的好办法。但是大臣议政讨论的结果最终只能由皇帝决定。在君主专制制度之下,一旦皇帝推行极端的君主专制,大臣议政制度也就很难坚持下去。例如秦始皇晚年迷信神仙,深居宫中,大臣根本见不到皇帝,在这种情况下,朝议制度也就难以进行。3、郡县制西周实行的是分封制,进入春秋战国时期以后,随着奴隶社会的瓦解,分封制也逐渐崩溃。春秋初期,秦、晋楚在新征服的地区不再分封,而是设立“县”由国君进行直接管辖。郡在春秋末期首先出现在晋国,设在新得的边地。战国时,首先由三晋建立起以郡统县之制,且设立郡县的区域也由边境扩展到腹地。其他国家也纷纷效仿。秦国在兼灭六国的战争中,在一些新攻占的地区已设郡县管理。商鞅变法内容:经济:废井田 开阡陌;重农抑商 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政治:奖励军功 实行军功爵制 编制什伍组织;除世卿世禄制 鼓励宗室贵族建立军功;改革户籍制度 实行连坐法;推行县制;定秦律 燔诗书而明法令;社会风俗:强制推行一夫一妻小家庭政策:禁止父子及成年兄弟同居一室:规定凡一户之中有两个以上儿子到立户年龄而不分居的,加倍征收户口税等。 产生: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秦汉时期得到推广。 郡县制起源于春秋后期,战国时期各大国已广泛实行郡县制。秦始皇认为分封制是造成诸侯纷争、割据混战的主要原因,为了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巩固中央集权,统一六国后废分封、大力推行郡县制。分天下为三十六郡,后增至四十余郡。 内容:“郡”是直属于中央的地方行政设置,设郡守(郡的最高长官)、郡丞(辅佐郡守管理行政和刑狱事务)、郡尉(负责军事和治安);“县”隶属于郡,县设县令(不满万户的县设县长),县丞、县尉。县以下设“乡”“里”两级基层行政机构和负责地方治安的机构“亭”。乡设三老掌教化,由民间有名望的人担任,不算官吏。有秩、啬夫掌司法和赋税征收,游徼掌治安。乡下设里,有里正,其职权除与乡政权的职能相同外,还有组织生产的任务。 在交通要道上,十里设一亭,亭长负责缉捕盗贼等工作。汉高祖刘邦,秦朝时就曾在沛(pei)县当过亭长。 特点:中央垂直管理地方,郡县是属于中央管辖下得地方行政设置。郡县长官由皇帝任免,不得世袭。 意义: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和管理,巩固了国家的统一是中央集权制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是封建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分封制郡县制性质贵族政治官僚政治经济基础周王土地国有制封建土地私有制实行原则血缘为基础地域为基础官吏权利分封世袭、有封地皇帝任命,无封地,有俸禄与中央关系诸侯国有很强的地方独立性郡县是地方行政机构,地方绝对服从中央历史作用有利于当时的政治稳定,但也易发展成为割据势力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的统一相同点都是地方行政制度;都是为了维护国家统一;要解决的问题都是如何处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三、选官制度为使各级官僚机构正常运行和更好地发挥应有效能,秦帝国还制定了一套选拔和考察官吏的制度。秦朝考核官员有两种方式:一是由中央委派的专职官员进行监督、视察,并将结果呈报皇帝;一是年终由官员自行汇报当年政绩。官吏考核实行“殿”“最”,“最”者受奖赏,“殿”者要受罚。四、法律制度 秦朝制定的法律十分细密、严苛,是嬴政加强皇权、巩固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工具。秦法以“轻罪重刑”为立法的指导思想。如犯了轻微的小罪,就会被处以严酷的刑罚。有学者统计,秦代的刑法不下20种,如宫、黥(qing)、笞、劓(yi)、斩趾、城旦舂(苦役)等。同是死刑,也名目繁多,如戮、坑、绞、枭首、囊扑、剖腹、车裂、蒺藜(jili)等。秦法对于嬴政雷厉风行地推行各种巩固中央集权的措施发挥过重要的作用,但同时也给人民带来了极大的苦难。西汉王朝建立以后,大体上沿袭了秦王朝的官僚制度,因此历史上称之为“汉承秦制”。西汉在政治制度上也有发展,具体的表现在以下方面:1、 地方行政制度上有郡国并行制转向实行郡县制。2、 西汉汉武帝时期设置十三部刺史和司隶校尉,加强了朝廷对地方上的控制。拓展:诸侯争霸战争的实质和影响实质:奴隶主之间为争夺土地和人民的掠夺战争影响:春秋时期的大国争霸,是中国奴隶制瓦解的反映,大国争霸的结果更促进了奴隶制的衰亡,也为社会的发展、阶级关系的变化和新制度的产生创造了条件。在大国争霸中,大国兼并小国,开拓了疆土,实现了区域性的局部统一。在大国争霸过程中,华夏族和周边各部落的联系、交往、融合加强,形成了以东方的齐国、南方的楚国、西方的秦国、北方的燕国为主的民族融合中心,为华夏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拓展:秦朝开创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1 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对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和中华民族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2 有利于封建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安定。3 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和完善。拓展:中央集权对今天我国政治改革有何启发?1 坚持中央集体领导 ,发扬民主集中制,防止个人独裁专断。2 加大改革开放的力度,加快经济的发展。3 发扬民主政治、加强法制建设、以法治国4 以人为本、体恤民情拓展:秦始皇加强思想控制1 表现:焚书坑儒、颁挟书律、禁私学2 目的:统一思想,维护中央集权和皇帝制度的权威3 实质:思想文化专制4 评价:有利于统一思想和巩固国家统一。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不利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延续和发展是暴政的表现,是秦短命而亡的原因之一。拓展:评价秦始皇的功过秦始皇(公元前246年前210年在位),姓嬴名政,秦庄襄王之子。13岁即王位,22岁亲政。他对中国历史做出过巨大贡献,他顺应历史发展潮流,东灭六国、北击匈奴、南征岭南、西南开五尺道,结束了长期以来诸侯割据的局面,使秦朝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他建立起一整套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对我国历史产生深远影响;他统一了全国的度量衡、货币、文字、车轨等,促进了各地经济文化交流,巩固了国家的统一。他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有名的暴君:一是是横征暴敛,苦役百姓。(大兴土木、赋税沉重、徭役繁重)。二是法律严苛、刑罚残酷。三是实行文化专制。焚书坑儒、颁布挟书律、禁止私学,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从当时的历史条件来看,功过相比,秦始皇功大于过。三家分晋、田氏代齐与各国变法公元前453年,晋国的贵族韩、赵、魏三家合力灭掉专擅国政的知氏,不久,将晋国瓜分。齐国原是姜氏的封国。公元前481年大夫田成子杀齐简公,自为相,专国政。公元前386年,他的后人田和终于取代姜氏正式成为国君。战国时期,各国为增强国力,纷纷进行变法,变革已不能适应时代的旧制度。著名的变法有魏国的李悝变法、楚国的吴起变法、韩国的申不害改革、齐国的邹忌改革与秦国的商鞅变法,其中以商鞅变法收效最为明显。封泥是一种官印的印迹,为古代缄封简牍钤(qian)有印章以防私拆的信验物,其主要流星于秦汉时期。由于原印是阴文,钤在泥上便成了阳文,其边为泥面,所以形成四周不等的宽边。官僚政治具有机能专业化、职务凭资格、行动按固定规章办事、权力分等级等特点的系统行政管理。 挟书律指秦朝禁止私藏百家之书的法律。秦律规定,“敢有挟书者族”,即对收藏违禁书籍的人处以灭族的酷刑。秦统治者颁布“挟书令”以及“焚书令”,是对法家思想的欣赏和实践,韩非子就曾经赞赏商鞅变法有“燔诗书而明法令”的举措。“挟书令”实际是思想专制。它破坏了文化,激化了矛盾,是秦朝短命而亡的重要因素。 虎符:虎符是古代皇帝调兵遣将用的兵符,用青铜或者黄金做成伏虎形状的令牌,劈为两半,其中一半交给将帅,另一半由皇帝保存,只有两个虎符同时使用,才可以调兵遣将。皇帝的别称 在封建社会时代,“皇帝”虽是一个无比尊贵的称号,但臣下在皇帝面前,却不能直呼“皇帝”二字,称呼皇帝常常只用皇帝的别称。 东汉(公元25年公元220年)时称皇帝为“国家”,这是由于古代称诸侯为“国”,称大夫为“家”,人们便以“国家”作为国的通称,皇帝是国的化身,因而称皇帝为“国家”,晋代(公元265年公元420年)仍然沿袭这种称呼。 唐代(公元618年公元907年)称皇帝为“圣人”,在皇宫里面称皇帝为“宅家”,因为皇权至高无上,“以天下为宅,四海为家”,故称“宅家”。 宋代(公元960年公元1127年)曾以庙、祖称皇帝,如称宋神宗为“神祖”,称宋仁宗为“仁庙”。还有称“官家”、“官里”的,是取“五帝宫天下,三王家天下”的意思。 此外,皇帝的别称还有天子、陛下、皇上、上、飞龙、乘舆、车驾、驾、万岁、万岁爷、至尊、人主、圣、家家(北朝)、郎主(辽、金)等,也有以年号作为皇帝别称的。驰道是以国都咸阳(今陕西咸阳市东)为中心,通向全国各个重要地区,尤其是六国的古都,直接目的是供秦始皇巡视边防和出巡全国之用,也是为了打击没落奴隶主贵族的复辟活动。著名的驰道有9条,有出今高陵通上郡(陕北)的上郡道,过黄河通山西的临晋道,出函谷关通河南、河北、山东的东方道。驰道是皇帝的专用车道,向西最远到甘肃,东到海滨,北到内蒙古,南到湖南、安徽、浙江等地。秦直道类似近日高速公路。是秦始皇于公元前212至公元前210年命蒙恬监修的一条重要军事要道。南起京都咸阳军事要地云阳林光宫(今淳化县梁武帝村),北至九原郡(今内蒙古包头市西南孟家湾村),是联结关中平原与河套地区的主要通道。穿越14个县,700多公里。路面最宽处约60米,一般亦有20米,它在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