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下《马说》教案及练习人教版.doc_第1页
八年级语文下《马说》教案及练习人教版.doc_第2页
八年级语文下《马说》教案及练习人教版.doc_第3页
八年级语文下《马说》教案及练习人教版.doc_第4页
八年级语文下《马说》教案及练习人教版.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付费下载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人教版八年级下马说教案及练习 教学目标: 马说1、了解作者对古代封建统治者压抑摧残人材的愤慨之情。2、了解托物寓意,以事喻理的议论方法。 教学重、难点: 马说托物寓意,以事喻理是本文议论的一大特色。这种写法的显著特点是寓深刻思想于具体事物或形象中。 教学过程 马说教学步骤1、简介文体及作者。(1)“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体裁,大多是以华丽的言辞陈述作者对某个问题的见解,跟现在的杂文大致相近。这篇说,带有寓言的色彩。文章的首句“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是全文立意之所在。这个意思是从古代关于伯乐和千里马的故事中生发出来的,却又表现了作者的独特见地。文章以千里马比喻有才能的人,以伯乐比喻圣明的君王,借千里马的被埋没揭露封建统治者埋没人才的现象,也表达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意。(2)韩愈(公元768824年),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县西)人。早孤,由嫂抚养。贞元进士。贞元十九年(803年),在担任监察御史期间,因天旱人饥,上书言京包百姓穷困,请求缓征徭役租税,被贬为阳山(今广东省阳山县)令。效还后曾任国子博士、邢部侍郎等职。唐宪宗元和十四年(819年),因上表谏迎佛骨,几乎招来杀身之祸,后被贬为潮州(今属广东省)刺史。赦还后任吏部侍郎,曾权京兆尹。卒谥“文”。韩愈在政治上反对藩镇割据,思想上尊儒排佛。他和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反对六朝以来的骈偶文风,提倡散体,其散文在继承先秦两汉古文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和发展,旧时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有昌黎先生集。 这篇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795800)间。其时他曾三次上书宰相求摆用,未被采纳,后来又相继依附于宣武节度使董晋、武宁节度使张封建幕下,郁郁不得志,再加上当时奸佞当权,政治黑暗,有才能之士不受重视,所以有“乐不常有”之叹。 2、阅读课下注释,理解下列加点字词意思。骈(pin )死于槽枥(l )之间 骈死:骈,两马并驾。骈死意为并列而死。才美不外见(xin )外见:从外表上显现出来。食(s )之不能尽其材(食,同“饲”) 3、阅读课文并思考:课文的中心与层次中心:借古代伯乐和千里马的故事,以喻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甚至摧残、压抑人才,也表现了作者的愤慨之情。 层次:第一层(第1段)说明伯乐对千里马命运的决定作用;第二层(第2段)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第三层(第3段)总结全文。表现作者对封建统治者摧残人才的愤慨之情。 (补充资料)l、 译文世间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却不会经常有。所以即使是雄健的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下受屈辱,和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不会获得千里马的称号。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或许能吃下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所以)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也就表现不出来,想要跟普通的马相等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鞭策它,不按正确的方法,喂养又不能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听它嘶叫却不懂得它的意思,(只是)拿着鞭子站在它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 2、课文分析全文分三段。第一段,说明伯乐对千里马命运的决定作用。一开篇就奇峰突起,发人之所未发,以“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点明全文主旨。这句话还包含着一个反题,即“无伯乐,则无千里马”,说明千里马的命运对伯乐的依赖关系。换句话说,就是除伯乐而外没有人能识别千里马;既然如此,千里马的命运就决定于是否有伯乐来发现它了。而实际的情形是:“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所以千里马的悲惨命运简直是具有必然性的了。接着就用“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具体地描绘了它的可悲的遭遇。字里行间充满了作者的痛惜之情。第二段,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但文章先不点出,而从千里马的食量说起。“一食或尽粟一石”,是夸张的说法,突出地表明千里马的食量大大超过普通马。而这一点,决非那些“食马者”所能知,他们只是按照普通马的食量来喂养。所以“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的原因又是在“不知其能千里而食”这一点上。“不知”,这正是问题的要害。点出这个要害之后,先以“是马也”一顿,再以“虽有千里之能”作低回之势,然后步步紧逼,历数这种“不知”所造成的恶果,到段末再用反法句“安求其能千里也”,把作者对“食马者”的无知的愤怒谴责的感情发展到高潮。这是从反面证明“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道理。第三段,对执策者的“不知马”进行辛辣的嘲讽。先用揭露矛盾的方法刻画执策者的形象:以“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紧承上文,全面地总结了这种人“不知马”的表现,又以他们在千里马跟前的狂妄宣称作对照,生动地揭示了这种人的愚蠢和荒唐。后发感慨:以“其真无马邪”承上文“天下无马”,表示作者对执策者反法,同时为下句蓄势,由此再用“其真不知马也”结住全文,更有力地表达了作者的痛切之感。本文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文章论述的是识别人才的问题,但通篇没有一句话直接提到人才。作者认为对有才能的人必须尊之以高爵,养之以厚禄,任之以重权,这样他们才能施展自己的才干。他的这些主张,是通过对千里马的“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的境遇的描述表现出来的。对封建社会中统治者有眼不识英雄和人才埋没的现象,则分别用“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和“抵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作了形象的概括,寄寓了作者很深的感慨。文字生动活泼,富有感染力和说服力。本文篇幅虽短,中心却十分突出。全文围绕着“不知马”这个中心,反复进行论述。文中连用十一个“不”字。开始说“伯乐不常有”,归结到千里马之“不以千里称”;中间由食马者的“不知”说到千里马的“食不饱,力不足,才美术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最后更以“不以”“不能”来痛斥执策者的无知,并由此导出全文的结句“其真不知马也”,点明了中心。3、关于伯乐和千里马伯乐本来是神话中掌管天马的星名。春秋时秦人孙阳因为善于相马,世上就称他为伯乐。战国策楚策四中有一段文字记载伯乐和千里马的故事,原文如下:夫骥(千里马)之齿至(年老)矣,服(拉)盐车而上太行,蹄申(伸)膝折,尾湛(沉)胕(脚背)溃,漉(马口鼻中流出的白沫)头洒地,白汗交流,中阪(山坡)迁延(步履艰难),负辕不能上。伯乐道(遇)之,下车辕而哭之,解紵(苧麻织成的布)衣以幂(覆盖)之。骥于是俛(俯)而喷,仰而鸣,声达于天,若金石者,何也?彼见伯乐之知己也。 【模拟试题】 马说1、韩愈,字_,唐代_,散文尤其著名,有“_”的美誉,有_。被列为“_”之首,与柳宗元并称 _。2、解释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1)世有伯乐( )(2)然后有千里马( )(3)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 )(4)骈死于槽枥之间( )( )(5)不以千里称也 ( ) ( )(6)一食或尽粟一石( )( )(7)食马者( )(8)才美不外见( )( )(9)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 )(10)或尽粟一石 ( )(11)策之不以其道 ( )( )(12)食之不能尽其材( )( )(13)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 )(14)执策而临之( )( )(15)其真不知马也( )3、从文中找出三个通假字并释义。4、 按要求默写。(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2)千里马的悲惨遭遇是:(3)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4)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5)食马者“不知马”的具体表现是:(6)对“食马者”的无知发出强烈的谴责的语句是:(7)表现“食马者”以“知马者”身份叹息的语句是:(8)全文的主旨句是:(9)有一位名人曾说过:“世上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由此我们可想到马说的一句话:(10)表明千里马和伯乐关系的语句是:(11)能够表现统治者平庸浅薄,愚妄无知的语句是:(12)领起全文作用的句子是:(13)表明愚妄无知,平庸浅薄的统治者对千里马的不公正的待遇的句子是:(14)表明作者对千里马被埋没的感叹的句子是:(15)能表明千里马外在特征的句子是:(16)写千里马有异于常马的特征的句子是:(17)运用设问句表达作者心中感慨的句子是:(18)美往往存在于平凡的事物当中,有时我们为了刻意的追求完美,往往忽略了身边的美,使其遭受不应有的遭遇,使我们为之遗憾痛心,这种遭遇与马说中千里马的遭遇相似,相应的句子是:(19)点明伯乐对千里马的命运起决定作用的句子是:5、本文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本文的“千里马”、“伯乐”、“食马者”各有喻指“千里马”指 ; “伯乐”指 _; “食马者” _ 。6、第段文字说明了什么? 7、是不是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呢? 8、第二段说明了什么? 9、文中哪些句子可以体现千里马不能日行千里的原因? 10、第三段主要内容是什么? 11、第三段中通过哪些语言来体现食马者的浅薄愚妄? 12、第三段中哪句话点明了全文的中心? 13、本文通篇不离千里马,难道只是说“马”吗? 14、本文通过描写千里马的遭遇,表达韩愈怎样的思想? 15、本文中“伯乐”“千里马”各比喻了什么样的人? 16、作者以千里马喻人才,从文中千里马的遭遇来看,人才展现才华最需要的是什么?17、对对联。上联:无才难做千里马 下联:_18、分别概括1、2、3层的层意:第一层(第1段)第二层(第2段)第三层(第3段)19、“策之”“食之”“鸣之”是什么句式? 20、你是怎么理解“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的?21、伯乐和千里马的寓意及其二者之间的关系是什么?22、给下面句子选择正确的解释。 (1)才美不外见( )A.(千里马)的本领和美好的素质就表现不出来。B.(千里马)的才能与外貌就显露不出来。 (2)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却不能够领会它嘶叫的意图。,却不能使它领会吆喝的意思。,可是饲养人并不懂得它嘶鸣的意思。 答( ) (3)这篇文章的主旨是:(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不知马”,埋没人才的行为作了有力的揭露。,曲折地表现自己怀才不遇之叹。,目的是要使养马人懂得如何养好千里马。(4)本文的主要写作方法是: ( ) 23、结合全文,谈谈成为“千里马”的必要条件是什么?24、清代龚自珍的诗句“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与本文所阐述的选拔人才的方法是否一致,试加以说明。25、古往今来,许多怀才不遇者用自己由衷的笔调,抒写出自己心中的愤慨并流传为千古名句。请你写出你熟悉的两句,并标明作者和出处。26、读完本文后,你认为伯乐应具备怎样的才能?请联系你自己的读书实际,列举一位大家熟悉的伯乐,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他的事迹。27、伯乐和千里马在推动社会发展方面谁更重要?请畅谈你的看法?可举历史和现实生活中的例子证明自己的观点?【试题答案】 马说1、退之 文起八代之衰 昌黎先生文集 唐宋八大家 韩、柳 2、(1)世有伯乐(擅长相马之人,本文指识别人才的人 )(2)然后有千里马(日行千里的马,本文指人才)(3)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只是)( 辱没 )(4)骈死于槽枥之间( 两马并驾 )(喂牲口用的食器)(5)不以千里称也 (凭,凭借) (著称)(6)一食或尽粟一石(吃一顿)(吃没)(7)食马者(通“饲”,喂)(8)才美不外见(才能,美好的素质)( 表现在外面,“见”通“现”)(9)欲与常马等不可得(普通的)(等同,一样)(10)或尽粟一石 (有时)(11)策之不以其道 (用鞭子打 )(方法,正确的方法)(12)食之不能尽其材(竭尽)(通“才”,才能 )(13)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马鸣叫)(通晓)(14)执策而临之(拿着马鞭子 )(面对 )(15)其真不知马也(识别,了解)3、从文中找出三个通假字并释义。食马者(“食”通“饲”,喂)才美不外见( “见”通“现”,表现)食之不能尽其材(“材”通“才”,才能 )4、按要求默写。(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2)千里马的悲惨遭遇是: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3)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4)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5)食马者“不知马”的具体表现是: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6)对“食马者”的无知发出强烈的谴责的语句是: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7)表现“食马者”以“知马者”身份叹息的语句是: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8)全文的主旨句是: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9)有一位名人曾说过:“世上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由此我们可想到马说的一句话: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10)表明千里马和伯乐关系的语句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11)能够表现统治者平庸浅薄,愚妄无知的语句是: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12)领起全文作用的句子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13)表明愚妄无知,平庸浅薄的统治者对千里马的不公正的待遇的句子是: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14)表明作者对千里马被埋没的感叹的句子是: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15)能表明千里马外在特征的句子是: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16)写千里马有异于常马的特征的句子是:一食或尽粟一石。(17)运用设问句表达作者心中感慨的句子是: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18)美往往存在于平凡的事物当中,有时我们为了刻意的追求完美,往往忽略了身边的美,使其遭受不应有的遭遇,使我们为之遗憾痛心,这种遭遇与马说中千里马的遭遇相似,相应的句子是: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19)点明伯乐对千里马的命运起决定作用的句子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5、本文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本文的“千里马”、“伯乐”、“食马者”各有喻指“千里马”指 人才 ; “伯乐”指 善于识别人才的统治者 ; “食马者” 愚妄无知,平庸浅薄封建的统治者 。6、第段文字说明了什么? 伯乐对千里马的决定作用。 7、是不是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呢? 是,强调伯乐能识马,如果不被伯乐识别,千里马就会被埋没。8、第二段说明了什么? 分析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进一步说明,千里马没有遇到伯乐,无法施展才华。 9、文中哪些句子可以体现千里马不能日行千里的原因?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10、第三段主要内容是什么? 不是天下无千里马,而是不识马。 11、第三段中通过哪些语言来体现食马者的浅薄愚妄? “策之不以其道天下无马” 12、第三段中哪句话点明了全文的中心? “其真不知马也”这个结句,点明了中心。 13、本文通篇不离千里马,难道只是说“马”吗? 借千里马难遇伯乐,最终被埋没,对埋没人才的现状作了揭露。 14、本文通过描写千里马的遭遇,表达韩愈怎样的思想? 表达作者怀才不遇,有志难酬的愤懑心情。 15、本文中“伯乐”“千里马”各比喻了什么样的人? 伯乐即善于识别人才的统治者。 千里马即人才。 16、作者以千里马喻人才,从文中千里马的遭遇来看,人才展现才华最需要的是什么?在讲究“素质”的今天,一匹真正的千里马必须具备的条件之中,适应环境,发挥潜能是最重要的。没有遇到伯乐,怎样才能避免“骈死于槽枥之间”,最终能以“千里称也”?首先,马必须调节自身条件与跑步情况的比例,尽可能在吃不饱的情况下,跑出与常马等的水平,自己呢利用食马者偶然的“加餐”,跑出更胜一筹的速度。千里马最终成功了。显然,策不以道,食不尽材,鸣不通意的境况,才是真正考验千里马的素质时。17、对对联。 上联:无才难做千里马 下联:有志可成万里驹18、分别概括123层的层意:第一层(第1段)说明伯乐对千里马命运的决定作用;第二层(第2段)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第三层(第3段)总结全文。表现作者对封建统治者摧残人才的愤慨之情。19、“策之”“食之”“鸣之”是什么句式? 排比句式。总括不识马者不按照千里马的特性来对待它。20、你是怎么理解“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的? 表现了作者对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摧残埋没人才的不满和愤慨。21、伯乐和千里马的寓意及其二者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