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错误》(语文苏教必修1).docx_第1页
【教学设计】《错误》(语文苏教必修1).docx_第2页
【教学设计】《错误》(语文苏教必修1).docx_第3页
【教学设计】《错误》(语文苏教必修1).docx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错误教学设计本课时编写:靖宇三中 芦言美教材分析:本课是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一专题“向青春举杯”,是“光阴的故事” 板块中的第三首诗歌。本课时旨在让学生在体悟现代诗歌的情感美的时候还能感受古典美、节奏韵律美、结构美,同时对古代诗歌、现代诗歌有更深层次的认识。错误这首诗,以一连串具有传统意味和江南风情的意象,将豪放旷达的气质和欲语还休的情韵融为一体,营造出和谐、完整的艺术境界。虽然诗中写了思妇和浪子,但与传统的闺怨诗相比,表现出了较强的历史感和时空感。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 1、理解,积累词语,掌握赏析诗歌方法。 2、把握课文的语境和作者的思路。【过程与方法目标】1、反复诵读,领会本文内蕴丰富,清新优美的语言。2、感悟文中内容,品析文中的意象。3、引导学生从古典诗词中汲取营养以提高文学修养和创作水平。4、培养学生通过联想和想象来感悟诗歌意象,体会诗歌意境和情趣。【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引导学生从古典诗词中汲取营养,体会郑愁予的才华。2、体会郑愁予诗歌中浓郁的古典美,清新优美的语言。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品味诗歌所表现的出的优美意境和感情。【教学难点】1、通过对诗歌意象的分析来把握诗歌的意境和感情。2、把握具有传统中国韵味的意象塑造。课前准备:1、教师课前准备PPT。2、学生预习课文,查找和了解作者生平和创作背景。3、学生朗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教学过程:1、 导入1、PPT播放罗大佑的错误。2、李清照一剪梅中:“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写出了她对丈夫的思念之情,使人领略到她的万千愁情,给予人们无止境的遐想。吕本中采桑子:“恨君不似江楼月,南北东西;南北东西,只有相随无别离。”从中我们能感悟到一位独守幽闺思念丈夫的妻子的哀怨和忧伤之情。这种“闺怨”题材的思妇词,古典诗词中比比皆是。今天,我要向大家介绍的是一首用现代语言写就的思妇诗,它和我们刚听过的那首歌是一个名字,这就是郑愁予的错误。【设计意图】用音乐导入主题,通过同一类诗引出课文,加强学生对课文的兴趣。2、 作者简介和创作背景1、作者简介郑愁予当代著名诗人,原名郑文韬,名字源于辛弃疾菩萨蛮中的名句:“江晚正愁予,山深闻鹧鸪。” 1933年出生于山东济南。童年时随当军人的父亲走遍了大江南北,长城内外;抗战期间随母亲转徙与内地各处,因此他的诗大多以游子为抒情主人公,又被称为“浪子诗人”。 杨牧说:“郑愁予是中国的中国诗人”。2、创作背景这首诗写于1954年,当时郑愁予年仅21岁。他在原诗的后记中说:“童稚时,母亲携着我的手行过一个小镇,在青石的路上,我一面走一面踢着石子。那时是抗战初期,母亲牵着儿子赶路是常见的难民形象。我在低头找石子的时候,忽听背后传来轰轰的声响,马蹄击出金石的声音,只见马匹拉着炮车疾奔而来,母亲将我拉到路旁,战马与炮车一辆一辆擦身而过。这印象永久地潜存在我意识里。打仗的时候,男子上了前线,女子在后方等待,是战争年代最凄楚的景象,自古便是如此母亲的等待,是这首诗、也是这个大时代最重要的主题,以往的读者很少向这一境界去探索。”【设计意图】了解作者生平以及作者创作的原因和思想,有利于更好地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更全面地理解诗歌。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欣赏诗歌朗诵视频,感受古典美、节奏韵律美。错误郑愁予我打江南走过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你的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跫音不响,三月的春帷不揭你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2、提问:听课文朗读,思考诗中蕴涵了一个怎样的故事?明确:江南小城的春天,一个女子为爱人痴痴等候的容颜比春天更美丽。青石板的街道上响起马蹄声,女子以为是她的爱人归来,揭开窗帷抬眼望去,却只是一个陌生的男子。3、提问:讨论这首诗中出现的“我”和“你”分别是什么样的人物?明确:我:多情的过客 你:美丽、寂寞但坚贞的思妇4、提问:理解这首诗的标题为什么叫“错误”?为什么这个错误是美丽的?明确:(1)“我”不是江南女子等待已久的“归人”,我只是个“过客”;“达达的马蹄声”点燃了思妇心中的希望。(2)“我”希望我就是那个“如莲花般”的女子等待的“归人”,可惜我不是。5、提问: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分别是?涉及的人物有几个?明确:时间:三月 地点:江南人物:我、你6、提问: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歌中故事的梗概。明确:描写了一个女子等待归人的心理变化过程。四、细读课文,细致分析1、提问:“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一句中,“莲花的开落”比喻什么?明确:喻指女子红颜的消退。此外,这是一个变化着的意象,既暗示了女子与“归人”分别的时间之长,又说明了她的容颜在等待中憔悴。2、提问:找出描写诗歌中的这个“思妇”,也就是第二人称的“你”,运用了哪些意象?并指出这些意象的表达效果?明确:诗歌中依次用了“莲花的开落”,“东风不来”, “柳絮不飞”,“寂寞的城”,“青石的街道向晚”,“春帷不揭”,“小小的窗扉”等意象来写思妇的痴情的期待。“寂寞的城”:城的样子是四面封闭的,说明女子的心情是落寞,孤独的,没有人能走进她的心城,只有那位“归人”才可以打开她心中的城门。“青石的街道”:让人感到一丝的凄凉和冷意,就像那位苦苦等待的女子的心一样的冷。也为后面的马蹄声的出现做了一个很好的铺垫,两者结合起来形成了一对精彩的意象组合。青石的冰冷,传来的马蹄声,声声清晰,原本希望是能够等到的归人,但他却是一个过客。让原本冰冷的心更冰冷,原先的希望也被无情的粉碎了。用了一个倒装,化板为活,加强了语言的变化,更委婉的表现了思妇的心理。“窗扉”:可以想象女子为了等待归人,曾经多少次靠在窗前眺望远方,多少次又是失望的把窗扉关上。所以窗扉也成为了女子相思之情的一个外在的表现。“柳絮不飞”:把女子的思念比喻为柳絮。柳絮和别离有关。柳树在春天的时候接触一种形似棉絮的东西,称为柳絮。当风一吹就会随风飘散,这种景象十分凄美,让人伤怀。“柳”与“留”同音,暗指女子思念归人,每日苦苦等待的心境。 3、提问: “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中“不来”“不飞”该如何理解?明确:说东风不来,其实是游子的信息没有传来。在古典诗词中,“柳絮”是代表离情别绪的意象,“柳”和“留”谐音。在时代的大背景下,女子也可能是思妇,也可能是慈母,她们苦苦等待,却无消息。4、提问:“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 这个比喻的好处?明确:青石长满苔藓的石头,说明街道很少有人走。 向晚趋向黄昏,突出街道的冷漠凄清。用此比喻将思妇内心的孤独,凄凉之情具体的展现了出来。5、提问:诗人为什么要用“莲花”这一意象?可否换成“玫瑰”?明确:(1)莲花是江南的特产,呼应了故事发生的地点在江南。(2)写出了女子的清纯、贞洁。玫瑰不符合江南水乡的特色,同时也破坏了诗中含蓄的味道。五、总结面对这样一位含蓄隽永、情深义重的女子,诗人抱愧和解释是“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读完全诗,它表面看是由于一场误会而引起女子心中的波动和失落。但实际上,这首诗在无形之中对千古吟唱的思妇主题做了一个男人最隐衷而又最诚实的回答。为什么千年以来女子“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从而“肠断白蘋洲”?只因为她们所等待的男人在她们的生命流程中,多半是“过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