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捕蛇者说》第三课时.doc_第1页
《捕蛇者说》第三课时.doc_第2页
《捕蛇者说》第三课时.doc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捕蛇者说第三课时 海门市东洲国际学校 朱金燕教学目标:1. 检查掌握积累本文文言词语的情况。2理解本文运用对比、衬托写法,突出中心思想,挖掘悲剧的社会根源。3认识柳宗元同情人民、痛恨苛敛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1、理解本文运用对比、衬托的写法。2、把握文章“赋敛毒于蛇”的主题和作者对人民疾苦的同情。3、挖掘悲剧的社会根源。一、 复习旧知,积累掌握词汇1、师:前两节课,我们学习了捕蛇者说,教学目标是字字落实,疏通文意,你们自评一下,掌握得怎么样?我们从音、形、义的角度检测一下,有信心吗?2、检测相关字词句的音形义。(见课件)二、 解析题目,了解文体知识1、师:不错,很棒,同学们学得很扎实,学习古文就应该善于积累。前两节课我们疏通了文本,本节课让我们走进文本,探究文字背后的密码。 2、师:先来读一下题目。要关注哪一个字呢?3、师: “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这种文章往往带有杂文、杂感的性质,内容大多是一事一议,也就是借一件事或一种现象来表述作者对某些事情或某个问题的见解,行文较为自由灵活。“捕蛇者说”这个题目的意思是:说说捕蛇人的事。三、 聆听心声,探秘捕蛇人生1、 师:通读全文,说说捕蛇人的什么事呢?(明确:捕蛇人的悲惨遭遇) 板书: 捕蛇者不幸2、 师:请同学们通读全文,说说捕蛇人的“不幸”具体体现在哪里?(分析第二小节)(如:吾祖死于是-几死者数矣) 3、师:如果你听了他的遭遇,你会怎么做呢?(分析第三小节)4、师:那蒋氏又是怎么做的呢?换还是不换?用原文回答。 (明确: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 板书:捕蛇者幸 5、请同学们小组合作填表,从四个方面比较捕蛇者的幸与乡邻的不幸。(分析第四小节)人物角度“役”之幸 (捕蛇者)“赋”之不幸 (乡 邻)生存情况以捕蛇独存饥渴顿踣,死者相藉,十室九空,非死则徙尔生活状况驰然而卧,熙熙而乐受悍吏的骚扰,哗然而骇,鸡狗不宁危险次数一岁之犯死者二 旦旦有是死亡先后后 死先 死对比,衬托揭露“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这一主题。 6、师:既然乡邻们不幸,为何不向捕蛇者学习呢?(分析第一小节) 7、师:捕蛇者真的幸吗?(回到第二小节,明确“专其利”是用命换来的!) 板书:捕蛇者幸?板书:捕蛇者“幸” 四、 资料助读,了解时代背景1、师:面对捕蛇者的不幸和乡邻们的不幸,我们不禁要问,这是为什么呢?2、出示背景:蒋氏自述中提到“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岁矣,而乡邻之生日蹙”。“六十岁”指唐玄宗天宝中期(746750)到唐宪宗元和初期(805810)这一段时间。这时,战争频繁,安史之乱、对吐蕃的战争、朱泚叛乱等祸乱接连发生,全国税户比唐玄宗时期减少四分之三,而兵员却增加三分之一。朝廷随意增设税收官,多立名目,旧税加新税,无休无止,民不堪命。尽管在唐德宗时颁布了“两税法”(分夏、秋两次交税),并明文规定不准另外“加敛一文钱”,但这不过是一纸空文,事实上税外有税,虽“息兵已久,加税如初”。人民在重赋逼迫下逃往他乡,但悍吏仍不放过,“有流亡则摊出(由存留户共同负担),已重者愈重”。所以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赋敛之毒有甚是蛇”也就不足为奇了。五、 情感碰撞,对话仁者心灵1、师:李善曾说:“说这种文体以感动为先”,文中是满含着作者的感情的。面对如此悲剧,作者心情如何呢?用心品读,找出表现作者感情变化的词语或句子,体会字里行间蕴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明确:作者感到有责任用自己的笔来反映横征暴敛导致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希望最高统治者能借此体察民情,推行善政。)2、师:作者的美好愿望能实现吗?他能改变这一切吗?出示背景:柳宗元(公元773819),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早年曾在朝中作官,政治上有抱负,有理想。唐顺宗永贞元年(公元805年),王叔文执掌朝政,采取了一些改革政治的措施,如取消巧立名目的额外赋税,查办贪官污吏等等,史称“永贞革新”。柳宗元积极参加这次革新,是核心人物之一,被任命为礼部员外郎,这年他32岁。但这次革新很快就遭到失败。王叔文被杀,参与者都被惩处,柳宗元被贬为永州(今湖南零陵)司马。十年后,柳宗元又被贬到更荒远的柳州(今广西柳州)任刺史。最后死在柳州,死时才46岁。捕蛇者说是柳宗元被贬到永州时写的。 (明确:在历史的长河中,他自己也只是一叶扁舟,不能把握自己的命运,更不用说去改变他人的命运了,但他急百姓所急,想百姓所想,对百姓疾苦寄予无限同情;对苛捐杂税无比痛恨,用写说的行动想去改变农民的命运,还是值得我们敬佩的!)六、拓展迁移,揭露悲剧根源1、师:文中农民的不幸是个别现象吗?这样的悲剧比比皆是,请看这样一些诗歌屏显:材料一 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 梅尧臣陶土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李绅悯农 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 张俞蚕妇2、师:农民的悲惨境况在古代能避免吗?为什么?(小组讨论)(明确:在古代农民的悲惨遭遇是不能避免的,因为中国古代实行的封建土地所有制,土地等生活资料掌握在统治阶级手里,农民只能租种地主土地,苛税繁重,农民收入少的可怜。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穿越千年,那今天呢?今天的农民又过着怎样的生活呢?)我们实行的是土地公有制,农民拥有土地的使用权和收益权,党中央实行了免除农业税,并实行多种惠农政策,请看材料二和材料三。屏显:材料二:“中国26省市免征农业税,7.3亿农民从此告别皇粮国税” 2005年2月27日人民日报 材料三:习近平总书记在刚刚过去的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明确提出,要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赋予农民更多的财产权利。 师:广大农民平等地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享有更多财产的权利必定会实现,相信农民的生活会越来越好,农民会活得更有尊严!3、师: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请你谈谈学习本文的体会? 七、课堂总结,珍惜美好人生通过这篇文章的学习,我们了解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