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九年级语文曹刿论战学案学习目标:1、掌握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思和用法,积累文言词语2、掌握重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结合注释翻译课文。3、准确熟练的朗读并背诵课文,理解文章的内容。重点:课文背诵、翻译句子。难点:曹刿关于战争的论述课前导学:收集古今中外战争史上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战例。课堂导学: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你知道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有哪些?历史上的长勺之战,你知道吗?二、自主学习。(1)朗读课文。(2)( )胜多课所学知识:对照注释,理解识记以下词语齐师伐我 肉食者 又何间焉肉食者鄙 何以战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 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徧 牺牲玉帛 弗敢加也,必以信 小信未孚 神弗福 小大之狱 虽不能察 必以情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公将鼓之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下视其辙 登轼 遂逐齐师既克 公问其故 一鼓作气再而衰, 彼竭我盈 故克之 难测也 惧有伏焉 望其旗靡,故逐之 三、合作交流。解决疑难A试译课文、合作学习、交流反馈、达成共识。B重点记忆以下句子: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2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3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4.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5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6.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7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8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9.公与之乘,战与长勺。公将鼓之 10.齐师败绩。公将驰之 11.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12.既克,公问其故 13夫战,勇气也。 14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15彼竭我盈,故克之。 16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17.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C试背课文。重点默写以下句子:1、 未能远谋。 2衣食所安, , 。3、 ,民弗从也。4、牺牲玉帛 , 。5、小信未孚 。6、小大之狱 , 。7.下视其辙, 。8、 ,故克之。9、夫大国, 。10、 , 。故逐之D理解课文:1、曹刿求见鲁庄公的原因是什么?2、在战争中曹刿是怎样帮助鲁庄公选择反攻时机的?3、你认为鲁庄公是个怎样的国君?并说明理由4、交流搜集的古今中外战争史上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战例。四、练习反馈:(一)解释句中的通假字: 小惠未徧 (二)一词多义:间: 又何间焉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故: 公问其故 两狼之并驱如故 故逐之 以: 必以情 何以战 必以分人 伐加安(三)解释下列词语的古今义:(1)牺牲玉帛 古义 今义 (2)肉食者鄙 古义 今义 (3)小大之狱 古义 今义 (四)词类活用:(1)一鼓作气 (2)神弗福也 课后导学:1、巩固本课知识体系,强化记忆。2、仿照本节学习模式,预习公输。曹刿论战教学反思 颜秋珠在一堂课中间,放手倾听学生的感受“始”,到不知不觉将学生的感受纳入自己的思维框架的“终”。每个学生都富有不同的个性,他们对文本的理解当然也不同,不能用同样的标准去限止,学生的理解往往是原创性的东西,所以课堂气氛虽活跃,却收不到了意想的效果。但本节课也有一些收获 1从整个教学过程来看,真正体现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课文的朗读和分析基本上都是由学生完成的,教师只是做了相应的一点点拨,充分地锻炼了学生的能力。学生在分析课文结构时,同学们众说纷纭,我并没有作过多的否定,而是给了较充分的肯定和自己的理解,并让同学课下有意见的同我个别讨论课堂有秩序地进行着,每个同学都极力表现自己的水平,也都能寻找充分的论据,以说服别人 2语文课堂中没有丢掉“朗读”这个基本的教学手段。 朗读是眼、耳、脑并用的创造性阅读活动,是书面语言的声化,是化无声的文字为有声的语言,用声音再现原作的一种手段。学生合作探究式的朗读就显得尤为重要,它可以收到多种功效。 同学的表演,虽然只是课本翻译式的对白,但同学们能够走上讲台已经是超越自我的一次表现,他们的表演也激起的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同时又达到了背诵的要求。此时我又邀请同学与我一起朗读课文,同学们又表现出了异常的兴奋,课堂氛围越来越浓我们读完后,我又表扬了同学朗读比我好,批评自己放不开手脚,没能读出庄公那种慌张,急进的情感,同学们这时有了更大的响应 3思想教育应该贯穿其中。 如果不能透过故事看到其中的本质,学习这篇课文的意义就少了一半。学习了这篇课文,学生能够从中初步认识到战争的本质,并引导学生在生活中正确面对矛盾冲突,对学生很有帮助。学习语文知识绝不能仅限于课文,课文只是一个例子。学习了课文,还要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在相关文章中运用,这样才能做到举一反三。老师应该引导学生培养这种习惯,如果学生的条件有限,老师也要尽可能地给他们提供帮助,做到课内课外相结合,这也正是新教材设置综合性学习的原因。 本节课的一个亮点,我认为还是学生在最后的课外延伸当中,当我让学生说说自己做为班级中的一员,在重大活动当中应当怎么做的问题时,我先让班长回答,班长举了自己在运动会上没能积极参与比赛,只是做些后勤工作,而且不能很好关心比赛的同学而自责,同学们都更加兴奋了接下来就有更多的同学站起来说了自己曾经不关心或没有这种意识的缺点,并表示以后一定要积极改正 4本节课我自己开场时,还是较紧张的,导致学生也很紧张,但随课堂的深入,我也越进佳境,课堂气氛也越来越好本节课在设计时也出现了一些失误,比如一上课时就可以让学生先读课文以缓解同学们紧张的情绪前面人物的分析以及课文结构的分析可以再缩短时间,让课外延伸多些,让生多说说自己,课堂效果会更好些 曹刿论战阅读练习及答案曹刿论战左传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任选两个作答,多选不加分)(2分)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牺牲玉帛,旨弗敢加也。小惠未徧,民弗从也。2.下列四个选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A何以战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B战于长勺 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C登轼而望之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D小大之狱 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也无穷也。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译文4.文中鲁庄公认为可以对齐国作战的三条理由是什么?(用原文回答)(3分)答: 答: 答: 5.阅读全文,请从政治和军事两方面阐述鲁国获胜的原因。(用自己的话作答)(2分)政治方面:答: 军事方面:答: 【答案】10.间:参与。狱:案件。牺牲:指祭祀用的猪、牛、羊等祭品。徧:通“遍”,遍及,普遍。 11.D 12.第一次击鼓能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士气就减弱了;第三次击鼓,士气就衰竭了。 13.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14.取信于民,获得人民的支持。战争中善于分析敌情,知己知彼,把握战机。曹刿论战说课稿 颜秋珠今天我与大家交流的是曹刿论战一课的教学设计与分析。一、课文的特点曹刿论战是左传中的精彩段落,简明完整地记录了齐鲁长勺之战的史实。这是历史上“以弱胜强”的典型战例。题目是“论战”,文章就围绕曹刿论作战的道理,因此全文对战争的过程没有一一展开,仅一笔带过,而将重点放在曹刿“论”战略、战术和战后论述战争成败的原因上。在论述中鲜明地刻画了曹刿这一人物形象,为了突出人物曹刿,而以庄公为衬托,通过二人针对战争问题的对话,生动阐明了战争中取胜的原则,就是在政治上取信于民,军事上后发制人的道理。 我今天所讲是本课的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在第一课时中,已经初步完成了文言词汇的教学任务,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和小组合作疏通了文意,所以今天的教学目标,是: 1. 引导学生理解分析课文内容。 2. 围绕“鄙”和“远谋”二字,赏析文中人物的形象。 3. 鉴赏本课的写作特点。 二、学生情况分析 我班作为毕业班中的普通班,虽然学生已经学过一些文言文,也具备了初步学习文言文的能力,但大多数学生的基础还是比较差的,动口动手的能力也较弱,并且不善于思考、不善于想象,缺乏正确的学习方法与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针对这一现象,我将教学的重点设计为:把握人物对话,分析曹刿和鲁庄公的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为:把握本文围绕论战为中心选材、组织材料,详略得当的特点。 三、教学设计中注意的几点 针对本课教学的重难点和我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在教学设计中注意了以下几个方面: 1. 课文分析细致,注重文本的研读。任何答案的回答都以阅读文本为基础,文言文的阅读更是如此。我们不能仅仅让学生停留在会读、会翻译课文,了解文章大意的层次上,文言文中的人物是栩栩如生的,文言文的语言是简练而生动的。通过细致的分析,也为最后人物形象的概括和写作特点的归纳奠定了基础,从而使难点变易。 2将文言文字词的基础教学与课文内容分析相结合。在进行课文内容分析时,我也将文言文字词教学穿插了进去,让学生读,让学生翻译,适当提点重要的文言字义和句式,从而加深学生的印象,也利于学生的进一步理解和分析。 3. 重视对学生的引导,我们的学生理解能力是有限的,对一个问题的回答往往考虑不是很周全,回答不是很到位。这种情况下我们需要对学生进行由浅入深的逐层深入的引导,让学生读而后思,或者把问题再具体细化,让他先解决小的问题,再一步一步解决大的问题。 4. 利用小班化的优势,扩大学生的参与面,尽可能让全班学生都投入到课堂学习中来,人人参与,人人有话说。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朗读了全文并合作疏通了文意,同学们在词语解释和句子的翻译上还有什么困难吗?(有则帮助解决) 今天,就让我们来一起关注文章的内容。课文的题目是曹刿论战,那么他是如何论战的呢?曹刿通过他的“论”又表现出怎样的形象特点呢?让我们通过具体的分析来共同了解一下吧。 (直接导入,并说明本课教学的重点) (二)、研读第一小节 1. 让学生齐读第一小节 2. 提问:面对“齐师伐我”这样的局面,曹刿有何反应? 学生回答:“请见” 3. 让学生思考:一个“请”字说明什么? (学生说,“请”是请求的意思,说明曹刿是主动求见鲁庄公的,说明他胸有成竹。也有学生认为这里体现了曹刿是一个很有自信的人。) (学生的分析是有道理的,但是还不到位,于是我进一步引导学生)曹刿是何身份呢? (学生在文中找到“其乡人”,可见,曹刿只不过是一个普通百姓。) 那么在“齐师伐我”这件事上同乡人和曹刿的态度有何不同呢? 让学生再读两人的对话,并指名学生翻译这两句。 (希望学生通过阅读、理解两个人的不同态度,通过对比感受曹刿身上的品质,也就进一步理解了“请见”的“请”字所包含的信息了。) “肉食者谋之,有何间焉?”看出同乡人对战事漠不关心,觉得事不关己。而曹刿的一番“肉食者鄙,未能远谋”的言论,不仅道出了他请见的原因,而且表现出他是一个关心国事,有责任感的人。教师总结:从曹刿的请见中,我们可以看到作为一个普通的百姓,在国难当头之时,他主动请求进见鲁庄公,足见他一腔爱国的热情和一份以国事为己任的责任心。 4. 见鲁庄公之后,曹刿和鲁庄公讨论了什么问题? (学生很快找到“何以战”,即作战的先决条件,有何准备。) 5. 齐读这一部分,让学生看看鲁庄公认为作战的条件是什么,曹刿又是怎样评价的。 (这里我让一个学生读文中的对话,一个学生翻译它的意思,然后再概括。学生在逐句的朗读、翻译、概括中可以看到鲁庄公借小惠赢得近臣的拥护,借小信赢得神灵的保护,这两点都被曹刿否定了。在曹刿的启发下,鲁庄公终于认识到人民的重要性,民心向背是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 (因为三次对话在翻译上是有一定难度的,我们的学生直接概括的能力很有限,所以虽然前一课时中已经解决了字词的障碍,但阅读的过程中这样的提问一来可以让他们进行文言翻译的巩固,二来也可以让他们一步一步更好的理解曹刿的战略思想。) 6. 曹刿在见鲁庄公时其实心中已有战略,为何还要问鲁庄公呢? (明确:引导鲁庄公,让他自己明白取信于民的重要。) 7. 再齐声朗读第一段,让学生思考,在战前这一部分的内容中,是否印证了曹刿的话“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在详细分析第一段之后,这一环节的设计既让学生的目光放到全段上,由分到总,又抓住“鄙”、“远谋”二字,为下面人物形象的归纳做好准备工作。) (学生可以答出鲁庄公以为小惠小信就可取胜是他目光短浅的表现,而曹刿却深知取信于民的重要性,足见其“远谋”。) 继续引导学生关注“齐师伐我”时,鲁庄公的表现“公将战”,而曹刿却问他“何以战”。这里可以看出鲁庄公虽积极迎战,却显鲁莽,没有深思熟虑,没有做好战前的准备工作,仅仅是盲目的迎战。 教师总结:文章的第一小节,作者通过记叙曹刿和乡人、曹刿与鲁庄公的两段对话,紧扣“论”字展现了曹刿的爱国热情和政治上的远见。 (三)、研读第二、三小节 1. 战场上的曹刿是否也发挥了他的作用呢?让我们齐读二、三小节 2. 指挥作战的有两个人曹刿和鲁庄公,他们在战场上分别有怎样的表现呢? (引导学生明确鲁庄公“将鼓”、“将驰”,两次举动都被曹刿否决了,说“未可”。直到“齐人三鼓”和“下视其辙登軾而望”之后,才认为“可以”。) 3. 曹刿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学生很快看出,文章最后一段是曹刿在论原因。) 曹刿的解释可分哪几层意思? (两层。指导学生先找出文中的原句,读一读、译一译,再理解。) (分析“将鼓”、“将驰”两个词,这是鲁庄公面对敌军过于急躁鲁莽的表现,而曹刿的“未可”、“下视其辙”“登軾而望”就显得冷静从容得多。) 明确:不攻击的原因时机未到,攻击的缘故“彼竭我盈”;不追击的原因“惧有伏焉“,追击的缘故“辙乱旗靡”。表现曹刿考虑周全、行动谨慎。 教师总结:曹刿懂得攻击和追击都必须把握有利的时机,要根据双方的士气、实力变化作出正确的判断。 4. 再读这一部分,让学生思考,在作战和论战的过程中,是否又印证了曹刿的那句话“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呢? (鲁庄公急于求战、急于追击的鲁莽行为以及他“既克而不知其故”的无知都可以看出他的“鄙”,而曹刿临阵从容冷静,抓准时机、详察敌情的周到考虑,卓越的军事才能又可以看出他的“远谋”。) (这里其实也为后一环节人物形象的归纳做了准备。)教师总结:文章的第二、三小节,作者同样是紧扣“论”字,战场上的简洁果断的话语和战后令人恍然大悟的解释,不得不让我们佩服曹刿的卓越才能。 (四)品读课文,赏析人物形象,鉴赏写作特点 1. 讨论归纳曹刿和鲁庄公的形象特点。(用“从中可以看出”的句式说话,要求从不同角度全面分析,至少说出三句来。)(经过前面的教学环节,学生在细致的阅读中已经较为具体的分析了曹刿和鲁庄公的一些做法和他们的性格特点,所以归纳起来并不那么困难,我的目的主要是培养学生将零散的知识点进行概括提炼的能力。) (1)曹刿 课文集中体现了曹刿作为一名谋士的“远谋”。曹刿请见,表现他的爱国热情;曹刿问战,表现他的政治远见;曹刿参战,表现他卓越的军事才能,曹刿评战,表现他过人的谋略。 (2)鲁庄公 课文集中体现了鲁庄公作为国君见识的“鄙”。鲁庄公把战争的希望寄托在施行小惠和祈求神灵的保佑上,说明他政治上无能;他急于求战,急于追击,说明他军事上的鲁莽无知。 提问:为什么作者要写鲁庄公的“鄙”呢? (用对比的手法,凸显曹刿的“远谋”。)(对于鲁庄公的形象,提醒学生全面客观的看待,“他的身上是否也有优点呢?”给他一个公平的评价。)鲁庄公不是一个昏君。他备战见刿,三问三答,实事求是,虚心听取意见;他作战用刿,亲自参战,表现他礼贤下士,任人唯贤;他战后问刿,不因胜而自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小镇的四季景色变化写景作文(5篇)
- 电工考试题库及答案59
- 2025年空间科技行业空间技术应用与航天科技创新研究报告及未来发展趋势预测
- 环境友好与绿色生产承诺书8篇
- 2025年社会企业责任实践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报告及未来发展趋势预测
- 2025年网络医疗行业远程医疗技术应用与医疗服务创新研究报告及未来发展趋势预测
- 驻厂安全监管员考试题库及答案解析
- 本钢安全题库马拉松及答案解析
- 新员工入职培训全面教材设计手册
- 商业道德与市场竞争公平性承诺函6篇范文
- DB32∕T 4145-2021 城市安全风险评估导则
- 浙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 第1-3章检测试卷(期中)(含解析)
- 房地产企业会计科目及明细账的设置
- 安徽省联考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调研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 实验室生物安全安全工作检查记录表
- 植筋加固工程施工合同1
- 中班数学《小动物回家》课件
- DB4417∕T 2-2021 地理标志产品 春砂仁
- 安全员岗位职务说明书
- 装表接电课件
- 小学赣美版小学四年级美术上册第8课巧镶妙嵌课件(18张)ppt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