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孟子》散文的论辩艺术.doc_第1页
谈《孟子》散文的论辩艺术.doc_第2页
谈《孟子》散文的论辩艺术.doc_第3页
谈《孟子》散文的论辩艺术.doc_第4页
谈《孟子》散文的论辩艺术.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谈孟子散文的论辩艺术摘要:孟子是记录孟子与其弟子言论的一部著作,它是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散文的代表,具有较高的思想价值和文学价值。在中国古代散文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其散文的论辩艺术对后世影响深远。关键词:孟子 论辩艺术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当语言表达进入了一种境界,这样的作品方可称之为艺术。在中国古代散文发展史上,孟子不愧是语言大师,孟子的论辩性散文也不愧是进入艺术境界的精品。鲁迅先生在汉文学史纲中对孟子散文曾做过评论:“生当周季,渐有繁辞,而叙述则时特精妙。”鲁迅在此所评的“精妙”包括孟子散文中的叙述文字和议论文字,因为在孟子一书中,上述两种文字是很难分开的,许多议论是在对话的叙述中表现出来的。因此,谈孟子,首先要抓住其论辩的特点。孟子是中国古代一位相信自己理论的雄辩家,热情宣扬儒家思想的实践家。尽管他的主张不为时人所用,但他仍然执着的坚持自己的信念、主张和理论。孟子当时就有“好辩”之称。他的学生公都子有一次问老师:别人都说您喜欢辩论,请问这是为什么?孟子则谆谆告诫弟子:当今之世,圣王不作为,诸侯们放肆,处士到处横议,杨朱、墨翟之言流传天下。天下之言不是杨朱,就是墨翟。杨朱之言是为自己,不是为国君;墨翟之言是兼爱,不是为家庭父母。不为国,不为家这是禽兽。我想用我的言论来正人心,辟邪说,难道是我喜欢辩论吗?是时代所逼,不得已而这样做的。由此可见,孟子是以圣人之徒自诩,以端正人心、消灭邪说为己任。因此,人们在阅读孟子中那些以折服对方为目的、鲜明阐述自身观点的论辩文字时,不仅隐隐可见持手己见的倔强老人形象,且又可以从其文字中体察出其锋不可犯的饱满激情。理论文字,当然以逻辑说理为主要特点,但论辩文字也不可缺少作者的激情,这正是孟子论辩性散文突出的个性。作者之激情,应该来源于自身理论主张的坚信与执着。我们知道,孟子是儒家大师,他继承了孔子的儒家思想体系,又有所发展。孟子的思想用他自己的话来概括,那就是道性善,言必称尧舜。道性善就是孟子提出的性善论。通观孟子,它深刻地反映了孟子的哲学思想倾向;言必称尧舜,表现出孟子的政治理想和主张。孟子性善论的思想又导致了他推行仁政和王道的理论基础。因此,读孟子论辩性散文,深刻洞察孟子思想,不可不观其人性论辩的文字。关于人性论辩的学术讨论,乃是春秋战国以来,特别是战国时期论争的课题。孟子认为人的本性都是善良的,这一命题的提出是有针对性的,孟子在与告子“性无善与无不善”观点辩论中,建立起自己的主张,其双方观点,在告子与公孙丑篇中有详细记载。应该承认,孟子性善论的哲学主张具有严重的片面性。他关于“人性”论辩的基础就是“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就是说,无论任何人都具有怜悯别人的内心,其论据就是著名的“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由此得出恻隐之心,是仁爱的开端;羞恶之心,是义气的开端;辞让之心,是礼仪的开端;是非之心,是知识的开端。人人都有这四端,就好像人人都有四个肢体一样。如果人人都能保存四端,并把它发扬光大,那就可以齐家养身保天下。孟子认为,人与禽兽的区别只是那么一点点,这一点点的区别就是不忍人之心,原因就在于人特具理性之思维,即孟子所说的能思考的心,在这里孟子把人自救的本能无限夸大,混淆了人的本能与人的社会性区别,显然是错误的。但是,孟子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无疑又是他的高明之处。由此可见,读孟子的论辩性散文,体会其文字的论辩艺术,不可不先把握其思想主张,体会作者的执着精神,我们认为,这是登堂入室,开启孟子论辩艺术的一把钥匙。孟子散文,无论是论辩说理还是叙事讽刺都鲜明地体现出了明朗、流畅、笔锋犀利的风格。概括言之,孟子论辩性散文的主要特点就是:雄辩恣肆、语约辞尽。意思是说,在那些阐述自身观点、批驳对方谬误的文字中,人们可以感受到不受任何约束,文字中蕴含着威慑对方的气势和难以争辩的说服力量;另一方面,语言运用极其简洁、明快,能够运用自如地调动各种修辞手段,更好地为其论辩服务。具体言之,其论辩艺术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首先,孟子散文,文章雄辩,充满论战的性质。文章有的记录孟子的言论,有的记录对方的言论,同时还能把论战的内容与过程以及论战双方的言谈风貌都描绘出来,反映出文章较强的时代特征。他的论辩技巧很高,善于抓住矛盾和论辩核心,能根据不同的对象,揣摩与控制对方的心理,层层紧进,步步追问,表现出一种势不可挡的气势。阐明事理深入浅出,使论辩文字极具说服力。如齐桓晋文之事文章重在说服齐宣王施行仁政。齐宣王热衷于霸道,而孟子却要说服齐宣王推行“王道、仁政”主张,其间显然存在严重的分歧和尖锐的矛盾。但是,孟子在阐述自己的主张时,并非剑拔弩张,而是通过对话,掌握对方的心理变化,随时变化说理角度,击中要害,说服对方。孟子阐述推行“仁政”关键在于“保民”,齐宣王具备这个条件,因为齐宣王自己曾“以羊易牛”,“见其生不忍见其死”,这正体现了齐宣王的“不忍人之心”也就是怀有怜悯知情的具体体现。进而推论出这种不忍人之心是乃仁术也。在这种自然的对话中,把齐宣王热衷于论“霸”的主题自然地转移到论“王道”的轨道上来。进而作者更深一层地阐述推行“王道”就要“推恩与百姓”,孟子在此借用齐宣王“以羊易牛”的事例,笔锋犀利地责问:”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及于百姓者,独何与?”这里不仅逼迫齐宣王作出回答,而且自然推导出“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的结论。最后,孟子诱导对方不得不承认自己梦寐以求“称霸”的“大欲”。此时,孟子紧紧抓住并指出“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求鱼也”;不仅如此,一味下去,必有后灾。于此文章一泻而下,以邹人与楚人战为喻,说明获灾的必然。并且从正面阐述了如果齐宣王行仁政,必然前景光明;仕者、耕者、商贾、行旅等都会前来归顺齐国。由上述可见,孟子的论说文字,能抓住中心,层层逼进,说理透辟,而且文笔里更显得跌宕生姿,气势充沛,具有震撼的感染力。再如,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一章中,孟子在农家观点,阐述自身见解时,采用了欲擒先纵的手法,使论战双方更加暴露自身观点的薄弱环节和矛盾,让对方不得不落入被批驳的位置上。如农家的基本思想是“贤者与民并耕”,孟子紧紧抓住这一中心,从社会分工的关系入手,一问一逼,最后农家不得不说出“百工之事固不可耕且为也”,暴露出农家观点的自身矛盾。孟子则紧逼指出:“然则治天下,独可耕且为与?”在此基础上,孟子又趁势以大量的事实和例证,宣扬了自己的主张,其间既有正面阐述,也有带讽刺色彩的驳斥。其中反问修辞手法的运用,如“圣人之忧民如此,而暇耕乎?”“虽欲耕,得乎?”“尧舜之治天下,岂无所用其心哉?”使文章更具锋芒和说服力。说理而不感枯燥;论辩处深感具有折服人的力量;语言适用,生动流畅,深入浅出。其次,孟子散文多用比喻和寓言故事说理,论述完整而生动,设想新奇,寓意深刻,发人深省。在先秦散文中,记载说客辩士、学者的言辞,其中运用寓言故事说理,不乏其人,但孟子中寓言故事的运用更具特色。清人王先谦解释寓言时说:“寄寓之言,意在于此,而寄于彼。”所谓寓言就是把作者的见解、意图寄托在人们容易理解的形象化的情节中,用形象的故事来说明某种不易被人们理解的道理。应该承认,在我国先秦时期的著作中,许多作品在阐发道理时,都会运用寓言,这表明当时的理论思维还处于幼稚阶段,抽象思维还离不开形象思维的拐杖;但是从艺术的欣赏角度来看,运用这种手段,确实又能提高文章的艺术表现力,因此,即使在抽象思维发达的今天,一些理论大家在他们的说理文字中也并不排斥持这种手法。孟子中寓言故事的运用,其重要的特色就是或虚构、或借用情节,故事贴近生活。形象生动,引人入胜。在鱼我所欲也一章中,鱼是自己想要的东西,熊掌也是自己想要的,二者不可同时得到,只好舍鱼而取熊掌。生命是自己想得到的,正义也是自己想要的,二者不可得兼,只好舍生取义。作者在这里议论的是非常抽象的“生”与“义”的轻重关系,作者用人们比较熟知的鱼和熊掌作比喻,以舍鱼而取熊掌的常情,比喻舍生而取义的道理,不仅通俗易晓,而且引人入胜。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一章尽管其中不乏夸张,但宋人的愚蠢举动,却使读者信以为真,并从中悟出深刻的道理办任何事情都必须从实际出发,按客观规律办事否则欲速则不达,受到客观规律的惩罚。寥寥四十余字,通过具体生动的形象,把要说明的抽象道理讲得十分清楚。文章活泼机智,而又充满幽默的风趣。又如,孟子梁惠王上中记载孟子与齐宣王的一次对话,通篇以责问语气讲了一个故事,由近及远,批评国君对民的不负责任的态度,促使齐宣王反省、自责。文中以力量足能够举千斤重的东西,而不能举起一根羽毛;视力能够观察到发丝,却不能看地堆积如上的柴垛;以挟泰山已超北海,与长者折枝等来做比喻“不能”和“不为”。非常贴切新颖,大大加强了文章的说服力。由此看来,孟子中的深刻寓言故事确实给读者以更形象的感受和理性启发。至于在孟子中,运用修辞手段中的比喻,更是俯首即是,运用自如,朴素生动,使文章增加了不少光彩。利用比喻寓言作为说理的工具,使得文章文彩华赡,清畅流利,气势充沛,感情强烈,富于鼓动性。这在战国时期虽是人们普遍运用的一种修辞手段,但是,在孟子中更为突出,成为孟子论辩艺术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最后,孟子中的语言,特别是说理论辩文字,更具有明白流畅,精炼准确的特色。语言表达真正做到了明白晓畅,并非易事。特别是在论辩性文字中,能以浅近的语言,深入浅出地阐述某种道理,又能以语言的节奏感给人以美感享受,实在需要一种大手笔。孟子不愧为是驾驭这种语言能力的大师。孟子之所以能够如此,我们认为主要由以下两条:一是,孟子认为:贤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也就是说只有自己具备明晰的理论思想并执守坚定,才能开导别人;二是,孟子主张言近而指远者,善言也。意思是最好的语言乃是人们懂得的浅近语言,但要蕴含深刻意味。应该说孟子是实践自身主张的典范。今举孟子梁惠王上,孟子和齐宣王谈话的片段:当孟子指出齐宣王并非不能推行“仁政”,而是不愿去推行。齐宣王仍感困惑问道:不能做与不去做有何区别?孟子回答说:携着泰山去跨跃北海,对人说我不能,确实是不能做到。替年长者开门掀帘,对人说我做不到,是不愿去做,不是做不到。因此,国王您行使仁政统一天下,不是挟泰山以超北海之类,是折枝之类。孟子的回答语言浅显、生动,观点明晰,意味深长;并且语言表达形式上的对称,也给人以音乐美感。具有这种出色的语言表达,在孟子中是常见的,如“杨子取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墨子兼爱,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形象地说明了杨朱墨翟为我、兼爱的思想主张。又如,“诸侯之三宝,土地、人民、政事。珠宝玉者,殃必及身”。语言简练概括,思想明确。语言精练的核心,体现出作者思维的准确。只有如此,才能够选择最恰当的语言,并进行必要的语言锤炼。例如,孟子的名句“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贵、次之、轻三个词语的选择。又如,尽信书,不如无书。这些都具有辩证法思想的提炼,无一不证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