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现状的分析与改良措施.doc_第1页
针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现状的分析与改良措施.doc_第2页
针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现状的分析与改良措施.doc_第3页
针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现状的分析与改良措施.doc_第4页
针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现状的分析与改良措施.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外部动因主要是受家庭、学校、社会习俗和文化的影响。其中,家庭内部的关系、价值观、家庭结构、育儿技能是0-3岁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发源地,3-6岁,幼儿进入托幼机构后,学校和社区的影响又相对增加了。 针对当前幼儿社会性发展的缺失,我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针对当前幼儿社会性发展现状的分析与改良措施 关键词: 依恋关系 同伴交往不足 媒体的负面影响 提供品格教育环境 提高家庭教育质量 一、家庭亲子关系的失衡,幼儿依恋关系不牢固 20世纪世界大战结束后,欧美各国为那些因战争而失去父母(或其它各种原因父母无力抚养的)的孤儿建立了一系列的抚养机构,有政府官办或私立的儿童收养中心,福利院、托儿所或个人领养等形式。研究结果表明:尽管这些机构有系统的专业培训,工作人员富有丰富的育儿知识,他们极有爱心地照料着孤儿,但其婴儿死亡率大大超出平常;儿童早期母性被剥夺会对儿童的社会能力、语言、情感、认知发展等产生破坏性影响。 在婴幼儿时期,如果一天中最活跃的醒着的大部份时间不是跟父母在一起,而是在幼儿园度过或委托他人照管,如:保姆、爷爷奶奶、甚至被寄宿在朋友邻居处。这些孩子长大后将面临几乎是不可治愈的情感危机,因为他们的童年不同程度地经历了恐惧、自卑、自责,没有归宿感,感到被抛弃,没人爱,不被重视和接纳所带来的无价值感和自我怀疑等等。这些消极的情绪是影响他们成年后正常生活的根深蒂固的因素。 这些孩子的童年缺少与父母或其他成人一对一的双向交流。因为同父母的依恋没有形成,而使他们逐渐转向依附于同龄人之间的帮派活动,因为从没有得到充分的爱,而怀疑父母的爱,同时,也失去了给予他人爱的能力;他们不相信权威和规则,甚至有犯罪的倾向;他们把早年对父母的敌意、愤怒和不信任愤而转向社会,因而社会也面临解决“问题儿童”和“问题青少年”的沉重负担。所以,每个“问题儿童”的背后,往往存在着一个问题家庭。 儿童纯洁的心理状态所遭受的这些创伤是缓慢而持续的,在我接触到的心理咨询案例中,很多成人的创伤和痛苦都来自于童年早期与父母的冲突,尤其是0-6岁期间与父母没有建立牢固的情感纽带成为心理疾病的潜在原因。 家庭一直(将永远不变)是下一代孩子成长、学习、发展并形成自我价值观,建构生命目的,形成良好品质及习惯的最安全最重要的背景地和起源点。父母是孩子一生中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教育者,尤其是母亲理应担当起哺育婴儿孕育孩子义不容辞的责任,是真正的第一位教育者。儿童生命的最初两年,是与父母建立牢固的情感纽带的关键期,是儿童心理成长并与他人建立信任和爱的关系的基础。 父母给予孩子最主要的是爱以及保护、尊重、积极的管教和榜样作用。当这些基本的需求得到满足后,孩子才有安全感,才能学习、成长和发展。等他们长大成人后,人格才会健全,而且成为有能力抚养下一代的父母,这样人类才能繁荣昌盛,世界才会越来越美好。那些从冷漠、有暴力现象,充满批评、挑剔的家庭里走出来的孩子,通常都有“学习障碍”和反社会行为的人格障碍。这些“障碍”的根本原因并不是智力因素,而是“情感障碍”所导致的后果。 反思我国当今社会幼儿社会性发展的现状,幼小的孩童面临着重重危机: 10-3岁早期教育的重要性被大部分父母所忽略;婴儿被过早地割断哺乳期,母亲在婴儿几个月时因为各种原因返回工作岗位,而导致母婴情感纽带(即依恋关系)的极端不牢固。依恋的性质可以预测他以后行为的发展,心理学研究认为:不安全型儿童在以后的发展中倾向于表现出消极的个性特征与不良社会调整能力。 2学前幼儿大部份清醒的时间在幼儿园度过,普遍出现家庭亲子关系不牢固的社会现象。 3隔代教育(老人或阿姨抚养)造成溺爱型、忽视型教养方式的泛滥,使幼儿的“去自我中心”滞后发展,并使幼儿的情感发展不健全。 4很多幼儿生活在功能不健全的家庭结构中,如:父母离异,暴力倾向,不平等的亲子关系,独裁型教育方式等,使幼儿对社会角色的体验出现早期创伤经历。 5部份幼儿园“全托” ,造成幼儿园几乎代替了家庭和父母的主导教育作用。那些收费昂贵的贵族幼儿园,往往是全托寄宿制,而这样的幼儿园是很多家长求之不得的。他们的理由是锻炼孩子的独立能力,但真正的原因是人们忙于经济利益,追求个人成就,而忽视孩子的情感需求。 二、传统幼儿园的课程设置没有为幼儿的社会性发展提供足够的空间 1传统幼儿园一日生活中同伴交往的不足。传统幼儿园是以直接教学法为主,幼儿一日生活的流程是围绕集体教学活动为中心。我走访过北京近20所幼儿园,发现以幼儿的兴趣为取向、以过程为定向、让幼儿自由选择的室内区域游戏时间每天只有15-30分钟左右,甚至完全没有。恐怕幼儿最喜欢的环节是集体教学结束后喝水、入厕的时间,因为过度环节孩子们才有机会活动活动筋骨,可以兴奋地与伙伴说说话,象放风一样。幼儿的户外活动时间规定是上下午各一小时,但很多幼儿园不敢让幼儿在户外放开玩,教师仍然在组织集体游戏,幼儿缺少与同伴间的互动游戏。 成人与幼儿的交流,叫“垂直交往”,这种交往方式在传统教学的班级里也是极有限的,因为教师通常是对全体幼儿讲话,很少与幼儿单独交流和双向交流。能够引起教师注意,教师主动与个别幼儿谈话的对象通常是那些扰乱秩序的突出的调皮孩子。 幼儿之间的同伴交往也叫“水平交往”,幼儿需要与同龄或发展水平相等的幼儿互动交往,同伴交往是发展社会性的必要条件,有利于自我概念和健康人格的发展,有助于幼儿活动人际交往能力的技巧,使幼儿具有安全感和归属感,还有利于情绪的社会化。早期的同伴关系不良将导致儿童青少年短期甚至长期的社会适应困难。 如果幼儿有充足的时间在区域游戏活动中自由选择,可以自行决定玩什么,怎么玩,同谁玩,什么时候停止等,才能保证幼儿与幼儿之间充分的同伴交往,发展自主性,使幼儿的个性得到发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当然,传统幼儿教育的集体教学过多也是同中国的文化背景有关,2000多年来主宰国民性格和文化的是儒学主义,是一种以集体、社会价值为取向的文化背景。 2蒙式教学法中幼儿社会性发展领域的缺失。纯粹蒙台梭利教学环境中,幼儿都是各自选择自己的工作,相对孤立地进行自己的活动,即使在2-3名幼儿小组活动中,幼儿的互动对话也须围绕教具的操作。课程中没有角色扮演,装扮游戏,而这些活动是帮助幼儿形成观点采择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其实生活本身才是最丰富的自我教育的环境。学校中的环境与实际生活愈近,真实的问题才能自然。一切必要的概念,如软硬、冷热、轻重等都可从丰富的生活体验中获得,至于那些并不存在于日常生活中的也就不是必要的了。 当然,不可一概否认,如:玛丽亚蒙台梭利对儿童精神层面的发现,给儿童爱和自由的理念经过了多年时间的考验,仍然是值得后人敬仰的! 三媒体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不良影响 据统计,我国学龄前幼儿每天看电视的平均时间为1.49小时(彭聃龄、张令振1990),电视媒体对幼儿的侵蚀,增加幼儿“电视自闭症”的案例,阻碍幼儿读写能力和社会性发展。 美国幼儿教育专家丽莲凯兹曾提出批评:现代工业化社会常提供给幼儿一些肤浅、片断、琐碎的经验,这些经验有潜在的危险性。我们也应该反对给幼儿提供一些让其单纯是兴奋的娱乐性活动,如:电子游戏,粗燥的电视节目,暴力性质的节目;成人化的世俗节目。 由于我国独生子女家庭的增多,幼儿在家庭内部无法找到同伴进行交流而产生孤独感,为缓解孤独感才会移情于电视。 在此,我提出“发展幼儿社会性”的建议和措施: 1我在美国学校国际幼儿园任教期间,采用的是美国幼教协会NAEYC的“发展适宜性”课程模式(DAP),如今我在北京创办的康城(可儿)幼儿园也是在这个理念的基础上,不断进行修正和整合。我在办学的过程中,始终没有改变的政策是:必须保证幼儿在一日生活中自由探索(区域游戏)的时间。课程模式一个重要特征即强调游戏的重要性,游戏是以幼儿的兴趣和自由选择为导向。教师在教育活动中不试图直接教授某些特定的概念,而由幼儿独自发展若干概念,教师鼓励幼儿主动操纵玩教具,激励幼儿主动和同伴交互作用,幼儿自己发现的世界才真正有意义,且对他们有益。区域选择活动应是一整段时间,每天应由1小时左右。 2确保幼儿有机会了解他人和社会:幼儿需要学习了解什么?首先是人。有关人的一切都是幼儿应该了解的。例如:人所做的事、为什么做这些事、人的感觉、有关自己和周围的事物、自己还有其他生物是如何成长的、人及物从何而来等等,其内容似乎永无止尽。这些都是社会性发展的途径。在幼儿园课程实施中,必须确保幼儿每天都有充足的自由游戏时间,可以选择丰富的教具,与同伴互动交往;在环境创设中,应注意给幼儿提供社会角色扮演的游戏道具;给幼儿提供丰富的实践活动,如:外出参观,给幼儿机会了解“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 3提供系统的品格教育环境:为了更好地发展幼儿的社会性,包括:自我认知、对他人的认知、对社会规则和道德品质的培养,在幼儿身、心、灵平衡教育的前提下,我坚持贯彻我园开发的系列“美德课程”,旨在培养幼儿的良好习惯、精神品质和价值观。 在幼儿园实施品德教育的实践要求:处处显示美德意识和氛围的环境;开设一个系统的每日品德教育课程;教职员工运用美德的语言和他们的日常行为来示范美德。 具有美德氛围的幼儿园环境:整洁,清新,富有美德;随处可见跟美德相关的视觉图片、海报,传达着有关美德的信息,如:美德树、美德提示、美德引言等。 美德课程的实施:给幼儿设置系统的每日传授的美德课程,运用适合各年龄发展水平特征的美德故事、游戏、儿歌等,每隔两周从25种美德中选取一种特定的美德作为全园练习的目标。 使用美德语言:老师与孩子之间,全园工作人员相互间倡导用积极正面的美德语言进行交流;老师时刻抓住教育时机,在每日生活中肯定孩子的美德行为,尤其是当周所选的美德,需重复使用;当孩子有不适宜的行为时,使用美德语言修正孩子的行为。 教师的品格和行为示范是首位:幼儿对美德的吸收主要是靠成人的示范和榜样作用,幼儿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