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2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城市地理学 讲义钟赛香武汉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人文空间最基本地分为城镇和乡村 城镇研究必须正确使用资料或数据以反映城镇的实际状况 中国在很长时间里很少向世界公布有关城镇的统计资料 中外学者研究中国城镇问题深感困难 自1980年以来 中国百科年鉴 中国经济年鉴 中国统计年鉴 中国城市统计年鉴 等相继出版 可以为众人提供大量资料 然而 由于中国复杂的城镇概念和多边的城镇统计口径 让我们又面临一个新的问题 即这些资料存在着许多混乱 中外学者在引用中国的城市统计资料时经常发生错误 国家统计局在1982年的中国统计年鉴里公布1981年的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是13 9 但是后来被改为20 20 中国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1982年是20 08 1983年是23 5 1984年是31 9 1985年是36 59 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有过如此高的城镇化发展速度 为什么同一个机构在同类出版物中 同一年份有两个不同的城镇化资料 为什么1983 1984 1985年中国有这么高的城镇化速度 这样的速度可信吗 这里涉及城镇地域概念 城镇设置标准 城乡人口划分与统计口径 以及在此基础上进行的人口普查和如何正确计算城市化水平等问题 A 1984年 出生人口数2077万 死亡人口数712万 总增加1365万 B 1983年 23 5 1984年 31 9 提高8 4 1985年 总人口105851万人 C 1984年 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产业中的总人口5100万人 新增城市人口数8400万 第五章城市地域与城乡统计口径 第一节城市地域概念第二节中国的城市地域与城乡统计口径 城市或者城镇 urbanplaces 是相对于乡村 coralarea 而言的一种相对永久性的大型居民点 具体到空间 有三种地域概念 城市的实体 景观地域 physicalarea 其集中了各种城市设施 由非农业用地和非农业活动为主体的城市型景观分布范围 大致相当于城市的建成区 在美国为urbanizedarea 这是反映城市基本特征并区别于乡村的地域概念 一 城市的三种地域概念 第二节城市地域概念 城市的行政地域 administrativearea 就是根据行政区划规定的城市管辖范围 即城市政府行政管辖的地域 在我国称市区 在西方即cityproper 城市的功能地域 functionalarea 一般是以一日为周日的城市商业 教育 就业 娱乐 医疗等服务功能所波及的范围 它不仅包括建成区 还包括了与城市建成区具有密切社会经济联系 并有一体化倾向的城市外围地域 即城市人口日常的社会经济活动的地域 国际上通称都市区 metropolitanarea 我国没有相应的概念 三种城市地域概念是从不同角度对城市地域的界定 适用于不同的目的和需要 与城乡划分 城镇人口统计有关的是城市景观地域 景观地域反映了城市的物质实体部分 是对城市地域的直观体现 但由于这一地域范围处于经常的扩张变动之中 外缘城乡交错 难以区分 更由于其边界往往不与任何级别的行政边界相一致 因而在具体界定工作中可操作性较差 最理想的状况是城市的行政边界和城市的建成区范围基本一致 这就可以免去城市实体的划分之劳 简单地以城市行政地域代替景观地域 但世界上无论那个国家 这种情况都不是普遍存在的 1 大都市区2 通勤场和城市场3 大都市带 二 其他城市地域概念 大都市区的一般概念是一个大的人口核心以及与这个核心具有高度的社会经济一体化的邻接社区的组合 一般由县作为构造单元 它也不是一级行政单元 而是城市功能上的一种统计单元 美国早在1910年就提出大都市地区 MetropolitanDistrict 的概念 1949年定义了具体的统计标准用于国情普查 称作标准大都市区 简称SMA 1959年改称标准大都市统计区 SMSA 一直用到1980年 这以后开始实行新标准 并改称大都市统计区 MSA 1 大都市区 MetropolitanArea 一个大的人口核心以及与这个核心具有密切的社会经济联系 具有一体化倾向的邻接社区的组合 以县为基本单元 主要指就业 居住地 工作地 休憩 购物 医疗等在一天周期里所及的范围 常用的统计概念 协调机构 不是一级政府 但在有的国家可能是一级政府 至少100000人MetropolitanArea的组成 中心县和外围县Centralcounty UrbanizedArea所在的县 县的人口至少有50 在UrbanizedArea Outlyingcounty 满足非农化水平 非农劳动力的数量 通勤联系标准的邻接县 如果从大都市区的中心向外分别画出到中心城市的不同通勤率等值线 那么大都市区的外界大体和通勤率10 30 的范围相当 实际的通勤范围远远超出大都市区范围 通勤场 commuting field 就是到有关中心城市通勤的外界 0 等值线 所包括的范围 是比大都市区更大的功能上的城市地域概念 综合大都市统计区 2 通勤场和城市场 最新颖 含义最广泛 地域最广阔的城市地域是由弗里德曼 J Friedmann 和米勒 J Miller 在1965年提出的城市场 Urbanfield 这是从美国现实出发 但主要着眼于未来的一种理想的城市空间形式 城市场被认为是从良好社会经济联系的网络演化成的有着相对低密度的 广阔的多中心区域结构 它的许多城镇中心被主要用于农业和娱乐的开阔空间所环绕 原来的巨大中心城市正在开始失去它的传统优势 变成仅仅是区域中的专业化中心之一其范围比通勤场更大 它还包括了城市居民周期性的户外娱乐活动场所 囊括了城市居民的绝大部分生活空间 这样的城市区域 虽然包括了大面积的农田 森林 湖滨 海滩 但都是城市化生活的组成部分一个中等规模的大都市区的城市场大约从中心向外延伸2个小时的汽车路程 即面积9000 15000平方英里 弗里德曼认为这是未来人类住地的一种新的空间组织形式 大都市带 Megalopolis 由许多都市区连绵而成的巨大的 多核心的城市密集地域系统 这是戈特曼 JeanGottmann 在1957年考察了美国东北部的巨大城市密集区后提出 大都市带必须具备的条件有 区域内有比较密集的城市 有相当多的大城市形成各自的都市区 核心城市与都市区外围的县有着密切的社会经济联系 有联系方便的交通走廊把这些核心城市联结起来 使各个都市区首尾相连没有间隔 都市区之间也有着密切的社会经济联系 必须达到相当大的总规模 戈特曼坚持以2500万人为标准 是国家的核心区域 具有国际交往枢纽的作用 Megalopolis的特征 1 星云状结构 高度密集性 多核心 2 马赛克结构 各具特色的都市区镶嵌而成 相互间联系紧密 3 枢纽功能和 孵化器 Incubator 功能 国家的核心区和国际性 4 沿交通走廊发展 5 规模特别巨大 2500万人以上 3 大都市带 JeanGottmann认为世界上有6个Megalopolis 从波士顿经纽约 费城 巴尔的摩到华盛顿的美国东北部大都市带 从芝加哥向东经底特律 克利夫兰到匹兹堡的大湖都市带 从东京 横滨经名古屋 大阪到神户的日本太平洋沿岸大都市带从伦敦经伯明翰到曼彻斯特 利物浦的英格兰大都市带 从阿姆斯特丹到鲁尔和法国北部工业聚集体的西北欧大都市带 以上海为中心的城市密集地区 这是研究还较少的一个大都市带有3个可能成为大都市带的地区是 以巴西里约热内卢和圣保罗两大核心组成的复合体 以米兰 都灵 热那亚三角区为中心沿地中海岸向南沿伸到比萨和佛罗伦萨 向西延伸到马赛和阿维尼翁的地区 以洛杉矶为中心 向北到旧金山湾 向南到美国 墨西哥边界的太平洋沿岸地区 周一星把中国类似于Megalopolis的城市地域类型称为都市连绵区 MetropolitanInterlockingRegion MIR 1 具有两个以上人口超过百万的特大城市作为发展极且其中至少一个城市具有相对较高的对外开放程度 具有国际性城市的主要特征 2 有相当规模和技术水平领先的大型海港 年货物吞吐量在1亿吨以上 和空港 并有多条定期国际航线运营 3 区域内拥有由多种现代运输方式叠加形成的综合交通走廊 区内各级发展极与走廊之间有便捷的陆上手段 4 区内有较多的中小城市 且多个都市区沿交通走廊相连 总人口规模达到2500万以上 人口密度达到700人 平方公里以上 5 组成连绵区的各个都市区之间 都市区内部中心市与外围县之间存在密切的社会经济联系 都市区可以普遍存在 只要有大中城市 都市连绵区只有在特定条件下才存在 中国的都市连绵区 珠三角 长三角 京津唐 辽中南 第五章城市地域与城乡统计口径 第一节城市地域概念第二节中国的城市地域与城乡统计口径 城镇人口比重是反应一个国家和地区城市化水平的重要标志 是重要的国情资料 在我国 城镇人口统计结果真的能准确反应城市化水平吗 武汉市有多大 武汉市有多少人口 武汉市有多大 对应地域 景观 行政 功能 武汉市有多少人 对应人口 城镇人口 市镇总人口 非农业人口 常住人口 户籍人口 由此计算出来的武汉市的城市化水平是 对比全国呢 其中 2006年建成区面积222 22km2 2007年底 武汉户籍人口828万 常住人口891万 2007年底北京市总面积16807 8km2 常住人口 1381 9万人北京市人口密度 668人 平方公里上海市总面积 5300km2上海市常住人口总人口 1673 77万人上海市家庭户人口为 1478 72万 城镇 上海市的人口密度为 2931人武汉市总面积 8494km2总人口为 831 26万 包括外来常住人口 武汉市人口密度 947人 平方公里香港总面积1103km2 人口约680万 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6300人 同国外情况有所不同的是 中国的城市除极个别的以外 几乎全部都是建成区小于行政辖区 属于over boundedcity 公开发表的城市统计 特别是城市人口统计都是以行政地域为基础 在这种情况下 城镇人口统计数据对真实情况的夸大程度与行政地域同景观地域的背离程度成正比 1983年以后 中国大部分市 镇的行政地域急剧扩张 远远超出了景观地域 由此在国内外才引出了以 中国城镇人口之谜 为代表的一系列城市统计问题 我国目前的统计制度和方法以及行政区划建制情况 城镇人口只有在人口普查的时候才能得到准确的数据 而其他年份的数据都是推算出来的 新中国成立以来 我国分别在1953年 1964年 1982年 1990年和2000年进行了五次全国性人口普查 其对城乡人口划分做了基本标准 人口普查主要基于市镇设置标准与城乡划分标准 两者最基本的目的用于区分城乡人口 并依此计算城镇人口比重 一 国外城镇确定的标准二 中国的市镇设置标准三 中国的城乡划分标准与统计口径四 中国城市统计口径的出路五 中国城市空间关系分类以及确定实体地域的方法 第二节中国的城市地域与城乡统计口径 一 国外城镇确定的标准 社会发展到今天 人总是组织成大小不等的群体居住在居民点里 居民点在类型和规模上相差悬殊 最笼统地说 中外各国大体都有这样一套居民点的系列 居民点的系列Hamlet Village Town City Metropolis小村 村庄 镇 城市 大城市 都市乡村居民点 城镇型居民点Ruralsettlement UrbanPlace 定性标准城镇 城市 与乡村的区别 1 职业构成 2 规模 3 人口密度建筑密度 4 物质外貌 5 职能给城镇 城市 下个定义 城市是历史上形成的 以非农业人口为主体的 以自然环境为依托 以经济活动为基础 有高度密集的人口 经济 政治 文化活动的社会物质系统 定量标准 目前世界上还没有为定义城镇找到一个统一的标准 世界各国各地区根据各自社会经济发展的特点 制订了不同的城镇定义标准 这些标准很少离开上述的城镇本质特征 所不同的是有些国家的标准侧重于强调某一个特征 有些强调几个特征 有的有明确的数量指标 有的只有定性指标 下面分类介绍若干典型例子 1 单纯用某级行政中心所在地为标准 如埃及规定省的首府和地区首府为城镇 蒙古的首都和地区中心为城镇 2 单纯以城镇特征为标准 如智利规定有一定公共和市政服务设施的具有明显城镇特征的人口中心为城镇 马耳他小岛国 没有农业用地的建成区即为城镇 3 单纯以居民点下限人口数量为标准 如伊朗5000人以上的市 镇 村均为城镇 肯尼亚2000人以上居民点 墨西哥2500人 4 用居民点的下限人口数量和密度指标为标准 瑞典只要在200人以上 房屋间距不大于200米的建成区即为城镇 加拿大1000人以上设有建制的市镇村以及1000人以上 人口密度至少390人 平方千米的未设建制的居民点 5 用人口规模和城镇特征两个指标为标准 如巴拿马1500人 具有街道 供水系统和电力系统的居民点 6 用人口规模和从业构成作为标准 如荷兰以2000人以上的市或不到2000人 但男子从事农业不超过20 目前世界上还有近70个国家和地区没有明确的城镇划分标准 有的只公布城镇的名称和数量 有的只说明法律上事先规定的居民点为城镇 有的干脆对此不加任何说明 很显然 世界各国确定城镇的标准 差异非常悬殊 单是在城镇定义中包含有人口下限指标的80个国家和地区来看 标准最低的只有100人 乌干达 最高的为50000人 日本 因此 不同国家之间城镇的对比研究要注意到这种情况 标准的完全可比是不可能的 修正也很困难 1938年国际统计学会曾建议世界各国以2000人的规模作为城镇和乡村的界线 二次大战以后 在布拉格召开的欧洲统计会议曾建议2000人以上 农民不超过20 的居民点即可称为城镇 10000人以上的居民点均为城镇 实际上没有被各国采用 二 中国的市镇设置标准 1 我国城镇居民点的定义中国的城镇居民点分为两个层次 设有建制的市和设有建制的镇 城镇的郊区范围是理解中国城镇统计口径的关键 在中国 所有城市的直接辖区 即市区 都远大于城市的建成区 因此城镇统计是包括了大面积农村地域的农业人口 这是与西方国家非常不同的地方 几个基本概念第一 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在中国 整个的人口首先分成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 这本来是一种按照人们从事农业和非农业活动的职业上的分类 事实上 由于中国实行户口管理制度和粮油管理制度 非农业人口还意味着由国家提供商品粮并有城镇户口的人 农业人口还意味着不由国家供应商品粮是农村户口的人 新中国刚刚成立时 大多数中国人都填不饱肚子 柴米油盐 都是按计划供应的 那时 商品粮户口 吃香得很 是人人眼中的 香饽饽 一提起商品粮户口眼就放光 都感到高不可攀 当时 商品粮户口 注定是 国家人 就有 全国流动粮票 或 购粮本 就可以买国家按计划供应的 细粮 商品粮户口除了可以买低价粮食之外 还享有不交乡 村提留 不做义务工的资格 持有商品粮户口的青少年叫待业青年 除了接班 在参军 招工 考学等方面都有特殊照顾 商品粮户口除了可以报考高中 中专 中师之外 还可以报考只有待业青年才能报考的 一毕业就有工作的 技校 更主要的是国家干部退休之后 子女还可以 接班 公办教师也有幸名列其中 商品粮户口真成了敲打不烂的 金饭碗 第二 亦工亦农人口和自理口粮人口 暂住人口 70年代 特别是近年来 越来越多的农业人口脱离农业生产 从事非农业活动 但他们仍然属于农业人口 不是农民的农业人口有两种概念 第一种是亦工亦农人口 农闲季节他们在工厂做工 农忙季节又回到农村 在城乡之间作季节性的或昼夜的流动 由于他们仍然是乡村单位的成员 是乡村户口 并且要从乡村得到口粮 植物油等 他们必须向所在的乡村单位交一定比例的收入 另一种叫自理口粮人口 1984年后 中国政府允许农民自理口粮到小城镇落户经商 他们经批准落户以后就成了非农业人口 但国家不向他们提供商品粮 他们的家眷一般仍在农村 上世纪八十年代 农民踊跃交公粮 2005年12月29日 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19次会议经表决决定 农业税条例 自2006年1月1日起废止 同日 国家主席胡锦涛签署第46号主席令 宣布全面取消农业税 第三 城镇居民 非农业人口 市镇总人口 城镇居民 是指在城镇有固定的住所居住 在城镇有固定的职业和稳定的收入及生活来源并且户口落在城镇的人员 或者户口虽未在城镇落户但是其已经在城镇居住 工作 生活并且达到一定期限的人员 只要符合以上条件的人员均认定为 城镇居民 因此 是否属于 城镇居民 并不以或并不仅仅以户口或户籍为标志 非农业人口 户口人员 是指其居住 工作 生活均在城镇并且其户籍也落在城镇 其户籍与居住 工作 生活的环境和地域是统一的 截至2007年12月31日 黄陂区辖8个街道 6个镇 2个乡 前川街道 祁家湾街道 横店街道 罗汉寺街道 滠口街道 六指街道 天河街道 武湖街道 姚家集镇 蔡家榨镇 王家河镇 李家集镇 长轩岭镇 三里镇 蔡店乡 木兰乡 武昌区辖14个街道 积玉桥街道 杨园街道 徐家棚街道 粮道街街道 中华路街道 黄鹤楼街道 紫阳街道 白沙洲街道 首义路街道 中南路街道 水果湖街道 珞珈山街道 石洞街道 南湖街道 孝南区辖4个街道 8个镇 3个乡应城市辖5个街道 10个镇 云梦县辖9个镇 3个乡 大悟县辖14个镇 3个乡 第一次 1955年规定聚居人口10万以上的城镇可以设市规定县级或者县级以上地方国家机关所在地或常住人口2000以上 居民50 以上为非农业人口的居民区可以设置镇的建制 少数民族地区标准从宽 人口在1000到2000人 非农业人口占75 以上者作为城镇型居住区 2 中国市镇设置标准 第二次 1963年 1955年的标准在1963年作了修改 设镇的下限标准提高到聚居人口3000以上 非农业人口70 以上或不到3000人 但在2500人以上 非农业人口85 的居民点可以设镇 对设市标准从严掌握基于几年大跃进期间城镇人口增加过猛 市镇建制增加过多 城市郊区偏大的倾向 第三次 1984年1984年 人民公社被撤销并恢复乡作为县以下的乡村的基层行政单位 1984年规定在20000人以下的乡 假如乡政府所在地的居民点非农业人口和自理口粮人口在2000人以上可以设镇 20000人以上的乡 假如乡政府所在地的非农业人口和自理口粮人口超过总人口的10 也可以设镇 少数民族地区 人口稀少边远地区 山区和小型工矿区 小港口 风景旅游区 边境口岸等地 非农人口 2000 确有必要也可以设镇简单的说 镇应该有2000以上的非农业人口和自理口粮人口 实际上 现在有很多镇规模低于1984年的标准 第四次 1986年 关于调整设市标准和市领导县条件的报告 第五次 1993年调整 第一 城市行政地域概念与城市实体地域完全脱节 3 此时期市镇设置存在的问题 1982年前 只有少数大城市为了确保蔬菜 牛奶 鸡蛋等副食品供应带有若干县 1982年以后 为了发挥城市带动地区经济发展的经济中心作用 市带县体制广泛推广到大中城市 到1985年底 145个市带了653个县 市带县的范围只是一个区域概念 不是城市本体的概念 城市的直接辖区 市区 不包括城市的辖县 另一方面 不同的城市辖县范围变化很大没有共同标准 因此中国城市和他的辖县范围和美国的大都市统计区和英国的集合城市等城市地域概念之间没有可比性 1984年以来 镇的边界扩充到包括整个乡 因此大部分镇的郊区范围属于类型的小核心建成区带大郊区 经过1984年以来 撤乡改镇 实质是 镇管村 撤县改市 实质是 市管乡镇 县级市改地级市 实质是 市管县 地区改地级市 市管县的市越来越多 县和县级市改区 市管县的市越来越大 等一浪又一浪的 改革 热潮 所有城市都朝着扩大城市行政地域范围的方向发展 中国的城市行政地域已经 大而无当 远远偏离城市的实体地域 第二 市带县体制的实施 加重行政地域与实体地域严重脱节 2001年时我国662个市的市区面积是180万km2 占全国19 人口占全国74 2001年被直辖市 副省级市 地级市 县级市 市长 管辖的面积就占了国土的50 和人口的90 以上 市长管辖的人口该算 市民 吧 如果是这样 可以说我国已经基本上完成了 政区城市化 尚未实现 政区城市化 的地方都在少数民族自治区或自治州 如果宪法有 自治市 一说 全国可能全部都是 市 撤县改市 和 县 县级市改区 已经有几年冻结 为什么要冻结 因为实在是无法持续下去了 可以毫不夸张的说 就城市最基本的概念和城市实体地域而言 中国没有一个能与世界接轨的城市概念和城市统计口径 中国现在的 市 不等于 城市 现在的 镇 不等于 城镇 中国 市 和 镇 的概念全是以城镇为核心 以乡村空间为主体的城乡混合地域 中国几乎所有所谓 城市 的官方数据都不代表真正的 城市 中国几乎没有真正的城市型政区 设区市的 区 也包括了大面积的乡村 连 街道办事处 和 居民委员会 都可能有大量的水分 第三 行政等级森严的 市 的体系 使上级市与下级市的行政地域概念经常混淆 市镇设置标准 城乡划分标准和统计口径 1955年第一个标准 1963年的标准 1982年的标准 第一次人口普查 1955年的标准 第二次人口普查 1963年的标准 第三次人口普查 1982年 第四次人口普查 1990年的标准 第五次人口普查 2000年的标准 1986年的标准 1993年的标准 三 中国的城乡划分标准与统计口径 1 城镇人口统计标准1955年标准1955年国务院首次发布了 关于设置市 镇建制的决定 和 关于城乡划分标准的规定 这两个文件从居民点的行政地位 下限人口规模及居民职业特征等方面规定了设置市 镇建制的具体条件 规定与乡村地域相对应的城镇地域包含城市 集镇和城镇型居民区三部分 并规定和市区毗邻的近郊居民区 无论它的非农业人口所占比例的大小 一律列为城镇区 郊区的其它地区可按标准 分别列入城镇 城镇型居民区或乡村 显然 这时我国在观念上对城乡的区分是明确的 当时 我国大多数城市郊区都不很大 城市的行政地域同景观地域的范围也比较接近 市镇人口中非农业人口比重很高 一般在85 左右 因此用城市行政地域代替景观地域来区分城乡人口简便易行 1964年标准到了六十年代初的困难时期 作为解决经济困难的一项措施 于1962年10月发布了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当前城市工作若干问题的指示 接着在1963年发布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调整市镇建制 缩小城市郊区的指示 提高了建制标准 压缩了城市郊区 规定 市总人口中农业人口所占比重一般不超过20 同时 对城镇人口的统计口径也作了调整 规定 市总人口包括市区人口和郊区人口 市区和郊区的非农业人口列入城市人口 市区和郊区的农业人口列入乡村人口 当时 按城镇非农业人口计算的城镇人口占全国人口的14 16 按老口径计算的市镇总人口的比重是18 4 随后又用新口径修正了以前的市镇人口比重 这一统计口径一直沿用到城镇人口统计口径的这一次调整也是此后二十年中国城镇人口统计数一直偏低的主要原因 从这时开始 城市人口这一概念的地域性特点逐渐淡化 人口的职业特征得到强调 而且这也意味着设置市镇建制的标准 城乡划分标准和城镇人口的统计口径三个互有联系又各有不同的问题从此被搅在了一起而模糊不清了 1982年标准城镇人口的统计标准又回到市镇总人口 包括了市镇直接辖区内的农业人口 国家统计局已经公布了每年的市镇总人口数 城镇辖区中的农业人口有一部分就居住在城镇之中 有一些实际从事非农业活动 有一些从事直接为城市服务的农业活动 在城镇辖区接近于城镇实体范围的情况下 城镇人口只计算其中的非农业人口 而不计算其中的农业人口 统计口径偏小 正是基于这种情况 在1982年7月1日的第三次人口普查中又恢复采用1964年以前的标准 即以市镇范围内的总人口为市镇人口 普查公布的数字为20 6 以为这样我国城镇化水平偏低的问题可以得到解决 虽然当时有少数学者已意识到用市镇行政辖区内的总人口当作市镇人口不很科学 潜藏着一些问题 但在当时大多数城市郊区范围还比较适中的情况下 普查公布的数字在国内普遍认为是可以接受的 始料未及的是1984年降低了建镇标准 实行 撤乡设镇 和 镇管村 的体制 1986年又降低设市标准 改原来的 切块设市 市县并存 为 整县设市 市县合并 使以前那种城市行政地域与景观地域比较接近的状况不复存在 从此开始了我国城镇人口统计上的超常增长 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公布我国市镇人口为20660万 占全国总人口的20 6 还比较符合当时的实际情况 到i984年猛增到31 9 1986年为41 4 1988年为49 6 1990年竟高达52 7 这种 增长 早已突破了所有学者和有关部门对我国本世纪末城镇化水平的预测 与世界进程相比 1985年世界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41 联合国预测2000年的一世界平均水平不过46 7 15年间增加5 7个百分点 而我国居然在7年里城镇化水平上升了31个自分点 这种违背常理的增长主要就是因为越来越多的农业人口随着市镇行政地域的扩大而被包括到市镇人口统计之中 1982年时 市镇人口中的农业人口还只占32 1984年超过50 1987年超过60 到1989年已高达63 5 城镇人口的内部构成已经从最初以城镇非农业人口占绝对优势质变为以乡村的农业人口为主体 这时的城和乡已经失去了景观地域上的意义 第一 中国没有一个保持稳定的城镇和城镇人口的定义 多变的标准已经使中国的城镇人口数失去了有意义的国际比较的基础 甚至在很多情况下 用它来分析中国城市本身的发展也感困难 2 此时期人口统计存在的问题 说明了上述城镇人口的两种统计口径之间的差距已经变得越来越大 第二 市镇总人口作为城镇人口不能反映中国城镇发展的实际状况 1981年以后的数字远远偏大 水分来自三个方面 设置市 镇的标准比以前大大降低 还出现许多达不到标准的市镇 大量的县 1983 1987年间约有136 和大量的乡 1984 1987年间约有6300 整个的被晋升为市和镇 这些新设市镇 农业人口占压倒优势 许多原来的市 镇也扩大了行政辖区 因为如此 这些年新增加的市镇人口 80 以上是农业人口 说明主要是行政因素而不是经济因素导致了市镇人口的快速增长 随着市镇总人口中农业人口比重的增加 历年的市镇总人口在时间上已经失去了可比性 从1949到1980年 中国城镇总人口的比重从10 6 上升到19 4 增加了8 8个百分点 31年间城镇化的年均增长速度是0 28个百分点 然而 1980年到1985年5年间 市镇人口的比重增加了16 9个百分点 年均增长率3 4个百分点 1980年以来中国城镇发展的速度比以前要快 但是由于两方面的原因 由市镇总人口所反映的发展速度已经被大大夸张了 首先 1983和1994年 大量的县被建制为市 绝大多数的新设市 农业人口占压倒优势 中国市镇总人口中农业人口的百分比 其次 1984年和1985年 有4700个以上的乡被建制为镇 原有的其它镇也扩大了管辖区 1990年与1982年相比 我国的市由236个增加到456个 县辖镇由2664个增加到9322个 设区的市由104个增加到188个 到1994年市已经是622个 县辖镇10401个 还有5809个市辖镇 在没有城市实体地域和功能地域概念的情况下 大家被迫用市镇行政建制数目的变化来说明我国城市体系的巨大变化 其实这种变化虽然部分反映了经济增长带来的城市体系的发展 但在更大程度上只有一种形式上的反映 而缺乏实质上的转变 这些新设的市和镇 除了平地新起的新市镇 在行政升格以前 作为城市实体本来就是城市体系的组成部分 大量的乡村人口未经职业和空间的转移 而只是因为所在地的行政建制发生了变化 在一夜之间就变成了市镇人口 而在同一个市区范围内 由于经济发展引起的农民从乡村到城镇的迁移 这种真正典型的城市化行为却无法反映在城市化水平上 因为按1990年前的标准 这部分人早已属于市镇人口 这些因素把大量居住在乡村的农业人口都当作城镇人口统计 1982到1985年新增加的市镇总人口一共是1 709亿 其中81 是农业人口 因为市镇总人口中的农业人口比重随着郊区范围的不断扩大而增加 市镇总人口的统计数前后之间已经没有可比性 到1980年代末 我国的统计口径已经失去了统计意义 第三 用现在的市镇行政区为基础的人口规模指标和各项人均指标及人口密度指标反映的城镇发展情况也受到严重扭曲 总人口规模相当的两组城市的比较 1988 第四 不同空间尺度的城市辖区没有相互区别的专用名称 造成了概念和城镇统计口径上的认为混乱 执行市领导县以后 这种混乱变得更严重 北京市人口 7种不同规模 1987 1990年 第四次人口普查 26 23 城镇人口由市人口和镇人口组成 市人口是指设区市所辖区人口和不设区的市所辖街道人口 镇人口是指不设区的市所辖的居民委员会人口和县辖镇的居民委员会人口 3 针对问题 标准的调整 1990年标准 设区的市 城区 郊区 街道委员会 居委员会 1 街道委员会 居委员会 2 镇 乡 居委员会 3 村委员会 4 村委员会 5 不设区的市 街道委员会 镇 乡 居委员会 6 村委员会 8 村委员会 9 居委员会 7 县 镇 乡 村委员会 11 村委员会 12 居委员会 10 市人口 镇人口 乡村人口 城镇人口 设区的市 总人口 1982年的标准 偏大统计 不设区的市 镇 非农业人口 1963年标准 偏小 不科学 不科学 评价结果可以概括为以下四点 第一 26 23 的市镇人口比重从总体上是可以接受的 比较接近于我国城市化和城镇发展的实际水平 理由是 1 总体上看值得肯定 26 23 是普查年年中的数字 比1989年末的市镇人口比重51 7 降低了25 47个百分点 明显地改善了过去过分虚夸的状况 同时又比1989年末的市镇非农业人口比重18 89 高出7 34个百分点 从总体上看值得肯定 2 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时 还未出现市镇设置过热 绝大多数的市 郊区范围适中 属于切块设市 市县并存类型 因此1982年市镇人口中包含大约32 的农业人口 稍大 却可以接受 与第三次人口普查结果来对照 第四次人口普查的市镇人口虽然统计口径与第三次有所不同 但是市镇人口中包含大约28 的农业人口 这个比例处在适度范围内 至少从表面上看 二者的普查结果可以衔接起来 1982 1990年八年中 市镇人口比重从20 6 提高到26 23 年均增长0 704个百分点 而在同时 市镇非农业人口比重从14 07 上升到19 34 年均增长0 659个百分点 二者也极为接近 这个速度比较符合这期间中国经济取得高速度发展所带来的城市化的实际速度 3 再深入一步进行判断 根据1989年450个城市的人口资料及9088个县辖建制镇的人口资料 可以把它们分成三种情况 用第四次人口普查的市镇人口统计标准进行检验 i 262个不设区的市和全部镇 偏小 的非农业人口数分别为3148 76万和6236 2万 合计9384 96万 合理的城镇人口数应在非农人口数基础上补上一定比例的农业人口才比较合适 假设合适的比例是3 7 即市镇人口可包含30 的农业人口 或2 8 即市镇人口中可包含20 的农业人口 则按下式可得新口径时这部分市镇人口统计偏小4022 13万或2346 24万 ii 有146个设区的城市 偏大 市人口中的非农业人口不足80 其中97个设区的市不足70 对这类城市 以区人口的总和作市镇人口 口径偏大 偏大的数字可分别用下式算出 iii 有91个设区的市 它们的市总人口中非农业人口的比重大于70 有42个设区的市大于80 对这些城市可以认为它们的总人口作为市人口是合适的 没有偏大偏小向题 有了偏大部分M和偏小部分L的数值 就可估算出偏差百分比G G M L Px100 若G为正值 为估计偏小的百分点 G为负值 为偏大的百分点 1989年末全国总人口110356 1万 连同M L值代入上式 得 G70 M70 L70 Px100 1 87 G80 M80 L80 Px100 0 49 结果说明 用第四次人口普查采用的市镇人口统计口径来验证1989年的资料 如果市镇的统计地域合适 宽一点 允许有30 的农业人口 或者紧一点 允许有2O 的农业人口 则新口径下的市镇人口比重可能比标准水平偏小1 87个百分点或偏大0 49个百分点 1989年末到1990年中新设市镇极少 大体可以认为 普查时我国的实际城市化水平在25 74 28 10 之间 取平均为26 92 与普查所得26 23 十分接近 因此可以认为普查结果基本反映了我国的实际状况 稍微偏小半个百分点 第二 1982 1990年之间各年的市镇人口统计需要修补既然市镇人口比重26 23 的第四次普查结果总体上是好的 与20 6 的第三次普查结果能基本街接 那就面临着对两个普查年之间的已经公布的过大的数据进行修补 以保持市镇总人口比重数列的完整 这里 周一星参考联合国法 结合我国实际 提出修正的建议 联合国法测算一国城镇人口比重的理论依据是城市化水平的过程曲线符合S型曲线函数 在已知两个普查年的城镇人口比重的前提下 假设城乡人口增长率差是一个常数 则可以估测普查年之间各年的城市化水平 也可以用来预测以后若干年的城市化水平 在实际应用时有简单公式 URGD为城乡人口增长率差 PU 1 PU 2 分别为第一次和第二次人口普查的城镇人口比重 n为两次普查间的年数 PU t 为从第一次普查以来第t年的城镇人口比重 把PU 1 0 206 PU 2 0 2623 n 8 代人 1 式 得URGD 0 03939 再代入 2 式 初步得到1982 1990年间各年的理论估侧值 表1中第 栏 但是 实际上我国这些年城乡人口增长率差是不相等的 对理论估测值需要进行再修正 修正的参照系仍用已知的城镇非农业人口的比重 表1中第 栏 把1982和1989年末的市镇人口比重14 07 和18 89 以及n 7代人 1 式 2 式 得到各年城镇非农业人口比重的理论值 表1中第 栏 各年市镇非农业人口比重的实际值和理论值的比例系数 乘以市镇人口比重的理论值 即得到修正后我们需要的市镇人口比重的实际值 表1中第 栏 这就把两个普查年之间各年的市镇人口比重衔接起来了 第三 用新口径统计的市镇人口在不同市镇间缺乏可比性 第四次人口普查对设区的市和不设区的市 镇采用双重标准 是市镇人口在不同市镇间缺乏可比性的根本原因 鉴别市镇人口统计口径是否合适的主要标志是看被统计的城市 镇 地域与城市 镇 实体范围是否大体符合 如果差别太大 统计的城市 镇 地域包括了过多的乡村地区和过多的农业人口 则表明统计口径太大 反之则太小 双重标准首先就使设区的市和不设区的市之间的市人口失去可比性 前者一般偏大 后者一般偏小 设区市 1982年时我国有110个设区的市 当时这些城市包含的农业人口比重一般不高 有67 的城市 市镇人口中的非农业人口在70 以上 有86 的城市在60 以上 到1989年情况大变 有设区的市188个 新增加的78个城市中61个非农业人口不到70 48个不到60 34个不到40 新老相加 设区的市中有一多半非农业人口不到70 举一个典型的例子 四川遂宁市人口126 34万 非农业人口只有14 43万 占11 42 是农业人口比重最高的设区的地级市 吉林市人口125 34万 也是设区的地级市 非农业人口102 08万 两城市的区人口之和几乎一样 但是有什么可比性而言 这类的例子很多 广东的清远 河源 湖南的大庸 山西的朔州 晋城等设区的市 非农业人口都不足20 河北廊坊 江苏盐城 浙江嘉兴 舟山 山东泰安 枣庄 湖北鄂州 荆州 湖南常德 广东阳江 海南三亚 四川广元 德阳 贵州六盘水 甘肃天水等都是非农业人口不足30 的设区的市 这一类的城市都是近年来整县改市和市县合并的成果 与不设区的市无异 设区市之间即使那些非农业人口达到百分之七八十的设区的市也存在着不可比因素 例如河北的保定 邢台 沧州 江苏的无锡 苏州 常州等 它们的区都只是城区和近郊区 而北京 天津 济南 青岛 烟台等 它们的区除城区 近郊区外 还有远郊区 把这些远郊区的人口全部计入市人口就有偏大的成份 它们的规模 人口密度 景观都相当于县 北京的房山 青岛的崂山 烟台的福山等就是在前几年撤县后成为市辖区的 不设区的市不设区的市由1982年的135个增加到1989年的262个 县辖镇由1982年的2819个增加到1989年的9088个 它们的过速增长和全县 全乡改为市镇是1982年后我国市镇人口不正常增长的主要原因 这次普查只计这些市镇所辖的街道人口和居委会人口 不计以农业人口为主的村委会人口 虽然表面上改善了统计结果 却并不是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最好办法 第四 用新口径统计的市镇人口在不同省区间缺乏可比性 对设区市和不设区的市 镇采用双重标准 虽然使全国总体的市镇人口统计得到改善 但这一结果是通过既有偏大因素又有偏小因素相互抵销而得到的 偏大和偏小因素在市镇的不平衡 造成市镇间的不可比 同样道理 偏大和偏小因素在省区间的不平衡 造成省区间的不可比 普查公布的30个省 直辖市和自治区的市镇人口比重 同1989年底的市镇非农业人口比重相比 可以发现各单位的位序发生了很大的变动 凡是设区市较多 设区市非农业人口的比重又较低 市 镇设置标淮掌握偏宽的省区 普查数偏大 位序前移 凡是设区市较少或设区市非农业人口比重较高 市镇设置标准掌握较严的省区 普查数偏小 位序后移 如上海市按市镇非农业人口比重计 它一向排在全国第一 1959年62 88 北京 59 72 天津54 78 紧随其后 但是因为北京和天津都有若干个乡村地域广大和农业人口较多的工矿区或远郊区 北京的门头沟区农业人口占41 7 房山区相应占70 46 天津的汉沽区农业人口占32 55 大港区40 62 东郊区75 51 西郊区77 4 南郊区78 83 北郊区65 9 均为1989年数 而上海的辖区却几乎没有 水分 因此按新口径统计 上海市的市镇人口比重反而落到北京 天津后头了 2000年标准2001年3月28日国家统计局公布了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重要数据公报 第一号 其中 2000年11月1日不计军人在内的居住在城镇的人日为45594万人 占总口的36 09 这结果与以前公布的按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口径统计的数字有相当的距离 这次普查的城镇人口包括 人口密度在1500人 平方公里以上的市辖区的全部人口 人口密度在1500人 平方公里以下的市辖区和未设区的市 只计区 市政府驻地所在及其城区建设延伸到的乡级地域内的全部人口 以及区 市管辖的其他街道办事处地域内的全部人口 人口密度在1500人 平方公里以下的市辖区 未设区的市所管辖的其他镇 计镇政府驻地所在及其城区建设延伸到的村级地域内的全部人口 以及镇管辖的其他居委会人口 县管辖的镇 镇政府驻地的村级地域内的全部人口 镇政府驻地城区建设延伸到的村级地域内的全部人口 镇管辖的其他居委会地域内的全部人口 第五次城乡划分标准2000年 以 五普 口径的变化为例 五普 中城镇人口统计口径的修改 实际上是在1990年口径的基础上 城镇人口统计口径的进一步完善 原因1 我国行政区划建制中设区的市和市辖区个数有了很大的增加 分别增长了39 146 和17 112 应对措施 对市辖区的判断标准严格了 增加了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1500人的限制 原因2 1990年的城镇人口统计口径的镇人口是指镇的居委会人口 而一般非农业户口的人口才能纳入居委会的管理范畴 而且由于每一个镇的区域过小 难以反映小城镇发展的实际情况 应对措施 对县级市和镇的判断标准放宽了 将政府驻地建成区也包括在内 五普 所使用的城乡划分标准 a 以建制市和建制镇为基础b 通过划定建制市镇建成区的实际延伸范围来划定城乡界限优点 a 与国际上所通行的连续建成区原则是相一致的b 它较好地反映了城镇的本质特征c 解决了年全国第四次人口普查用不同的行政单元来划分城乡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 2000年分省人口普查两种口径城镇人口 总结 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居民点人口下限 职业构成 从宽 提高设镇下限与职业构成中非农比重下限 从严 下调设镇标准 实际很多镇还低于法定标准 更宽 1963 1984 1986 1955 市镇设置标准及其存在的问题 下调设市标准 实际很多镇还低于法定标准 更宽 城乡划分标准及其存在问题 1955 整县设市 整乡设镇 城镇人口为市镇所有人口 偏大 1963 切块设市 切块设镇 市区和郊区非农业人口列入城镇人口 市区和郊区农业人口列入乡村人口 偏小 1982三普 恢复1955年标准 偏大 1990四普 市人口1955 偏大镇人1963 偏小 1982年 第三次人口普查 恢复1955年标准 城镇人口由市人口和镇人口两部分组成 规定城镇人口只计算设有建制的市和镇的非农业人口 不再包括农业人口 城镇人口包括设有建制的市和镇辖区的总人口 非农业人口和农业人口 以及城镇型居民区的人口 第一口径 第二口径 第一口径 第三口径 第四口径 四 中国城市统计口径的出路 一 经常出现的情况一种是城市行政界线在城市景观地域以内 即城市建成区大于行政辖区的城市 under boundedcity 另一种情况是城市行政界线超出景观地域 即建成区小于行政辖区的城市 over boundedcity 城市的行政管辖范围比城市聚落发展的实际范围要大 包括了一定的乡村地域 在这两种情况下 城镇人口统计直接套用行政地域都会导致统计结果失实 用城市建成区代替行政辖区统计城镇人口使结果偏小 反之偏大 为了解决城市实体与城市行政界线不相符合的问题 使城市与城市的比较能放在同一可比的基础上 人们试图从两个途径来加以解决 一个途径是用人口密度的标准进行城市可比区域的定界 通过计算城市内部每一个最小行政单元的人口密度 画出不同密度值的城市区域的轮廓 认为只有在相似人口密度值以内的城市区域才能进行合理的 有意义的比较 是否合理 用这种方法进行少数城市的比较也许是合理的 但普遍采用有很多困难 各国人口密度不同 城市人口分布模式不一 相似的密度圈范围内的城市地域也很难说有可比性 另外 这样的资料也很难取得 另一个途径是对城市实体范围的划定使用详细的规定 在这方面美国的处理方法比较完整 在发达国家具有代表性 美国人口的聚居点有两种 一种是设有市 镇 townandborough 村建制的居民点 称为 设有建制的居民点 IncorporatedPlace 它们按各州的法律设置 有自己的法定边界 另一种是没设建制的居民点 政府为了普查需要 对于有一定规模的没设建制的居民点划定了统计边界 被称为 普查规定的居民点 CensusDesignatedPlace 简称CDP 美国国情普查规定 城镇人口由居住在城市化地区 Urbani zedArea 的全部人口和城市化地区以外的2500人以上的居民点 Place 的全部人口组成 城市化地区是美国为了确定城市的实体界线以便较好地区分较大城市附近的城镇人口和乡村人口的目的而提出来的一种城市地域概念 相当于我国常用的城市建成区 Built upTerritory 城市建成区或城市化地区反映了城市作为人口和各种非农业活动高度密集的地域而区别于乡村 它不是行政意义上的城市 而是实际景观上的城市 这是城市研究中最基本的城市地域概念 二 中国城市统计口径的出路 1 名称的标准化与基本统计单元 中国应该确定一个作为基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虚拟试妆系统的技术实现与优化-洞察及研究
- 复合材料切削过程中微观形态演化的数值预测与实验验证
- 2025年财务规划在文化产业中的应用可行性研究报告
- 5G通信设备市场竞争态势演变分析报告2025年
- 新能源建筑市场风险预测评估2025年可行性分析报告
- 2025年互联网行业市场布局创新分析可行性研究报告
- 2025年知识产权审查与知识产权保护政策效果跟踪研究报告
- 2025年团队建设规划与员工满意度提升可行性分析报告
- 2025年金融行业品牌建设策略可行性分析报告
- 专职安全员试题库及答案解析
- 2024-2025学年河南省青桐鸣高一上学期10月联考英语试题及答案
- GB/T 18724-2024印刷技术印刷品与印刷油墨耐各种试剂性的测定
- 现代大学教学理念与方法
- 九年级英语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广东卷)-2024-2025学年九年级英语上册模块重难点易错题精练(外研版)
- HG+20231-2014化学工业建设项目试车规范
- 冷水滩区2021上半年事业单位计算机岗位专业知识试题
-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考试题库含答案全套
- 渤中19-6凝析气田试验区开发项目(第二阶段)环评报告
-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练习题(全册-含答案)
- 微电网及储能技术
- 变压器主保护基本知识测试题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