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北魏孝文帝改革导学案【情景激趣】右图是北魏太武皇帝拓跋焘画像。他亲自率领北魏铁骑,消灭了夏国、北燕、北凉等诸多政权,统一北方;向北,马踏漠北,横扫了占据蒙古大漠的柔然汗国;向南,屡次挫败南朝。拓跋焘壮大了北魏,结束了一个半世纪的中原混战,但“马背上得天下”不等于可以“马背上治天下”,统一后的北魏面临着一个如何化解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巩固统治秩序的问题。【目标明晰】教学目标1、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2、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3、探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重点1、了解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和主要内容2、比较孝文帝改革与商鞅变法的异同,分析孝文帝改革对鲜卑族以及整个中华民族的历史作用【自主学习】梳理知识,夯实基础 知识点一、改革背景1北魏建立:386年,鲜卑族拓跋部建立魏国,定都 ,历史上称北魏。2统一黄河流域:439年,统一北方,结束了历时一百余年十六国 的局面。3孝文帝执政:拓跋宏5岁即位,其祖母冯氏文明太后执政,490年,孝文帝亲政。二者对汉文化十分仰慕。(改革可能性)4社会问题(改革必然性)(1)阶级矛盾激化原因:在拓跋政权的统治下,政治黑暗, 极为繁重;北魏官吏的贪污和搜刮进一步加重了各族人民的负担。表现:深受兵役之苦的各族人民不断掀起反对北魏暴虐统治的起义,以为主的各族民众暴动达七八十次之多。(2)统治阶级内部危机四伏原因:不同民族间的文化习俗、 颇为悬殊。表现:汉族贵族时常与鲜卑贵族发生矛盾。(3)影响:社会矛盾的激化严重影响了北魏政权的稳定。【思维拓展】1 历史阶段2.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线索和时代特征是我国历史上长期分裂割据的时期。北方的割据势力之间、民族之间,战争频繁。江南相对稳定,得到较好的开发,社会经济发展较快。北方少数民族和汉族依次向南迁徙,是民族大融合时期。3.五胡内迁 从东汉末年以来,中国西部和北部周边的各少数民族开始不断地向内地迁徙。造成这一状况的原因,主要是由于汉王朝的军事征服以及他们为弥补中原兵力和劳力不足而对各少数民族的招诱。与此同时,周边各少数民族势力的消长变化也引起一些民族迁徙。魏晋之际,在北方汉族人口锐减的情况下,胡族内迁形成高潮。在这一过程中,内迁的民族主要包括匈奴、羯、鲜卑、氐、羌等,历史上泛称为“五胡”。西晋统治时期,中国北部、东部和西部,尤其是并州和关中一带,居住着许多处于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少数民族,“西北诸郡皆为戎居”,关中百万余口,“戎狄居半”。在汉族的影响下,这些内迁的外族逐渐由游牧转向农业定居,胡汉文化相互影响渗透。但在交融的同时,胡汉亦存在一定的矛盾,例如并州的匈奴人成了汉人的奴婢,而不少汉人也相继沦为胡人奴婢。这些奴婢常常被迫服役,当军作战,更有甚者被地方官员押往他乡出卖,因而激起了境内各民族的反抗;而各族上层人物亦往往利用本族人民,实行割据。西晋以后之五胡乱华、永嘉之乱亦肇基于此。【达标做题】1.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阶级矛盾、民族矛盾错综复杂,产生这些矛盾的主要原因在于()A鲜卑族的落后 B统治者的腐朽 C战乱不断 D汉族的反抗2孝文帝改革是中国历史上少数民族政权的一次改革,促使孝文帝改革的动力是()A挽救北魏统治的危机B孝文帝谦虚好学,热爱汉文化C孝文帝要求实行民族平等团结D排除冯太后影响,加强皇权知识点二:改革内容1均田制 背景:北魏将各族人民迁到附近定居,实行,“劝课农桑”,这是雏形。由于战争和人口迁移,使北魏统治者掌握大量土地。(前提)时间:485年目的:保证政府的财政收入,缓和。性质:均田制是土地所有制。内容:农民:领露田(即荒地:死后归还,不得买卖)和桑田(即土地:可继承和买卖)义务:农民要承担一定。官吏和地主:官吏可分到,地主原有土地不变。使统治阶级利益得到保障。作用:抑制了,有利于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吸引更多流民定居。使农民成为政府直接控制的编户,保证和劳役需要,促进经济的恢复和发展。2.整顿吏治原因:北魏百官以收取为谋生手段;贪污成风,影响政府经济收入,也激化 。租调制: 是北魏孝文帝改革时期和均田制配套的税收法令。受田农民承担定额租调,即成年男子每年向官府缴纳一定量的谷物,叫作“租”;缴纳定量的绢或布,叫作“调”;丁男还要负担一定的徭役。这一措施改变了秦汉以来的算赋,口赋等人头税(缴纳货币-钱)收税方式,使政府的赋税收入有了保障。措施:官吏任期不再固定六年,改由官吏政绩的好坏决定;对贪污帛一匹及枉法者处死。实行 ,按官吏品第高低发放,不许官吏自筹。影响:对贪赃枉法严惩不怠,相对缓和当时的 矛盾和 矛盾。俸禄制的实行,减轻了官吏对百姓的掠夺,对巩固北魏政权的稳定具有积极意义。3.迁都洛阳推进改革重要环节原因:政治上:保守势力集中在平城,改革遭抵制;而是中原政经中心,改革阻力小。经济上:平城地区产粮有限且常有水旱疾疫之灾;洛阳地处中原, 发达。地理上:平城偏居塞上,经略中原困难。目的:更充分地接受先进的汉族文化,改革鲜卑落后的文化习俗,摆脱旧势力的阻碍。影响:定都洛阳为孝文帝推行革除旧俗提供了和。(也是孝文帝革除旧俗背景)4.革除旧俗措施:仿汉制:仿效汉族的和生活习俗,重修官制礼仪。穿汉服:禁止士民穿胡服,一律改穿。说汉话:30岁以下官吏,一律说汉话。用汉姓:把拓拔氏改姓元,抹去皇室标志;鲜卑族复姓改为音近的单音汉姓。通汉婚:提倡皇族贵族与汉族主要士族通婚,通过的方式,巩固与汉族地主联系。重汉臣:汉族官员由原来1/4上升到1/3,后来出现胡汉官员各半局面。影响:巩固了与汉族地主的联系,加强了北魏对中原地区的统治;促进了 。【思维拓展】1.阅读课文有关均田制内容思考如下问题:什么是均田制?实行此政策的目的是什么?均田制是不是重新平均分配土地?有没有废除封建土地私有制?均田制的实施对社会产生什么影响?2.阅读课文有关整顿吏治内容思考如下问题:他采用了什么方法整顿吏治?效果如何?颁行俸禄制度能否达到防止官吏贪污的目的?对于今天如何防止腐败的问题,有人提出了“高薪养廉”的主张。你认为这一主张怎么样?【达标做题】1.悲平城诗云:“悲平城,驱马入云中。阴山常晦雪,荒松无罢风。”童谣曰:纥于山头冻死雀,何不飞去生处乐?诗歌和童谣说明了()平城地理位置偏远、环境恶劣平城是鲜卑族元老集中的地方,保守势力十分强大孝文帝迁都洛阳的必要性北方常受强敌柔然的骚扰A B C D2.材料一九年(即太和九年,公元485年),下诏均天下民田:诸男夫十五以上,授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所授之田率倍之(倍之,男夫80亩,妇人40亩,亦称倍田)。三易之田再倍之(三易之田:耕种一年,休耕二年的贫瘠土地。再倍之,男夫120亩,妇人60亩),以供耕作。魏书食货志材料二高祖初谋南迁,恐众心恋旧,乃示为大举,因以协定群情,外名南伐,其实迁也,旧人怀土,多所不愿,内惮南征,无敢言者,于是定都洛阳。魏书李冲传请回答:(1)材料一反映了北魏孝文帝哪一改革措施?其实行的根本前提是什么?(2)材料二反映了哪一历史事件?高祖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 知识点三:改革历史作用1、 推行, ,负担的调整,都有利于农民进行生产。北魏的 大大增加“于时国家殷富,库藏盈溢,钱绢露积于廊者,不可较数。”孝文帝还非常重视 的修建,派遣工匠赴全国各地,指导修建水利工程,促进了 地区的农业发展。同时,北魏时期 已广泛使用, 也得到推广,北魏的农业生产逐步发展到一个新的水平。2、经过北魏多年的建设,洛阳不仅成为 ,而且商业贸易之盛远远超过 和南朝的 (今南京),成为当时最大的 。3、孝文帝大力推行的改革,促进了以 为中心的北方内迁各少数民族的发展,使北方出现了 的局面,为隋唐 和 的高度发展奠定了基础,在中国民族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思维拓展】民族融合是指不同民族之间不同生产方式、风俗习惯、文化心理特征等方面的相互影响和渗透,是民族之间的自然融合。中国民族融合的几个高潮有:三国至南北朝、五代十国、元朝。民族融合既包括少数民族汉化的过程,又有汉族对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的吸收。由于中国古代历史上汉族的经济文化水平明显高于其他少数民族,因此历次民族融合均以汉族为核心发生。我国历史上的民族融合一般包括以下方式:民族迁徙,杂居相处;经济文化的友好交流;联合斗争;某些少数民族统治者进行的改革;民族之间的战争在客观上也有助于民族融合。【达标做题】北魏孝文帝改革和商鞅变法都产生了深刻的社会影响,从社会进程的发展来看,其最主要的表现是()A改变了单一的生活方式 B促进了封建化进程C增强了国家的综合实力 D加速了民族间的融合【交流释疑】1.孝文帝改革成功的原因是什么?从孝文帝改革成功的原因中你得到那些认识?2.有的史学家认为:北魏的衰弱根源于孝文帝“深慕华风,锐意模仿改革崇尚文治之风,消灭雄武之风”。请你对这种史学观点做出评判。又有何认识?答:3. 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中土地制度的之不同【目标回忆】孝文帝改革对北魏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孝文帝改革对民族融合和国家统一的意义。【构建体系】【总结规律】 从经济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由游牧经济转向农耕经济的过程;从文化风俗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汉化的过程;从整体社会发展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过程。民族大融合的原因(途径):政治因素:国家分裂或战乱,民族迁徙、杂居、兼并战争。阶级因素:在各族人民联合反抗统治者压迫的斗争中。经济因素:少数民族由游牧生活转向农业生活的封建化过程中。统治者政策因素:开明的民族政策、汉化政策、“和亲”、“册封” 。友好交往。专题三 北魏孝文帝改革【思维拓展】1 .(1)均田制是一种比较完备的土地制度,统治者将土地授予百姓耕种,其中无主荒地称露田,百姓没有所有权,也不能买卖,死后要归还政府。已耕种过的称桑田,百姓可传之子孙,可买卖。均田制下农民要承担一定的徭役杂税。(2)目的:保证政府收入,缓和社会矛盾(3)不是,只是政府控制土地的分配,不涉及土地私有制。(4)影响:均田制的实行可以保证地主阶级的利益,同时限制了土地兼并,有利于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加强统治者对农民的控制,保证统治者的财政收入和劳役需要,促进北魏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对后代田制有很大影响,为隋、唐所沿用,施行时间长达三百多年。为中国封建鼎盛时期的出现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但没有触及封建土地私有制,不可能抑制土地兼并。2. (1)方法:俸禄制、任期考核制(2)效果:吏治得到改善,缓和了阶级、民族矛盾;农民负担减轻,有利于发展生产(3)(言之有理即可)【达标做题】 知识点一:A A 知识点二: C(1)推行均田制。根本前提:不触动封建土地所有制,只对国家掌握的土地进行分配(2)孝文帝迁都洛阳。目的: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 知识点三:B【交流释疑】1.孝文帝改革成功的原因是什么?从孝文帝改革成功的原因中你得到那些认识?原因:孝文帝改革顺应了生产力发展的趋势改革成功的根本原因。改革符合民族融合的趋势和各族人民的愿望。改革符合统治者巩固政权的需要。孝文帝的胆略和卓识,冲破阻力,毅然改革。认识:先进必然战胜落后民族融合与孝文帝改革互为因果关系改革必须符合历史潮流、顺应民意;同时要讲究改革的策略。任何改革都不是一帆风顺,都具有曲折性。改革者要有迎接挑战的勇气和争取胜利的信心2. 有的史学家认为:北魏的衰弱根源于孝文帝“深慕华风,锐意模仿改革崇尚文治之风,消灭雄武之风”。请你对这种史学观点做出评判。又有何认识?答:这种观点是根本错误的。评价孝文帝改革应以是否顺应历史发展趋势,促进历史前进,是否有利于整个中华民族的进步为标准,而不能以某一少数民族的“衰亡”论道。基于上述标准,孝文帝改革改革促进了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加速了北方少数民族封建化进程,促进了北方民族融合,拓跋民族融入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整体中,这是历史的进步。因此,孝文帝改革应该充分肯定,孝文帝也因此成为我国古代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家、改革家。认识:中国历史上凡是入主中原建立政权的少数民族,无论统治初期农牧文化冲突何等激烈,他们最终都必然采取汉化的政策,这是一个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由于汉族文化处于领先地位。在中原建立上层建筑的少数民族政权就必然要适应当地封建的经济基础,于是,少数民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6届内蒙古赤峰市化学九年级第一学期期末质量跟踪监视试题含解析
- 2026届山东省临沂市蒙阴县化学九上期中检测试题含解析
- 2026届山东省安丘市景芝中学化学九年级第一学期期中复习检测试题含解析
- 2026届重庆市开州区化学九上期末学业水平测试试题含解析
- 离婚协议中子女抚养费及教育保障详细约定书
- 离婚协议电子版起草与子女抚养权咨询合同
- 离婚协议签署后反悔处理与离婚后财产纠纷解决合同
- 夫妻离婚协议范本:债务分担与财产分配
- 铸铁工考试题库及答案
- 商业地产租赁合同补充协议:租金上涨与商业推广合作
- 妊娠合并心脏病疾病查房
- 消防安全评价管理制度
- 2025至2030年中国二手车金融行业市场行情监测及发展前景研判报告
- 2023年5月7日全国事业单位联考A类《职业能力倾向测验》试题真题答案解析
- 正念心理治疗
- 2025成人高考民法真题及答案
- 京东校招测评题库及答案
- 学会真学习拒绝假努力!课件-2026届高三下学期三模阶段性班会
- 2025-2030中国电子处方系统行业市场现状供需分析及投资评估规划分析研究报告
- 宿舍交接协议书范本
- 电泳工艺教程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