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昌风景名胜区规划.doc_第1页
许昌风景名胜区规划.doc_第2页
许昌风景名胜区规划.doc_第3页
许昌风景名胜区规划.doc_第4页
许昌风景名胜区规划.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4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许昌风景名胜区规划 春秋楼分析与规划摘要:许昌地处中原腹地,历史文化积淀深厚,古遗迹、遗址众多。“三曹七子”创造出的慷慨悲凉、刚健沉雄的“建安风骨”,使“建安文学”开始了中国文学史的新篇章,使许昌成为中国在“三国”时代的文化中心。而许昌的风景名胜区大多为三国遗址遗迹。而与此相关的风景名胜区分布与各市各县。主要有汉魏故都、春秋楼、曹丞相府、灞陵桥等风景名胜区。本文着重分析春秋楼风景名胜区及其规划特点。关键词:风景名胜区、春秋楼、三国、规划一、地理位置许昌春秋楼位于许昌市文庙前街,面朝春秋广场。二、历史背景东汉建安元年(公元196年),曹操迎汉献帝都许,“挟天子以令诸侯”。许昌成为当时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曹氏父子雄踞许昌,虎视天下,运筹帷幄,图谋霸业。大兴屯田,广纳人才,下令求贤,倡导文学。数年间,猛将如云,文臣如雨,粮秣丰富,仓廪皆满,许昌成为他们抗衡蜀、吴和最后统一中国北方的大本营。公元220年,曹丕在这里登基创建魏国,改许县为许昌,为五都之一。波澜壮阔,丰富多彩的三国历史积淀了独具特色的三国文化。加之历代为纪念三国名人、名事而兴建的名胜古迹,使许昌的三国文化内涵更加厚实和宽泛。据不完全统计,全国有三国名胜古迹500多处,许昌就占有80多处,这些名胜古迹分布广、真迹多、品位高。许昌三国文化遗产是许昌人民乃至全国、全世界人民的珍贵财富,许昌市委、政府对于保护和开发利用三国文化资源十分重视,做了大量的工作,一是全面普查、核实三国文物古迹;二是进行全民性宣传教育,大力弘扬优秀的历史文化;三是修复三国名胜古迹,先后投资数千万元,兴建了许昌博物馆,修复了灞陵桥、关帝庙及春秋楼文物景区,华佗墓园正在修复之中,曹丞相府的修复也已列入九五规划。许昌已被国家确定为中国文物古迹游中的三国战略线,欢迎有识之士前来观光旅游,投资开发。春秋楼又名大节亭,曾以关公宅,关王庙,武安王庙,两院英风庙,关帝庙称之。位于许昌市中心文庙前街中段,为明清风格建筑群。三、修建历史三国志蜀书载:“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曹公东征,先主奔袁绍,曹擒羽以归,拜为偏将军,礼之甚厚。相传关羽下邳兵败后,为保刘备的甘糜二位夫人,归附曹营入许。曹赐羽宅第一处。羽避其嫌,将一宅分为两院,两位皇嫂居内院,自己住外院,晨夕问安,夜读春秋,秉烛达旦,传为美谈,后人为昭彰关羽忠义,建庙以祀之,庙内兴建一楼,名曰春秋楼,俗称秉烛达旦处,是许昌十景之一。清代许州知州甄汝舟为春秋楼赋诗一首:“秉烛中宵暂避嫌,宅分两院亦从权。依曹不久仍归汉,留得英风在颍川。”春秋楼创建自元至元年(公元1271年)间,曾经元、明、清历代多次修葺,建筑规模逐步完善。据记载,原来的外院有山门、钟鼓楼、春秋楼、中殿、后殿;内院有关帝三代祠、昭烈皇后祠、问安亭和部分配套建筑,占地面积约二十余亩。后毁于战争兵火,只残留春秋楼一座。1995年对春秋楼文物景区进行修复,修复规模为历代修建之最,投资1500万元,保持两院英风的格局,总占地面积20000平方米.外院有山门,春秋楼,关圣殿,刀印楼;内院为园林建筑风格,有甘糜二后宫,问安亭,水榭,挂印封金堂.还有文庙院的大成殿,戟门,东西廊等.新修建的关圣殿,面扩七间,进深三间,总高度33.1米,三重檐,歇山式高台建筑,顶饰黄色玻璃瓦,汉白玉栏板,青石铺地,殿内塑13米高关羽座像及关平,周仓,王甫,廖化塑像,实为全国关庙所少有。春秋楼是关帝庙的主体建筑,砖木结构,重檐歇山式,高达30余米,殿顶覆盖绿色琉璃瓦,面阔三间,周围16根廊柱,楼上楼下均带回廊,青石柱础上雕有花、鸟、虫、鱼和人物等图案。建筑结构严谨,造型大方,廓轩昂然,金碧辉煌。春秋楼为该庙的最高建筑。有彩塑关羽夜读春秋的坐像,形象逼真。两翼有刀楼和印楼,藏有关羽的青龙偃月刀和汉寿亭侯印,东院分前宫、后宫,有二位皇嫂的塑像。院内并有花园、问安亭等。春秋楼下有石碑两通。一通是明景泰六年(1455年)所立关王辞曹操之图石碑,上为关羽辞曹操书原文,下为关羽辞曹图,关羽勒马横刀,大义凛然,正向曹操揖别,图案线条清晰流畅,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另一通传为唐画圣吴道予所画关公像,为刘宗周翻刻。关羽骑赤兔马,提偃月刀,双眸放光;长髯飘撒,气宇轩昂,威严而不憎,刚毅而不呆,活生生一幅儒将雄风。关羽坐骑昂首仁立,四蹄如柱,环眼尖耳,大有一呼即奔之势,真是威武雄壮。上述两碑文笔俊逸,书法冠绝,刻技精湛。四、现况保护1995年对春秋楼文物景区进行修复,修复规模为历代修建之最,投资1500万元,保持两院英风的格局,总占地面积20000平方米.外院有山门,春秋楼,关圣殿,刀印楼;内院为园林建筑风格,有甘糜二后宫,问安亭,水榭,挂印封金堂。还有文庙院的大成殿,戟门,东西廊等.新修建的关圣殿,面扩七间,进深三间,总高度33.1米,三重檐,歇山式高台建筑,顶饰黄色玻璃瓦,汉白玉栏板,青石铺地,殿内塑13米高关羽座像及关平、周仓、王甫、廖化塑像,实为全国关庙所少有。其最重要的保护主要是主轴线的保护,许昌春秋楼形制格局在不同时期均有变异,但贯穿春秋楼的主轴线却为历代所依。因此,春秋楼的主轴线是春秋楼乃至整个周边区域的灵魂,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为保证主轴线的环境氛围,规划拟定了以下细则:沿主轴线两侧各延长 50m 作为主轴保护的控制线,其保护范围往南一直延伸至新城区,往北一直延伸至距春秋楼景区外5km处。该区域的一切建设均应采取有利于烘托轴线的布局方式;主轴线上重点保护的文物单位外围还应适当加宽。入口广场的外围建设控制线为160m;主轴线上的文物修缮按国家文物法的规定进行。五、规划发展风景名胜区规划需要科学地保育景源遗产,典型地再现自然之美,明智地融入人为之胜,浪漫地表现生活理想,通俗化地促进风景环境的建设和管理实践。当代的风景名胜区规划,已步入科技、人文、艺术的综合领域。经济、科技、物质生产的全球一体化步伐正在加快、社会、文化、精神需求的地区多样化也在增强,在这种全球化与地区化的矛盾加剧之中,涉及自然文化遗产的风景名胜区规划,就平添了历史使命和责任感。其本质是提炼概括风景特色,把合理的社会需求融揉入自然之中,优化成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风景游憩境域。包括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两部分。为了确保风景名胜区的可持续发展,规划一般应遵循以下一些基本原则: 1.保护优先原则风景名胜区是自然和历史留给我们的宝贵而不可再生的遗产,风景名胜区的价值首先是其“存在价值”,只有在确保风景名胜资源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不被破坏的基础上,才能实现风景名胜区的多种功能。因此,保护优先是风景名胜区工作的基本出发点。 2.综合协调原则风景名胜区规划管理的基本目标是在资源充分有效保护前提下的合理利用。虽然保护是风景名胜区工作的核心,但是并不意味着要将保护与利用割裂开来。我国风景名胜区的特殊性之一就是风景区内包涵有许多社会经济问题,是一个复杂的“自然社会复合生态系统”。所以只有将各种发展需求统筹考虑,依据资源的重要性、敏感性和适宜性,综合安排,协调发展,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保护与利用的矛盾,达到资源永续利用的目的。 3.突出自然原则充分发挥风景资源的自然特征和文化内涵,维护景观的地方特色,强调回归自然,防止人工化、城市化、商业化倾向。 4.环境承载力原则承载力原则意味着任何资源的使用都是有极限的,风景名胜资源的利用也不例外。当使用强度超过某一阈值或临界值时,资源环境将失去其持续利用的可能。风景名胜区开发利用必须要在其允许的环境承载力(或称环境容量)之内,这是风景名胜区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5.分区管理原则根据风景资源价值与分布,划分功能分区,严格实行“山上游,山下住”、“区内游,区外住”、“区内景,区外商”、“区内名,区外利”的管理原则,在保证风景资源不被破坏的前提下,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6.统一规划、分期发展原则风景名胜区保护和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一些遭到破坏的风景名胜区还需要有一个很长的自然恢复阶段。所以对待风景名胜区规划要站在历史发展的高度,高起点、高标准、严要求,妥善处理近期实际与远景目标的矛盾,从最终目的出发,统一规划,分步实施,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根据规划的应遵循的基本原则,结合春秋楼实际情况进行详细分析并对其发展前景进行合理规划。规划力图营造一个富有中国特色的三国文化氛围,创造兼具文化、旅游、休闲、特色餐饮及园林艺术等功能体验为一体的风景旅游胜地,实现对历史文化遗存的良好保护,改善生态环境修复大地创伤,以富有感召力的品牌效应带动旅游经济。 1、 规划指导思想 (1)文化 以三国文化为历史背景构画景观景点,弘扬三国文化,保护历史文物,重塑春秋楼作为三国文化代表的特殊地位。 (2)生态 配合许昌的生态建设,修复大地创伤,完善人居环境,并为人们提供一个具有独特体验的生态场所。 (3)经济 以顺应旅游文化产业开发为目标,为中外游人提供一个认识河南、了解许昌的窗口;为市民提供一个集旅游观光、寻古求源、宗教生活、文化娱乐、休闲健身、餐饮购物为一体的文化生态园区,体现春秋楼三国文化特色的景点。2.规划原则(1)生态性原则:景区自然土壤裸露,植被条件极差,改善生态环境,并使植树造林、构园成景同步发展,让三国文化有良好的环境支撑是为第一要则。(2)以人为本原则:以人为本合理配置景区观览设施,充分考虑人的活动需要,考虑方便残疾人的无障碍设计,布置规模合理的停车场及齐全的配套服务设施,创造安全、卫生、健康的环境,满足游客旅游、观光、休闲、娱乐、参拜等活动的需要。(3)尊重并发掘地域文化,营造特色景区,春秋楼景区有着丰厚的历史积淀,其核心部分三国文化,名人的足迹遍布于此,这里更是三国文化的载体。故应充分发挥景区资源特点,营造特色突出而又丰富多样的景区风光。(4)经济性规划: 以地域性的生态手段营造符合自然生态过程的景区,体现大自然的自我修复与管理是景区建设价廉物美的重要手段;本着景观经营的思想合理设置景区的景点项目,使各景点均为旅游活动的开展作出贡献;合理确定景区景点建设的开发时序,量力而行,并实现资本运作的良性循环。六、经济影响三国曹魏文化游是许昌市旅游的核心,打造三国曹魏旅游产品对许昌市旅游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春秋楼的文化底蕴在三国文化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旅游经济更是起到调控作用。以三国文化为基础,突出曹魏故都主题,以点带面,打造许昌曹魏故都这一拳头形象和产品。许昌的旅游应该植根于“曹魏文化”这一历史文化背景之中,突出三国时期的“曹魏”,这样既鲜明了主题,又与四川的“蜀汉”,江苏的“东吴”遥相呼应,既不冲突,又独树一帜,所以就更容易脱颖而出。用曹魏故都这一主流文化来包装许昌市,注意要在细微之处,突出许昌曹魏故都的特色,使许昌的三国文化更为鲜明和凸显,通过视觉和感知刺激,加深游客对许昌曹魏故都这一形象的认知。设计旅游线路,把曹丞相府、春秋楼、灞陵桥、汉魏许都故城遗址公园和许都公园这些承载曹魏文化的景区连接起来,将现有景区和待开发景区融为一体形成三国曹魏文化景区集群,增强市场吸引力。在许昌市的城市建设方面突出“三国风”和曹魏故都的痕迹,俗话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在视觉上的冲击可以可靠有效地形成“轰动效应”和“传递效应”。许昌在城市规划和建设的时候应突出汉魏特色,营造一种氛围,使游客置身其中,给游客造成良好的第一印象,同时也突出了许昌的“曹魏”特色,更容易提起游客的游玩兴趣。许昌自古人杰地灵,有“画圣”吴道子、“大书法家”褚遂良、“行书鼻祖”刘德升以及曹魏文化名人等一系列许昌奠定的坚实而又智睿的人文基础。中国人素有怀古的情节,这就给具有历史和文化双重内涵的历史名人旅游资源的开发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许昌景点中曹丞相府、“关羽挑袍辞曹处”的灞陵桥、“关羽夜读春秋”的春秋楼等景点无一不展现出古人睿智而又独特的人文魅力。打造许昌市名人文化旅游的积极建议:比如开发建设名人纪念馆、博物馆;开发建设名人和名人事迹雕塑;开发建设名人陵园;开发建设名人文化广场;开发研制名人文化旅游商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