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却”字寻根.doc_第1页
“却”字寻根.doc_第2页
“却”字寻根.doc_第3页
“却”字寻根.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却” 字 溯 源李 莉提 要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副词“却”进行了再分析。本文指出:“却”的基本作用是表示转折,并分为转折副词“却”和情态副词“却”两类。前者是基本语法意义,后者是派生语法意义,两者存在着一定的语义联系。本文还试着结合具体的句式,用比较的方法指出“却”不具有“进一层”、“恰巧”的意思。关键词 却 转折副词 情态副词 实词虚化 基本语法意义 派生法意义 比较 语义信息 一、 引言 众所周知,现代汉语中副词“却”是由古代汉语中的动词“?”字虚化而来的。关于副词“却”,前人作了不少研究,众说纷纭。最有代表的是北大中文系的现代汉语虚词例释。其中“却”的各义项及例句如下:1表示相反或对立。例如: (1)我是一个初来的人,却一点不陌生。(心的歌)2表示出乎意外,违反常情,超出常态。例如:(2)我们第三次相见,我记得是在一个热天;有人打门了,我去开门时,来的就是白莽,却穿着一件厚棉袍,汗流满面,彼此都不禁失笑。(鲁迅全集四卷)3加强转折语气。例如: (3)我想喊他等等我,却又怕他笑我胆小害怕。(1958年短篇小说集)4表示进一层,强调后面提出的事情。例如:(4)我们需要钢,需要机器,需要粮食却更需要人,需要社会主义的新人,需要健全的人。(张弛集)可见,北大现代汉语虚词例释中的四个义项是按照副词的类来分的。我们认为这种分类还值得商榷。我们以为副词“却”的基本作用是表示转折,分属转折副词“却”和情态副词“却”,仅供大家讨论。二、 转折副词“却” 转折副词“却”的语法意义,各家所用术语不同,但看法比较一致,即认为是“表示某个动作或行为是和前面所提出的动作或行为相反或对立”,相当于“但是”。董淑慧先生还深入探讨了转折副词“却”的本源:在实词虚化中,从词汇意义上看,古代汉语“?”作为动词,有“返回”义,进而由于含有“方向相反”的义素,构成转折副词“却”的语义基础;从句法结构看,“却”与另一个动词连用构成“却+V2(+O)”时,绝大多数语义中心落在后一动词上,“却”虚化成副词。明确了“却”的语法意义,“却”的用法却引起了一些争议。如景士俊先生在析“却”一文中提到:“却”起关联作用时,常在转折句中表示转折关系。它所关联的分句,其内容往往是与上个文的语义相对或相关。我们认为这种提法欠妥,易与“但”类连词相混淆。首先,转折副词“却”是由动词虚化而来的,故而它是一个修饰动词的副词,而并非重在关联作用的副词,即其基本语法意义应是表转折,而并非关联。其次,用“却”表示转折的前后两个分句,无论前后主语是否一致,“却”都只能用在后一分句的谓语前,而不能处在主语前。如: (5)今天我值班,他却不用来值班。(6)我喜欢吃苹果,(我)却不爱吃桔子。我们再来看看带“但”字类的句子。如: (7)今天我值班,(但)他不用来值班。(8)今天我值班,(但)他却不用来值班。可以看出,“但”字类是连词,主要表示关联,故而可以省略。“却”与“但”字类共现也表示转折。明确以上两点,“却”与“但”字类连词的联系与区别显而易见了。三 情态副词“却” 情态副词“却”是转折副词“却”进一步虚化而成的。由于转折副词“却”由动词“返回”义虚化而成,故可从“返回”的方向性来看,分成:1原路返回,即逆转。如: (9)这虽说是酒楼,却毫无酒楼气。(鲁迅在酒楼上)2旁路返回,即侧转。如: (10)母亲的声音极婉转,它们的声音,却很憨涩。(冰心鸟兽你可与同群) 在语义表达上,逆转的“却”比侧转的“却”更强调转折。因而当表逆转的“却”进一步抽象,完全用来表示一般事理或情理上的逆转时,重在突出说话人的内心感受,使其虚化为情态副词“却”,一般多用在感叹句中。如: (11)他却是这种人!可见,情态副词“却”相当于“竟,竟然”表示所提出事情或动作(如上面“他”与说话人心中的“预设”相对立的,不是好人,)是出乎意外或违反常情,超出常态的。可以说情态副词“却”是转折副词“却”的顺承,虚化。所以我们认为副词“却”的基本作用是表示转折。转折副词“却”是“却”的实用用法的体现,而其虚用用法则体现在情态副词“却”上。 四 副词“却”的常见句式。 (一)“却”和复句。由于“却”有逆转与侧转之分,所以,它在各种复句中的作用也不同。大致说来,在并列句、连贯句中“却”多表侧转。如: (12)情绪良好时,经历了两天就象只过了一天;心情不好时却有度日如年的感觉。(转引自景士俊析“却”)(13)后来,他们被打散,后来他们又路遇,开口相问,却道天涯零落。(同上)在上述(12)(13)句中,并无“峰回十八转”的逆转,只是重在比照。相反,表逆转的“却”(包括情态副词“却”)更多的用在递进句、因果句、条件句、假设句、让步句中,往往造成前后语义的对立。如:(14)科学不但并不足以补中国文化之不足,却更加证明了中国文化之高深。(鲁迅偶感) (15)许多事业有成就,条件相当好的大龄姑娘,却难觅夫婿,原因就是小伙子们“不愿高攀”。(转引自景士俊析“却”)(16)无论论述的问题怎么艰辛,读起来却饶有兴味,不感吃力。(同上)(17)如果真是这样,这却正是我们要尽量避免误入的怪圈。(同上)(18)即使父母没有过分的变化,在孩子眼里却会变得很严重。(同上)在上述复句中,“不足”与“高深”、“条件好”与“怪圈”、等等,由于前后意义上相反或对立,并且全句的中心在后一分句上,并用“却”造成加强转折的力度。但倘若后一分句与前一分句意义上并不相反或对立,只是对前一分句所表示意义的追加或补充,则不用“却”。如。(19)我们要建立中华民族的新文化,但是这种新文化究竟是一种什么样子的文化呢? 在(19)句中,“却”失去了“用武之地”,这是由“却”的基本作用决定的。 (二)虽然但是()却这是由连词“虽然”等引起表示转折的分句,“但是”等连词表示转折的分句紧跟其后,再用“却”表转折构成的句式。如:(20)因此,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的出发点虽然不同,但在思想方法的本质上,两者却是一致的。(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这其实是让步从句的扩充。“却”在此处表逆转,是语义表达的焦点。“前让后转”进一步加强强调“转”,“转”的语义信息仍落在“却”上。“但是”等只是与“虽然”等相呼应,重在起关联作用,故而有时可以省略。如:(21)他起来之后,他仍旧在街上逛,虽然不比赤膊之有切肤之痛,却又渐渐的觉得世上有些古怪了。(鲁迅全集一卷) (三)既然却 刑福义先生的“却”字与“既然”句中对此句式有充分论述。他指出“既然却”中的前后分句,不是顺承关系“”式,而是逆转关系“A()十非”式,这是“却”字进入“既然”句(推论因果句)的必要条件。如: (22)既然读过大学,为什么却不认得几个字? 而且带有“却”字转折的后一分句,通常采用“为什么何以为何怎么呢”等来表示反诘,这也是“却”字进入既然句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要条件。 五 几点补充 (一)“却”字没有“进一层”的意思邵敬敏先生曾提出副词研究的科学方法,即“区分副词的基本语法意义和派生语法意义,并找出其内在联系”。我们认为:作为转折副词“却”的语法意义应是“却”的基本语法意义,而情态副词“却”的语法意义则是派生语法意义。派生语法意义是基本语法意义衍生出来的。但在现代汉语虚词例释中提到“却”有“进一层”的意思。(举例如前)。在此,我们先通过比较,来看看“却”到底有无“进一层”的语义。如: (23)我们需要钢,需要机器,需要粮食却更需要人,需要社会主义的新人 (24)我们需要钢,需要机器,需要粮食却需要人,需要社会主义的新人 (25)我们需要钢,需要机器,需要粮食更需要人,需要社会主义的新人 (26)我们需要钢,需要机器,需要粮食需要人,需要社会主义的新人 在原句(23)中,似乎“却”除“转折”外,的确有“进一层”的语义;但在只有“却”的句子(24)中,发现“却”没有附有“进一层”的语义信息,而只表示“转折”。可见,“进一层”语义由“更”负载。同样,在只有“更”的句子(25)中,全句“进一层”的语义非常清晰,失落了“转折”之义;在(26)句中,则只是并列的,并无“进一层”和“转折”之义。因此,“进一层”是“更”类字所附有的语义信息,“却”只带有“转折”的语义。“却”与“更”类字共现时,仍强调转折。 (二)“却”字无“恰巧”的意思。 景士俊先生在析“却”一文中说:恰巧表示碰巧或凑巧的意思,而“却”有时候反映这种语义。并举例为:(27)但胖孩子身体矮,仰起脸来看时,却正撞见这人的眼睛了了。(鲁迅示众) (28)老画家黎鲁却恰是一个例子。 应该看到,以上两句的“恰巧”义应由“正”“恰”表示,“却”仍表“转折”。同样,我们也可以通过比较句子(20),来看“却”是否附有“恰巧”的语义。如: (29)老画家黎鲁是一个例子。 (30)老画家黎鲁恰是一个例子。 (31)老画家黎鲁却是一个例子。 (32)老画家黎鲁却恰是一个例子。我们发现,在(29)句中,只是平淡的叙述,无“恰巧”和“转折”之义;(30)句中,由于“恰”的存在,出现了“恰巧”的语义;在(31)句中,“却”字使整句句子附上了“转折”的语义信息,无“恰巧”之义;在(32)句中,“恰”与“却”共现,使全句先“转”后“巧”,带有明显的主观色彩。可见,“恰巧”义是“恰”字类附载的语义信息,“却”仍一如既往的表示转折。 (三)正如陆俭明和马真两位先生所担忧的那样:“在虚词研究中,切忌将含有某个虚词的某种句于格式所表示的语法意义硬归到格式中所包含的这个虚词身上”。同样,在具体研究某个虚词的语法意义时,我们也要撇开与它共现的另外虚词的语义影响。这不能光靠语感,必须有形式上的验证,其办法是用“比较”来判定这个虚词是否附有其他的语义信息。 “虚词只表示语法意义,而一个虚词在句子中往往有种种不同的用法。”的确,副词“却”在不同的句于中,人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说明,去反映,从而产生不同的说法。但归本溯源,副词“却”的基本作用是表示转折,不要把某一句式或由其他词表示的意义强加给“却”。“却”可细分为表基本语法意义的转折副词“却”和表派生语法意义的情态副词“却”,两者有密切联系。注:北大中文系1955、1957级语言班现代汉语虚词例释,第366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9月版董淑慧谈“却”(?)字三项副词用法的演成及其与几个相关副词的平行发展,载汉语学习,1996年第期,第53页。 景士俊析“却”,载内蒙古师大学报,1995年第1期,第40页。邢福义“却”字和“既然”句,载汉语学习,1996年第6期,第8页。邵敬敏,饶春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