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0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医护理学 1 绪论 中医护理学是一门什么样的学科 2 一 中医护理学的发展概况 起源 医 药 护同源 一 中医护理学的起源远古生产劳动 二 的形成与发展甲骨文 疾病 医药卫生记载周易 专科医师诗经 山海经 大量动植物 药物 3 黄帝内经 吕氏春秋 伤寒杂病论 华佗 五禽戏诸病源候论备急千金要方 4 新中国 人才建设中医专业学术会内 外 妇 儿护理学等 5 二 中医护理学的基本特点 一 整体观念 指人体自身及人与自然的完整统一 1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1 生理方面 2 病理方面 3 诊断方面 4 治疗与护理方面 6 2 人与自然界的整体性天人相应 1 季节气候对人体的影响 2 昼夜晨昏对人体的影响 3 地理环境对人体的影响 4 人与社会相关 7 二 辨证施护 病 症 证辨证与辨病 8 第一章中医学的基本知识 第一节阴阳五行阴阳学说五行学说一 阴阳 概念 是对自然界相关事物或同一事物内部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阳 阴 9 阴阳的相对性 阴阳的可分性 阴阳可转化 二 学说的基本内容1 阴阳的对立统一2 阴阳互根互用3 阴阳消长平衡4 阴阳的相互转化 10 三 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1 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2 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3 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4 用于疾病的诊断5 用于疾病的治疗6 用于药物性质 功效分类 11 二 五行 金 木 水 火 土 一 五行的概念 特性及归类 五 金 木 水 火 土 行 运动变化五行的特性 木 生长 升发 条达 舒畅 曰曲直火 温热 上升 升腾 曰炎上土 生化 承载 受纳 曰稼穑金 清洁 肃降 收敛 曰从革水 寒凉 滋润 向下 曰润下 12 3 事物属性的归类表1 1 二 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1 五行的相生相克和制化2 五行的相乘与相侮 13 三 五行的应用 1 说明五脏的生理功能及相互联系2 说明五脏病变的相互影响3 用于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14 第二节藏象 藏象 藏 是指藏于体内的内脏 象是指表现于外的生理 病理现象 藏象学说 即是通过对人体生理 病理现象的观察 研究人体各个脏腑的生理功能 病理变化 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 五脏 心 肝 脾 肺 肾 六腑 胆 胃 小肠 大肠 膀胱 三焦奇恒之腑 脑 髓 骨 脉 胆 女子胞 15 生理特点 脏 化生和贮藏精气六腑 受盛和传化水谷奇恒之腑 形态似脏 功能似腑藏象学说的形成 古代的解剖知识长期对人体生理 病理的观察长期医疗实践经验的总结 16 一 五脏 五脏 心 肝 脾 肺 肾 心为君主之官 一 心解剖 胸腔 隔膜之上 心包护卫生理功能 心主宰生命活动的作用 一是主血脉 二是主神志 开窍于舌 其华在面 在志为喜 在液为汗 心与小肠相表里 17 二 肺解剖 位于胸腔 左右各一 华盖 娇脏 生理功能 主气 司呼吸 主宣发肃降 通调水道 朝百脉而主治节 以辅佐心脏调节气血的运行 上通喉咙 外合皮毛 开窍于鼻 在志为忧 在液为涕 与大肠相表里 18 肺主气 肺主一身之气 生成气 调节气 肺主呼吸之气 肺是体内外气体交换的场所 通过肺的呼吸 吸入自然界的清气 呼出体内的浊气 实现了体内外气体的交换 肺主宣发 1通过呼吸运动 排出体内的浊气 2向上向外布散津液与水谷精微 3宣散卫气 19 肺主肃降 吸入清气 向下输布津液与水谷精微 肃清呼吸道内的异物 保持呼吸道的洁净 通调水道 是指肺对体内水液的输布 运行和排泄起着疏通和调节作用 肺为水之上源 20 三 脾位于中焦 膈之上 主运化 升清和统摄血液 开窍于口 其华在唇 在志为思 在液为涎 主肌肉与四肢 脾与胃相表里 气血生化之源 后天之本 21 脾主运化运化水谷 对饮食物的消化及精微物质的吸收和输布作用 运化水液 对水液的吸收 转输和布散作用 脾主升清 以上升为特点 正常吸收和输布水谷精微物质 使机体内脏不致下垂 22 四 肝位于腹部 横膈之下 右胁之内 主疏泄 主藏血 开窍于目 主筋 其华在爪 在志为怒 在液为泪 肝与胆相表里 23 肝主疏泄 1调畅气机 2促进脾胃消化 3调畅情志 主藏血 肝有贮藏血液和调节血量的功能 24 五 肾位于腰部 脊柱两旁 左右各一 先天之本 藏精 主生长 发育 生殖 主水 主纳气 主骨生髓 外荣于发 开窍于耳和二阴 在志为恐与惊 在液为唾 与膀胱相表里 25 肾藏精 指肾有贮存 封藏人身精气的作用 先天之精 后天之精 肾阴与肾阳肾主水 对体内津液的输布和排泄 维持体内津液代谢的平衡 起着极为重要的调节作用 肾主纳气 肾有攝纳肺所吸入的清气 而调节呼吸的作用 26 二 六腑 六腑 胆 胃 小肠 大肠 膀胱 三焦特点 通 降实而不能满胆 又属奇恒之腑贮存和排泄胆汁 与肝 脾的关系 27 胃 功能 受纳与腐熟水谷 以降为和1 主受纳 腐熟水谷脾胃为后天之本2 主通降 以降为和 28 小肠 功能 受盛 化物和泌别清浊1 主受盛和化物2 泌别清浊 得小便以实大便 29 大肠 功能 传导糟粕与肺 胃的功能关连膀胱 功能 贮尿与排尿肾的气化作用 30 三焦 功能 通行元气 水液运行之通道上焦如雾 中焦如沤 下焦如渎 31 三 脏腑之间的关系 一 五脏之间的关系 心与肺 气和血的相互依存 相互为用 心与脾 血液的生成和运行 心与肝 血液和神志 心与肾 心肾阴阳互制互济 肺与脾 气的生成与津液的输布代谢 肺与肝 气机的调节 肺与肾 水液代谢 呼吸运动 相互滋老 32 肝与脾 血液的调摄 消化吸收功能 肝与肾 精血的相互滋生和相互转化 脾与肾 先后天互生 水液代谢协同 33 二 六腑之间的关系水谷的消化 吸收和排泄中的联系和配合 三 五脏与六腑的关系 阴阳表里经脉络属 结构相连 气化相通 病理相关 心与小肠 肺与大肠 脾与胃 肝与胆 肾与膀胱 34 四 气 血 津液 气血津液精共同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 一 气 是构成人体 维持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的物质 气的生成 肾中精气 水谷精气 自然界清气 肺 脾 肾气的生理功能 推动作用 温煦作用 防御作用 固摄作用 气化作用 35 气的运动和运动形式 气机 形式 升 降 出 入气机失调 气滞 气逆 气陷 气郁 气脱 气结 气闭气的分布 分类及生理功能 1 元气 2 宗气 行呼吸 行气血 3 营气 营阴 4 卫气 卫阳 5 中气 其他气 36 二 血 红色液态样物质 是构成人体和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 具有营养和滋养作用 生成 营气和津液所组成 精血同源功能 营养和滋润全身 神志活动的物质基础 运行 心气 脉道 血液 肺 心 肝 脾 37 三 津液 是机体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 包括体液及分泌液 是构成人体和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生成 输布 排泄功能 滋润和濡养 四 气血津液之间的相互关系 38 第三节经络与腧穴 一 经络 运行全身气血 联络脏腑器官 沟通上下内外 调节体内各部分的通路 是经脉各络脉的总称 经络系统的组成 表1 2经络的循行及分布 表里关系 流注次序 39 奇经八脉督 任 冲 带 阴跷 阳跷 阴维 阳维 三 生理功能沟通联系作用通行气血感应传导调节平衡 40 经络学说的应用 阐释病理变化指导疾病的诊断指导临床治疗与护理 41 二 腧穴 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部位 也是针灸施术的部位 一 腧穴的分类与作用经穴 奇穴 阿是穴经穴 14经穴 361 双穴对称分布奇穴 经外穴 阿是穴 痛 无固定位置 42 腧穴的作用 近治作用远治作用 经穴的作用特殊作用 二 腧穴的定位法1 体表标志定位法2 骨度分寸定位法3 手指同身寸定位法 43 三 十四经常用腧穴简介如图例 44 第四节病因 破坏人体相对平衡状态而引起疾病发生的原因 外因 内困 不内外因审证求因一 六淫风 寒 暑 湿 燥 火共同特点 1 季节性2 地域性3 相兼性4 外感性5 转化性 45 一 风 风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 1 风为阳邪 其性开泄2 风善行而数变3 风性主动4 风为百病之长常见风证外风证内风证 46 二 寒 寒邪为致病的特点 1 寒为阴邪 易伤阳气2 寒性凝滞 主痛3 寒性收引 常见证1 外寒证2 内寒证 47 三 暑 1 暑为阳邪 其性炎热2 暑性升散 耗气伤津3 暑多挟湿常见暑证纯外邪 伤暑 中暑 暑湿 48 四 湿 1 湿为阴邪 阻遏气机 损伤阳气2 湿性重浊3 湿性粘滞4 湿性趋下 易袭阴位常见湿证1 外湿证2 内湿证 49 五 燥 1 燥性干涩 易伤津液2 燥易伤肺常见燥证1 外燥证2 内燥证 50 六 火 1 火为阳邪 其性炎上2 火易伤津耗气3 火易生风动血4 火热易致肿疡常见火证1 外火证2 内热证 51 二 疠气 是一种具有强烈传染性的外感邪气 瘟疫 疫毒 戾气 口鼻 肌表 饮食 虫咬特点 1传染性强 易于流行2发病急骤 病情严重3症状相似 可免疫 52 疠气发生与流行的因素 气候因素环境与饮食卫生防治隔离社会因素 53 三 七情内伤 指喜 怒 忧 思 悲 恐 惊 一 七情与内脏气血的关系分属五脏 心志喜 肝志怒 脾志思 肺志忧 肾志惊恐 二 七情的致病特点1直伤内脏 心 肝 脾2影响脏腑气机 3影响病情变化 54 四 饮食劳逸 一 饮食失宜1饮食不节 过饱 过饥2饮食不洁 3偏嗜 寒热 五味 烟酒 二 劳逸过度过劳 劳力 劳神 房劳过逸 55 五 痰饮瘀血 一 痰饮 都是机体水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物 痰与饮 有形与无形 肺 脾 肾百病皆因痰作祟致病特点 证情复杂 与所病脏腑功能相关 56 2020 2 4 57 二 瘀血 凝聚停滞于经脉内 外的血液 特点 疼痛 肿块 出血 黑 紫 瘀斑 脉结代等 58 六 外伤 虫兽伤 自学 59 第六节预防与治则 一 治病求本1治标与治本2正治与反治正治 逆其证候性质而治 逆治 热者寒之 寒者热之 虚者补之 实者泻之反治 顺从疾病假象而治 从治 热因热用 寒因寒用 塞因塞用 通因通用 60 扶正与祛邪扶正 提高机体抗邪能力 以达驱邪的治法 祛邪 去邪安正的治法 三 调整阴阳损其有余补其不足 四 三因制宜因时制宜 因地制宜 因人制宜 61 第七节中药 方剂的基本知识 一 中药的性能1四气五味寒 热 温 凉辛 甘 淡 苦 酸 涩 咸2升降浮沉3归经4毒性 62 中药的用法1配伍 两种或两种以上药物合用 单行 相须 相使 相畏 相杀 相恶 相反2禁忌配伍禁忌妊娠禁忌服药禁忌 63 二常用中药 解表药 发散表邪 解除表证的药物 发散风寒药 麻黄 桂枝 紫苏 防风 荆芥发散风热药 薄荷 柴胡 桑叶清热药1清热泻火药 石膏 知母2清热燥湿药 黄芩 黄连 黄柏3清热解毒药 银花 连4清热凉血药 生地 玄参5清退虚热药 青蒿 地骨皮 64 三 泻下药大黄 番泻叶 四 祛风湿药独活 威灵仙 五 化湿药藿香 苍术 厚朴 六 利水渗湿药茯苓 薏苡仁 七 温里药附子 干姜 肉桂 八 理气药 65 九 消食药山楂 神曲 十 止血药三七 白及 地榆 十一 活血化瘀药川芎 玄胡 益母草 十二 化痰止咳平喘药桔梗 川贝 苏子 十三 安神药龙骨 远志 66 十四 平肝熄风药天麻 牡蛎 十五 补虚药阴 阳 气 血 十六 收涩药麻黄根 五味子 乌梅 67 三 方剂的基本知识 一 方剂的组成和变化君药 主药臣药 辅药佐药 使药 2方剂的组成变化药味加减 药量加减 剂型变化 二 常用剂型汤 68 四 常用方剂简介 69 中医护理学的基本内容 第一节病情观察一 病情观察的基本方法与要求望 闻 问 切二 病情观察的主要内容 一 神志 有神 无神 假神 二 面色 常 青色 赤 黄 白 黑 三 形态 四 头面五官 70 五 皮肤 六 舌 淡红舌 薄白苔 舌质 舌苔 苔色 苔质 七 声音 八 排出物 九 寒热恶寒发热 但寒不热 但热不寒 寒热往来 71 十 汗出 十一 疼痛部位 性质 十二 饮食与口味 十三 睡眠 十四 脉象常 和缓有力 一息4 5动 十五 病情进退 72 第二节生活起居护理 一 顺应四时阴阳 一 按季节气候护理 二 依昼夜晨昏的变化护理二 保持良好的治疗环境 一 病室安静整洁 二 病室应经常通风 三 病室温 湿度要适宜 四 病室光线要适宜 73 三 生活起居规律第三节情志护理一 情志护理的基本原则 一 诚挚体贴 全面关心 二 有的放矢 因人施护 三 清静养神 宁心欲 四 怡情畅志 乐观愉快 74 二 情志护理的基本方法 说理开导释颖疑解惑移情易性以情胜情顺情从意 75 第四节饮食护理 自学 第五节康复护理 简介 76 第六节用药护理 一 中药汤剂的煎煮特殊药物的煎法先煎 后下 包煎 另煎 烊化 冲服 77 二 服药给药时间 给药方法 服药温度三 护理 78 第三章辨证施护纲要 第一节八纲辨证施护阴 阳 表 里 寒 热 虚 实一 表里证候的辨证施护表证的机理证候护理措施 辛散解表 表虚证 扶正解表 表实证 祛除表邪 79 二 里证机理证候护理措施 观察病情 心理护理 饮食护理 康复护理 里寒证 温里散寒 里热证 清泻里热表证与里证的关系 表里同病 表里转化 80 二 寒热证候的辨证施护 一 寒证机理证候措施 温经散寒 实寒证 温里散寒 虚寒证 温补散寒 81 二 热证机理证候措施 滋阴 清热 实热证 清热泻火 虚热证 养阴退热 三 寒证与热证的关系寒热错杂 寒热转化 寒热真假 82 三 虚实证候的辩证施护 一 虚证阴 阳 气 血虚措施 虚则补之 血虚证 益气养血 气虚证 补气 阴虚证 滋阴 阳虚证 温阳散寒 83 二 实证措施 实者泻之 三 虚证与实证的关系 虚实夹杂 虚实转化 84 四 阴阳证候的辨证施护 一 阴证里 虚 寒证 二 阳证表 实 热证措施 调整阴阳 损有余 补不足 三 亡阴证滋养阴液 大量补液 四 亡阳证回阳救逆 85 第二节脏腑辨证施护 一 肺与大肠的辨证施护措施肺气虚 肺阴虚 风寒束肺 风热袭肺 燥邪犯肺 痰热壅肺 痰湿阻肺 大肠湿热 大肠津亏 86 二 心与小肠的辨证施护措施心气虚 心阳虚 心阳暴脱心血虚 心阴虚 心火亢盛心脉痹阻痰迷心窍小肠实热 87 三 脾与胃的辨证施护措施脾气虚 中气下陷 脾不统血 脾阳虚 寒浊困脾 脾胃湿热 胃阴虚 胃炎炽盛 寒滞胃脘 食滞胃脘 88 四 肝与胆的辨证施护措施肝气郁结 肝火炽盛 肝阴 血 虚 肝阳上亢 肝风内动 肝胆湿热 89 五 肾与膀胱的辨证施护 措施肾阴虚 肾阳虚 肾气不固 肾虚水泛 膀胱湿热 90 第四章针推疗法及护理 第一节针刺法针 针尖 针身 针根 针柄 针尾适应证 各科针具 体位 消毒 其他物品操作方法进针 1234角度 90 45 15度深度 91 运针与得气运针 提插 捻转得气 酸 麻 胀 重其他 弹针 刮柄 震颤 补泻手法 留针与出针留15 30分钟 92 针刺意外情况的护理及预防晕针 滞针 弯针 断针 血肿 气胸二 耳针 自学 93 第二节灸法 一 艾炷灸适应证 准备操作方法直接 间接护理及注意事项 94 二 艾条灸三 温针灸第三节推拿法 95 第四节拔罐法 作用 温散寒邪 活血行气 消肿止痛 96 第五节刮痧法 作用 解表驱邪 行气止痛 开窍醒神 97 中医临床常见病证的护理 一 感冒 鼻塞流涕 头痛 咳嗽 恶寒发热 全身不适的外感病证 病因病机1外邪侵袭2正气不足辨证施治1风寒感冒 荆防败毒散2风热感冒 银翘散3暑湿感冒 新加香薷饮4气虚感冒 参苏饮5阴虚感冒 加减葳汤 98 二 内伤发热 气血阴精亏虚 脏腑功能失调 发热为主的病证 病因病机肝经郁热 瘀血阻滞 中气不足 血虚失养 阴精亏虚证治肝郁发热 丹栀逍遥散瘀血发热 血府逐瘀汤气虚发热 补中益气汤阴虚发热 清骨散加味 99 三 咳嗽 咳嗽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 病因病机1外感 2内伤症治1风寒袭肺 止嗽散2风热犯肺 桑菊饮3风燥伤肺 桑杏汤4痰湿蕴肺 二陈汤5肺阴亏虚 沙参冬汤 100 六 胃痛 以上腹部近心窝处经常发生疼痛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疾病 常伴有暧气 泛恶 脘闷 大便不调等症 病因病机寒邪犯胃 饮食伤胃 情志不畅 脾胃虚弱辨证施护寒邪客胃 良附丸饮食停滞 保和丸肝气犯胃 柴胡疏肝散瘀血停滞 失笑散胃阴亏虚 甘草芍药汤脾胃虚寒 黄芪建中汤 101 九 便秘 指以大便秘结不通 排便时间延长 或欲大便而艰涩不畅为主要表现的一类证候 病因病机燥热内结 气机郁滞 气血两亏 阴寒凝结证护实热便秘 麻子仁丸气滞便秘 六磨汤气虚便秘 补中益气丸合五仁丸血虚便秘 润肠丸寒积便秘 济川煎 102 十一 淋证 以小便频数短涩 淋漓刺痛 欲出未尽 小腹拘急 或痛引腰腹 或尿有砂石表现的病证 病因病机膀胱湿热 脾肾亏虚 肝郁气滞 证护热淋 八正散石淋 石苇散血淋 导赤散气淋 补中益气汤膏淋 萆分清饮 103 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临时产权房买卖合同书
- 2025新房屋租赁合同范本
- 2025标准版厨房设备采购合同模板
- 2025版权转让合同范文范本
- 2025劳动法规定:合同到期后的处理方式
- 2025共同投资建设宅基地住宅合同范本
- 2025年买方信贷、政府贷款和混合借贷合同范本示例
- 2025《现代合同管理与风险控制》作业
- 6.2做核心思想理念的传承者同步课件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
- 船舶冷却系统概述任务冷却水温度控制系统是机舱设备热量传递
- 南京市用人单位退工停保登记花名册
- (完整word版)扣字词汇124
- 大学生创业计划书-校园跑腿PPT
- 2023年湖南省中学生生物学奥林匹克竞赛选拔赛试题及答案
- GB/T 27548-2011移动式升降工作平台安全规则、检查、维护和操作
- 社交网络分析
- 十八项核心制度考核细则
- 料仓吊装方案
-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专题》课程教学大纲
- 化妆品产品安全及质量风险评估报告
- 舆论学教程PPT整本书课件完整版电子教案全套课件最全教学教程ppt(最新)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