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2020高考历史二轮复习阶段评价检测(七)中华文明的再造——清末、民国前期.docx_第1页
(新高考)2020高考历史二轮复习阶段评价检测(七)中华文明的再造——清末、民国前期.docx_第2页
(新高考)2020高考历史二轮复习阶段评价检测(七)中华文明的再造——清末、民国前期.docx_第3页
(新高考)2020高考历史二轮复习阶段评价检测(七)中华文明的再造——清末、民国前期.docx_第4页
(新高考)2020高考历史二轮复习阶段评价检测(七)中华文明的再造——清末、民国前期.docx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阶段评价检测(七) 中华文明的再造清末、民国前期(时间:40分钟满分:5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4分)11895年5月7日,申报载:“以堂堂中国,土地之广,军饷之充,人民之众,以视日本区区一岛国,过之奚啻十倍。苟能坚持战议,虽彼战屡胜,我战屡败,然两军相见,败者固多丧失,胜者亦不能毫无损伤。相持既久,兵饷俱穷,俯首请成当出于日本。”作者认为()A国人对中日国情认识出现偏差B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是历史必然C坚持持久抗战就能取得战争胜利D国人缺乏反省沉浸天朝上国梦境解析:选C由材料可知作者认为甲午中日战争中日本作为一岛国无法应对长久作战,中国若能坚持抗战就能取得战争胜利,故选C项;作者对中日国情的分析符合实际情况,排除A项;材料中作者认为若中国长久抗战能取得战争胜利,说明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不是必然的,排除B项;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彻底打破了天朝上国迷梦,排除D项。2(2019济南期末)近年来学术界有观点认为,辛亥革命的重要成果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以法国第三共和国宪法为蓝本制定的,而非传统意义上认为的美利坚合众国宪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下列条文,最能佐证这一观点的是()A“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统治权”B“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C“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D“临时大总统、副总统由参议院选举之”解析:选D“临时大总统、副总统由参议院选举之”的条文符合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中“共和国总统由两院联合组成的议会依绝对多数票选出”的内容,故选D项;A项符合美国1787年宪法中“总统内阁行使行政权”的内容,排除A项;B项符合美国1787年宪法中“参众两院行使立法权”的内容,排除B项;C项符合近代西方社会“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排除C项。3(2019青岛三模)北京的学生们看到晨报上 “胶州亡矣,山东亡矣,国不国矣。国无亡日,愿合四万万众誓死图之”的呼号,踏上了示威抗议之路。而将北京五月四日发生的事件传遍全国,也端赖报章之力。据此可知()A舆论宣传推动了五四运动的进程B五四运动是报纸宣传掀起的革命C报刊宣传有利于民族进一步觉醒D五四运动具有了广泛的群众基础解析:选A晨报的呼号推动北京学生示威抗议,报刊又将北京五月四日发生的事件传遍全国,这说明舆论宣传推动了五四运动的进程,故选A项;五四运动首先是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革命运动,报纸宣传只是推动作用,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民族进一步觉醒问题,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报纸的宣传作用,看不出群众基础问题,排除D项。4从兴中会、同盟会开始,国民党始终是一个以少数知识精英为主的集合体,不是会党,就是海外华侨;直到1924年以后,国民党才发展为一个开放的、具有广泛政治动员能力的现代型政党。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军阀割据政治环境较为宽松B“三大政策”的推动C孙中山加强了革命领导核心D中国政党政治的成熟解析:选B1924年国民党提出“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推动国民党改革成为群众基础更加广泛的政党,故选B项;军阀割据时期政治环境相对紧张,排除A项;同盟会成立时就已经形成了以孙中山为核心的革命领导,排除C项;此时中国政党政治并未成熟,排除D项。5统计表明,中国近代化进程中,一以贯之的产业结构是商业资本大大强于工业资本。这主要缘于()A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B近代工业发展不平衡C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 D商业的利润高于工业解析:选C由于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民族资本主义资本不足,故选C项;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跟产业结构构成比例无关,排除A项;近代工业发展不平衡是指产业结构和地理分布的不合理,排除B项;D项说法错误,排除。6(2019济宁一模)下图是20世纪初期中国民营工业新增厂矿及资本额示意图。下列解读最为合理的是()A资产阶级革命的高涨推动了民营工业的快速发展B资产阶级政治改良引发了商人投资工商业的热潮C列强暂时放松经济侵略为民营工业发展提供了时机D清政府政策的调整为民营工业发展营造了良好氛围解析:选D在清末“新政”中,清政府颁布了一系列工商业规章和奖励实业的办法,这些章程和做法,都有利于民族工商业的发展,故选D项;在20世纪初期,资产阶级革命没有处于高涨时期,排除A项;清末“新政”的主导者是清政府,不是资产阶级,排除B项;欧洲列强暂时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是在一战期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71917年12月,北洋政府税务处宣布:“以后凡属手工所织之布,除仍照案由海关征收每百斤出口正税银1两外,其应纳50里内常关税项应予一体豁免。”这一规定旨在()A促进自然经济瓦解 B保护国货市场竞争力C改善对外贸易环境 D推进民族工业近代化解析:选B根据材料可知北洋政府为土布手工业减轻税收,有利于手工织布业的发展,保护国货市场竞争力,故选B项。8(2019济南一模)甲午战后,中国出现了赴日留学的热潮。后来清政府发现有不少留学生思想日益激进,走上“排满反清”的道路,于是在1906年,于驻日使馆内设游学监督处,加强对留学生学习、生活和社会活动的管理。这说明()A留学教育使民主观念深入人心B清朝专制统治的基础出现动摇C明治维新成效得到了广泛认可D留日学生受到清廷的有效管理解析:选B材料“不少留学生思想日益激进,走上排满反清的道路”说明清朝专制统治的基础出现动摇,故选B项;材料“留学生思想日益激进”不一定是民主观念,排除A项;材料“清政府”和“留学生”说明不是日本明治维新,排除C项;材料说明清政府加强管理,但没有说明效果,排除 D项。9晚清知识界对“President”(总统)一词的翻译中,最流行的音译是“伯理玺天德”,也大量存在“反求诸己”而将其意译为“首领”“大酋”“尚书”“民主”等不下几十种。上述现象的产生,主要是由于()A知识界崇洋之风盛行 B西学东渐走向深入C制度变革成为社会共识 D传统政治观念的影响解析:选D据材料可知“玺”“天德”等名词是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的名词,说明在向西方学习过程中,中国传统政治观念影响深远,故选D项。10(2019滨州期末)1902年,梁启超首提“小说界革命”,并在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中指出:“今日欲改良群治,必自小说界革命始,欲新民,必自新小说始。”这场“小说界革命”()A吸收古代民本思想 B助推国民的思想解放C导致了白话文运动 D是民主政治发展产物解析:选B根据“欲改良群治,必自小说界革命始,欲新民,必自新小说始”可知梁启超认为“小说界革命”有利于改良群治、新民,助推国民思想解放,故选B项;“小说界革命”促进新思想传播,与古代民本思想无关,排除A项;白话文运动兴起于新文化运动时期,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此时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尚未实现民主政治,排除D项。11新文化运动时期,学者陈序经提出“全盘西化”的观点,还有学者提出将四书五经束之高阁,甚至主张废弃汉字,改用世界语。随后,新青年杂志发表陈独秀的文章,对这种主张加以批评和解释,并表示该杂志同仁也不同意这种观点。这表明()A“全盘西化”已成为思想文化界的主流B陈独秀的思想认识开始落后于时代潮流C新青年不再是新文化运动的主阵地D知识界对传统文化的价值存在不同认识解析:选D题干中陈序经的“全盘西化”思想不被新文化运动领袖陈独秀认同,表明知识界对传统文化的价值存在不同认识,故选D项;新文化运动的主流是民主与科学,排除A项;B、C两项与史实不符,排除。12据统计,18991918年,中国国内出现了多篇共产党宣言的译文,译者主要采用片译、段译和摘译等方式进行翻译;翻译的内容也被夹杂在社会进化论、改良主义、三民主义等社会思潮中传播。这一现象说明当时()A文学革命方兴未艾B阶级矛盾上升为社会主要矛盾C新民主主义革命思想兴起D国人尚未深入了解马克思主义解析:选D据材料“翻译的内容也被夹杂在社会进化论、改良主义、三民主义等社会思潮中传播”说明当时国人尚未深入了解马克思主义,故选D项;文学革命不仅仅是文学形式上的改革,而且是将矛头对准封建主义,这与共产党宣言的翻译并无直接关系,排除A项;19世纪末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民族矛盾,排除B项;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于1919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二、非选择题(第13题16分,第14题10分,共26分)13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是一个历史转型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三年以来,吾人于共和国体之下,备受专制政治之痛苦。然自今以往,共和政体,果能巩固无虞乎?立宪政治,果能施行无阻乎?以予观之,此等政治根本解决问题,犹待吾人最后之觉悟。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1916年2月15日),青年杂志第1卷第6号材料二新文化运动大事记(部分)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新文化运动从此拉开序幕1916年9月,青年杂志改名为新青年,12月由上海迁到北京1917年1月,蔡元培就任北京大学校长,实行“兼容并包,思想自由”的办学方针;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文学改良刍议。2月,陈独秀发表文学革命论1918年鲁迅发表狂人日记,李大钊等创办每周评论,少年中国学会、新潮社、国民社、学生救国会等学生社团如雨后春笋般涌现1919年1月,北京大学学生主办的新潮国民等刊物正式出版摘编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第三册(1)材料一中“专制政治”具体指什么?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辛亥革命的历史局限。(7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分析新文化运动对五四运动的影响。(9分)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辛亥革命后,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继续推行独裁专制统治。第二小问,辛亥革命只是推翻了封建专制统治,但并未实现资本主义革命的完全胜利。第(2)问,结合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从思想解放、人员动员、文化洗礼等方面综合分析。答案:(1)北洋军阀(或袁世凯)统治。局限:没有改变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中国人民的悲惨命运,没有完成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2)影响:新文化运动极大地解放了人们思想,为五四运动准备了思想条件;新文化运动促进了民众觉醒,为五四运动准备了社会条件;经过新文化运动洗礼的青年学生,成立社团,出版刊物,成为发动五四运动的骨干力量;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北京大学,成为五四运动的摇篮。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在上海县城外形成了被英、法、美三国依仗强权分占的特区势力,出现了各自为政的“租界”。在这里,他们拥有相对独立的行政权、立法权、司法权,俨然“国中之国”。起初,由于外人来华之际,中外民情扞格,以风俗习惯等种种不同,不愿华洋杂居。小刀会起义爆发,华人逃入租界者甚多,不久便华洋杂居。不同的风俗习惯发生碰撞、冲突也就在所难免了。摘自张仲礼、熊月之等长江沿江城市与中国近代化材料二(租界开辟后)西洋服饰之引入,使上海自明清以来形成“服尚新奇、衣必华鲜”的习俗得以进一步张扬。洋泾浜新竹枝词写道:“康奴也学假斯文,衣履难将贵贱分。更有异言并异眼,淡黄马褂着纷纷。”哪里还有什么不敢穿的?摘自张仲礼、熊月之等长江沿江城市与中国近代化(1)梳理材料一,概述近代初期上海“华洋杂居”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租界”的消极影响。(4分)(2)阅读材料二,分析“西洋服饰之引入”对上海民风嬗变的影响。综合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说明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中叶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的典型特征。(6分)解析:第(1)问,原因可以从材料中“英、法、美三国依仗强权分占的特区势力,出现了各自为政的租界”“小刀会起义爆发,华人逃入租界者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