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导学案4.doc_第1页
《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导学案4.doc_第2页
《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导学案4.doc_第3页
《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导学案4.doc_第4页
《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导学案4.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导学案课前自主导学知识1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1.概念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和散失的过程。2过程3特点(1)单向流动:能量只能从第一营养级流向第二营养级,再依次流向下一个营养级。(2)逐级递减:能量在沿食物链传递的过程中,每个营养级的生物代谢活动都会消耗相当多的能量,由一个营养级传递到下一个营养级的能量平均约为10%左右。4研究意义:提高生态系统能量转化效率。例如:农田生态系统中,要使更多地能量流向农作物并转化为产量,就必须清除杂草、防治病虫害等。思考交流1一般食物链不超过5个营养级的原因是什么?【提示】能量通过四个左右的营养级,已减少到不足以维持下一个营养级的生命活动的程度,所以一条食物链中营养级一般不超过五个。知识2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1.概念:又称为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是指在生态系统中,组成生物体的C、H、O、N、P、Ca等元素,不断进行着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再回到无机环境的循环过程。2与能量流动的关系3举例(1)水循环:影响因素:太阳能、大气环流 主要环节:降水和蒸发(2)碳循环:主要存在形式:碳酸盐 循环形式:碳水化合物 过程(3)氮循环:循环形式(4)磷循环:循环形式 过程思考交流2(1)与自然界的碳循环关系最密切的两种细胞器是什么?【提示】叶绿体、线粒体。(2)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中的“物质”指的是有机物还是无机物?【提示】都不是,指的是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正误判断1能量通过光合作用输入生态系统,通过呼吸作用输出生态系统。()2能量在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中是以热能的形式流动的。()【提示】以有机物中化学能的形式流动。3能量传递效率约为10%是指上一营养级摄入的能量占下一营养级摄入能量的比例。()【提示】指下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占上一营养级同化能量的比例。4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主要以碳单质的形式循环。()【提示】以CO2的形式。5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是独立进行的。()【提示】是同时进行的,彼此相互依存、不可分割。6在碳循环中,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相联系的生物作用主要是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课堂互动探究 疑难导析探究1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问题导思】生态系统的能量是如何流动的?有何特点?能量“金字塔”可呈倒置状吗?研究能量流动有何实践意义?1能量的输入(1)起点: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2)流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总量。(3)输入方式几乎所有的生态系统:光能有机物中的化学能特殊的生态系统:无机物氧化产生的化学能有机物中的化学能2能量的传递(1)传递途径:食物链和食物网。(2)传递形式:有机物中的化学能。(3)传递过程3以第二营养级为例分析能量的分流动物同化的能量摄入量粪便中有机物的能量,即第二营养级粪便中的能量不属于第二营养级同化的能量。4能量的转化和散失太阳能或无机物氧化产生的化学能有机物中的化学能 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能量ATP:用于各项生命活动热能:散失5能量流动的特点(1)能量单向流动的原因 食物链中各种生物之间的捕食关系是确定的,是在长期自然选择过程中形成的捕食关系,不能逆转。各营养级的能量总是趋向于在呼吸作用过程中以热能形式散失,而热能是不能再被利用的。(2)能量流动逐级递减的原因 各营养级生物要维持自身的生命活动,总要消耗一部分能量。各营养级的同化率不是百分之百的,总有一部分变成排遗物而被分解者利用。(3)能量传递效率:10%。其计算方法:能量传递效率下一营养级的同化量100%。(4)有关能量计算若知食物网中最高营养级增重为N,求最多消耗第一营养级量时,应按最长食物链计算。若知食物网中第一营养级总量为M,求最高营养级最多(或最少)获得多少能量时,应按最短(或最长)食物链计算。6生态金字塔生态金字塔是生态学中表示不同关系的一种形式,生态学中常以金字塔的形式表示的有能量金字塔、数量金字塔等。不同的金字塔能形象地说明营养级与能量、生物个体数量之间的关系,是定量研究生态系统的直观体现。类型项目 能量金字塔数量金字塔形状特点正金字塔形一般为正金字塔形,有时会出现倒金字塔形象征含义能量在沿食物链流动过程中具有逐级递减的特性生物个体数目在食物链中随营养级升高而逐级递减每一阶含义每一营养级生物所含能量的多少每一营养级生物个体的数目特殊形状无如一棵树与树上昆虫及鸟的数量关系:例1(2012承德高二检测)如图表示在生态系统中,能量流经第二营养级的示意图,请分析回答。(1)图中A表示_;B表示_。除了图中所示,第二营养级同化的能量还有一部分_。(2)从图中可以总结出能量流动的特点是_,_。(3)在“兔子狼”这一关系中,狼粪的能量去向与图中_到_表示的途径最相似。(4)若初级消费者摄入的能量为a,排出的粪便量为b,呼吸量为c,则由初级消费者流入次级消费者体内的能量为_。【审题导析】由于该图表示的是能量第二营养级流入第三营养级的示意图,因此A、B不是代表营养级,应围绕初级消费者(第二营养级)考虑能量的输入和输出情况。【精讲精析】本题考查流经初级消费者的能量的来源与去向。消费者摄入的食物中的能量并没有被消费者全部吸收、同化,没有吸收的部分以粪便形式排出体外,因此图中“A”为初级消费者同化的能量。初级消费者的能量有两个去向:被自身呼吸消耗(即图中“?”),用于本营养级生物的生长、发育和繁殖 (即图中“B”),后一部分能量最终流入下一营养级或被分解者分解。狼粪中的能量属于兔子(初级消费者),即属于图中“B”。初级消费者同化的能量摄入量(a)粪便量(b),而呼吸量是同化后能量的去向之一。【答案】(1)初级消费者同化的能量初级消费者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在细胞呼吸中以热能的形式散失(2)单向流动、逐级递减(3)B分解者作用(4)(ab)10%探究2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问题导思】如何理解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的概念?碳循环的过程如何?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的关系怎样?1碳循环碳循环是生物圈基本的物质循环之一,其循环过程如图所示分析可知以下几点:(1)大气中的碳元素进入生物群落,是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2)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是以CO2的形式进行循环的。(3)大气中CO2的来源有三个:一是分解者的分解作用;二是动植物的细胞呼吸;三是化石燃料的燃烧。(4)碳元素在生物群落中的传递,主要靠食物链和食物网,传递形式为有机物。(5)碳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传递时,只有生产者与无机环境之间的传递是相互的,其他各成分之间的传递都是单向的。(6)一些进行化能合成作用的生物也可将CO2转变为有机物进入生物群落。其碳循环过程可以归纳为:2氮循环氮是构成蛋白质和核酸的主要元素,对生物的各项生命活动具有重要意义。其循环过程如图所示:3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关系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区别单向流动、逐级递减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反复循环在各级生态系统中进行在生物圈范围内进行,具有全球性联系同时进行,相互依存,不可分割均沿食物链与食物网的渠道进行物质作为能量的载体,使能量沿着食物链(网)流动;能量作为动力,使物质循环不断地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返,能量以物质形式存在和流动,能量促进了物质循环,名师点拨1物质循环中的物质是指组成生物体的基本元素,而不是化合物。2物质循环的范围是生物圈,具有全球性、循环性的特点。例22013平顶山期末)如图为生态系统碳循环示意图,其中甲、乙、丙表示生态系统中的三种成分。请据图回答:(1)生态系统的碳循环是指碳元素在_之间不断循环的过程。(2)X与甲中图示生物类群的能量来源不同,X代表的生物为_;Y的细胞结构与丙中图示生物不同,Y的细胞结构最主要的特点是_。(3)大气中的CO2在甲中图示的_处(在ad中选择)合成有机物;含碳有机物在甲中图示的_处(在ad中选择)可以分解为CO2。(4)化石燃料除燃烧外,还可以通过_途径产生CO2。【思维导图】【精讲精析】(1)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是指组成生物体的基本元素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的不断循环过程。 (2)图中甲中的植物利用的是光能,与其不同的X是进行化能合成作用的硝化细菌等。图中丙为原核生物,与其不同的生物Y是具有细胞核的真核生物。(3)二氧化碳的固定在植物细胞的叶绿体基质中进行,如图中c。葡萄糖等有机物在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中分解成CO2,如图中的a和b。(4)化石燃料为无机环境中的有机物,可以通过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和化石燃料的燃烧释放CO2。【答案】(1)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2)化能自养细菌有由核膜包围的细胞核(3)ca、b(4)微生物的分解实验探究化肥与池塘富营养化1研究目的通过化肥与池塘富营养化的研究,说明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影响。2实验原理过多地使用氮肥、磷肥等会使水体和土壤中氮、磷的含量增多,过多的氮、磷流入水体可能造成水体富营养化,使藻类过度繁殖,进而导致生态系统的稳态被破坏。3材料用具烧杯等容器、尿素、过磷酸钙等。4方法步骤从池塘采集水样,过滤出水样中的绿藻,用蒸馏水冲洗后将绿藻分为3等份,再分别放入甲、乙、丙3个烧杯中,甲烧杯中盛有300 mL蒸馏水,乙烧杯中盛有300 mL蒸馏水和0.5 g尿素,丙烧杯中盛有300 mL蒸馏水、0.5 g尿素和0.5 g过磷酸钙。室温约为20 。三天后,观察烧杯中的现象。5实验现象甲容器和乙容器中绿藻未见增多,丙容器中绿藻大量增加,水样变成浓绿色且液面污浊。取样制成临时玻片标本,用显微镜观察和计数后发现,丙烧杯水样中绿藻远远多于甲、乙烧杯。6实验解释过磷酸钙是池塘富营养化的主要原因,过多地使用氮肥、磷肥等会使水体和土壤中氮、磷含量增多,造成水体富营养化,使藻类等过度繁殖,导致生态系统的稳态被破坏。名师点拨生物富集作用生物富集作用又叫生物浓缩,是指生物体通过对环境中某些元素或难以分解的化合物的积累,使这些物质在生物体内的浓度超过环境中的浓度的现象。如下图所示为DDT的富集作用。随营养级升高,生物体内蕴含的能量越少,有毒物质的浓度越高。例3年来赤潮在我国时有发生,当赤潮发生时,海水中的某些微小浮游生物大量繁殖,使水体呈红、紫等颜色,并对水生生物造成危害。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赤潮是水体富营养化的结果B含磷洗涤剂的广泛使用与排放是发生赤潮的主要原因之一C在封闭的海湾更易发生赤潮D赤潮的发生是与人类活动无关的自然现象【审题导析】解答此题的思路是:工业废水、生活污水湖泊河流海洋 过多藻类大量繁殖藻类大量繁殖水华 赤潮危害 危害【精讲精析】赤潮是指在某一局部海域内,海水变色的灾害性海洋现象,由于某些微小浮游生物,特别是含有毒素的生物大量繁殖、高度密集,使水体呈红、紫等颜色,同时还引起水质的败坏,并对生物造成危害。目前我国沿海报道的赤潮生物有40多种,主要是甲藻类、夜光藻类(如夜光虫)、骨条藻、束毛藻等。赤潮的发生会严重破坏海洋的生物资源,改变生物群落的组成,破坏渔场的饵料,影响鱼类、虾类、贝类、藻类等的生长发育,给海洋生态环境、海水养殖、海洋捕捞和人类的健康及安全带来极大的危害,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赤潮主要是由于人类将大量含有氮、磷的污水排放入海,及人类使用的大量含有氮、磷的化肥随着水土流失入海等,使得海水中的氮、磷等营养盐和铁、锰等微量元素及某些有机化合物增多,出现富营养化,导致上述赤潮生物过量繁殖而引起的。可以说,赤潮的发生是由于人类活动所致。【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