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集序》课堂实录(苏教).docx_第1页
《兰亭集序》课堂实录(苏教).docx_第2页
《兰亭集序》课堂实录(苏教).docx_第3页
《兰亭集序》课堂实录(苏教).docx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江苏教育出版社(必修五) 畅言教育 兰亭集序课堂实录教学过程一导入:师:现在开始上课,同学们好。 生:老师好。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经典美文滕王阁序。这节课,我们将学习书圣王羲之的千古绝唱兰亭集序。 老师呈现板书师:同学们学过兰亭集序了吗? 生:学过啦师:既然大家已经学过这篇课文了,一定有所体会和感悟,同学们还愿意学点什么吗?请大家说一说。生1: 生2: 生3:师:同学们都有自己新的思考,兰亭集序这篇文章文辞优美,哲理深奥,今天就让我们再次走进兰亭集序,感悟语言之美和哲理之美。(展示教学目标:PPT2)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诵读文本,感受语言美,读出景趣、情趣、理趣, 2、深入研读文本,探究文本在深沉的感叹中蕴含的哲理美二、文章美读师:诵读是学习文言文的最好方法。“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这节课我们再来反复诵读课文,希望同学们读出感情,读出心得,每读一遍都能有新的收获。师:朗读时首先要把握好朗读的感情基调。如果说第一段的感情基调是清新明朗、“信可乐也”,那么应该读出闲适、愉悦的感觉。那么,第二段和第三段应该是怎样的基调呢?请同学们在文中找出关键词语。生1:在第二段中有一个关键词痛生2:在第三段中有一个关键词悲(老师呈现板书:乐痛悲)师:如果我们在朗读全文时配上背景音乐,同学们会选择什么样的乐曲呢?(学生自由发言,教师点评)生1: 生2: 生3:师:大家选的乐曲都很有特色,其实艺术是相通的,我们选择音乐的过程就是把握作品思想情感风格基调的过程,我为大家选择了古筝曲高山流水,作为背景音乐,让我们饱含感情地朗读全文。师:请大家推荐两位同学作为这次朗读的主持人,老师为大家准备好了朗读材料,请大家按照要求朗读。(朗读材料)三、局部探究,分层研读文本(一)赏析第1段,感受兰亭之“乐”师:请同学们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展开联想与想象,用优美的语言描绘当时的情景。生1: 生2: 生3: 生4:师:(对学生的回答适时进行评价)(展示PPT3)师:(小结)作者用简洁优美的语言写出了宴集盛况,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带左右;置身如此的美景之中,临流赋诗,畅叙幽情,岂不快哉!天人相合,自然是心灵的风景,自然是诗人心灵的外化。(二)赏析第2段,感受兰亭之“痛”师:胜地不常,盛筵难再,作者在享受了如此良辰美景赏心乐事之后,情感由乐而痛,作者所言之痛,痛在何处?(学生讨论交流)生1: 生2: 生3:师:(对学生的回答适时进行评价)(展示PPT4) 一痛:情随事迁,感慨系之 二痛:俯仰之间,已为陈迹 三痛: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师:(小结)“胜地不常,盛筵难再”,这怎能不让人黯然神伤。“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况且人的寿命的长短,要听凭造化,其结果是殊途同归,最后归结于消亡。人总是要面对死亡的,任何有情的生命都无法抗拒时间的无情吞噬,“死亡”是如此强大而无法抗拒,因而个体的生命在它的面前是如此的渺小而脆弱,也无法回避对“死亡”的思考,作者在对“死亡”的观照中,再次感受到人生之痛。 (三)赏析第3段,感受兰亭之“悲”师:前两段我们读到了作者的“乐”与“痛”,接下来作者的情感由“痛”转“悲”,作者悲在何处?(学生讨论交流)生1:生2:生3:师:(对学生的回答适时进行评价)(展示PPT5) 一悲:兴感之由,若合一契 二悲:一死生, 齐彭殇 三悲:世殊事异,其致一也师:(小结)第三段是正视生死。作者直接痛击了道家的“一死生,齐彭殇”的生死观。生和死是生命的两种形式,有质的区别,从而确立了自己的生命哲学。最后一句“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告诉了我们:虽然“江月年年只相似”,但是“人生代代无穷已”,生命的意义在于过程中的燃烧,在于结束后的传承。至此,作者阐释了生命意识的全部内涵。四、评价思想,读出心得师:王羲之以哲人的眼光看人生,提出了一个最朴素最深刻的命题人总是要死的。我们每生活一天,就向死亡迈进一步。老师有一个疑问,我们在青春时代,到底应不应该想这个问题,想到这个问题我们又应该怎样去面对?我感觉今天同学们有必要对生命进行一次思考。王羲之面对美景,先是快乐,继而悲痛,还想到了死亡。这是不是有些消极悲观?怎样评价这种思想?(学生自由发言)生1:师:(点评) 生2:师:(点评) 生3:师:(点评) 生4:师:(点评)关于人生苦短,乐极生悲,学生联想古代文人的有关名句在文章中,作者为人生而抒怀,为死生而感慨。在同学们的记忆中,还有哪些人对生死作过精辟的阐释?人怎样度过一生才有意义?师:(总结)同学们,我们一起聆听了王羲之关于人生的悲叹,但悲叹不等于悲观。魏晋士人在表面看似颓废消极悲观的死亡感慨中,深藏着他们对人生、生命强烈执着的追求和留恋,可以说是一种源自于死亡意识的“悲怆的美丽”。人类虽然无法改变死亡的命运,但是人类的精神却可以永照千古。老师最喜欢第三段中的一句话:“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后来的人看我们,就像我们看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