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第3课中央古代政治制度的完善 汉至元 杨仙逸中学何涛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君主专制 皇权与相权 中枢权力 中央集权 中央与地方 统一 第3课时中央古代政治制度的完善 汉至元 一 三省六部制及演变二 选官制度三 监察与谏议制度 一 隋唐三省六部制的建立及其演变2 隋唐三省六部制 1 机构 三省是指中书省 门下省 尚书省 尚书省下设吏 户 礼 兵 刑 工 2 职权 中书省负责起草诏令 门下省负责封驳审议 尚书省负责执行 尚书省下设六部 分别负责贯彻各种政令 处理日常事务 一 隋唐三省六部制的建立及其演变 3 特点 三省之间既互相牵制 又互为补充 分工明确 4 作用 分工明确 提高了办事效率 加强了中央的统治力量 相权被分割 避免权臣独揽大权 有利于加强皇权 3 演变 1 宋代 二府三司制 三省长官基本不参与下事 又另设 中书门下 作为宰相办公机构 其长官为宰相 但相权已被分割 军权归枢密院 财政权归三司掌管 2 元朝 废除三省 实行一省制 只设中书省 其升官为左右二丞相和平章政事 是元代的宰相 六部也归入中书省 延伸 由此看出政治特点是 1 相权不断削弱 皇权不断加强 2 制度趋向完善 课堂训练 1 2008 上海模拟题 钱穆 国史新论 中曰 汉代宰相是首长制 唐代宰相是委员制 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 汉宰相位商权重b 唐代宰相权力下降c 宰相数量逐渐增加d 皇权不断加强 2 有的史学家认为 从秦汉起 官僚体制就是中国制度的核心问题 它可分成两个问题 一是官僚的选拔问题 二是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问题 隋唐时期统治者解决 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 问题的重要举措是 a 废分封 置郡县b 组成决策机构 中朝 c 确立三公九卿制度d 确立三省六部制3 2007 宁夏新课程卷 北宋前期继续设置三省六部制 但其职能发生了很大变化 其中仍与唐代相同的是 a 三省长官均为宰相b 设置 中书门下 为宰相的办公机构c 由中书省草拟诏令 门下省审议d 尚书省统领六部 为全国最高的政务部门 d d b 二 选官制度1 战国时期 用军功授爵代替西周以来的贵族世袭的世卿世禄 2 西汉汉武帝 1 主要内容 察举制和征辟制 标志着举荐制成熟的标志 察举制是通过考察各郡国向中央推荐人才 皇帝特征 聘召人才为 征 公卿郡守聘任幕僚属官为 辟 征辟是皇帝及公卿郡守选拔作用属员的一种制度 2 察举制与征辟制的不同 前者是让各郡国每年向国家推荐人才 后者是中央和地方官府向社会征聘人才 3 评价 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官僚队伍不断扩大的需要 但容易易任人唯亲 荐举人和被荐人也容易形成小集团 3 魏晋南北时期 实行 九品中正制 已成为门阀士族的工具4 隋唐时期 科举制 1 背景 士族没落 依据门第选官的制度已不适应政治和社会的需要 2 来历 隋炀帝时设立进士科 以试策取士 创立了公开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 3 完善 唐代成为中央统一分科 定期举行的考试选官制度 贞观时期 增加了考试科目 以进士 明经两科为主 武则天时 大量增加科举取士的人数 还首创了武举和殿试 开元年间 任用高官主持考试 提高了科举考试的地位 以后成了定制 34 隋唐时期 科举制 1 背景 2 来历 3 完善 4 评价 为不具有贵族身份的士人提供了参政的机会 扩大了统治的社会基础 促进了官僚体制的进一步成熟 为官僚队伍提供了高素质人才 成为中华帝国长期保持繁荣的制度保障之一 延伸 科举制是以考试成绩作为选官的依据 具有客观 公正和公平的特点 所以为后世所沿用 近代英国的文官制度也受到科举制的影响 北宋时分为乡试 省试 殿试三级 明代开始规定从四书五经为主要内容 分为八个部分 称为 八股文 1905年废除科举制 课堂训练 4 余秋雨在 十万进士 中认为 科举制度选拔的 十万进士 其中包括着一大批极为出色的 有着高度文化素养的政治家和行政管理专家 这句话说明科举制度 a 是行之有效的选官用人制度b 导致了 重文轻武 的现象c 成为束缚人们思想的工具d 有利于维护官僚的廉洁高效5 之所以说科举制扩大了封建社会的统治基础 原因是 a 科举制是一种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选举方式b 很多具有文化素养的士人被皇帝控制c 提高了专制政府的行政效率d 体现一定的公平 公正性6 以下有关选拔官员的方式与主要依据搭配正确的是 秦军功授爵制 汉代察举制 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 隋唐科举制a 功绩 考试成绩 品行才学 门第声望b 考试成绩 功绩 品行才学 门第声望c 考试成绩 品行才学 门第声望 功绩d 功绩 品行才学 门第声望 考试成绩 a b d 三 监察与谏议制度了解相关知识 1 谏为职的官员称作谏官 又形象地被称作言官 但言官亦指监察官员 监察官员统属都察院 而谏官从未归属于一个统一的机构 进谏的职责通常由谏议大夫和给事中共同共同承担 给事中的意思是负责宫廷事务 但实际上给事中也负有进谏使命 2 谏议包括奏议和封驳 奏议是指向皇帝提出批评性的意见 通常取代书面形式 如果上奏的谏官是政府议事机构的成员 也可采取口头形式 封驳是指一种程序 当谏官认为敕令或其他包含有皇帝旨意的文件不妥时 加封后退回 以示异议 三 监察与谏议1 发展历程 1 秦代御史大夫 负责中央和地方监察 2 西汉汉武帝 在中央建立了监察机构 由御史大夫主管 为了监察地方 建立刺史制度 3 唐代 唐太宗极为重视谏议制度 唐时确立门下省负责谏议和封驳 4 宋朝 诸帝对谏议继续给以重视 谏官集中于新设的谏院 谏院不限于监督皇帝的文书 亦可对各级官员的文书进行监督 尤其可对宰相的政务活动进行了监督 这样一来 谏议与监督就不再分得那样清了 5 明清时期 在中央设立都察院 监察御史负责监察 在地方设立负责监察的按察使司 2 评价 1 完善 以三省六部制为代表的中央行政体制 在科举制为代表的选官用人制度 以维护官僚队伍廉洁高效的监察队伍 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成熟的体现 2 作用 适应了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发展的需要 反映了社会结构的变化 不断吸纳新生力量 保持了统治基础的稳固 课堂训练 7 对古代监察制度和谏议制度所具有的主要特点 以下表述不正确的是 从中央到地方都有专门机构和职官 唐代发展了隋代的监察制度 使监察机构更趋完备 随着皇权的膨胀 监察权趋于分散 约束了皇帝的权力 杜绝了官僚队伍的腐败a b c d b 综合练习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公门有公 卿门有卿 贱有常辱 贵有常客 赏不能劝其努力 罚亦不能戒其怠惰 礼记 材料二汉代察举制 四科取士 为 一曰德行高妙 志节清白 二曰学通行修 经中博士 三曰明达法令 四曰刚毅多略 皆有孝悌廉公之行 后汉书 百官志注 请回答 1 材料一表明先秦时期人才的选拔标准是什么 提示 血缘 门弟 等级 2 材料二与材料一的选官制度相比 有何进步性 提示 注重品行 才学 打破血缘 世袭 综合练习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三九品访人 唯问中正 故据上品者 非公侯之子孙 则当涂之昆弟也 二者敬然 然荜门蓬户之俊 安得不有陆沈者哉 晋书 段灼传 请回答 3 材料三中说的是哪一种选官制度 其主要弊端是什么 提示 九品中正制 弊端 世家大族把持人才选拔 任人唯亲 压制人才 综合练习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四唐人沈既济说 故太平君子 唯门调户选 征文射策 以取禄位 此行已立身之美者也 父教其子 兄教其弟 无所易业 大者登台阁 小者任郡县 资身奉家 各得其足 是以五尺童子 耻不言文墨焉 是以进士为士林华选 四方观听 希其风采 每岁得第之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GB/T 46075.6-2025电子束焊机验收检验第6部分:束斑位置稳定性的测量
-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课件 第十一章大学生的网络心理辅导
- 资料员之资料员基础知识能力检测试卷(考点提分)附答案详解
- 2024河北省辛集市中考数学复习提分资料【重点】附答案详解
- 自考专业(建筑工程)考试历年机考真题集【B卷】附答案详解
- 耐药菌感染的预防护理与控制策略
- 2024山东科技职业学院单招《英语》模考模拟试题【学生专用】附答案详解
- 旅游上班合同(标准版)
- 中策职业学校钱塘学校轨道交通虚拟现实驾驶体验中心项目招标文件
- 信息网络运行维护管理规范方案
- 解除委托退费协议书
- 借车给他人免责协议书
- 国家能源集团共享服务中心有限公司-企业报告(业主版)
- 《缺血性卒中脑细胞保护临床实践中国专家共识(2025年版)》解读
- 《顺丰速运探索》课件
- 小学生反电诈安全教育
- 8.3.1动能和动能定理+课件高一下学期物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
- 高起专合同协议
- 县城小产权房屋买卖合同范本
- 门窗吊装免责协议书5篇
- 《工程制图标准》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