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7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山东省新泰市刘杜镇初级中学2013届九年级4月学业模拟考试语文试题一、(16分,每小题2分)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愧怍(zu) 阻遏() 倒坍(t) 苦心孤诣(y)b什物(sh) 蓦然(m) 蝉蜕(tu) 蹑手蹑脚(sh)c祈祷(do) 荫庇(b) 庖代(po) 锐不可当(dng)d憔悴(cu) 羸弱(yng) 腆着(tin) 忧心忡忡(zhng)2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试跳成功,紧接着,一对对斑羚凌空跃起,在山涧上空画出了一道道令人眼花瞭乱的弧线。b为什么我的眼里长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c从他语无轮次的话里,他们终于明白,这个苦命的人由于摔了一跤或者由于巨大的痛苦已经疯了。d小时读囊萤映雪故事,觉得东晋的车胤用练囊盛了几十只萤火虫,照了读书,还不如用鸭蛋壳来装萤火虫。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气味,这里是香气的意思)。 (刘禹锡陋室铭)b急湍甚箭,猛浪若奔(这里指飞奔的马)。 (吴均与朱元思书)c困于心衡(通“横”,梗塞,不顺)于虑而后作。 (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d夕日欲颓,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竞跃。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4下列短语结构形式相同的一组是( ) a马上出发 渐渐消散 一片漆黑 香山红叶 b工作紧张 精神抖擞 风俗习惯 理想崇高 c倒在地下 连升三级 变化无穷 前程万里 d震撼人心 发挥作用 易受阻碍 得心应手5下列诗文默写与原文一致的是( )a折戟沉沙铁未消,自将磨洗认前朝。(杜牧赤壁)b何时眼前突兀现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c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挚红旗冻不翻。(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d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温庭筠忆江南)6下列古诗没有写到“乡愁”的一项是( )a刘方平月夜 b孟浩然早寒江上有怀c崔颢黄鹤楼 d王湾次北固山下7根据下面这段话的意思,填到横线上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有的知识只需浅尝,有的知识只需粗知。只有少数专门知识需要深入钻研,仔细揣摩。所以, ,而对于少数好书,则要精读,细读,反复地读。a有的书只需读其中一部分,有的书必须咀嚼揣摩b有的书必需咀嚼揣摩,有的书只需读其中一部分c有的书只需读其中一部分,有的书只需知其中梗概d有的书只需知其中梗概,有的书需要钻研、咀嚼8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说法,有错误的一项是( )a孔乙己选自呐喊,是鲁迅最得意的小说之一。小说不仅抨击了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还反映了社会的冷漠和人们同情心的普遍缺失。b戏剧是通过表现矛盾冲突来展开情节和塑造人物的,并且要以矛盾冲突作为情节发展的主要线索。c曹刿论战选自战国策,文章记录了曹刿关于战争的论述,说明了政治上取信于民,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和掌握战机,是弱国战胜强国的必要条件。d夏洛克是英国戏剧家莎士比亚早期作品威尼斯商人中的吝啬鬼形象,他为人阴险、凶残、贪婪。二、(8分,每小题2分)阅读社戏中的节选文字,完成912题。(1)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一出门,便望见月下的平桥内泊着一只白篷的航船,大家跳下船,双喜拔前篙,阿发拔后篙,年幼的都陪我坐在舱中,较大的聚在船尾。母亲送出来吩咐“要小心”的时候,我们已经点开船,在桥石上一磕,退后几尺,即又上前出了桥。于是架起两支橹,一支两人,一里一换,有说笑的,有嚷的,夹着潺潺的船头激水的声音,在左右都是碧绿的豆麦田地的河流中,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 (2)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 (3)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4)“阿阿,阿发,这边是你家的,这边是老六一家的,我们偷那一边的呢?”双喜先跳下去了,在岸上说。(5)我们也都跳上岸。阿发一面跳,一面说道,“且慢,让我来看一看罢。”他于是往来的摸了一回,直起身来说道,“偷我们的罢,我们的大得多呢。”一声答应,大家便散开在阿发家的豆田里,各摘了一大捧,抛入船舱中,双喜以为再多偷,倘给阿发的娘知道是要哭骂的,于是个人便到六一公公的田里又各偷了一大捧。(6)“双喜,你们这班小鬼,昨天偷了我的豆了罢?又不肯好好的摘,踏坏了不少。”我抬头看时,是六一公公棹着小船,卖了豆回来了,船肚里还有剩下的一堆豆。(7)“是的。我们请客。我们当初还不要你的呢。你看,你把我的虾吓跑了!”双喜说。(8)六一公公看见我,便停了楫,笑道,“请客?这是应该的。”于是对我说,“迅哥儿,昨天的戏可好么?”9结合上下文,对第(3)段中的“自失”的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失去控制,生动形象地写出作者被歌声所陶醉的情景。 b无法控制自己,表现出作者轻松愉悦的心情。 c(听得出神)忘了自己,写出了社戏在“我”心中的无穷魅力。d失去自我,表现出社戏对于童年的“我”诱惑力极大。10下列关于人物形象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双喜是一个智慧、勇敢、细心周到又顽皮未脱的乡村少年,小伙伴的领袖,是推动情节发展的重要人物。b.“偷我们的吧,我们的大得多呢。”塑造了一个大方、无私、热情好客的农家少年阿发的形象。c. 作者通过作品,向读者展示了自己童年时天真活泼、充满童趣、聪明听话、不识水性、急切好奇、尊重老人、向往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生活的性格特点。d. “六一公公是一个宽厚、善良、淳朴、好客、热诚的老人。比如:他对于孩子们偷他的豆,只是责备“不肯好好的摘,踏坏了不少”,听说摘豆是为了请客,马上说“这是应该的”,后来他又亲自送豆11对语段中景物描写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景物描写极具特色,作者采用了写意笔法,从色彩、气味和声响等方面描绘画面。b运用白描手法,勾画了一幅江南水乡的美丽图画。语言简洁干净,极具感染力。c景物描写为下文重点呈现精彩的社戏作了很好的铺垫。d语段分别从嗅觉、触觉、视觉等感官来表现大自然的美丽,情景交融,充满水乡特色。12下列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小说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热爱,也曲折地表达了对美好自由生活的向往。b小说的标题是“社戏”,这就点明了小说的中心事件是“看社戏”,因此,作者花了很多笔墨来写社戏的内容。c小说展示了一副农村自由天地中充满诗情画意的儿童生活画卷。d这篇小说中将“月下行船”“船头看戏”“月夜归航”这三个故事情节作为重点进行了详尽的描述,生动感人。三、(10分,每小题2分)阅读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中的节选文字,完成1317题。(1)闻一多先生还有另外一个方面,作为革命家的方面。(2)这个方面,情况就迥乎不同,而且一反既往了。(3)作为争取民主的战士,青年运动的领导人,闻一多先生“说”了。起先,小声说,只有昆明的青年听得到;后来,声音越来越大,他向全国人民呼喊,叫人民起来,反对独裁,争取民主!(4)他在给我的信上说:“此身别无长处,既然有一颗心,有一张嘴,讲话定要讲个痛快!”(5)他“说”了,跟着的是“做”。这不再是“做了再说”或“做了也不一定说”了。现在,他“说”了就“做”。言论与行动完全一致,这是人格的写照,而且是以生命作为代价的。(6)1944年10月12日,他给了我一封信,最后一行说:“另函寄上油印物二张,代表我最近的工作之一,请传观。” (7)这是为争取民主,反对独裁,他起稿的一张政治传单!(8)在李公朴同志被害之后,警报迭起,形势紧张,明知凶多吉少,而闻先生大无畏地在群众大会上,大骂特务,慷慨琳漓,并指着这群败类说:你们站出来!你们站出来!(9)他“说”了。说得真痛快,动人心,鼓壮志,气冲斗牛,声震天地!(10)他“说”了:“我们要准备像李先生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11)他“做”了,在情况紧急的生死关头,他走到游行示威队伍的前头,昂首挺胸,长须飘飘。他终于以宝贵的生命,实证了他的“言”和“行”。(12)闻一多先生,是卓越的学者,热情澎湃的优秀诗人,大勇的革命烈士。(13)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13对第(3)段“小声说”“声音越来越大”所表达的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开始他作为一名进步知识分子,因不满于反动派的统治,只在昆明青年中宣传民主。b后来他逐渐成为一名民主战士,在全国范围宣传动员革命,争取民主,反对独裁。c面对敌人的卑鄙行径,闻一多越讲越气愤,慷慨激昂,声调自然也越来越高。d小声到大声,实际上是闻一多从学者向战士的转化,反映了他思想的转变过程。14下列句子最能体现第(5)段中“是以生命作为代价”的一项是()a此身别无长处,既然有一颗心,有一张嘴,讲话定要讲个痛快!b另函寄上油印物二张,代表我最近的工作之一,请传观。c你们站出来!你们站出来!d我们准备像李先生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15对第(13)自然段“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一句的作用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总结全文b是对闻一多先生人格的高度概括和总结c深化主题d两句分别照应学者和民主战士两重身份16下列事例不能充分论证“闻一多先生作为革命家,言与行高度一致”一句的是( )a起草政治传单 b群众大会演说c参加游行示威 d研究古代典籍17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夹叙夹议是本文表达上的最大特点,既摆事实又讲道理。b文章选事典型,结构严谨,简洁明了,衔接紧密,过渡自然。c闻一多先生作为学者和革命家所表现出来的“说”和“做”是一致的。d语言生动形象,精练含蓄,诗一般的语言,抒情性议论,使这篇文章充满了感人的力量。四、(8分,每小题2分)阅读谈生命,完成1821题。我不敢说生命是什么,我只能说生命像什么。生命像向东流的一江春水,他从最高处发源,冰雪是他的前身。他聚集起许多细流,合成一股有力的洪涛,向下奔注,他曲折地穿过了悬崖峭壁,冲倒了层沙积土,挟卷着滚滚的沙石,快乐勇敢地流走,一路上他享受着他所遭遇的一切。有时候他遇到巉岩前阻,他愤激的奔腾了起来,怒吼着,回旋着,前波后浪的起伏催逼,直到冲倒了这危崖,他才心平气和的一泻千里。有时候他经过了细细的平沙,斜阳芳草里,看见了夹岸红艳的桃花,他快乐而又羞怯,静静的流着,低低的吟唱着,轻轻的度过这一段浪漫的行程。有时候他遇到暴风雨,这激电,这迅雷,使他心魂惊骇,疾风吹卷起他,大雨击打着他,他暂时浑浊了,扰乱了,而雨过天晴,又加给他许多新生的力量。有时候他遇到了晚霞和新月,向他照耀,向他投影,清冷中带些幽幽的温暖;这时他只想憩息,只想睡眠,而那股前进的力量,仍催逼着他向前走终于有一天,他远远的望见了大海,啊!他已到了行程的终结,这大海,使他屏息,使他低头,她多么辽阔,多么伟大!多么光明,又多么黑暗!大海庄严的伸出臂儿来接引他,他一声不响的流入她的怀里。他消融了,归化了,说不上快乐,也没有悲哀!也许有一天,他再从海上蓬蓬的雨点中升起,飞向西来,再形成一道江流,再冲倒两旁的石壁,再来寻夹岸的桃花。然而我不敢说来生,也不敢信来生!生命又像一棵小树,他从地底聚集起许多生力,在冰雪下欠伸,在早春润湿的泥土中,勇敢快乐的破壳出来。他也许长在平原上,岩石上,城墙上,只要他抬头看见了天,啊!看见了天!他便伸出嫩叶来吸收空气,承受日光,在雨中吟唱,在风中跳舞,他也许受着大树的荫遮,也许受着树的覆压,而他青春生长的力量,终使他穿枝拂叶的挣脱了出来,在烈日下挺立抬头!他遇着骄奢的春天,他也许开出满树的繁花,蜂蝶围绕着他飘翔喧闹,小鸟在他枝头欣赏唱歌,他会听见黄莺清吟,杜鹃啼血,也许还听见枭鸟的怪鸣。他长到最茂盛的中年,他伸展出他如盖的浓阴,来荫庇树下的幽花芳草,他结出累累的果实,来呈现大地无尽的甜美与芳馨。秋风起了,他叶子,由浓绿到绯红,秋阳下他又有一番的庄严灿烂,不是开花的骄傲,也不是结果的快乐,而是成功后的宁静和怡悦!终于有一天,冬天的朔风,把他的黄叶干枝,卷落吹抖,他无力的在空中旋舞,在根下呻吟,大地庄严的伸出臂儿来接引他,他一声不响的落在她的怀里。他消融了,归化了,他说不上快乐,也没有悲哀!也许有一天,他再从地下的果仁中,破裂了出来。又长成一棵小树,再穿过丛莽的严遮,再来听黄莺的歌唱。然而我不敢说来生,也不敢信来生。宇宙是一个大生命,我们是宇宙大气中之一息。江流入海,叶落归根,我们是大生命中之一滴,大生命中之一叶。在宇宙的大生命中,我们是多么卑微,多么渺小,而一滴一叶的活动生长合成了整个宇宙的进化运行。要记住:不是每一道江流都能入海,不流动的便成了死湖;不是每一粒种子都能成树,不生长的便成了空壳!生命中不是永远快乐,也不是永远痛苦,快乐和痛苦是相生相成的。好比水道要经过不同的两岸,树木要经过常变的四时。在快乐中我们要感谢生命,在痛苦中我们也要感谢生命。快乐固然兴奋,苦痛又何尝不美丽?我曾读到一个警句,是“愿你生命中有够多的云翳,来造成一个美丽的黄昏”。 世界、国家和个人的生命中的云翳没有比今天再多的了。18对本段的写作意图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阐述生命的内涵并指出应该如何对待生命。b阐明生命发展过程中快乐与痛苦相生相成。c解释生命是什么并说明生命的历程是怎样的。d要求人们珍惜并感谢充满了快乐与痛苦的生命。19对下列句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快乐中我们要感谢生命,在痛苦中我们也要感谢生命” 可以理解为:生命本身不会永远阳光坦途、畅达顺利,常常伴随坎坷痛苦。而这也是茫茫宇宙生命的共性。b“不是每一道江流都能入海,不流动的便成了死湖;不是每一粒种子都能成树,不生长的便成了空壳!”这句话揭示出生命的真谛,生命的活力只有在奋斗中才能体现。c“他说不上快乐,也没有悲哀!” 可以理解为:生命是一种过程,生生息息是自然规律,显示了作者“生而何欢,死而何惧”的平常心。d“愿你生命中有够多的云翳,来造成一个美丽的黄昏”这句话中“云翳”喻指众多成功的业绩;“美丽的黄昏”喻指人活到一定的年龄,当回忆一生的成就时既幸福又欣慰的情景。20.下面对文章内容和写作技巧的评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结构严谨,开合自如,行文上非常注意前后照应,如结尾一段中说“一滴一叶的活动生长合成了整个宇宙的进化运行”,就与第一段对江流入海过程的叙写完全照应。b全文用比喻的手法揭示了生命由成长到壮大,再到衰弱的过程和一般规律,以及生命中的苦痛与幸福的相生相伴的共同法则,表达了生命不止奋斗不息的意志和豁达乐观的精神。c“一江春水”与“一棵小树”的关系是互为补充,前者显示了人生历程中的丰富多彩;后者则着重表现了生命的奋斗不息。d“是什么” 是下定义,“像什么”是文学性的表述,这样写出的文章更加具有形象性、审美性和隐喻性。21. 下列描述与文章主旨相符的一句是( )a生命如云翳,有时云卷云舒,装点晴空,有时春风化雨,滋润万物,有时凝聚成雪,漫天飞舞,生命从诞生的那一刻起,它就披上了太阳的七彩羽衣。b生命如火。火在舞蹈,那扭动、变形的舞姿是火的生命张力的表达。燃体在火的舞蹈中发出毕毕剥剥的吟唱,燃体不尽、火的舞蹈不停。c生命就是朝着阳光、顽强不屈、勇敢面对,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d生命是鸟巢里一声稚嫩的叫唤,生命是一个跌倒的身影,生命是一对翱翔于蓝天的翅膀。五、(8分,每小题2分)阅读岳阳楼记中的节选文字,完成2225题。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22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一句的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不认为物质丰富就高兴,不认为个人有所失就悲伤。b不因外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c不把事物好当作高兴的事,不把个人不顺利当作悲哀的事。d不因为物质丰富而高兴,不因为个人不顺就悲哀。23下面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迁客骚人”情感变化的原因是个人的遭遇和外物的触发。b文中表现“迁客骚人”的“悲”的句子是“去国怀乡,忧谗畏讥”;“喜”的句子是“心旷神怡,宠辱偕忘”c“古仁人之心 ”最为直接具体的体现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d从岳阳楼记全文来看,作者认为一个人只有具有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抱负才能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24下面语句的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a“衔远山,吞长江”一句运用了拟人、对偶的修辞方法,生动地表现了洞庭湖浩瀚的气势,活灵活现,动感十足。b“阴风怒号,浊浪排空”中“怒”以对偶的手法写出了风势之大,声音之响。c. “浮光跃金,静影沉璧”运用比喻、夸张的修辞方法,把一动一静的光影状态写的很细腻逼真,读来美不胜收。d“微斯人,吾谁与归?”运用反问的形式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希望为国效力、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25下面对文章内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代诗人孟浩然的诗句“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与选文第一段所描写的洞庭湖的景色、气势相近,都突出了洞庭湖壮阔、浩渺的特点。b选文第二段描绘的画面特点是阴晦萧索,给读者的感觉是悲凉低沉;而第三段描绘的画面特点是晴朗明丽,给读者感觉是喜悦昂扬。c选文第四段运用了议论的表达方式既点明了文章的主旨又表达作者旷达的胸襟和远大的政治抱负。d选文先用“览物之情,得无异乎”一句领起下文,然后卒章显志,提出“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的看法,最后指出两句中的“异”大致相同。第卷(表述题 共70分)注意事项:1第卷共2页,用黑色笔将答案直接答在答题纸上。2在答题纸上严禁使用修正液或修正带纠错。六、(14分)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2628题。苻融验走前秦苻融,为冀州牧。有老姥于路遇劫,喝贼,路人为逐擒之,贼反诬路人。时已昏黑,莫知其孰是,乃俱送之。融见而笑曰:“此易知耳。可二人并走,先出凤阳门者非贼。”既而还入,融正色谓后出者曰:“汝真贼也,何诬人乎!”贼遂服罪。盖以贼若善走,必不被擒,故知不善走者贼也。盖辨诬之术,唯博闻、深察,不可欺惑,乃能精焉。苻融验走而得其实,可谓察之深而辨之明矣。【注释】苻(f):姓。冀州牧:冀州的最高官员。2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1)路人为逐擒之 逐:(2)莫知其孰是 孰:(3)可二人并走 并:(4)既而还入 既而:27.翻译下列句子。(6分)(1)汝真贼也,何诬人乎!(2)盖以贼若善走,必不被擒,故知不善走者贼也。(3)盖辨诬之术,唯博闻、深察,不可欺惑,乃能精焉。28.苻融运用了什么办法来断此案?他的断案给你什么启示?(4分)七、(16分)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2932题。 (1)翻阅成语大词典,你能找到许多形容歌唱的词汇,你会听到许多成语里飞扬的歌声。这歌声唤出了历史,展现着我们祖国民族音乐迷人的风采。 (2)相传,古人唱起歌来,格外投入,常常放开嗓门,大声歌唱。于是,便有人用“引吭高歌”来描述其情状。歌声亮传播远,又有人用“响遏行云”形容赞美这嘹亮的歌声。“响遏行云”这个成语出自列子汤问篇,是说秦国有个叫薛谭的人,拜秦青为师学习歌唱。不久他以为把老师的本领都学到了,便要告辞回家。老师知其想法,未作劝阻,并摆酒为他送行。临别时老师在郊外大路旁,满怀惜别之情高歌一曲,其声音洪亮,震得树林瑟瑟作响,行云驻足不前。薛谭见此大吃一惊,深感自己无知和盲目,于是请求老师留下他继续学习。 (3)古人不但喜好歌声的高亢、嘹亮,而且注重吐字清楚,行腔流畅,发声自然圆润,以达到表意之目的。于是,便产生了“字正腔圆”、“珠圆玉润”这两个成语。唱歌既要唱声,又要唱情。“声情并茂”这个成语,就反映了古人对歌唱的更高追求,只有用声情并茂的歌声,恰当表现歌曲的情感内蕴,才能产生极大的艺术感染力,使听者为之动容,为之共鸣。这就要用上“回肠荡气”、“哀感顽艳”这两个成语。 (4)歌唱含情,歌声美妙,回荡耳畔,久久难忘。这便是“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心理效果,这个成语也出自列子汤问篇。说的是韩国有个名叫韩娥的美丽歌女,一次来到齐国临淄城,因带的口粮吃光了,只好在西城门卖唱谋生。她的歌声哀婉悦耳,使人们张大嘴,听得出神。直到韩娥走了很久时间,听者的嘴巴还未闭上。她那优美的歌声,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以至过了三天,人们还感觉到歌声的余音仍在屋梁周围回旋荡漾。古人唱歌还十分讲究节拍韵律。“一板一眼”这条成语即是。板、眼是民族音乐和戏曲中的节拍。每小节中最强的拍子叫板,其余的拍子叫眼。 (5)从成语中,人们还能听到一种结构复杂,音域宽广,演唱中还要改变调性的歌曲,这便是“移宫换羽”和“引商刻羽”两成语播出的音响。“移宫换羽”的意思是先唱原宫调,后再转换唱羽调,相当于现在的“1”大调转为“6”小调,这显然是难度较大的艺术歌曲,演唱需有一定的音乐造诣。而且,从这些文献中,还知道在战国时就已经有了通俗音乐和高雅音乐两大流派。当时楚国的歌曲中有两首很有名气,那就是阳春和白雪。相传为春秋时晋国乐师师旷所作。阳春取万物知春,和风涤荡之意;白雪取凛然清洁,雪竹琳琅之音,均属于较高级的音乐。于是,便产生了“阳春白雪”、“曲高和寡”两个成语,后泛指高雅的文艺作品难以得到大众的理解和应和。 (6)古人不但能歌通曲,而且有着纯熟的演奏技艺和惊人的欣赏水平。成语“高山流水”(见于列子汤问)记载此事,传为美谈:春秋时,晋国大夫俞伯牙善于弹琴。一个皓月当空的中秋之夜,伯牙乘兴弹起琴来,意境表现高山。曲犹未尽,只听有人赞道:“善哉峨峨兮若泰山!”伯牙抬头一看,见迎面走来一人,相貌平常。伯牙未加理会,又弹一曲,意境表现流水。曲音未绝,来人朗声赞道:“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正版授权】 ISO 18731:2025 EN Spices and condiments - Seasoning oil of Zanthoxyli pericarpium - Specification
- 学前口语考试试题及答案
- 深海养殖自动化喂养系统应用方案
- 混凝土砌块墙体施工技术方案
- 金属雕塑建筑施工组织设计及对策
- 光村镇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五年级科学期末学业评价题目及答案
- 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施工方案
- 房屋建筑工程消防安全实施方案
- 碳捕集利用工程项目进度管理方案
- 宅基地空地租赁与农业项目合作合同书
- 粉尘涉爆安全培训考试题及答案
- 危化品经营安全培训管理课件
- 交通安全应急处置预案公司
- 人力资源知识竞赛题库及答案
- 工商业分布式屋顶光伏项目投资分析
- 地铁轨道安全培训报道课件
- 2025年征信题库及答案
- 传染病及其预防(第一课时)课件-2025-2026学年人教版生物八年级上册
- 2025年社工工作者考试真题及答案
- MOOC 跨文化交际通识通论-扬州大学 中国大学慕课答案
- 浙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材分析与建议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