逻辑的基本规律-参考资料.doc_第1页
逻辑的基本规律-参考资料.doc_第2页
逻辑的基本规律-参考资料.doc_第3页
逻辑的基本规律-参考资料.doc_第4页
逻辑的基本规律-参考资料.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同一律及其逻辑要求同一律的内容是:在同一正确思维过程中,每一思想与自身同一。同一律有三条逻辑要求。 第一,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概念必须保持同一。违反这一要求的逻辑错误,称为“混淆概念”或“偷换概念”。例如:世间万物中,人是第一个可宝贵的。我是人。-因此,我是世间万物中第一个可宝贵的。在这个推理中,两个前提中的“人”不是同一概念。第一个“人”是集合概念,第二个“人”是非集合概念,因此,犯了“混淆概念”或“偷换概念”的错误。邮局里的营业员把信称了称说:“小姑娘,你的信超重了,请再贴一张贰角的邮票。”小姑娘惊奇地说:“再贴一张贰角的邮票,信不是更重了吗?”混淆概念是无意地违反同一律的要求,把甲概念理解成乙概念。如: 白头翁是鸟,老王头是白头翁,所以,老王头是鸟。 这是把不同概念的“白头翁”混为一谈,导致三段论推理错误。商家“买一赠一”的促销广告,玩的就是“偷换概念”的把戏。两个“一”的概念内涵大不相同,“买一”的 “一”是你要买的东西,比如:一件西服,“赠一”的“一”,如果你也理解成一件西服,那就太幼稚了。这个“一” 有可能是一根领带或一个精美的袋子而已,决不会是一件西服。在修辞学中,对词语的有些别解(故意转移语义)就是通过故意偷换概念、违背同一律,以达到幽默风趣的效果的。如:四十而不惑一个女人到了四十岁就没有了诱惑力。白骨精白领、骨干和精英。第二,在同一思维过程中,论题必须保持同一。违反这一要求的逻辑错误,称为“转移论题”或“偷换论题”。 某律师有如下辩护:“被告李 虽然盗窃公款属实,但他在部队服役期间曾两次荣立三等功,是有立功表现的。根据我国, 刑法, 第 68条之规定,犯罪分子有立功表现的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因此,被告李 可以从轻或减轻处罚。”转移论题例析:审判员:“你是怎么走上贪污犯罪道路的?”贪官:“我对不起人民,对不起政府!”甲:“你的儿子考上大学了吗?”乙:“我的儿子心灵手巧,可能干了。偷换论题例析:怎么能说人是由猴子变的呢?试问有那个人不是父母所生,是猴子变的?又有哪一只猴子变成了人?所以,人类是由猿演变而来的,这太荒谬了。第三,同一思维过程中,保持语境自身的同一。违反这一要求的逻辑错误,称为“混淆或偷换语境”。在日常思维中,任何思想断定都有特定的具体背景,这种特定背景,称为“语境”,也叫作“上下文”。对任何思想作评价,特别是批评,必须严格基于该思想原有的语境,保持该语境的同一,不得随意改变。某学生在观后感中写道:“我看了电影(园丁之歌,很受感动。我长大后也要做一个园丁,为绿化祖国作贡献。”园丁之歌这部电影是赞美人民教师的,这里的“园丁”指的就是教师。而这个学生在作文中 却把“园丁”混同于“绿化工人”,使“园丁”这个概念在同一思维过程中 未能保持自身的同一。张炼强先生在修辞理据探索中写道:“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乍一看来,晓来谁染霜林醉?问得稀奇,总是离人泪答得更是不近情理。但细想一下,这无理之中,也仍有有理之处。霜林是红的,故可染而醉,眼泪是液体,故可用以染物。若无此二者,则恐怕这里要表现的离情别绪,就失去了必要的依托了。”由此可见,有些别具一格的修辞现象所呈现出的美感是建立在逻辑的真实上的,有深邃的逻辑基础,而不是脱离真而去片面地追求一种浅层次上的美,修辞与逻辑有一种内在的同一性。逻辑上的同一律认为: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对同一个问题的同一个方面,每一思想自身都具有同一性。也就是说,同一思维过程中所使用的概念、判断是确定的:一个概念如果反映了事物的某种性质,那么就应该反映这种性质;一个判断如果断定了事物有某种性质,那么就应该判定它有这种性质;一个判断如果是真的,那么它就应该是真的。如果违反了同一律的规则就会犯“偷换概念”或“转移论题”的错误。同一律要求人们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思想保持一致。有这样一个故事:几个朋友聚会,甲朗诵了一首“自己”写的诗,众人称妙。乙却说,这是从一本诗集中“偷”来的。甲大怒,认为乙侮辱他,令乙道歉。乙无奈,出去一会儿,回来说:“真是对不起,是我说错了,我查过,那首诗还在那本诗集里,并没有被你偷走,请你原谅。”有人认为,这是偷换概念,其实不然。正如陈宗明、周自厚所说,这是“巧换”,它不但不违反同一律,相反,正是语言表达所追求的效果之一。我们认为,分析这个问题,必须联系说话的语境,从各种复杂的关系中挖掘隐藏的逻辑命题。乙说的第一个“偷”其含义是“抄袭别人的文章”,第二个“偷”却是它的基本义:“私下里拿走别人的东西,据为己有。”很明显,这是一个语词表示两个概念,形式逻辑告诉我们,同一语词可以表达两个概念。表面上看,乙否定了前面的观点,实际上他却利用这种一词表示两概念的关系,虚设了一个实际不存在的“偷”(基本义),并加以否定,收到了很好的修辞效果。这里乙的前后思想并没有改变。从语用方面考虑,乙并未违反同一律。贼-偷;你偷了他的心,所以,你是贼。文中提到的“巧换”这种修辞方式,也有人称为修辞上的语义转换,即利用一些词语可以表达不同概念的这一特色,在相关联的上下文中,两次或多次使用可以表达不同概念的同一词语,暗暗变换词语的含义以引起某种联想和想象,造成幽默或讽刺的效果,有种滑稽美。再如:(相声如此照像)甲:小伙子,大娘我这么大岁数了,老胳膊老腿的,再这样折腾,我可不找你照啦!乙:那你找谁照哇?甲:我要找大夫照,看看骨头折没折。例中第一个“照”指的是在照像馆留影照像;第二个“照”是指的到医院透视照像。通过对词义的巧妙转换产生了幽默的修辞效果。这种转换绝不是反对和否定同一律,恰恰相反,它正是在承认偷换概念是一种逻辑错误的前提下进行的,同一律从正面强调思维要确定,不能偷换概念,而语义转换是通过一些典型例子,强调了偷换概念这种错误的可笑,从反面告诉人们偷换概念不对,可见,它并未违反同一律。辞格中的飞白、拈连、仿词三者在语用中临时改变了词义,并借助这种改变达到出奇制胜的修辞效果。有人也认为这是违反同一律,犯了“偷换概念”的逻辑错误。(宝玉黛玉)二人正说着,只见湘云走来,笑道:“爱哥哥,林姐姐,你们天天一处玩,我好容易来了,也不理我理儿。”黛玉笑道:“偏是咬舌子爱说话,连个二哥哥也叫不上来,只是爱哥哥,爱哥哥的”(红楼梦)兴隆县兴隆起来了。读者定会觉得这是一条“新闻”吧,其实却是一条“旧闻”。(毛泽东质问国民党)例分别为飞白、拈连与仿词。飞白主要为“音”变,拈连主要为“义”变,仿词主要为“形”变。这三种辞格都是在含义上偏离了对照词,才造成修辞效果。那么它们是否违反同一律呢?按照同一律的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对同一个问题的同一个方面,任何一个思想只能是它自己,而不能是它以外的任何东西。但这三个辞格虽然与先行对照词共处同一个思维过程的同一个问题,但例由表称呼的“二”哥哥转为表感情的“爱”哥哥,例由县名转为表经济的繁荣,例由读者的感受转到实际状况,都不再是“同一方面”了,而是另一个方面了。因此三者并没有违反同一律,反而有种美言作用。大家知道修辞中的双关是有意将言语的明义、暗义双管齐下,且又以暗义为主的修辞方式。但由于明义、暗义不尽相同,常常被人误认为违反了同一律。如:丰年好大雪,珍珠如土金如铁。(红楼梦)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无题)例 借“雪”与“薛”谐音,明义指雪大,暗义指薛家财大气粗;例 例借“丝”“思”同音,烛“泪”与人“泪”同形,明义讲“蚕不死丝不断,烛不完泪不干”,暗指情侣的相思情、相思泪到死才会了结。这些字词一语双关,利用谐音或同用一个语词表示不同概念,是处在不同思维过程中的,并不存在违反同一律的问题,相反却产生了意味深长的审美效果。此外,辞格中的比拟、移就、移觉有人也认为违反了同一律,其实也不然,它们是处于同一思维过程中不同问题的不同方面,不存在偏离同一律的问题,而是表达了一种流动、通达之美。关于此三者可以另外找些例子,在此我们不再赘述。综上所述,逻辑规律是运用概念,构成判断,进行推理论证必须遵守的普遍规律,是人们的言语交际得以进行的基础,自然作为言语活动之一的修辞也不例外地要以此为基础。同一律是逻辑的四大规律之首,通过对它与修辞之间关系的探讨可以打开了解修辞与逻辑谐合关系的一个切口,为我们今后更深入的修辞逻辑研究提供可能。给出一命题:(括号内的句子是假的),问:这个句子是真的还是假的?同一律是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之一,就是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必须在同一意义上使用概念和判断,不能混淆不相同的概念和判断。公式是:甲是甲或甲等于甲。举例说明:“马是吃草的”,这个命题是正确的,但有人会反驳说:“错,海马就不吃草”,在这里,反驳者将“马”的概念偷换成了“海马”,而事实上二者是不同类别的(海马不属于马)。或者反驳者说:“死马不吃草”,在这里,反驳者将“马”换成了“死马”,立场不一致,也同样是偷换概念,也即是违反了同一律。在某个城市中有一位理发师,他的广告词是这样写的:“本人的理发技艺十分高超,誉满全城。我将为本城所有不给自己刮脸的人刮脸,我也只给这些人刮脸。我对各位表示热诚欢迎!”来找他刮脸的人络绎不绝,自然都是那些不给自己刮脸的人。可是,有一天,这位理发师从镜子里看见自己的胡子长了,他本能地抓起了剃刀,你们看他能不能给他自己刮脸呢?如果他不给自己刮脸,他就属于“不给自己刮脸的人”,他就要给自己刮脸,而如果他给自己刮脸呢?他又属于“给自己刮脸的人”,他就不该给自己刮脸。 偷换概念是有意违反同一律的要求,故意把甲概念换成乙概念。如: 古希腊的一个诡辩论者欧布利德对他的朋友说:“你没有失掉的东西,那么你就有这件东西,是不是这样?”对方回答说:“是这样。”诡辩论者接着说:“你没有失掉头上的角吧?那么你的头上就有角了。” 这里,“没有失掉的东西”应指“原本有现在还未失掉的东西”,不能指“从来未有的东西”。人头上的角是从来没有的,何谈 “失掉”“未失掉”呢?这是故意偷换概念,让对方上当受骗。 阿凡提有一天同几个朋友一块吃抓饭,朋友们尽挑选羊肉吃,不过都是一块一块地吃,于是阿凡提就两块两块地吃起来,朋友们急了,便问:“阿凡提,你怎么两块两块地吃肉呀?”阿凡提回答说:“我的嘴里放不下三块怎么办?” 阿凡提明知对方问话的用意,但由于这个问话很不周密,有漏洞,于是他就故意作出这样的回答,你能说他的回答是错误的吗? 古今谭概中有这样一个小故事: 石动筒(注:北齐人)尝诣国学,问博士曰:“孔门达者七十二人,几人冠?几人未冠?”博士曰:“经传无文。”动筒曰:“先生读书,岂合不解?冠者三十人,未冠者四十二人。”博士曰:“据何文解之?”动筒曰:“论语云:冠者五六人,五六三十也;童子六七人,六七四十二也。岂非七十二人?”座中大悦,博士无以应对。 在论语先进中,当孔子向几个弟子问及有何抱负时,曾析说:“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石动筒故意将“五六人”“六七人”作了别解,转移了概念。这是用偷换概念的方法开玩笑。编写相声往往用故意偷换概念的方法,以“抖包袱”。如传统相声歪批三国中就有这样一段: 甲:我问你周瑜他姥姥家姓什么?诸葛亮他姥姥家姓什么?张飞他姥姥家姓什么? 乙:不知道 甲:周瑜他姥姥家姓纪,诸葛亮他姥姥家姓何,周瑜临死时候说:既生瑜何生亮?这边就是说,纪氏老太太生的周瑜,何氏老太太生的诸葛亮。 乙:那张飞的姥姥家呢? 甲:张飞姥姥家姓吴。无事生非嘛!吴氏老太太生的张飞。 甲:赵云做过小买卖,你知道吗?在天水关这出戏里,姜维唱道:“这一般五虎将俱都丧了,只剩下赵子龙老迈年高。”他老卖年糕。 这段相声就是利用口语的同音异义现象来偷换概念,胡乱解释,牵强附会,信口开河,以发挥相声中抖包袱的效果,故谓之“歪批”。老板真会算账郑衍文/文一天,我找到老板,要求请一天假。老板略加思索,给我算了一笔细账。老板说:“我们来算一算,你这一天假到底从哪里出。全年是365天。一年有52周,每周你已休息了两天,这就是104天。一年还剩下261天的工作时间。你每天有16个小时不在单位,这样,又用去了174天。现在,一年中你能工作的时间还有87天。每天,你还有30分钟的咖啡时间,一年下来就是23天。这样,剩下的工作时间还有64天。每天午餐时间是1个小时,这又用去46天,你剩下的工作时间就只有18天了。你通常每年要请两天病假,那你剩下的工作时间还有16天。每年法定节假日是5天,你能工作的时间就只有11天了。我们素来注重人文关怀,公司每年给员工10天的自由假。你算一算,你每年能工作的时间只有1天。难道你还要请假吗?”老板的话让我无言以对。报刊精萃2008.3互相矛盾和互相反对两个命题互相矛盾,是指这两个命题不能同真,也不能同假。方的圆五颜六色的红旗杂乱无章的和谐可计算的无限序列价值连城的无价之宝。我国有世界上没有的万里长城。有个青年想到发明家爱迪生的实验室工作,并且雄心勃勃地说:“我想发明一种万能溶液,它能溶解一切物质。”爱迪生笑着反问他:“那么你用什么器皿盛放这种溶液呢?”矛盾之说楚人有矛与盾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莫不能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一旅行者又饥又渴,来到一酒店。他问:“老板,夹肉面包多少钱一份?”“五先令。”“给我来两份。”“好。”“老板,我感到渴比饿更厉害。可用两份面包换十先令一份的啤酒吗?”“当然可以。”于是他喝完酒就走了。老板急忙叫住他:“你还没付钱呢?”“我不是用面包换的酒吗?”“可你面包未付钱啊。”“我没吃你的面包,为何要付钱呢?”“是啊,可是”老板一时找不出问题出在哪里,只好让他走了。大家想一想问题出在哪里呢?两个命题互相反对,是指这两个命题不能同真,但可以同假。如 “小张是湖南人” 和 “小张不是湖南人” 这两个命题是互相矛盾的,不能同真,也不能同假,必有一真一假;而 “小张是湖南人” 和 “小张是江西人” 这两个命题是互相反对的,不能同真,但可以同假。如不能说“水是物质”,同时又说“水不是物质”,这两个判断中必有一个是假的。矛盾律要求思想前后一贯,不能自相矛盾。公式是:“甲不是非甲”或“甲不能既是乙又不是乙”。常用的互相矛盾命题有:“所有S是P”与“有些S不是P”“所有S不是P”与“有些S是P”“s是P”与“s不是P”“p并且q”与“非p或者非q”“p或者q”与“非p并且非q”“如果p则q”与“p并且非q”“只有p才q”与“非p并且q”“必然p”与“可能非p”“必然非p”与“可能p”常用的互相反对命题有:“所有S是P”与“所有S不是P”“必然p”与“不可能(必然非)p”3.不矛盾律及其逻辑要求不矛盾律的内容是:两个互相矛盾或互相反对的思想不同时为真,其中必有一假。不矛盾律的逻辑要求是:对两个互相矛盾或互相反对的命题,不能同时肯定,必须否定其中的一个。违反这一要求的逻辑错误,通常称为“自相矛盾”。事实上,违反不矛盾律的错误,包括“自相矛盾”和“自相反对”,但在日常语言中,通常把“自相反对”(即对两个互相反对的命题同时都加肯定)也称作“自相矛盾”。有时两个或若干个命题之间,并不明显是互相矛盾或互相反对的,但如果对它们同时断定,就会推出互相矛盾或互相反对的结论。如果这样,这种断定也违反了不矛盾律。例如,“自相矛盾”一词就出于这样一个中国古代的寓言故事:楚国有个卖矛和盾的人,他作了两个断定:第一,我的矛能刺穿天下所有的盾;第二,我的盾天下所有的矛都刺不穿。有人问:用你的矛来刺你的盾,会怎样呢?这里,从这个楚人所作的两个断定中,可同时推出两个互相矛盾的结论:第一,我的矛能刺穿我的盾(因为我的矛能刺穿天下所有的盾);第二,我的矛不能刺穿我的盾(因为我的盾天下所有的矛都刺不穿)。因此,违反矛盾律。排中律及其逻辑要求排中律的内容是:两个互相矛盾的思想不同时为假,其中必有一真。排中律的逻辑要求是:对两个互相矛盾的命题,不能同时否定,必须肯定其中的一个。违反这一要求的逻辑错误,通常称为“两不可”,即对两个互相矛盾的命题都否定。(1) 总决赛中,既不是马刺夺冠,也不是活塞夺冠。(2)甲:这个班有的同学通过了英语六级考试。乙:有的同学没有通过。丙:你们两个说的都不对。墨经说:“不可两不可”,如“或谓之牛,或谓之非牛,不可两不可也”。再如:“说世上有鬼,这是迷信,我不同意;但要就此断定世上无鬼,这我也不同意,因为有些现象还真不好解释。”这段议论就是“两不可”,对“世上有鬼”和“世上无鬼”这两个互相矛盾的命题同时都加否定,违反排中律。对两个互相反对的命题同时都否定,不违反排中律。例如:“我不认为所有的人都是自私的,我也不认为所有的人都不是自私的”,这段议论不违反排中律,因为它所否定的两个命题是同一素材的全称肯定命题和全称否定命题,它们之间是互相反对关系。有一种“特殊问语”。例如,某宿舍失窃,保安人员问其中的一位住宿者:“你以后是否再偷东西了?”,对特殊问语的回答,不能简单套用排中律。表面上看,“我以后不再偷东西”和“我以后再继续偷东西”是两个互相矛盾的命题,由排中律,必须肯定其中的一个。但肯定其中任何一个命题对于被提问者来说都是不恰当的,如果他事实上没有偷过东西的话。“特殊问语”事实上预设了一个对被提问者不利的前提,如在上例中预设被提问者偷过东西。因此,对特殊问语的恰当回答,是针对问题的预设,而不是针对问题自身。对互相矛盾的命题,不能同时肯定 ,也不能同时否定。同时肯定违反不矛盾律;同时否定违反排中律。对互相反对的命题,不能同时肯定,可以同时否定。同时肯定违反不矛盾律;同时否定不违反排中律。思考甲:我准中奖!乙:不见得。甲:那你认为我不可能中奖?乙:我不这么认为。甲:你“两不可”,违反排中律。乙:你错误地理解了排中律。谁的说法成立?解析:乙所否定的两个命题是“甲必然中奖”和“甲不可能中奖(= 甲必然不中奖)”。这两个命题互相反对,并不互相矛盾,对此同时否定不违反排中律。5.在解题中的运用例张先生买了块新手表。他把新手表与家中的挂钟对照,发现手表比挂钟一天慢了三分钟;后来他又把家中的挂钟与电台的标准时对照,发现挂钟比电台标准时一天快了三分钟。张先生因此推断:他的表是准确的。以下哪项是对张先生推断的正确评价?A.张先生的推断是正确的,因为手表比挂钟慢三分钟,挂钟比标准时快三分钟,这说明手表准时。B.张先生的推断是正确的,因为他的手表是新的。C.张先生的推断是错误的,因为他不应该把手表和挂钟比,应该直接和标准时间比。D.张先生的推断是错误的,因为挂钟比标准时快三分钟,是标准的三分钟;手表比挂钟慢三分钟,是不标准的三分钟。解析:答案是D。题干中提及的两个三分钟不是同一概念。前一个“三分钟”是与不准确的挂钟相对照的结果,因而是不准确的三分钟;后一个“三分钟”是与标准时间相对照的,是准确的三分钟。张先生的推断违反同一律,犯了“混淆概念”的错误。-例有一种观点认为,到21纪初,和发达国家相比,发展中国家将有更多的人死于艾滋病。其根据是:据统计,艾滋病毒感染者人数在发达国家趋于稳定或略有下降,在发展中国家却持续快速发展;到21世纪初,估计全球的艾滋病毒感染者将达到4000万至1亿1千万人,其中,60%将集中在发展中国家。这一观点缺乏充分的说服力。因为,同样权威的统计数据表明,发达国家的艾滋病感染者从感染到发病的平均时间要大大短于发展中国家,而从发病到死亡的平均时间只有发展中国家的二分之一。以下哪项最为恰当地概括了上述反驳所使用的方法?A.对“论敌”的立论动机提出质疑。B.指出“论敌”把两个相近的概念当作同一概念来使用。C.对“论敌”的论据的真实性提出质疑。D.提出一个反例来否定“论敌”的一般性结论。解析:答案是B。题干所反驳的观点的结论是:到21纪初,和发达国家相比,发展中国家将有更多的人死于艾滋病;其根据是:艾滋病毒感染者人数在发达国家趋于稳定或略有下降,在发展中国家却持续快速上升。题干对此所作的反驳实际上指出:上述观点把“死于艾滋病的人数”和“感染艾滋病毒的人数”这两个相近的概念错误地当作同一概念使用;艾滋病毒感染者人数在发达国家虽低于发展中国家,但由于发达国家的艾滋病感染者从感染到发病,以及从发病到死亡的平均时间要大大短于发展中国家,因此,其实际死于艾滋病的人数仍可能多于发展中国家。因此,B项恰当地概括了题干中的反驳所使用的方法。其余各项均不恰当。-以下材料是否违反逻辑规律?( 1),有的人活着,但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但他还活着。”( 2) 这个菜不算淡,也不能算咸。( 3) 对于是否有外星人的问题,在科学未证实之前,我的态度是既不肯定,也不否定。如何理解林肯妙语?美国前总统林肯说:“最高明的骗子,可能在某个时刻欺骗所有的人,也可能在所有的时刻欺骗某些人,但不可能在所有的时刻欺骗所有人。”如果林肯的上述断定是真的,那么下述哪项断定是假的?()A、林肯可能在某个时刻受骗。B、林肯可能在任何时候都不受骗。C、骗子也可能在某个时刻受骗。D、不存在某一时刻所有的人都必然不受骗。E、不存在某个时刻有人可能不受骗。规定和行为一致吗?某校的教学计划中规定, 二年纪本科生可以选修专业英语,却又以此为根据惩罚那些不选修专业英语的学生。这是否合理?为什么?权利、义务的规范理解“权利可以放弃,义务必须履行”,下列说法和这个思想有冲突的是()A,义务可以履行。B.义务可以不履行。C.权利可以不放弃。D,权利不必须放弃。E.并非权利必须不放弃。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残暴的国王,统治着一个奇怪的国家。这个残暴的国王颁布了一条奇怪的法令,所有从前线抓回来的俘虏都要回答这样一个问题:你来这里做什么?如果答的是真话,就得用火烧死,如果回答的是假话,就得绞死。看起来,任何俘虏都难逃噩运。有一天前线送来了一个俘虏,执法官按照惯例问他:你来这里干什么?聪明的俘虏回答:我来这里是为了被绞死。听了俘虏的回答,执法官顿时傻了眼,不知道如何是好。因为如果真的绞死这个俘虏,那么这个俘虏说的是真话,而说了真话是要被烧死的。可是如果把这人烧死,那他答的就是假话,而说假话的是要被绞死的。执法官不好处理,只好上报国王裁决。国王冥思苦想了半天也没想出个办法,最后只好把这个俘虏放了。这个聪明的俘虏利用真话假话,绞死烧死之间的逻辑推理关系,救了自己一命。下面的故事运用了什么逻辑规律?请简要分析1、数学家斯摩林,根据莎士比亚的名剧威尼斯商人中的情节编成一道逻辑推理题:女主人公鲍西亚对求婚者说:“这里有三只盒子:一只是金盒子,一只是银盒子,一只是铅盒子,每只盒子的铭牌上各写有一句话。三句话中,只有一句是真话。谁能猜中我的肖像放在哪一只盒子里,谁就能做我的丈夫。”金盒上写的是“肖像在这里”,银盒上写的是“肖像不在这盒里”,铅盒上写的是“肖像不在金盒里”。2、据说有一次,邻人偷了华盛顿家里的一匹马。华盛顿同一位警官到邻人的农场里去讨索,但那人拒绝归还,并声称那是他自己的马。华盛顿用双手蒙住马的两眼,对邻人说:“如果这马是你的,那么,请你告诉我们,马的哪只眼睛是瞎的?”“右眼。”华盛顿放开蒙右眼的手,马的右眼并不瞎。“我说错了,马的左眼才是瞎的。”邻人急着争辩说。华盛顿放开蒙左眼的手,马的左眼也不瞎。“我又说错了”邻人还想狡辩。“是的,你错了,”警官说,“证明这马不是你的,立即把马交还给华盛顿先生吧!”3、庄子载: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矣,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例某珠宝商店失窃,甲、乙、丙、丁四人涉嫌被拘审。四人的口供如下:甲:案犯是丙乙:丁是罪犯丙:如果我作案,那么丁是主犯丁:作案的不是我1.如果四个口供中只有一个是假的,则以下哪项断定为真?A.说假话的是甲,作案的是乙B.说假话的是丁,作案的是丙和丁C.说假话的是乙,作案的是丙D.说假话的是丙,作案的是丙解析:答案是B。乙和丁的口供互相矛盾,根据矛盾律,必有一假。又由“四个口供中只有一个是假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