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的所有句式.doc_第1页
文言文的所有句式.doc_第2页
文言文的所有句式.doc_第3页
文言文的所有句式.doc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文言文句式判断句式、用“者”、“也”表判断。(1)廉颇者,赵之良将也。(2)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3)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4)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2、用副词“乃”“则”“即”“皆”等表判断。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曰颜佩韦、杨念如、马杰、沈扬、周文元,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夫六国与秦皆诸侯。3、主谓直接表判断荀卿,赵人。此亡秦之续耳。4、用否定词副词“非”表示判断予本非文人画士。昔者之战也,非二三子之罪也。思考:以上四种判断句的谓语有什么特点?参考:以上判断句谓语都是名词或名词性短语。此外还有一类用动词“为”“是”表判断。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请问下列句子是什么句式?所以谴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参考:在因果复句中,表示原因的分句后面加“也”,是判断句,其谓语可以是动词或动词性短语。文言文中的省略句式例析省略句在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中都有,而在古代汉语中更为多见。在文言文中,根据省略成分的不同,省略句可以分为几下几种情况。一、省略主语在叙述中,主语是经常被省略的成分。又分为承前省和蒙后省。1、承前省承前省,就是前面的叙述中有后面叙述中的主语对象出现,那么,在后面的叙述中就常常被省略的情况。例如:j其乡曰丰乐乡,()在长安西。(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k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左传之烛之武退秦师)l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亡郑,子亦有不利焉。”()许之。(同上)2、蒙后省蒙后省,就是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后面有主语对象出现,前面的叙述中就不出现的情况。例如:j沛公谓张良曰:“()度我至军中,公乃入。”(司马迁鸿门宴)k()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烛之武退秦师)3、自述省或对话省有些主语的省略,是在自述或对话中间的,就称为自述省或对话省。例如:j()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录毕,()走送之(宋濂送东阳马生序)k太后曰:“老妇恃辇而行。”()曰:“日食饮得无衰乎?”()曰:“恃粥耳。”(触龙说赵太后)二、省略谓语动词与现代汉语不同,文言中谓语动词的省略也较为常见。例如:j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强步,日()三四里。(同上)k生丈夫,()二壶酒,一犬。(国语勾践灭吴)l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六则)及左公下狱,史朝夕()狱门外。(左忠毅公逸事)三、省略宾语汉语中只有动词和介词可以带宾语。因而,宾语的省略又分为省略动词宾语和省略介词宾语两种。1、动词宾语的省略。例如:j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廉颇蔺相如列传)k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鸿门宴)l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同上)2、介词宾语的省略。例如:j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烛之武退秦师)k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君亦无所害。(同上)l竖子不足与谋(鸿门宴)四、省略介词。现代汉语中,介词一般不能省略,但在文言中却经常省略。1、介词“于”的省略。例如:j晋军()函陵,秦军()汜南。(烛之武退秦师)k今以钟磬置()水中。(石钟山记)l激昂大义,蹈死不顾(五人墓碑记)2、介词“以”的省略。例如:j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战国策燕策)k又试之()鸡,果如成言。(促织)五、省略兼语。现代汉语的兼语也不能省略,而文言中却可以省略。例如:j计末定,求人可使( )报秦者。 (廉颇蔺相如列传)k民悦之,使( )王天下,号之曰有巢氏。 (五蠹)l愿令()得补黑衣之数。(触龙说赵太后)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沈括梦溪笔谈之活版)六、对句中的省略。例如: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鸿门宴)1.用介词“于”引进行为主动者。如: (1)忧心悄悄,愠于群小。(诗经邶风柏舟) (2)故有备则制人,无备则制于人。 (盐铁论险固) 2.动词前加“见”。如: (3)年四十而见恶焉,其终也已。(论语阳货) (4)故君子耻不修,不耻见污;耻不信,不耻不见信;耻不能,不耻不见用。(荀子非十二子) “见”往往与“于”字配合,由“于”引进主动者。如: (5)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庄子秋水) (6)使文王所以见恶于纣者,以其不得人心焉?(韩非子难二) 3.动词前加“为”引进主动者,或直接加“为”,不出现主动者。如: (7)多多益善,何以为我禽?(史记淮阴侯列传) (8)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陈涉世家) “为”字还常与“所”字配合使用,形成“为所”式。 (9)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项羽本记) (10)如姬父为人所杀。(魏公子列传) “为”在个别情况下还可以跟“于”或者“见”配合使用,构成“为于”或者“为见”式: (11)胥之父兄为戮于楚。(吴世家) (12)烈士为天下见善(赞美)矣,未足以活身。(庄子至乐) 4.动词前加助动词“被”表示被动。这类句式大约萌芽于战国末期。如: (13)今兄弟被攻,必攻者,廉也。知友被辱,随仇者,贞也。(韩非子五蠹) (14)国一日被攻,虽欲事秦,不可得也。(战国策齐策) 后来,“被”字句式中有了施事者出现,构成“被+施事者+动词”式(这时的“被”应看着介词)。如: (15)五月十日,臣被尚书召问。(蔡邕被收时表) (16)举体如被刀刺,叫呼而终。(颜氏家训归心) 由于受“为所”句式的类化,还产生了“被所”式。如: (17)晋文公被秦所纳,既而背秦。秦伯伐之。战于韩,被秦所获。(礼记坊记) (18)达非司马懿对手,必被所擒。(三国演义第九十五回) 总的说来,文言文中被动句式的主要标志可以概括为四字(于、见、为、被)三式(见于、为所、被所)。这些有标志的被动句往往很容易识别,但文言文中还有许多没有标志的被动句(即零形态文言被动句式),如不能识别,势必对文言翻译造成负面的影响。为此一并说明如下: 无标志文言被动句主要有两类。第一类是不出现主动者的被动句,翻译时大多数可加“被”,亦可不加“被”。如: (19)人固不易知,知人亦不易也。(史记范睢蔡泽列传)译文:人本来不容易(被)了解,了解人也不容易。 (20)风至苕折。(荀子劝学)译文:风吹来,苇杆(被)折断了。有少数句子则必须加“被”。如: (21)国胜君亡,非祸而何?(左传哀公元年)译文:国家被人家战胜了,国君逃亡了,不是祸是什么呢? (22)会延年家收(汉收李陵传)译文:碰上延年家被查抄拘捕。 第二类是出现主动者的被动句。这种被动句实际上可以看作省略了一个表被动的介词“于”的被动句。如: (23)又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赤壁之战) (24)惩北山之塞,出入之迂也。(列子汤问) (25)足蒸暑土气,背炙炎天光。(白居易观刈麦) 以上三例,“逼兵势”可看着“逼于兵势”,“惩”可看着“惩于”,“蒸”可看着“蒸于”,“炙”可看着“炙于”。 此外,还有一种以“动词+者”表被动的句式。如: (26)今大国之攻小国也,攻者农夫不得耕,妇人不得织,以守为事;攻人者亦农夫不得耕,妇人不得织,以攻为事。(墨子耕柱) 上例中的“攻者”就应看着“被攻打的国家”。倒装句常见的有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介宾后置等等。(一)宾语前置句宾语前置句就是把动词的宾语提到动词之前或把介词的宾语提到介词之前的一种句式。有以下四种情况。1、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时前置。如:日月逝矣,岁不我与。(论语阳货)本句有否定否词“不”,说明它是否定句,代词“我”是宾语,两个条件都符合,那么代词宾语“我”就提到了动词谓语“与”前。译为:时间一天天地流逝,再也不会有更多的光阴给我。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译为:“古时候的人没有欺骗我呀。”这是个否定句。动词前面有否定副词“不”,代词宾语“余”,放在动词“欺”的前面。翻译的时候应该按现代汉语的顺序,即“古之人不欺余也”。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译文:“邹忌不相信自己(比他漂亮)。”动词前面有否定副词“不”,代词宾语“自”,放在动词“信”的前面。翻译时应该按现代汉语的顺序,即“忌不信自”。诸侯之礼,我未之学也。(孟子滕文公上)译为:诸侯的礼仪,我没有学过它。2、以否定性不定代词作主语的否定句。在这类否定句中,动词的宾语如果是代词一般也要放在动词的前面。如:三岁贯汝,莫我肯顾。(硕鼠)这是否定句。它的主语是“莫”“莫”是否定性无定代词。宾语“我”也是代词,现代汉语“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世溷浊而莫余知也,吾方高驰而不顾。(涉江)译为:社会一片混浊,没有人了解我啊,我将昂首阔步,不予理睬。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礼记大学)译为:所说的让一个人思想诚实,就是不欺骗自己。3、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时,宾语前置。这条规则是比较严格的,在古汉语中疑问代词作动词的宾语或介词的宾语一般都要前置。在古代汉语里,使用频率大的疑问代词是“何”字,其他的还有“谁、孰、恶、安、焉、胡、奚、曷”等,它们作宾语时,也放在动词谓语前面。如:项王曰:“沛公安在?”(鸿门宴)这个句子是疑问句,疑问代词“安”提到了动词“在”之前,常式句应是“在安”,这个句子却变成了“安在”。译为:项王问:“沛公在哪里?”良问曰:“大王来何操?”?(鸿门宴)“何操”即“操何”。译为:张良问道:大王来时带什么了吗?吾谁敢怨?(左传昭公二十年)“谁敢怨”即“敢怨谁”。译为:我敢怨恨谁呢?子归,何以报我?(左传成公三年)“何以”应是“以何”。这个句子是介词“以”的宾语“何”前置了。译为:您回去后,用什么报答我?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谁与”应是“与谁”。这个句子也是介词“与”的宾语“谁”前置了。译为:如果没有这样的人,我和谁是同道呢?3、助词“之”或“是”提宾。如:宋何罪之有?(公输)“何罪之有”即“有何罪”。“之”,助词,放在动词“有”前作提宾标志,把宾语“何罪”提到动词“有”之前。译为:宋国有什么罪过?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句读之不知”即“不知句读”,“之”助词,将宾语“句读”提到动词“知”之前。“惑之不解”同样。译为:不懂得文章的句读,不能解决疑难问题。戎狄是膺,荆舒是惩。(孟子滕文公下)“戎狄是膺”即“膺戎狄”,“荆舒是惩”即“惩荆舒”。译为:攻击戎狄,惩罚荆舒。求!无乃尔是过与?(论语季氏将罚颛臾)“尔是过”即“过尔”。“过”,责备。译为:求呀!恐怕该责备你吧?另外,用“之”“是”提宾。,“之”“是”提宾常在前置的宾语前加上副词“唯”,以强调语气,构成“唯是(之)”的格式。用“之”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以加重语气。翻译时调顺语序,“是(之)”不译,“唯”译为“只”,有时也可不译。如:唯陈言之务去。(韩愈樊绍述墓志铭)译为:只务必去掉陈言。唯余马首是瞻。(左传襄公十四年)译为:只看我的马头。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曹操求贤令)译为:只推荐有才能的人,我得到他们并且重用他们。有时,“之”提宾时,在“之”和动词之间加上一个“为”字。如:知者无不知也,当务之为急。(孟子尽心上)译为:聪明的人没有不应该知道的,但要急于知道当前最重要的事。4、用“是”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以加重语气。如:君亡之不恤,而群臣是忧,惠之至也。(左传僖公十五年)译文:“君王不忧虑自己流亡在外,却担心臣子们,真是仁惠到极点。”句中“亡”,“群臣”分别是“恤”,“忧”的宾语,“是”“之”都是宾语前置的标志。如: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译文:“该不会要责备你吧?”句中“尔”作“过”的宾语,借“是”把宾语前置,以示强调,即“过尔”,“过”在这里是“指责,责备”的意思。像成语“唯利是图”,“惟命是从”,“惟你是问”“唯才是举”“惟马首是瞻”等等,就是这种格式,其中“惟”译成“只”“只是”或“专”“一定”等,而“是”是提宾的标志,不译。5、其它。有时为了强调宾语或诗歌中音韵的需要,将宾语前置。如: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为政)“一言以蔽之”即“以一言蔽之”。译为:诗经有三百首,用一句话来概括它,叫做“思想上不邪恶”。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史记项羽本纪)“一以当十”即“以一当十”。译为:楚国的战士没有不用一个人抵挡十个敌人的。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念奴娇赤壁怀古)“多情应笑我”即“应笑我多情”。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英雄无觅”即“无觅英雄”。除此之外,还有现在常用的“诚请见教”“望见谅”“请勿见笑”,都属此用法。“见”可译为“我”,即“诚挚地请求教导我”“希望原谅我”“请不要讥笑我”。(二)定语后置句古汉语中的定语一般放在中心词之前,但有时为了强调或行文的需要而把强调的定语或较长的定语移到中心词之后,这种情况就叫定语后置。定语后置也有一定的格式。1、“之”“者”后置句。“中心词+之+定语+者”这是定语后置句的主要格式。“之”是定语后置的标志,“者”放在定语的后面。翻译时要调过来。如: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能吃掉一石小米。)僧之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为学)(富和尚不能到达,穷和尚却到了那里)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石钟山记)(发出铿锵的声音的石头,到处都是这样的)。于是集谢庄少年之精技击者。(冯婉贞)“少年之精技击者”即“精技击之少年”。译为:于是召集谢庄的精通武术的年青人。2、“之”字后置句。“中心词+之+定语”借助“之”,把定语移到中心词之后,以起强调作用。如: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处在高高的朝廷,就忧虑老百姓的疾苦;退隐在偏远的江湖即民间,就担忧他的国君。)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爪牙之利”即“利爪牙”,“筋骨之强”即“强筋骨”。译为:蚯蚓没有锐利的爪牙,也没有强壮的筋骨。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屈原列传)(高尚的人谁又能让自己清洁的身子,蒙受污浊的外物污染呢!)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惠之百亩。(屈原离骚)“兰之九畹”即“九畹兰”,“惠之百亩”即“百亩惠”。译为:我已经培育了九畹兰花啊,又栽种了百亩惠草。可以看出,这类例子中的定语一般是由形容词担任,反过来说,由形容词担任的修饰性定语如果后置,通常组成“中心词之定语”的格式。3、“者”字后置句。“中心词+定语+者”定语带上“者”,直接放在中心词之后。如: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核舟记)(这是挑选狭长形的桃核来雕刻的)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活板)(有些平时没有准备的生僻字,当即就把它刻出来)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促织)(村子里有个好事的年轻人,养着一只蟋蟀)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赤壁之战)(况且将军您的可以用来抗拒曹操的有利形势,就是长江)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廉颇蔺相如列传)(想找一个可以出使秦国向秦国回复的人,也没有找到)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荆轲刺秦王)(太子丹和知道这件事的门客,都穿了白衣,戴上白帽,给荆轲送行。齐人有一妻一妾而处室者。(孟子离妻上)“人有一妻一妾而处室者”即“有一妻一妾而处室人”。译为:齐国有一个与妻妾同住一室的人。亦雁荡具体而微者。(梦溪笔谈雁荡山)“雁荡具体而微”即“具体而微雁荡”。译为:也是形体完备而微小的雁荡山。这类定语后置句最多,且基本上是由动词结构(包括动词和以动词为中心的短语)担任定语。反过来说,由动词结构担任的定语经常后置。4、“而”“者”后置句。“中心词+而+定语+者”“而”是定语后置的标志,“者”放在定语的后面。译成现代汉语时,一般都应提到中心词前边来。另外,定语后置时,往往在中心词和定语之间加“之”字,有时也在定语后面加“者”字。如: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与?(五人墓碑记)(能够不改变自己志向的官员,普天之下,有几个人呢?”)有一言而可终身行之者乎?(论语卫灵公)“一言而可终身行之者”即“可终身行之之一言”。译为:有可以终身实行的一句话吗?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孟子梁惠王下)“穷民而无告者”即“无告之穷民”。译为:这四种人,是天下走投无路而又无依无靠的老百姓。5、“中心词定语”这种格式和判断句中的主语直接加表语一样,没有任何语言标志,辨识起来较困难。但这种情况出现很少。如:“从弟子女十人所,皆衣缯单衣,立大巫后。”西门豹治邺(跟随着十来个女徒弟/跟随的女徒弟有十来个)这里,“女”是“弟子”的定语,被后置了。(三)介宾后置句【从严格意义上讲,介宾后置并不是变式句,只不过是古人习惯用介宾短语作补语,而今人喜欢用它作状语罢了。因此,翻译时,我们把古人的介宾短语补语挪到状语位置就行了】。文言文中,常见的介词有“于、以、为、与、从、自、向”等,它们往往与后面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结合,组成介词结构。这些在介词后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叫介词宾语。如:李氏子蟠不拘于时,学于余。(师说)“拘于时”即“于时拘”,“学于余”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