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维设计】高中生物 第一部分 第四章 第三节 群落的结构应用创新演练 新人教版必修3.doc_第1页
【三维设计】高中生物 第一部分 第四章 第三节 群落的结构应用创新演练 新人教版必修3.doc_第2页
【三维设计】高中生物 第一部分 第四章 第三节 群落的结构应用创新演练 新人教版必修3.doc_第3页
【三维设计】高中生物 第一部分 第四章 第三节 群落的结构应用创新演练 新人教版必修3.doc_第4页
【三维设计】高中生物 第一部分 第四章 第三节 群落的结构应用创新演练 新人教版必修3.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3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三维设计】2013高中生物 第一部分 第四章 第三节 群落的结构应用创新演练 新人教版必修3随堂基础巩固1(2011全国卷)某校园有一片草坪和一片树林,下列关于这两个群落中动物分层现象的叙述,正确的是 ()a草坪和树林中的动物都具有分层现象b草坪和树林中的动物都没有分层现象c只有草坪和树林混杂在一起时动物才具有分层现象d草坪中的动物没有分层现象,而树林中的动物具有分层现象解析:草坪和树林属于不同的群落,其中的动物都具有分层现象。答案:a2(2010广东高考)谚语“苗多欺草,草多欺苗”反映的种间关系是()a竞争b共生c寄生 d捕食解析:谚语中苗与草生活在同一区域内,相互之间为了争夺阳光、养料和生存空间等而发生竞争,属于不同物种之间的竞争。答案:a3(2010安徽高考)生物兴趣小组为了调查两个河口水域的水母类动物类群(甲、乙)的种类组成及其数量特征,使用浮游生物捕捞网(网口内径50 cm,网身长145 cm,网目孔径0.169 mm)各随机取样3次,调查结果如表(单位:个)物种1物种2物种3物种4物种5物种6物种7物种8物种9物种10甲类群样本55100151204202110样本252300231304102212样本348200201503902011乙类群样本13340124001025111522样本23560104101230141721样本33450183501126121619下列关于甲、乙两个类群之间物种丰富度和种群密度的比较,正确的是()a甲类群的丰富度大,物种2的种群密度小b甲类群的丰富度小,物种4的种群密度大c乙类群的丰富度大,物种7的种群密度小d乙类群的丰富度小,物种10的种群密度大解析:物种丰富度是指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物种的种类越多,丰富度就越大,故乙类群的丰富度大于甲类群。种群密度是指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甲类群和乙类群相比,物种4的种群密度在甲类群中较小,物种7的种群密度在乙类群中较小。答案:c4(2009全国卷)下列属于种间竞争实例的是()a蚂蚁取食蚜虫分泌的蜜露b以叶为食的菜粉蝶幼虫与蜜蜂在同一株油菜上采食c细菌与其体内的噬菌体均利用培养基中的氨基酸d某培养瓶中生活的两种绿藻,一种数量增加,另一种数量减少解析:蚂蚁以蚜虫分泌的蜜露为食,同时又保护蚜虫,把蚜虫的天敌赶走或把蚜虫搬到有食物的地方,所以蚂蚁和蚜虫的关系为互利共生。菜粉蝶幼虫与蜜蜂虽然同在一株油菜上觅食,但菜粉蝶幼虫主要吃叶片,而蜜蜂主要采食花蜜,所以不能构成种间竞争。噬菌体与细菌之间属于寄生。生活在同一环境中的两种绿藻,因争夺阳光、养料而使一种数量增加,一种数量减少,则两种绿藻属于竞争关系。答案:d5(2012东北师大附中模拟)下图是“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实验中常用的两种装置,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a装置的花盆壁c和放在其中的土壤之间留一定空隙的目的是便于空气流通bb装置通常用于对体型较小的土壤动物进行采集ca装置主要是利用土壤动物趋光、避高温、趋湿的习性采集d用b装置采集的土壤动物可以放入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溶液中保存解析:a装置主要是利用土壤动物避光、避高温、趋湿的习性采集。答案:c课时跟踪训练(满分50分时间25分钟)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1下列关于群落的说法错误的是()a某池塘中全部鱼是一个群落b一般地越靠近热带地区,物种的丰富度越大c森林的垂直分层主要受光照的影响d森林中动物的垂直分层主要是受食物种类的影响解析:群落包括某自然区域内的全部生物,而池塘中全部鱼只是其中的一部分生物。热带地区一般温度适宜且雨水充沛,物种丰富度较大,故越靠近热带地区,物种丰富度越大。森林中动、植物垂直分层的主要原因分别是食物和光照。答案:a2下列关于“丰富度”的说法,正确的是()a一个池塘中鲫鱼的种群密度大于鲤鱼的种群密度,则此池塘中鲫鱼丰富度高于鲤鱼b甲池塘中的鲫鱼种群数目多于乙池塘,则甲池塘中鲫鱼丰富度高于乙池塘c一片森林中的物种数目多于一片草原,则该森林的物种丰富度高于该草原d不同的群落,物种丰富度是定值解析:物种丰富度是物种数目的多少,而不是种群密度。答案:c3从生态学角度看,表现出物种间竞争关系的诗句是()a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b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c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d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解析:“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其中的草和豆苗之间为竞争关系;而“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分别表现的是溶解氧、光照、温度等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答案:b4科学家近日在印尼婆罗洲发现,蝙蝠栖息在猪笼草的捕虫囊中。这种异乎寻常的生存方式,给双方都带来好处猪笼草得益于蝙蝠粪便中的营养素,而蝙蝠则安全的藏匿于植物的捕虫囊中。下列关系中较适合蝙蝠与猪笼草的是()a捕食关系b竞争关系c互利共生关系 d寄生关系解析:蝙蝠与猪笼草生活在一起彼此有利,故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互利共生关系。答案:c5下图中甲、乙、丙三图分别表示两种生物种群随时间推移而发生的数量变化。三图表示的最可能关系依次是()a竞争、捕食、共生 b共生、捕食、竞争c竞争、共生、捕食 d捕食、竞争、共生解析:图甲为互利共生,图乙表示捕食关系,图丙表示竞争关系。答案:b6下列关于生物群落的理解中,不正确的是()a生态环境越优越,组成群落的物种种类数量就越多b一个池塘中所有的鱼构成一个生物群落c生物的种类越丰富,群落的丰富度越大d任何群落都有一定的空间结构解析:所有的鱼是指多个物种,既不构成种群也不构成群落。答案:b7如图,纵轴表示海洋不同深度中鱼类的食物分布状况,曲线甲、乙、丙分别表示三种鱼的数量变化。下列对此图的分析,错误的是()a海洋中的鱼类具有垂直分层现象b此图表明鱼类对食物的竞争状况c此图表明海洋中鱼类的捕食状况d此图表明海洋中鱼类的共生关系解析:从曲线可以看出,甲、乙、丙生活的主要区域不相同,表现出明显的垂直分层现象;它们的生存区域和食物有重叠部分,存在竞争;三种鱼主要食物有所不同,有利于各种群的生存。答案:d8将a、b两种草履虫分别单独培养和混合培养在成分和温度等条件完全相同的培养液中,种群数量变化如图所示。根据培养产生的结果判断下列推断正确的是()a在绝大多数自然条件下,有b存在,a就不能生存b在绝大多数自然条件下,a和b能够共存,但b的数目肯定多于ac在该实验培养条件下,b的生存能力肯定强于ad在该实验培养条件下,a和b互利共生解析:a和b是竞争关系,在该实验培养条件下,b的生存能力肯定强于a,在竞争中获胜。在绝大多数自然条件下,a和b不一定生存在类似于实验培养的条件下,若食物和空间等条件充裕,二者也可以共存,b的数目也不一定多于a。答案:c9(2012南京月考)潮间带满潮池中常见的滨螺是捕食者,吃很多藻类,尤其喜食小型绿藻(浒苔)。右图是藻类种数与滨螺密度的关系,据图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各种藻类存在竞争关系b滨螺密度越大,藻类种数越多c若没有滨螺,藻类多样性会降低d滨螺在中等密度时,藻类多样性程度最高解析:藻类种数越多,多样性越高,从图中看出若没有滨螺,藻类多样性会降低,若滨螺密度越过一定值时,滨螺密度越大,藻类种数越少。答案:b10科研人员对江苏某地沿海滩涂米草群落和裸露泥滩的大型底栖(土壤)动物丰富度进行了对比研究。在相同取样条件下,利用一种常用底泥采样器(50 cm50 cm30 cm)采得各动物类群的物种数和个体总数如下表。下列有关本研究的叙述,正确的是()招潮蟹类厚蟹类沙蚕类泥螺类蛤类物种数个体总数物种数个体总数物种数个体总数物种数个体总数物种数个体总数裸露泥滩518114212110214米草群落312290011000a裸露泥滩的大型底栖动物物种丰富度低于米草群落b米草群落的大型底栖动物种群密度高于裸露泥滩c改用另一规格的常用底泥采样器会影响对比研究的结论d改变采样的时间会影响采集到的物种数和个体总数解析:由表格信息可知,裸露泥滩的大型底栖动物的物种总数及个体总数均大于米草群落,即米草群落比裸露泥滩的种群密度低;由于取样的随机性和代表性强,因而改用另一规格的取样器不会影响对比研究结论;不同种类底栖动物生活习性不同,即改变取样时间会影响采集的物种数及个体总数。答案:d二、非选择题(共30分)11(14分)下图所示为3组生物:a.根瘤菌与豆科植物;b.大小两种草履虫;c.狐与兔的种间关系示意图(纵轴表示个体数,横轴表示时间),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判断ac 3组生物对应的曲线:a_;b_;c_。(2)造成图中现象的原因是由于_。(3)所示关系结果与细菌和噬菌体之间关系不同的原因是_。(4)若3种种间关系中的b死亡,对a有利的是_,为什么?_。(5)若狐死亡,则兔的发展趋势是_。解析:据图分析,一般来说互利共生是两种生物的数量变化一致;捕食是两种生物交替消长;竞争是两种生物中获胜者增多,失败者减少或被淘汰;寄生可能使宿主数量减少但一般不会使宿主全部死亡。答案:(1)(2)环境条件的限制,使竞争中处于劣势的物种被淘汰(3)寄生一般不会使寄主全部死亡(4)曲线中,b先于a增加或减少,则b为兔,兔死亡,对a(狐)不利;曲线中,一种草履虫死亡,对另一种草履虫有利;曲线中,b(根瘤菌)死亡,对a(豆科植物)不利(5)先增加(失去天敌),后减少(受食物制约而使种内斗争加剧),最后趋于稳定12(16分)某生物兴趣小组准备对所处地区的花园和菜地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进行研究。假定你是其中的一员,请回答:(1)关于“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有关说法错误的是()a不同季节,土壤中小动物的丰富度一般不同b不同地点,土壤中小动物的丰富度一般不同c调查土壤小动物的物种丰富度可采用标志重捕法d应设计表格,统计不同采集样点的土壤小动物种类(2)丰富度的统计方法通常有记名计算法和_,前者一般适用于_的群落。(3)对土样中的小动物进行采集时,在诱虫器上方通常要放置并打开40 w60 w的电灯,这样做的目的是_,采集到的小动物可以放入_溶液中保存,也可以放入_中。(4)在观察和分类的基础上,若要用记名计算法对两类土壤中的小动物进行统计和分析,请你设计一个数据统计表。(5)除了进行上述问题的探究外,还可以从另外的角度进行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调查,请你再提出一个要探究的问题。(6)某同学决定以校园内池塘为对象进行物种丰富度调查,为此他设计了右图所示的取样器,取样后,分别统计小取样瓶中的小动物种类和数量。根据你的理解,该同学调查的目的不可能是调查该池塘()a同一水层小动物类群b不同水层小动物类群c可能存在的食物链d常见的小动物类群解析:(1)不同季节、不同地点的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一般不同,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不适宜用样方法或标志重捕法,而是常用取样器取样法,调查结果往往通过设计表格来统计。(2)丰富度统计方法有目测估计法和记名计算法,后一种方法适用于个体较大、种群数量有限的群落。(3)土壤小动物一般具有趋暗、趋湿、避高温的特性。(4)在设计数据统计表时,要注意是两个地区,因此要区分清楚。(5)此外,也可以探究不同深度土壤中小动物的丰富度或是白天或夜晚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