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汉代思想大一统.doc_第1页
_汉代思想大一统.doc_第2页
_汉代思想大一统.doc_第3页
_汉代思想大一统.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教案设计一、教案背景1,面向学生: 中学 小学 2,学科: 历史3,课时:1课时4,学生准备:(1)泛读本课教材(包括大小字,图画等),找出子目之间的联系。(2)结合下列问题精读,自主批注。 西汉初的治国思想是什么?其具体内容包括哪些?有何特点?对西汉社会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董仲舒新儒学的含义是什么?包括哪些主张?如何评价这些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提出的背景是什么?提出者是谁?有何影响?(3)利用百度引擎查找重要概念,丰富相关史实。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的提出、内容及其影响;探究儒家思想的产生、发展过程与封建统治之间的关系以及儒家思想对中国历史的正反两个方面的影响。2过程与方法创设情境获取信息归纳总结分析评价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认识其进步思想对稳定社会、增强民族自尊心和历史责任感方面产生的积极作用。三、教材分析“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三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的第三课,本课通过从“西汉初的黄老之学“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两个方面介绍了新儒学在西汉被重视、推崇和发展为正统思想的过程。它继承了先秦孔孟儒家思想,又对后世儒学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因此,这一课在本单元知识体系中承上启下的地位十分突出。课程标准的要点是“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教学重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及影响。【教学难点】对董仲舒新儒学思想主张的理解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教师准备】课前准备:设置问题让学生课前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四、教学方法本节课采用提供新材料,创设新情境方式进行课堂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引导学生利用各种材料积极探讨问题,以培养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组织学生在网上下载精美图片,协助教师制作课件,这样既能满足学生的表现欲,也能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养成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能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培养学生最大限度的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能力,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历史思维能力。五、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展示课件图片:(百度新华网)新华网报道:2009年11月8日儒学大师董仲舒的故乡河北衡水举行公祭大典,纪念这位上伟大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诞辰2200周年。董仲舒有何活动?后人为何如此尊重他?一、西汉初的黄老之学(学生通过网上查询对“萧规曹随”“汉初休养生息”“黄老之学”等历史概念加深认识)展示课件材料一 汉初,接秦之敝,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谨。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材料二 至武帝之初七十年间,国家亡事,非遇水旱,则民人给家足,都鄙廪庾尽满,而府库余财。京师之钱累百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腐败不可食。 汉书.食货志材料三 是时,汉兴六十余载,海内艾安,府库充实而四夷未宾,制度多阙。上方欲用文武,求之弗及,始以蒲轮迎枚生,见主父而叹息。群士慕向,异人并出。卜式拔于刍牧,弘羊擢于贾竖,卫青奋于奴仆,日出于降虏,斯亦曩时版筑饭牛之朋已。汉之得人,于兹为盛。是以兴造功业,制度遗文,后世莫及。班固汉书公孙弘卜式兒宽传提问:阅读材料一和结合教材中“萧规曹随”的故事,思考:汉初统治者采用何种方式治理国家?为什么采用这种方式?该方式有何特点?材料二、三反映了哪些社会状况?这与汉初治国思想有何关系?在学生讨论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这种治国方略的利弊。教师总结,以此帮助学生理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提出的背景。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学生课前通过百度、谷歌等收集有关董仲舒新儒学内容信息,并相互展示、点评)展示课件材料一 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僻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材料二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材料三 “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材料四 董仲舒认为道源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天道就是“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和“仁、义、礼、智、信”。君臣、父子、夫妻之间 ,尊卑秩序是永恒不变的 。提问:依据材料一思考材料中的“臣”是指谁?提出了什么思想?“邪僻之说”是指什么?材料二、三、四中包含了董仲舒的哪些观点和主张?其目的分别是什么?汉武帝能否接受接受其思想?并说明理由。教师重在引导学生分析理解“天人感应”学说,从两个角度理解天人感应学说的重要内容。进而引导学生理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实现思想大一统,“天人感应”是想实现政治大一统,“三纲五常”是实现伦理道德大一统。分组讨论如何评价董仲舒的新儒学。(学生分成三组,每组讨论一个主张。)展示课件新儒学主张评价(运用辩证法)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大一统) 积极:加强中央集权、打击割据势力。 消极:排斥其它学术流派,禁锢思想。天人感应(政治大一统)君主统治合理;君主权力受限积极:加强君权,有利于限制君权膨胀和防止暴政。消极:唯心主义,神化了儒学。三纲五常(伦理道德大一统)积极:稳定社会秩序。弘扬其中的传统美德的部分,如信、孝等。消极:维护等级尊卑关系。 展示课件:在网上有人评价董仲舒是“儒学大师”,也有人说他是“千古罪人”。根据我们对董仲舒思想及其影响等的了解,今天我们应当怎样重新评价他?在他身上有没有值得我们学习的东西?学生结合百度查找的相关知识,进行资源共享并展开讨论,展示讨论成果并相互点评。然后教师归纳点拨,积极可取的有: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大一统的国家,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对儒学为主流的传统文化起了积极作用;发扬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应当摒弃的有:唯心主义的成分;扼杀不同流派的思想专制作用;神学迷信色彩。【课堂小结】教师一边展示课件,一边引导学生讨论总结填表,学生可采用不同形式自主构建知识体系。原因内容本质作用特点加强中央集权大一统、天人感应、三纲五常文化专制政治:正统文化:主流外儒内法济之以道【巩固检测】一、选择题1、(A级)西汉初年陆贾评论秦统治说:“事愈烦天下愈乱,法愈滋而奸淫愈炽,兵马益而敌愈多。”这段话本质含义是 ( )A.严刑酷法不能保证统治的安定 B.减少政事清静无为是长治久安之道C.秦朝养兵太多反而招致灭亡 D.秦朝法网严密却不能阻止民间的反抗2、(A级)“其堪与孔子和朱熹比肩,并非虚言。当然,的思想与汉承秦制的历史现实密切结合在一起”,其中“”是指 ( )A.孟子 B.荀子 C.董仲舒 D.老子3、(B级)汉代班固白虎通义说:“王者受命,易姓而起,必升封泰山。何?教告之义也。始受命之时,改制应天,天下太平,物成封禅,以告太平也。”古代皇帝的“泰山封禅”显示的理念主要是( )A君权神授 B天人合一 C制天命而用之 D顺从自然4、(B级)东周战争与儒法国家的形成指出“汉武帝所努力缔造的政体,究其实,是在意识形态层面上将儒家学说作为政治制度的合法性基础,而在具体实践层面上则将法家学说作为统治权术来运用。”对以上材料的说明和解释正确的是 ( )汉武帝治国施政之术的核心是“尚法尊儒”,即同时尊奉儒、法两家学说 “独尊儒术”并不意味着完全杜绝其它学说 儒家思想成为维护封建君主专制的精神工具 儒家思想从此沦为法家附庸,其“仁政”思想被剔除出去A. B. C. D.5、(综合)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战国后期,诸子已开始尝试以自己的学说统一思想。吕氏春秋宣称:“听众人议治国,国危五日矣。”“故一则治,异则乱。一则安,异则危。”思想大一统被提高到了十分醒目的位置。 张岱年主编中国文化概论材料二 (李斯上奏,建议秦始皇采取强硬措施)“非秦纪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建议,“下焚书之令,行偶语之刑”,从而造成了中国文化史上的一次空前浩劫。 张岱年主编中国文化概论材料三 “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无)以持一统。臣愚以为诸不再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之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请回答:(1)三则材料反映了中国古代思想界怎样的发展趋势?原因何在?(2)材料表明,为了达到上述目的,自战国到西汉先后进行了哪些努力?(3)如何评价秦汉时期的这种努力?【作业布置】课后【自我测评】T1【教学反思】本节课主要阐述儒家思想在汉代开始成为我国封建社会正统思想的过程,围绕两个“中心人物”董仲舒和汉武帝,两个思想核心“大一统”和“天人感应”学说,以及两个“隐性”知识点,即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