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镇化,生态要优先.doc_第1页
新型城镇化,生态要优先.doc_第2页
新型城镇化,生态要优先.doc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新型城镇化,生态要优先(绿色焦点)访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王如松院士本报记者 孙秀艳污水处理厂、垃圾填埋场和公园绿化并不是城市生态建设的全部城市的净化、绿化、美化,需要完整的生态基础设施的支撑,包括“肾”、“肺”、“皮”、“口”、“脉络”刚刚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着力提高城镇化质量”,“要把生态文明理念和原则全面融入城镇化全过程,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记者就此采访了著名城市生态专家、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王如松院士。新型城镇化新在哪里要做到生态优先、文明发展记者:我国的快速城镇化已经持续了30年,当前城镇化进程中存在哪些生态环境方面的问题?王如松:快速城镇化在显著改善人民生活水平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如城市生态的多色效应:红色的热岛效应、绿色的水华效应、灰色的灰霾效应、黄色的拥堵效应、白色的采石秃斑效应和杂色的垃圾效应等。一些城镇盲目追求高、快、宽、大、亮等形象工程,沿袭先污染后治理、先规模后效益、先建设后规划和摊大饼式扩张的发展途径,生态服务功能和生态文明建设被严重忽略。记者:如何理解“将生态文明理念和原则融入城镇化的全过程”?王如松:李克强副总理曾经指出,城镇化不是简单的城市人口比例增加和面积扩张,而是要在产业支撑、人居环境、社会保障、生活方式等方面实现由“乡”到“城”的转变。新型城镇化的“新”,是指观念更新、体制革新、技术创新和文化复新,是新型工业化、区域城镇化、社会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的生态发育过程。“型”指转型,包括产业经济、城市交通、建设用地等方面的转型,环境保护也要从末端治理向“污染防治清洁生产生态产业生态基础设施生态政区”五同步的生态文明建设转型。记者: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应该体现在哪些方面?王如松:集约、智能、绿色、低碳,应该贯彻到城镇化的生态文明过程与行动上,首先要改变的是人的观念、体制和行为。强化城市和区域生态规划,处理好城市建设中眼前和长远、局部和整体、效率与公平、分割与整合的生态关系,强化和完善生态物业管理、生态占用补偿、生态绩效问责、战略环境影响评价、生态控制性详规等法规政策。推进产业生态的转型。城镇化的核心是将农民变成产业工人,这需要以城市带农村、工业融农业、公司带农户、生产促生态。要在弄清资源和市场、机会和风险的前提下策划、规划、孵化新兴园区、新兴产业、新型社区和新型城镇,将传统的招商引资模式改变为招贤引智模式。注重生态基础设施和宜居生态工程建设。比如汽车交通将转向生态交通,以最小的化石能源消耗和物流,实现城市流通功能的便利通达;将耗能建筑变为产能建筑;通过地表软化、屋顶绿化、下沉式绿地等生态工程措施,实现对生态占用的补偿,使建设用地兼有生态用地的功能。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生态方法和技术包括如下方面:生态集约,包括生态资源、生产关系和经营方式的集约。特别是土地、水、生物资源的集约规划、集约建设和集约管理。要发展紧凑型城市,推进适度规模的城镇化。城市人口密度要控制在每公顷100人左右。生态大智,在城市发展中,特别需要将传统技术方法和聪明才智融入规划、建设与管理中。低碳循环,化石能源的清洁、高效、生态利用,可再生能源合理开发、有机替代,以及资源循环再生等等。绿韵红脉融合,推进生产高效循环、生活幸福低碳、生态绿色和谐的可持续发展。理想的生态城市什么样生态城市建设应有具体的目标和指标记者:生态城市一直是我们的理想,您认为理想的新型城镇应该是什么样?王如松:生态城市是指在生态系统承载能力范围内去调整生产和消费方式、决策和管理方法,使人的创造力和生产力充分发挥,居民身心健康和自然生态系统得到充分保护。近年来,生态城市已成为国内外生态建设的一个热门领域。国际上在规划建设与管理上都开展了很多研究,提出了很多原则和建议。强调健全的生态服务功能。要求城市非工程开阔地表100%可渗水透绿,屋顶和立面绿化,绿地兼有湿地功能,湿地兼有生态给排水功能,社区内生态服务面积不低于建筑用地面积的3倍。强调健康的代谢环境。要求安全适宜的衣、食、住、行环境、低的热岛效应和灰霾日数,社区分散式污水处理、生活垃圾堆肥、生态用水保障和生态卫生设施齐备。强调合理布局。要求新区和产业园沿轻轨或大容量快速公交的“主动脉”,呈“糖葫芦串”型布局,小区之间由生态服务用地隔开,生态交通网络覆盖人口超过城市人口的80%;要求生产、居住、商政和生态服务用地混合布局,1/3以上市民能就近上班。强调低能耗、低废弃、高效率。有条件的城市建筑空调和供热的能源80%靠地热、太阳能、生物质能、工业余热等可再生能源;80%以上生活垃圾能在家庭和社区尺度减量化和资源化。居民高峰期出行90%以上是公交、自行车或步行。此外,城市要有鲜明的自然和人文生态标识、社区和睦,治安良好等。实践中需解决哪些问题要全面理解基础设施的内涵记者:走新型城镇化道路,我们还存在哪些困难?王如松:要将生态文明理念贯穿城镇化全过程,我们面临诸多困难。比如,条块分割的管理体制;生态规划的法律基础还不完善;政绩考核缺乏可持续性,生态激励机制不健全;城市主要官员调动频繁,规划、政策缺乏连续性;生态资产缺乏统筹管理;生态基础设施投入过低,建设不足;信息反馈和生态补偿机制匮缺;生态建设人才奇缺,培训机制不健全;生态科技投入不足,技术含量不高等。记者:在实践中,如何避免以往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一些突出问题?王如松:生态基础设施的疲软和缺失也是当今城市建设面临的一个重大挑战。污水处理厂、垃圾填埋场和公园绿化并不是城市生态建设的全部。城市的净化、绿化、美化,需要完整的生态基础设施的支撑,包括“肾”(城市河流、湖泊、池塘、沼泽等的净化与活化);“肺”(城市自然植被、园林植被、城市林业、城市农业及道路的绿化与美化);“皮”(城市地表、建筑物、构筑物表面及道路等工程用地表面的软化与活化);“口”(污染物排放口及其周边影响范围、缓冲区和处置设施还原净化功能的完善);“脉络”(山形水系、风水、生态廊道及交通动脉的通达与活络)在内的生态要素的有机整合,才能为城市的生产、生活提供必要的生态系统服务。城镇化过程中,要注意土地的集约与高效。土地的使用要由数量拓展转向功能拓展,在保障粮食安全、生态安全和农民权益的前提下提供足量的城镇建设用地。土地有四大功能:一是生物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