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7,7-二氯双环[4,1,0]庚烷的制备A4.doc_第1页
(五)7,7-二氯双环[4,1,0]庚烷的制备A4.doc_第2页
(五)7,7-二氯双环[4,1,0]庚烷的制备A4.doc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山东大学实验报告 2009年 4 月 14,21 日姓名 韩 进 学院 化学与化工学院 班级 2008级化学基地班科目 基础化学实验(III) 题目 7,7-二氯双环4,1,0庚烷的制备 仪器编号 同组者 实验六十八 7,7-二氯双环4,1,0庚烷的制备Preparation of 7,7-dicloro-bicyclo4,1,0heptane【目的要求】1、学习相转移催化反应的基本原理。2、掌握利用相转移催化制备化合物。油相水相TEBATEBATEBATEBANaOH-OH-Cl-Cl-OHCHCl3:CCl2【实验原理】相转移催化剂的基本作用是:一般存在相转移催化的反应,都存在水溶液和有机溶剂两相,离子型反应物往往可溶于水相,不溶于有机相,而有机底物则可溶于有机溶剂之中。不存在相转移催化剂时,两相相互隔离,几个反应物无法接触,反应进行得很慢。相转移催化剂的存在,可以与水相中的离子所结合(通常情况),并利用自身对有机溶剂的亲和性,将水相中的反应物转移到有机相中,促使反应发生。本实验的基本原理如下:利用相转移催化剂三乙基苄基氯化铵(TEBA),其讲水相中的OH-携带如有机相中,使得氯仿CHCl3可以转化为二氯卡宾:CCl2,从而与环己烯发生加成反应,得到所需的产物7,7-二氯双环4,1,0庚烷。虚线所示的箭头表示相转移(PT)过程,实线箭头表示化学反应的过程。基本反应式不再附录,已由上述转化图表示出。【主要试剂及产物的物理常数】环己烯:分子式:C6H10;外观与性状:无色透明液体,有特殊刺激性气味。分子量 :82.15,蒸汽压: 21.33kPa/38,闪点:-20,熔点: -103.7。沸点:83.0,溶解性:不溶于水,溶于乙醇、醚,相对密度(水=1):0.8102;相对密度(空气=1)2.8,nD20=1.4465。主要用途:用于有机合成、油类萃取及用作溶剂。氯仿:分子量119.39。无色透明易挥发液体,有特殊甜昧。相对密度(204)1. 489,凝固点-6355,沸点61.6,nD20=1.4467,溶解度参数9.4。能与乙醚、乙醇、苯、石油醚、四氯化碳、苯、二硫化碳和油类等混溶。微溶于水。不易燃烧,但长期曝露在空气中可以燃烧,发出火焰或高温。有麻醉性,有毒,被认为是致癌物质。在日光、氧气、湿气中,特别是和铁接触时,则反应生成剧毒的光气。.空气中最高容许浓度240mgm3(或0.005)。7,7-二氯双环4,1,0庚烷:分子量163.06,沸点198,nD20=1.5012。无色液体,是一种有机合成的中间体。【主要试剂及用量】氯仿C.P.24mL环己烯C.P. 10.1mL 石油醚C.P. 盐酸C.P.NaOH溶液C.P.【仪器装置图】反应装置:采用150mL四口瓶,搅拌加热。减压蒸馏装置: 【实验步骤】实 验 步 骤现 象现 象 解 释1、在150mL四口瓶上安装搅拌器、回流冷凝管、滴液漏斗和温度计。加入10.1mL 环己烯,24mL 氯仿和0.4g TEBA+-Cl,用电热套加热至4045,开动搅拌,开始滴加24mLNaOH水溶液,并停止加热,使混合物自动升温并形成乳浊液,并于20min内自行升温5055并保持。约0.5h内滴加完毕。溶液逐渐变黄色,同时出现絮状沉淀,最终呈现棕褐色乳浊液。相转移催化剂三乙基苄基氯化铵本身是是一种表面活性剂,生成的有机物在不断搅拌的情况下借助表面活性剂的作用形成了乳浊液,分散于水相和有机相之间。至于生成的棕褐色物质,可能是生成的二氯卡宾发生了其他副反应导致的。2、当温度自动下降至35时,加入50mL水稀释,将反应液倒入分液漏斗中,静置分液。碱液水层用15mL石油醚萃取两次,与有机相合并,再用25mL盐酸洗涤一次,再用25mL水洗涤2次至中性。用无水硫酸镁干燥至形成澄清溶液。分液时,水相和有机相之间的分界线并不明显,存在一定的混溶现象。这是尚未除去的相转移催化剂带来的影响。使有机相与水相可以发生界面上的互溶,从而导致难以形成清晰的相界面实现分离的目的。同时液体的密度相近,为分离带来了更大的难度。3、将干燥后的溶液滤入100mL圆底烧瓶中,低温下蒸出石油醚、氯仿及未反应的环己烯。温度上升至60时,开始有溶剂大量蒸出,上升至约90时,溶剂量减少,之后温度降低。温度降低的现象源自有机溶剂已经被大量蒸出,无法再生成满足条件的蒸汽,从而蒸汽压下降,温度亦降低。3、减压过滤。于低于3kPa条件下减压蒸馏所剩的液体,收集89左右的馏分,称量,测定其折光率。体系气压:2.93kPa减压蒸馏温度:87产量:6.1g折光率:nD20=1.5018【数据记录】产量:6.1g;折光率:nD20=1.5018。【实验反思】本次实验原理较简单。应注意一下几个地方:第一,滴加反应剂氢氧化钠溶液时,速度尽量慢,避免温度超出控制范围。第二,分液时应等待较长时间,以防两液层没有尽可能好的实现分离。第三,减压蒸馏时,压强的控制甚为重要,应尽量低于3kPa。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