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语文之法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doc_第1页
以语文之法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doc_第2页
以语文之法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doc_第3页
以语文之法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doc_第4页
以语文之法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以语文之法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对语文课程的性质定义如下:“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里的“工具性”指的是语文课程具有实践性的特点,关注对学生语言文字应用能力的培养;这里的“人文性”指的是语文课程具有人文学科的特点,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感情熏陶感染方面具有重要的功能。语文教学中两者有机结合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但是在教学实践中,将两者剥离或以先后顺序来处理,是相当普遍的,语文课堂中,重情感、轻语言的现象比比皆是。如王荣生教授说:“存在于对课程与教学目标中的两个层面,现在被强行拆分为两样东西,而两样东西又不幸地呈现为对峙的态势。”我们都知道这样的现状是错误的,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必须与体会文本感情相结合,并且呈螺旋状上升。而现阶段被忽视的语言文字表现形式,就是“工具性”,该以何种形式呈现在课堂中。王教授又说:“被习惯于指涉为工具性的东西,实际上也实施着思想人文道德态度的教育,而且这些往往还是比课文更强有力。”由此,我们不难看出,语文课应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海德格尔说过:“语言是存在的家,而用此语言说话写作的人则是这个家的守护者。”语文教育是通过语言素养的培养实现的。教学语文首先要把握语文的特质,按照语文的方法教语文、学语文。一、 关注文本语言表现形式,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运用的能力,其前提是教师进行文本解读时应同时关注文本的语言表现形式和艺术表现形式。卢梭说:“在敢于担当培养一个人的任务之前,自己就必须造就成一个人,自己就必须是一个值得推崇的模范。”在教学实践中,既要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又要引导其体会文本的人文内涵。教师首先应该对文本有一个正确的解读。语文教科书本身的容量很大,又讲究文质兼美,其语言表现形式的多样性,人文内容的丰富性,很值得教师研究探讨。而文本解读时,关注文本中的语言变现形式可以从多个角度出发。如关注文本整体编排结构、理解文本特有的写作手法、文本的细节处感悟语言的“一体两面”(暨“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等。 闫学老师对古诗风的教学解读中,将感受诗歌的语言节奏和表现手法作为教学重点。分析了三节诗歌的结构基本相同,属于并列关系。后两节诗运用回环复沓的表现形式。孙绍振老先生对于老舍作品第一堂课的解读关注了文章的情感特点。“首先,是强烈的痛苦;其次,是说不出的痛苦。”文章用了相当篇幅突出痛苦的特点。其中最痛苦的是耻辱,“在全文中,作者把全部表现手段动员起来,”从多个方面进行渲染,写透了主人公内心的的惭愧和耻辱。这篇文章“用一系列的感觉把一种痛苦的羞愧隐藏起来,而且所用的语言又是朴素的。”根据每篇文本的特点,做出详细、精准的解读是我们教师走进课堂前必须完成的“作业”。教学实践中,还要求我们将文本解读转化成教学策略,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以人教版三年级下册卖木雕的少年为例,在进行第六自然段的文本解读时,我是这样理解的:作者在浏览许多木雕后,几只坐凳落入他的眼,细细审视着这些木雕作品,那娴熟的刀法把大象的表情刻画生动,象背上寸把厚的木桩沧桑、神秘。这木雕集市中,“我”只在这摊点前看到令人砰然心动的作品。此时,“我捧着象墩,仔细观赏,爱不释手。”一个“捧”字,描写出作者对象墩的喜欢,不是“拿、抱、端、握”等等动作,就是小心翼翼地“捧”着,对应“爱不释手”这个词语,我们感受到作者是发自内心的喜欢。此处细致的描写作者对木雕的喜爱,为下文不能把木雕带回国的遗憾埋下伏笔。有了这样的理解,设计了以下教学环节:“我捧着象墩,仔细观赏,爱不释手。正要掏钱购买的时候,我却犹豫了:我即将回国,要带的行李已经超重,怎么能再带上这沉甸甸的象墩子? ”1、 从哪些词语能够看到作者对象墩子的喜爱?“爱不释手”是什么意思?2、“捧”字还能换哪个词?预设:拿、提、抱、举、端3、用哪个好呢? 生:“捧”好,更加体会出作者的喜爱。4、指导朗读。读出“我”的喜欢。 这样的环节设计,不仅帮助学生理解文本中动词“捧”的合理运用,并且深层次体会文本背后蕴含的感情我对象墩的喜爱之情。这是细节处引导学生感受语言文字表现形式,学习语言文字的合理运用。二、 借助语境培养语用的能力1、 引导想象,感受语言情境 课文描绘的情境就是教学情境,教学中一定要凭借语言文字引导学生进入情境,体会文本中丰富的内涵。小学生易受暗示、想象力丰富。教学中运用图画、音乐、语言的描述,引导学生走入生动的情境,脑海中呈现的画面是文字描述的画面,这样的想象有助于孩子对文本情境的体验、理解。如教学火烧云一课中,“天空中一会儿红彤彤的,一会儿金灿灿的,一会儿半紫半黄,一会儿半灰半百合色。葡萄灰,梨黄,茄子紫,这些颜色天空都有,还有些说也说不出来、见也没见过的颜色。”句中用大量形容颜色的词语描绘了火烧云色彩斑斓、变化多端的景色。教学这个片段时,重点在于体会画面的美感。为此,我是这样教学的:(1)轻读想象,描绘美景。读了这段话,你脑海中呈现出怎样的画面?学生描述出美丽的景色。(2)默读思考,深入文本。根据学生的描述,老师追问:这壮美的火烧云颜色太漂亮了,我真想它画下来,你觉得能画吗?学生都认为不能,因为火烧云颜色太多了,变化太快了,画不下来。随机学习描写颜色的词语,出示“红彤彤、金灿灿;半紫半黄、半灰半百合色;葡萄灰、梨黄、茄子紫。”词语后,让学生把词语分类,读一读。(3)模仿文本,拓展练习。说说火烧云还有哪些颜色?学生在此基础上说出了“黄橙橙、灰蒙蒙、紫莹莹,半红半橙、半黄半紫,苹果红、玛瑙紫”等颜色。(4)回归文本,感情朗读。此时的天空真如一副绚丽的图画,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出示火烧云的图片,学生看到景色后,再回到文本,读读这段话,读出画面之美。上述教学片断中,一开始学生凭借阅读教材,通过联想、想象等形象思维,以构筑火烧云的画面,使文中景活了起来,使语言文字变成活的画面,进而让学生谈所见。让学生在语言文字语言换面语言文字的心理转换过程中加强语言情境的感受,为语言理解奠定基础。随后,紧抓文本的语言表现形式用不同结构词语描写颜色,让学生仿写创作,教学中引导了学生同时关注文本的语言表现形式与艺术形式,并在实践中运用语言文字。2、 品读剖析,体味语言技巧从语文课程角度出发:“语文学科还担负着德育的任务,这是语文学科的思想性决定的。”纵观一些文本,语言文字“工具性”中黏附着价值观。教学中,要明确哪些是“黏附在知识、技能上的价值观。” “语言文字、思想内容”不是相对、分割的。在教学中是互相融合的。用语言文字做工具理解思想,用思想做载体学习语言文字运用。 “语言文字思想内容”的两个来回间,需要从语言文字入手真正走进文本的感情世界,调动学生的语言积累,使之产生自主的情感体验,在情感融入中感受语言的真谛,从而提高语言素养。平时的教学中,仅仅靠学生感情朗读并不是品析感悟文本的最佳及唯一手段。朗读前,引导学生通过语言形式与语言内涵的联系探究,领悟语言规律,进而才能加深对情感的感悟。文本中值得推敲商榷的东西很多,不同的文本引导学生理解的角度各不相同。我们在实际教学中,可以技巧性的帮助学生同时学习语言技巧与文本情感两方面内容。学习七律 长征“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一句诗时,我采用合作、自主学习的模式。诗句的意思比较难理解。我是这样教学该句诗的:(1)自读质疑,自读质疑。读读这句话,哪些词语你读不懂?提出你的疑问。学生提出“逶迤、磅礴、腾细浪”等词语意思不知道。接着教师提供相关词语注释,让学生自己试着解释诗意。在自读自悟的基础上,小组讨论修正,补充诗意。(2)交流汇报,促其误解汇报过程中,学生对诗意的理解并不准确。一生说:“五座山岭弯弯曲曲,红军腾着细小的浪花。”一生说:“五座山岭弯弯曲曲连绵不断,腾着小浪花。”(3)分析词句,得出正解 引导学生逐词理解, “五岭”指的是五座山,哪五座山?学生都知道是“越城岭、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骑田岭、大庾岭。”这五座山。再问:“这是五座山呀,山怎么能够腾起细小的浪花呢?”感悟后学生明白“这五座山连绵起伏就像是细小的浪花。” (3)深入语境,升华感情 新的疑问出现:这里明明是雄伟的山脉,怎么会像细小的浪花?这是谁的感觉?此时学生不仅说清楚诗意,而且体会到红军大无畏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五座山弯弯曲曲连绵不断,在红军的眼里却像是细小的浪花。”那么险峻山峰,红军却只把它当做细浪、泥丸。学生在朗读时就能水到渠成地读出红军英勇无畏的感觉。在上述的教学中,教学重难点是对诗句意思的理解,通过理解句子的意思感受红军长征的艰难险阻,进而体会红军对困难的蔑视、大无畏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教学中采用自主、合作、探究、质疑的方法引导学生自学,这是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在交流过程中,帮助学生从理解字词意思开始,逐步感悟诗句表达的感情。学生在学习语言文字时遇到困难,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学生解决这些难点。本课的教学内容随着课堂实际随机生成。但生成的内容依然紧紧围绕文本的语言文字及其表达思想。3、细读升华,感悟语言意蕴从语言材料中获得语言信息,感悟语言意蕴,理解蕴含于语言文字中的意思、情感,培养学生语言感悟能力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完成这项任务,借助语言文字表达的魅力,带领学生深入研读文本,走进语言深处,引导其透过语言的理解,真切地体会语言深层的情感。教学中,学生也许不能立刻准确的领会文本情感。教师应带领他们停下来,走进文本,走进语言,细细品读,从而体会深层次的情感。如王荣生教授说:“有意识地打断学生的自然阅读进程,在诗文关键处,让学生停下来,按旁批评点的指引进入相关的活动,由教材搀扶着,使学习变为有效的读写方法。搀扶,意味着要学生改变原来的读法而学习一种新的读法,而新的读法则能使学生看到作品中蕴涵的他们过去从来没有看到、如果不学习的话以后往往不会看到的意蕴。”人教版第五册风筝一文中有这样一句“风筝越飞越高,在空中翩翩飞舞着,我们快活地喊叫着,在田野里拼命地奔跑。村里人看见了,说:放得这么高!”句中村里人朴素的语言中包含着无尽的羡慕之情。但学生理解不到。为此,我是这样引导:(1)课始铺垫,帮助理解。导入时,请学生齐读古诗村居。“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随机理解“纸鸢”是什么?同时为下文体会村里人的羡慕之情埋下伏笔。(2)初读句子,感受快乐。请学生自由读读这句话,理解“翩翩飞舞”的含义。学生体会到那只什么也不像的风筝就像色彩斑斓的蝴蝶翩翩飞舞,越飞越高。随着风筝越飞越高,我们的快乐、自豪、幸福、希望也越飞越高。(3)角色转换,感悟情感。如果教学到此处就戛然而止,就是教学的缺憾了。这句话蕴含的情感还要进一步挖掘。在学生们绘声绘色的朗读后,教学的角色由孩子转换到村里人,村里人看见了也说:“放得这么高!”他们究竟是怎样地说呢?实际教学中,学生的理解村里人的情感依然停留在是惊奇、高兴、自豪。于是我说道:“想象一下,一个午后,农夫正要去田里劳动,走过细长的田埂,看到一群孩子在快乐的放风筝,他会有怎样的心情?”孩子们立刻感受到:村里人在羡慕我们,羡慕我们无忧无虑的生活。然后回归课始,还记得我们刚才读过的诗句吗?村里人羡慕我们的原因就是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这样的引导,让学生从“快乐”走向“羡慕”,通过“羡慕”深刻地感受孩子们那份天真、无忧无虑的可贵之处。教师在学生情感体验上,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在理解与感悟中,学生的语言素养得到提高。4、延伸拓展,促进语言转换学生理解文本内涵后,通过对文本内涵的挖掘、延伸,背景拓展,帮助学生积累、运用语言,是学习语文的另一种方法。在延伸、拓展过程中,提升语文素养,培养语用能力。一位老师执教桃花心木一课,教学理解文本的写作方法借物喻人,采用这样教学:(1)体会哲理。文本中蕴含哲理的句子是:“不只是树,人也是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在不确定中,深化了对环境的感受与情感的感知,就能学会把很少的养分转化为巨大的能量,努力生长。”老师问:“如果让你选择,你会选择在确定中生活还是不确定中生活?”学生畅所欲言,他说:“无论你选择了什么,这都是一种人生态度。”(2)拓展延伸。随后通过一个小故事及作者林清玄的生平事迹,感受到人在不确定中生活得到的锻炼与成长。进而追问:“作者是怎样告诉我们这个道理的?”学生理解作者借桃花心木的成长告诉我们一个道理,这样的写法是借物喻人。教师推荐了林清玄的其他作品引导学生感受借物喻人的高超写法。上述教学片断通过文本的拓展,教师帮助学生理解文本蕴含的哲理,教学中紧紧围绕这个点,启发学生思考、明理,面对学生选择的多样性,老师没有限制学生的思维,尊重学生的选择,这是对学生价值观与人生观的一种尊重。将文本感情与文本表现形式紧密结合,通过体会哲理感受林清玄借物喻人写作手法的高超。对于借物喻人的教学,周益明老师有其独到的见解:“语文课的重点是通过语文的方式理解借物喻人文章的写法。可以借用其他语文的片段,学习借物喻人的学法来理解文本的道理,或者再次学习借物喻人的写法。学习创作技巧。通过创作技巧、写作特点来传达什么。”J教学实践中,根据不同文本的表现形式,在拓展延伸中给学生创设语言文字实践的机会,这种机会的创设手段应围绕语文的特点开展。 三、培养语用能力中养成学法教学应当为学生的自主发展服务。“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应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悟学习方法,并在学习过程中形成学会学习的方法。任何一种学习方法的养成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个培养历练的实践过程。不管采用任何一种学习方法,相信在培养的过程中,都涉及学生的观察力、思考力、想象力等智力品质养成。学习语文就是在培养母语素养过程中,引导学生体会文字的思想内涵、价值取向。宋代学者陆世仪说过:“悟处皆出于思,不思无由得悟。”也就是说,语文学习中的感悟必须借助于有效的思维,没有合理的思维时间和恰当的思维方法,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肯定是肤浅、无根的。寓学法于语言文字训练形式之中,很重要的是寓思维方法于语文学习之中。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常用分析、比较、概括等逻辑思维的基本方法进行教学,从而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看法。丑小鸭教学片断:他的毛灰灰的,嘴巴大大的,身子瘦瘦的,大家都叫他“丑小鸭”。师:读读这句话。你觉得这真是一只( )的鸭子?生1:难看生2:丑陋师(板书丑陋):老师这儿有两句话,你读读,喜欢读哪句?为什么?出示句子:他的毛是灰的,嘴巴是大的,身子是瘦的。 他的毛灰灰的,嘴巴大大的,身子瘦瘦的,大家都叫他“丑小鸭”。生自由读生1:我喜欢第二句,因为我觉得灰灰、大大、瘦瘦读起来很好听。生2:我喜欢第二句,因为第二句话显得丑小鸭更丑了。师:像“灰灰、大大、瘦瘦”这样,用两个相同的字组成的词语,叫“叠词”。这句话用上了叠词,写出了丑小鸭特别丑。读好这几个词语,读出小鸭子的丑。学生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