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工作-走进学生心灵培养良好习惯-语文-论文中心.doc_第1页
班主任工作-走进学生心灵培养良好习惯-语文-论文中心.doc_第2页
班主任工作-走进学生心灵培养良好习惯-语文-论文中心.doc_第3页
班主任工作-走进学生心灵培养良好习惯-语文-论文中心.doc_第4页
班主任工作-走进学生心灵培养良好习惯-语文-论文中心.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3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班主任工作:走进学生心灵,培养良好习惯-语文-论文中心标签:来源 走进学生心灵,培养良好习惯 武昌区中华路小学 张志红 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过:“人自幼就应该通过完美的教育,建立一种好的习惯。习惯真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养成好的习惯会使学生终生受用。我们只有走进学生的心灵,了解其内心的想法,才能使他们乐于接受,教育才会有实效。 一、 走进学生心灵,培养诚实品格。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可是我们在日常教育过程中,经常会发现有些学生爱撒谎。撒谎是一种虚构或捏造事实的行为,表现为儿童用不适当的方式隐瞒部分或全部事实。由于其行为具有欺骗的性质,所以常常被家长、教师看作是一种不能容忍的品行行为而受到谴责。这种行为如果不能及时得到抑制,便会逐渐加剧,并稳定成为儿童个性的组成部分。 走进孩子的心灵,我们会发现导致孩子撒谎的原因有: 1.家长的不诚实言行,有时家长不愿会客,让孩子谎称自己不在;有时家长说话不算数,无意中也欺骗了孩子;有时家长做错了事,却将责任推到孩子身上等不诚实的言行,使孩子在不知不觉中自然就学会了撒谎。 2.过分专断的管教,人都是有自尊心的,儿童也不例外,当孩子犯错误时,家长或教师不分青红皂白地当众责骂,孩子就会为了维护自尊心,采取撒谎的方式进行自我保护。 3.儿童的知识贫乏,理解力差,以致于无意中说了无关紧要的谎话或由于一心想得到某件心爱的东西,偶尔也会撒谎。 4.儿童期望获得重视,一些孩子经常通过夸大事实,用吹牛的方式来吸引其他孩子对自己的注意,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并借此来巩固和发展自己在同学或家庭中的地位。 我们了解了孩子撒谎的原因之后,就应针对孩子的心理进行有的放矢的教育,帮助孩子改正撒谎的缺点。 1爱与严结合,让孩子诚实做人。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技巧的全部奥秘也就在于如何爱护儿童”爱是连接儿童和成人心灵的通道,是启迪儿童心灵的钥匙,是点燃儿童心灵的火焰。儿童对情感的需求是强烈而敏感的,谁爱他,对他好,他就对谁亲近,乐意听谁的教诲,因此,老师、家长要用爱来与儿童取得沟通,获得共同语言,打消儿童对老师、家长的戒备乃至恐惧的心理。要努力成为儿童的良师益友,取得儿童的信任和尊敬。只有这样儿童才愿意坦露心迹,毫无顾忌地表达自己。当孩子撒谎时,家长、老师绝不能听之任之,更不能体罚了事,要让孩子知道,用撒谎来掩饰错误是错上加错。人难免会犯错误,恰当的对待错误的方式应是正视自己的过错,敢于承担并改正错误。同时,应让他感到,坦率地承认自己的错误会得到别人的谅解,虽然撒谎可以暂时掩饰过去,但会因此而失去他人的信任,会害人害己。要做到爱与严结合,让孩子更加诚实。 2榜样示范,培养诚实品格。 有人说:“孩子是老师、父母的影子”。这是很有道理的。因为老师和父母在儿童心目中的地位是很高的,他们常常把老师、父母的话当成“圣旨”。同时,儿童的模仿性很强,他们往往不加选择的模仿周围的人。老师、家长的一言一行都逃不过儿童敏锐的眼睛,他们会以老师、父母的言行作为自己的言行楷模。所以,老师、家长必须处处以身作则,为儿童做出正确的榜样示范。要求孩子不撒谎,老师、父母首先要做到到不要欺骗孩子,言出必行。正如乌申斯基所说的那样:“只在人格的直接影响下,才能在智力和教育上得到教育,获得发展,任何办法、任何纪律、任何规章和上课时间表都不可能人为地代替人格的影响。对幼小的心灵来说,这是任何东西都不能取代的宜人的阳光。” 二、 走进学生心灵,培养自我教育的能力。一位教育家曾经说过:“成功的教育是自我教育,不留痕迹的。”自我教育是在教育者的指导下,受教育者在自我意识基础上产生积极进取心,为形成良好思想品德而向自己提出任务,进行自觉的思想转化和行为控制的方法,力求把良好得内规范和习惯养成视为主动的塑造过程。自我教育是人最基本、最主要的素质,有了自我教育的素质才能自觉主动地发展其他的素质。在同样的社会环境和教育活动中,每个人的成长道路是不同的。究其原因,先天的素质差异,个人所处的客观环境和学习、工作的条件是一个因素,但最重要的是自我教育能力的高低、强弱所起的作用。 培养儿童自我教育的能力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激发动机,培养儿童的上进心。 没有上进心的儿童,对自己的进步就没有要求,就不会有自我教育。教师要指导儿童掌握思想品德规范的要求,明确自己努力的方向,并用先进人物及身边的榜样来影响学生,指导阅读名人传记和有价值的文艺作品,让他们与完美的道德形象做比较,激发他们的上进心,使之有自我教育的愿望及动机。榜样对儿童的影响作用,甚至比通过赞扬进行的强化作用更为重要,更为显著。 2.培养儿童的自我评价能力。 自我教育的形成,要以自我意识的发展为基础,儿童往往容易看到别人的优缺点,对自己的优缺点认识不清。教师应教育学生用思想品德要求对自己进行自我评价,既要肯定儿童的优点,鼓励他们发扬优点;同时要指出他们的缺点,并帮助他们克服。让学生针对自己的弱点,选择相关的警句,作为自己的座右铭,用以提醒和勉励自己。每天提醒自己,尽自己的努力改正缺点,使自己不断进步。 3.培养儿童的自我控制能力。 儿童的自我控制能力,是个体对自身的心理与行为的主动掌握。学生的自控能力低,他们常常会出现老师在场与老师不在场时不一样、在家与在学校不一样等现象。自控能力的培养对学生来说要求很高,做起来很难,因此,我鼓励学生针对自己的弱点,订一些规定、要求,以约束自己的行为,。并通过多种途径,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培养自我控制的能力。教育学生无论何时何地,都应严格要求自己,并尽量给予他们培养自控的机会,从小事做起,如:做作业时控制自己不讲话等,化难为易,培养儿童的自我控制能力。 总之,只有走进学生的心灵,培养了良好的习惯,他们才能驾驭自己,在一生中不断求索,不断完善,从而更好地去发展自己。 “创新素质实践行”活动优秀指导教师石云同志评先材料 时光荏苒,伴随着学生的顽皮和天真,石云老师在中华路小学这片沃土上已经耕耘了十个春秋。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将素质教育落到实处,她响应市政府的号召带领学生们大力开展“创新素质实践行”活动。“创新素质实践行”的精髓是“实践”,是“行动”。为了让学生们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体验,在实践中创新,在实践中发展,她引导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引导学生们在实践中体验为了使学生在亲身实践的体验中把做人做事的道理内化为健康的心理品格,转化为良好的行为习惯,她开展了道德实践活动。阳光行动。她们班的李梓豪同学由于好奇,捡起陌生人扔的巨型鞭炮,炸残了双手。当时李梓豪父母又双双下岗,经济困难,手术费没着落。她带领同学们写倡议书,在学校设立募捐箱,上街宣传为李梓豪共筹得手术费五千多元,减轻了李梓豪父母的经济压力。之后她又召开主题为“我能为他做什么?”的班会,同学们踊跃发言,提出了许多好建议。如:同学们分小组轮换给李梓豪补课、谈心,班干部为李梓豪“交作业”、“领试卷”,李梓豪出院后每天安排同学接送他上学等等。在长达半个学期的活动中,全班同学减轻了李梓豪心理上的压力和痛苦,使他重新回到学校学习,学生们从中体会到帮助别人是多么快乐的一件事啊!体验责任。责任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还是一种良好的行为习惯,一种道德要求。为了让学生了解责任,体验责任。石云老师带领同学开展了“今天我当老师”、“小鬼我当家”、“当一天清洁工”、“环保从我做起”等一些活动。在这些实践活动中,同学们体会到了老师、家长、清洁工劳动的辛苦、保护环境的意义同时在这些角色扮演中,也体会到责任的重要。 二带领学生叩开创新之门“创新素质实践行”也是学生自主选择和自主参与的活动。在活动中,学生可以创造性的设计自己的活动,做活动真正的主人。为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石云老师尊重学生的主体能动性,以开放的态度,为学生搭建创造舞台,鼓励学生自己的活动自己设计,自己开展。首先,为了开阔学生视野,学会独立思考,独立判断,她们班设立了“特别关注”论坛。每个星期一,班上会有两位自荐主持人在班上的留言板上写下关注的话题。其他同学看到后就回家收集资料,到了星期五的“特别关注”时间,主持人会根据话题,设计形式活泼的活动或竞赛、或游戏、或辩论把谈话引向深入。这个活动受到全班同学的欢迎。他们渴望在活动中培养自己的策划能力,在主持中锻炼自己的组织能力,在讨论中发表自己的独到见解,在辩论中提高自己的应变能力。这样的活动使学生开始有意识地关心家事、国事、天下事并在活动过程中发展多方面能力。学生能组织策划“特别关注”这样的活动,一定有能力设计其它活动。石云老师充分相信学生,认为学生是一座座“金矿”,他们的潜能无限。接下来她带领学生开展了“我的游戏我来设计”活动。一份份新颖的游戏方案不得不让人佩服孩子的创造力,其中“棋盘夺宝”这一游戏在学校的电视台中播出,受到全校同学的喜爱。后来他们班的设计活动还发展到班级管里方面。学生自己订班级管理条例,实行了一日班长制、一周清洁承包制、分科管理制等等。学生在创新中,积累了实践经验,发展了个性、特长,成为了学习、生活的主人。 三、发校本课程进行研究性学习二十一世纪是一个知识密集,信息量剧增的时代。人们面对各种信息源,阅读能力的高低影响了人们占有知识信息,进行选择、判断的效率,从而影响了人的发展。石云老师感到面对信息化社会,开展课外阅读指导是势在必行的。于是她带领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和学校的老师们进行博览研究,制定了博览课程方案。为了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科学精神,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她利用电子博览课指导学生上网阅读、查阅资料开展专题研究。例如诗歌阅读单元,她向学生推荐学诗网站,指导学生搜索,选择信息,建议他们多角度思考,确定论题进行研究,最后写出小论文,制作电子发言稿。这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阅读兴趣、研究热情。单元学习结束时,学生收获颇丰:“为什么李清照的诗那么伤感?”“杜牧为什么总写五言绝句?”“杜甫与李白的比较”“苏轼在痛苦中超越”等一篇篇精彩的小论文让人惊奇。在这样的电子阅读中学生熟练掌握了上网阅读,收集信息,整理信息技能,了解了进行研究性学习的途径、方法,阔大了知识面。 “创新素质实践行”开辟了学生学习、活动、生活的新天地,她们班硕果累累、人才涌现。吴薇同学被评为市三好学生并参加武昌区少先队干部竞选获得成功,被选为总队长。黄操、唐欣蔚等同学多次在市、区级作文竞赛中获奖,陈佩文获区风筝比赛一等奖,刘辰畅、李伟伦获区飞机比赛一等奖,多人在“艺术小人才”比赛中获一、二、三等奖,其班级也多次在校运动会中获团体总分第一。 “创新素质实践行”活动是一项提高学生全面素质的长期有效的活动,在这项活动的开展中,老师、学生和家长都已经尝到了甜头,为了使之切实有效、长期扎实地开展,我们全体教师都在积极努力工作着,石云老师在这个积极的工作群体中将永葆青春的热情与活力。 教学案例 生 活 中 的 “语 文 课” 执教:武汉市武昌区中华路小学 依然是你 点评:武汉市武昌区中华路小学 王成高反思的问题: 1、语文的范围有多大? 2、一定要在语文课上学语文吗? 今天下午并没有语文课,只有一节普通的班会,主题是讨论后天春游的有关事项。孩子们并不知道班会的内容。 伴随着铃声,我兴冲冲地走进教室,满面春风地对孩子们说:“同学们,告诉你们一个好消息!后天,我们学校要到植物园去春游了”话音未落,教室早已欢呼雀跃,孩子们七嘴八舌的嚷开了。有的拍着桌子喊:“太好了!太好了!终于盼到春游了!”有的干脆直接与同桌商量起来:“植物园一定很好玩,你准备带什么好吃的?”还有几个孩子居然跑到我跟前叽叽喳喳的:“王老师,我今天晚上一定会睡不着觉的,你高不高兴呀?” 教室里炸开了锅,我怎么喊也收不住缰了,只有眼巴巴的望着这些七、八岁的孩子们。突然,我脑海里闪现出这个单元读读背背中的一个成语欣喜若狂。此时不正是一种绝好的情景吗?为什么不能把语文课上即将学到的成语提前到现在呢? 于是,我扬起粉笔,在黑板上认认真真地写下了“欣喜若狂”一词。没想到,孩子们见我写字,纷纷停了下来,奇怪地望着我。趁这片刻的安静,我顺势指着黑板说道:“同学们,现在你们的心情就可以用欣喜若狂这个词来表示。那你们知道生活中还有什么情况会让人欣喜若狂吗?”孩子们的发言令我惊喜,甚至也可以用“欣喜若狂”这个词来表示。 生1:我从电视中看到“申奥”成功的那天夜里,人们都激动得又叫又跳,这一定是“欣喜若狂”。(点评:小小年纪还知道得真不少,电视里的生动的画面都深深地印在他的小脑瓜里了。) 生2:我以前考试总是粗心大意,上次测验我通过努力终于考了甲,当时兴奋得坐也不是、站也不是,想敢快告诉别人。老师,这也是“欣喜若狂”吗?(点评:对于一个渴望成功的孩子来说,能得甲就足以让他“欣喜若狂”。) 生3:我爸爸就有“欣喜若狂”的时候。每次看球赛时,只要中国队进了一球,他就会兴奋得大叫:进了!进了!然后抱着我转来转去。(点评:大人世界里的“欣喜若狂”也时时处处感染着孩子。) 生4:昨天,我在苗苗艺校下围棋赢了老师,还得了一枚小奖章,当时我围着操场满地蹦跳,还大声地喊:我赢了!我赢了老师了!这肯定也是“欣喜若狂”。(点评:能赢老师,在学生眼里该是多么值得骄傲的事呀,难怪“欣喜若狂”呢!) 杜威说过:“教育原本就是生活的另一种呈现方式。” 再者,语言的发生本就是因着人们表白的需要,渗透着生活的感悟,情感的信息。生活中时时处处都蕴含着语文资源,语文学习也应植根于现实,向着生活世界回归。儿童理解成语的过程就是在他们的头脑中建立对象的言语形式与本然生活之间对应关系的过程。在班会上,我有效地利用了生活中的契机,使“快春游时兴奋的心情”成为理解“欣喜若狂”的经验基础,上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