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文化绪论.doc_第1页
民俗文化绪论.doc_第2页
民俗文化绪论.doc_第3页
民俗文化绪论.doc_第4页
民俗文化绪论.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写在前面的话欢迎同学们选修中国古代民俗文化史这门课程,作为主讲老师,我非常想把课程讲好,但水平有限,可能不能完全满足同学们的需求,我会尽我最大的努力,来为同学们展示民俗文化的魅力。民俗文化离我们今天生活并不遥远,甚至我们今天仍生活在各种习俗之中。刚刚过完春节,春节中的很多风俗我们还在遵循。有些风俗是那么不可思议,但我们又无法改变。例如:最具有中国特色的一个词:春运。每到年底,无论身在何处的人都想尽各种办法,不辞辛劳地返回老家,这是中国人几千年的风俗。人们静下心来问问自己,我们究竟为什么要回老家?恐怕多数人是出于习惯。正是这种习俗给社会带来方方面面的影响:交通、商业、服务等等相应的社会问题。国家要花很大力气去满足这种风俗的需求,因势利导,但无法禁止。再如燃放烟火,明知道利大于弊,但用法律也无法解决,只好采取限制的方式解决问题。俗与法之间关系问题,是今天当政者应该考虑的问题。在二者之间找到一个合适的结合点,更好地利用民俗为社会服务,是今后发展趋势。今天的当政者有大力提倡风俗的态势,但对于那些恶俗,还是应该给与禁止的。过犹不及,不能一味地放纵。在我们开设的课程中,将讲授一些已经消亡的风俗,但还有很多今天仍然存在的风俗,了解这些风俗习惯,对于同学们今天生活会有一些指导意义。它不仅能够增加同学们的文化修养,同时也能够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得更懂得一些所谓的规矩,使自己在所生活的环境中得体和游刃有余。课程要求:平时作业20分,出勤10分,期末70分。闭卷考试。平时作业是做一个你所生活地方民俗的调查报告。字数不限,但要有特色。第一讲:中国古代民俗文化史研究概况一、 民俗文化基本概念及研究概况1、基本概念:民俗学作为独立的人文学科的专有名词,首先出现于英国,其英文为FOLKLORE,创始人是英国民俗学会创始人之一、考古学家汤姆斯于1846年用萨克逊语的两个词合成的,即FOLK加LORE。其含义是“民众的知识”或“民间的智慧”。作为学科名称,可直译为“关于民众知识的科学”。汤姆斯关于民俗学的用词传入我国是在十九世纪后期,不过,这个词汇并没有引起中国学者的注意。直到1922年北京大学歌谣周刊在发刊词中才第一次出现“民俗学”这个学科专业名词。虽然“民俗学”一词在我国学术界使用较晚,但“民俗”一词在中国历史上却早已有之。在礼记缁衣中记载:“故君民者,章好以示民俗”。民俗乃民间习俗之意。汉书董仲舒传:“变民风,化民俗”。可见,在我国古代,民俗虽然不是今天民俗学,但民俗概念早已确立。在汉书王吉传记载:“是以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这句俗语我们至今还在使用。可以说,民俗是一种悠久的历史文化传承,是一种相沿成习的风气。简而言之,即为民间风俗。中国历史上的民俗学从概念上大致可以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民俗学认为:民俗学是一门综合学科,是以研究城乡居民生活为其研究对象的;就民族而言,既研究文明民族,也研究落后民族的民间生活。狭义民俗学概念则认为:主要研究远古遗留下来的信仰、风俗和传统,或是仅研究文明民族的民间生活;或是只研究民间生活中的仪式、祭祀和禁忌;或是研究民间口同文学。2、基本概况:在中国古代文献中,有大量的关于民俗方面的文献,如应劭的风俗通义等。最早关注民俗学的学者是二十世纪上半叶的钟敬文、顾颉刚、鲁迅、周作人、张竞生等。钟敬文,北师大人,广州中山大学民俗学会和其后杭州民俗学会的发起者之一。张亮采,东北师大人,1912年商务出版社出版中国民俗史。1923年,张竞生在北大成立民俗调查会,开设民俗学课程。1927年,江绍原在广州中山大学开设“迷信研究”课程。1927年,顾颉刚、容肇祖、钟敬文在中山大学成立民俗学会,容肇祖任会长。1981年,辽宁省民俗学会成立(乌丙安);1982年,吉林省民俗学会成立;1983年,中国民俗学会成立;1985年,山东大学社会学系办民俗研究刊物。武汉科技大学大学中南分校开设“建筑与风水”课程,探讨“住宅及室内摆设如何与外围自然环境更和谐相处”。马威主讲中国古代建筑与风水关系,认为,周围环境的好坏影响人的心理状态,心理状态又能左右人的性格,而性格又往往能影响到人的命运。厦门一中开设“风水地理”。古代称之为“堪舆学”。 堪天道也,舆地道也二、 民俗文化的内容及其特点民俗文化的范围十分广泛,大致包括民间的物质文化、社会组织、意识形态和口头语言等各种社会习俗、风尚事物等。具体而言,物质文化包括人类的衣食住行和工艺制作等物化形式以及主体在物化过程中的文化传承。社会组织只人类社会中关于氏族、家属、宗族、村落、乡镇、城市,以及各种民间组织及各种职业集团的总称。意识形态主要涉及民间信仰、伦理、文学和艺术等。我们课程无法完全覆盖所有层面,只能以专题形式,讲授以汉族为主体的某些具有代表性的民俗文化及其形成发展历史。民俗文化的主要特点:1、 历史性:任何一种民俗都是特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具有极强的历史特征。以发型为例:明代男子全蓄发,簪发为髻于头顶,而清代则前顶剃光,后脑梳辫。无论任何民俗,都有其特定的历史环境,一旦他所生存的环境改变,该风俗也将随之消失。例如, 世纪中叶满族贵胃征服了明王朝后,在全社会强制推行了满俗服制与发式, 使汉族改变了某些风俗习惯同时, 在满汉文化交融过程中,汉族民俗文化以其优势也大幅度地变革了满族生活方式, 直至使满族全民实施了汉语化。这是近三百年来民俗文化发展史上发生剧变的鲜活史实。2、 地方性:地方性是民俗在空间上所显示的特征,也可以称作地理特征或乡土特征。我们常说:“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无论何种民俗,都会受到一定地域的生产、生活条件和地缘关系的制约,都不同程度上染上地方特色。比如饮食:我们常说:南甜、北咸、西酸、东辣,形成风味迥异的菜系。民俗地方性特征的形成,是与各地区的自然资源、生产发展及社会风尚传统的独特性有关。从总体上看,各地区形成的民俗事象,分别构成各种类型的同心圆,形成不同的民俗圈,各个民俗圈相互交叉,才构成中华民族的整体习俗。根据自然环境、气候、土壤、物产的差异,我们大致可以将中国民俗文化划分为七大民俗文化圈,即东北民俗文化圈、游牧民俗文化圈、黄河流域民俗文化圈、长江民俗文化圈、青藏民俗文化圈、云贵民俗文化圈、闽台民俗文化圈。3、 传承性:民俗文化是世代相习的一种文化现象,因此,在发展过程中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好的习俗以其合理性赢得广泛的承认,代代相传;恶的习俗也往往以其因袭保守的习惯势力传之后代。比如节日习俗:过年习俗、八月节习俗等等。4、 变异性:变异性与传承性紧密相关,意味着民俗事象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域的流传所表现出的种种变化。二者是矛盾的统一体。只有在传承基础上的变异和变异过程中的传承,绝对没有只传承不变异或只变异不传承的民俗。比如丧葬中的某些习俗。三、 民俗文化学与其他社会科学之关系民俗文化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与人类学、民族学、社会学、历史学、考古学、文艺学、伦理学、宗教学及语言学都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民俗文化与历史学关系最为密切,历史学是依据历史记载事实解释社会发展的规律性、复杂性的学科,而民俗文化也重视文献资料,重视历史发展过程中社会各个时代、各个阶层的生活习俗。历史的多样性、复杂性,也包括风俗文化在内,在具体时间、具体地点、具体人物的行为准则,从而构成了历史画卷,而民俗文化与历史学常常在同一轨道上行走,同步发展。民俗文化为历史学提供丰富的资料,使历史学有血有肉,历史学也借助民俗文化事象揭示社会发展的轨迹,寻找历史变迁的规律性、多样性。民俗文化与历史文化在资料上很大程度上是共同的,如古文献、神话、传说、故事等等,既是历史学研究必备资料,也是民俗文化研究的重要参考资料。四、学习民俗文化史的必要性:读古代文史著作,如果不熟悉当时的社会生活习俗,就可能发生这样的情况:文字虽然认识,但对内容却不理解,甚至还会引起一些幻觉或错觉。如看到书上说道古代帝王的宫殿,头脑中可能就会浮现出北京故宫的景象。实际上,北京故宫是明清两代处于经济高度发展时期陆续修建的,以前的历代宫殿都没有达到这样的规模和建筑水平。战国时期的齐国是当时比较富裕的国家,有一天,国君齐宣王坐在大殿上看到有人牵着牛从殿下走过,就问他:“牵牛到哪里去?”那人回答道:“要杀牛祭钟。”宣王竟然看到牛吓得打哆嗦,于是命人用羊来祭钟。无论这个故事是否可信,但有一点可以看到,当时的宫殿不大,也不高,否则不可能看到有人牵牛走过。民俗文化史知识的范围很广,包括古人的衣食住行、婚丧嫁娶、宗教信仰、节日风俗、社会关系等各方面的基本知识。这种知识的来源主要是文献记载,其次是考古资料和社会调查资料。民俗文化是我们了解中华民族发展历史的重要途径,正是通过这些点滴风俗的记载,我们才能真正地了解一个鲜活的民族。下面举例说明民俗文化史知识与文献的关系:1、 在衣食住行方面:诗经豳风七月篇:“取彼狐狸,为公子裘。”说明当时劳动人民捕狐狸,交给统治阶级做皮袄,而自己却“无衣无褐,何以卒岁!”这里所谓的衣指的是布衣,当时没有棉花,布是用麻织成的。褐是粗麻制品。贵族穿丝帛,平民穿布衣,所以,布衣就成了平民的代名词。史记李斯传说李斯是“上蔡布衣”,指的就是上蔡的平民。古人酿酒,起源很早。商周时代,贵族饮酒的风气很盛。诗经小雅大东篇:“维北有斗(星宿),不可以挹酒浆。”那时用斗舀酒的。古代的酒是米酒,不是后来的白干酒。所以在古代文献记载钟,有些人的酒量大得惊人。李白月下独酌:“三杯通大道,一斗合自然。”这是有可能的。韩非子五蠹篇记载,上古时,有巢氏教人们“构木为巢,以避群害。”这个传说还是合乎社会发展过程的。“构木为巢”是说人们受到鸟在树上筑巢的启发而修筑房子,并不是说人也在树上住过。人在树上搭建房子是非常困难的,即使搭上,风一大也会摇下来,在我国西南和东北边疆地区,过去有些房子是在用木架构成的底架上修建起来的,距离地面很高,可以防止野兽的侵袭和潮湿。构木为巢应该是这类房子。古人看“晷”(日影)来计算时间,夜里用膏油点灯,所以韩愈在进学篇中才有“焚膏继晷”一语。点灯时,灯心燃烧,余烬常结为花形,称“灯花”。古人认为,灯花的出现,是和主人的运气有关。汉书艺文志中有占灯花术,已失传。南北朝时庾信对烛赋,其中有“复讶灯花今得钱”之语,反映了古代“灯火花,得钱财”之传说。灯心燃久了,就要拨挑,称为“挑灯”。辛弃疾破阵子词“醉里挑灯看剑,梦里吹角连营”。挑灯是拨亮灯光之意,现在普遍用电灯,再说“挑灯夜读”,就是笑话了。2、 在制度方面如中国什么时候开始使用货币?考古学家的意见不一。甲骨文中有“取贝二朋”的记载。用线把贝系成一串,称为朋,是计算贝的单位。金文中,多有“锡(赐)贝”的记载。诗经小雅中也有“锡我百朋”的语句。一朋到底是多少呢?古注或说五贝,或说十贝。由考古资料考察,以五贝为妥。贝是宝物,但没有实用价值,而且过于昂贵,不便于零买零卖,所以不能成为民间的通货。在民间,贸易仍然是以货易货。有的用铲、锄等工具,这些虽然有实用价值,但也不便零买零卖。因此,粮食和布丝还是最常用的交易品。诗经小雅:“握粟出卜,自何能谷(吉)?”带着粮食去占卜。诗经卫风氓篇:“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古注认为“布,币也。”但多数学者认为,这里的布大概不是货币,而是当作货币实用而已。3、 在文化生活方面:如天干、地支的运用问题。关于干支的起源,现在还不清楚。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在古代有广泛用途:一是用于表示时间。如纪年,子年、或干支配合表示,甲子年等;六十一甲子,所以六十岁称“花甲”花甲是“花甲子”简称,因干支花插着配合,所以称“花”。古人称同岁人未“同甲”或“同庚”,称年龄为“年庚”,婚礼中男女双方交换“庚贴”。旧时还将地支与十二属相配合,如子鼠、丑牛等,所以,子年也称“鼠年”。也是六十年一轮回。用地支纪月。按阴历(夏历),寅为正月,卯为二月,以次类推。过去春节的春联中就有“斗柄回寅”四字,意思是北斗星的斗柄又指向“寅”的方位,正月来临,一年复始。用干支配合方式纪日,六十日一循环。也有单用天干或地支纪日的。如数伏,是夏至后第三庚为初伏,四庚为中伏,立秋后初庚为终伏。一庚是十天。用干支纪时。如子时(晚上23-1点)。夜半子时也称午夜。二是用干支表示方位、等第、次序等。如甲、乙表示东方,丙、丁表示南方,戊、己居中,庚、辛表示西方,壬、癸表示北方。汉书百官公卿表记载,汉元帝时设置“戊己校尉”。汉书王莽传:“莽通子午道”。颜师古注:“子,北方也;午,南方也。言通南北相当,故名子午道。”北京故宫南门称午门。今天地理上的子午线。三是用干支作为人名。如商代商汤为太乙,盘庚、帝辛(商纣)等。4、 在生活习俗方面在古代诗文中很多涉及到妇女装饰。如“花黄”等。古代相传,南朝宋代武帝女儿寿阳公主,有一天在屋檐下睡觉,梅花飘落在她的额头上,留下花瓣的痕迹。时人效仿,称为“梅花妆”梅花是蜡黄色的,梅花妆可能就是花黄。梁、陈之际的文学家徐陵奉和咏舞说:“低鬟向绮席,举袖拂花黄。”木兰诗:“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等。现代文明世界的建构和繁荣, 有一个全新的要素, 那就是以电脑等高新技术为物质文化发展的前进动力, 从而引发了全球性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剧变。少数富强的超级工业国, 用它们的经济实力控制了世界大部分原料产地和销售市场, 并在近年实行了全球性的经济冲击, 使得全球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几乎都以西方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现代化水准为发展目标。许许多多分布在全球各地的“ 未开化”的部落社会, 在地理位置上的小型孤立社会, 不是被吞灭, 就是沦为强国的保护属地。历史上曾经有过古老文明但是又长期经济落后不发达的社会, 也纷纷被迫或不得不自己改变自身的生存方式, 现代西方文化潮流在全球扩展, 使各种类型的传统社会原貌, 几乎都处在急剧变化之中, 各种传统民俗文化正在因为遭到强力破坏而迅速改观。众所周知的事实证明, 世界上的所有民族和国家都不得不在不同程度上适应这种全球性的经济发展大趋势。现代化的发展, 毫不留情地损害着传统民俗文化赖以存在的条件和基础。以传统民俗文化做为生活导向的那种传统社会, 实际上已经支离破碎, 不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