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第4课《乡愁诗两首》教学实录及评点冀教版.doc_第1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第4课《乡愁诗两首》教学实录及评点冀教版.doc_第2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第4课《乡愁诗两首》教学实录及评点冀教版.doc_第3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第4课《乡愁诗两首》教学实录及评点冀教版.doc_第4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第4课《乡愁诗两首》教学实录及评点冀教版.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付费下载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乡愁诗两首上课。师生问好。师:同学们有没有较长时间,比如三、五天,十天八天的离开过家、离开过父母?生1:有。师:什么时候?生1:去年暑假去青岛我姑姑家住过十几天。师:你想家了吗?生1:刚开始没想家,原打算多住些日子,后来想家,想爸爸妈妈了,就回来了。师:想家时是什么感受?生1:心里空荡荡的,象掉了魂似的,特难受。生2:我想家时老担心家里会出什么事,用一个词来形容就是“坐立不安”。生3:我想家时什么都没心思去干,挺烦的。师:是呀,老师又何尝不是如此呢?我也有相家的时候。十年前,老师异地求学,每当夜深人静,便是我想家的时候,想念家中年迈的双亲,想念房前屋后的小树家中的点点滴滴都成了我心头的牵挂,我也因此而辗转反侧,夜不能寐。当心中那种想家念家的痛楚无以言表时,我就对着窗外的夜空默诵一首我喜欢的短诗想家的心情。同学们有兴趣听吗?生:有。师:老师就给大家朗诵这首诗。(课件展示诗歌,师配乐朗诵) 想家的心情王慧敏异乡的天空我是断线的风筝异乡的水面我是无根的浮萍异乡的夜晚月亮很瘦如何也装不下/想家的心情异乡的人群中家是一团火异乡的路上家是一盏灯异乡的夜晚家是一个梦如何也圆不了想家的心情想家的心情是母亲倚栏凝望的眼睛想家的心情是游子凭窗凝眸的憧憬想家的心情谁都感受的到谁也说不清师:想家的心情,谁也说不清,但想家的时候,我们可以拿起电话问候一声平安,可以坐上汽车常回家看看。可是啊那些远离祖国,漂泊在外的游子呢?特别是台湾同胞因为海峡之隔而长期不得一见的亲人呢?他们才真正称的上愁,称的上痛啊!台湾,这个大陆的游子,因为我们共知的原因一直在海中孤零零的飘荡,台湾人民有家难归,亲情难叙。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台湾诗人余光中、席慕蓉的同题异作乡愁,听一听两位台湾诗人发自内心的呼唤!(师板书课题、课件展示课题)师:学习这两首诗,我们要品味诗歌的感情,分析诗歌的意象,领会诗歌结构上的妙处。先听老师来朗诵课文,听完后,说说这两首诗你更喜欢哪一首?谈谈你的感受,老师更喜欢能提出疑问的同学,哪怕是一个不理解的字和词。感受和疑问没有标准答案,我们看哪位同学谈的感受多,提的疑问多。(师配乐朗诵,课件展示诗歌)师:准备好的同学可以站起来发表你的意见。生1:我喜欢余光中的乡愁,我觉得诗人的思乡情表达的很真切。生2:我喜欢席慕蓉的乡愁,相比之下,我认为这首诗的意境更美。生3:这两首诗我都喜欢。我有一个疑问:为什么故乡的笛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师:老师认为这个问题很有价值。哪位同学帮助解答?生4:我认为月圆之时也是人们团圆的时候,笛声也总在这个时候响起。生3:月亮弯的时候不行吗?生4:不管圆月还是弯月,诗人是借月抒情。师:对,月亮一直是文人墨客笔下的抒情物,从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到苏轼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白居易的“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诗人无不是望月有感,借月亮抒发自己对故乡、对亲人的思念之情。生5:我的疑问在第一首诗中,我不明白乡愁和“邮票、船票、坟墓、海峡”之间有什么联系?生6:“没有年轮的树”并不存在,为什么把乡愁比作“没有年轮的树”?生7:没有年轮,说明大树永远年轻,枝繁叶茂。而乡愁也在心中永远挥之不去。师:你对这个解答还满意吗?生6:还可以吧。(其他略)师:疑问先提到这里,大家提的问题都很有价值,有的问题已经解决了,有些问题需要边分析课文边解决。师:余光中的乡愁抒发的是什么情感?(课件展示余诗)生:思念祖国,思念家乡的忧愁。师:这种情感看得见么?生:看不见。:要把这种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的情感表达的具体,就要借助于意象,意象也就是诗中的形象。帮老师找找看,这首诗中借助了那些形象的事物?生:这首诗中借助的形象事物有“邮票、船票、坟墓、海峡” 。(师板书)师:刚才有同学提出疑问,乡愁和这些形象之间有什么联系?我们先从第一个形象-“邮票”开始,为什么把乡愁比作“邮票”?欢迎同学们发表自己的看法。生:儿子在外想家了,就给母亲写信,然后通过邮票邮寄给母亲。师:装进信封的仅仅是那几页信纸么?生:还有对家、对母亲的思念。师:是呀,在外求学的儿子把对母亲、对故乡的思念装进信封,一枚小小的邮票把母子连在一起。俗话说:“儿女情长,父母恩深,爱重如山,血浓于水。”不管相隔万水千山,母子间总有一条剪不断的线,那就是亲情。朗读时,要把这份亲情,把儿子对母亲的思念读出来。请你读一下第一小节。生1读。师:你觉得自己的朗读能包含这份感情吗?生1:还可以吧!师:(问另一生)你认为呢?生2:我认为还缺了点什么。师:请你试着把缺了的东西读出来,好吗?生读。师:读的很有感情。你跟大家说说,你读这节诗时的感受。生:我读这节诗时好像就看到妈妈为我忙碌、送我出门的身影。想到妈妈对我的惦念和牵挂,心里热热的。师:是的,要读出这份亲情,这份惦念,就要从心里发音,而不是用嘴去读。老师读这节诗时,仿佛就看到自己的母亲站在很远很远的那头,在初冬的风里翘首企盼,盼着鸿雁传书,盼着远方的孩子归来。听老师朗读这节诗。(师读,指名生读)师:哪位同学比较喜欢“船票”这个意象?你对“船票”怎么理解?生1:诗人结婚后,可能夫妻分居两地吧?(众生笑)生2:诗人回家可能经常乘船,连接诗人和新娘的就是船票了。师:分析的很有道理。据我所知啊,诗人余光中是先成家,后立业。成亲以后便外出求学谋职。回家探亲总要乘船,诗人便将爱情的愁绪寄托到船票上。这时候的乡愁除了对母亲的思念,还有对爱人的惦念。所以,那缕缕乡愁只有寄情于那一张张来来回回的船票。这窄窄的船票上便又多了一份沉甸甸的爱情。让我们边读边领会这份情感。生齐读。师:第三节中的“坟墓”与前两节相比在气氛上有什么不同?生1:多了些悲凉。生2:前两节是生者对生者的思念,这一节是生者与死者的诀别。师:的确是这样。一方矮矮的坟墓把“我”与母亲、生者与死者永远的隔开了。面对亲人的离去,这种生离死别更让人心痛,可谓撕心裂肺般的疼啊!“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乡愁之强烈,怎不震撼人心?(师朗诵第三节)师:对于“海峡”这个意象能理解吗?生:我认为是海峡把台湾和大陆隔开了,诗人只能隔海相望。师:是呀,台湾人民有家难归,亲情难叙。诗人只好把浓浓的乡愁寄予这弯浅浅的海峡。前三个意象连接的是“我”与亲人间的亲情、爱情,那么被“海峡”隔开的“我”与“大陆”又是由哪种感情连接的呢?生:应该是爱国情吧!师:是的,到这里这首诗已把乡愁升华为整个民族感情的寄托。诗人在他的诗从母亲到外遇中这样写道:“大陆是母亲,不用多说,烧我成灰,我的汉魂唐魄仍然萦绕着那一片故土我离开她时,才二十一岁呢!再还乡时已六十四岁。掉头一去是风吹黑发,回首再来已雪满白头长江断奶之痛历时四十三年”这不啻于泣血的悲啼,含泪的呼唤!“断肠人在天涯”的游子之痛揪扯着我们每个人的心!(指名生读,齐读)师:在这首诗中,诗人借助于四个意象抒发自己浓浓的乡愁。子思母念,乡愁可人;夫爱妻恋,乡愁动人;祭母奠土,乡愁感人;愁系祖国,着笔惊人!如此动人的乡愁曲应该背下来。不要死记硬背,看有没有好的方法帮助我们快速背诵?可以和你周围的同学讨论讨论。(生讨论后发言)生1:这首诗四个小节都很整齐,字数相同,句式一样,只是个别词语不同。生2:每节诗的开头都有一个表时间的词语,并且是按照从小到达的顺序,“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啊,而现在。”生3:每节诗的第二句都是“乡愁是?”后边跟着的是诗中的四个意象:“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生4:每个意象前面的修饰语不一样,分别是:“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还有“一枚、一张、一方、一弯”。(其它回答略)师:同学们总结的这些,正是这首诗结构上的特点。掌握了诗的结构特点,再来背诵就不难了。先听老师来背诵这首诗,能背下来的同学可以小声跟着背诵。(师背诵,学生齐诵,指名生到台前背诵。)师:品味了余光中的乡愁后,让我们把目光投向席慕蓉的乡愁,这首诗,我们跟第一首比较阅读。既然是比较阅读,就要比较两首诗的异同。先请一位同学朗读这首诗。生朗读。师:这两首诗有什么异同?大家先讨论讨论。(生讨论后发言)生1:我认为两首诗的不同点是选取的意象不同。师:能谈具体些吗?生1:余诗选取的意象是“邮票、船票、坟墓、海峡” ;席慕蓉诗中的意象是“月夜的笛声、模糊的怅惘、雾里的挥手别离、没有年轮的树” 。(师板书“月夜没有年轮的树” )生2:我认为两首诗的的相同点首先是题目相同,作者都是台湾诗人。生3:我认为两首诗的感情相同,抒发的都是漂泊在外的游子对祖国、对故乡的浓浓的乡思。师:是的,同余光中的经历相类似,席慕蓉11岁就离开故乡,直到1989年她46岁时,才有机会踏上故乡的土地。作为多情的诗人,她与故乡有割舍不断的血脉联系。回国讲学期间,谈及故乡,她竟在几千人的会场里几次失声痛哭,那是怎样的一种痛啊!海峡虽浅,诗人却只能隔海相望,在梦中,在诗中寄托无限的乡思。月夜的笛声,模糊的怅惘,直到绵绵无尽的思念化作了没有年轮的树,乡愁犹如影子,永远挥之不去。生4:我认为两首诗的写法相同,也就是将抽象的情感形象化。师:是这样,将抽象的情感形象化,用一种形象的物体来触发这种情感,是这两首诗最重要的相似点。诗歌讲究意象。这两首诗中借用了“邮票、船票”等形象具体的事物来表达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的乡愁离绪。其实呢,除了这些形象的事物,还有很多物象最能触动你心中的痛,触发你的情感,引起你的愁绪。想想看,还有哪些具体的物象,那位同学能再为乡愁打个比方?(生思考后发言)生1:乡愁是故乡的小路,弯弯曲曲望不到尽头。生2:乡愁是母亲头上的乱发,总也理不出头绪。生3:乡愁是雨中的泡桐师:你的句子启发了老师,我再给你接上一句,借用李清照的词“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生4:乡愁是窗前的风铃,叮叮当当,令人心伤。生5:乡愁是雨中的芭蕉,早也潇潇,晚也潇潇。生6:乡愁是一枚青橄榄,涩涩的,却有挥之不去的滋味。生7:乡愁是秋天的落叶,飘飘悠悠,飘到何时愁方休(生将这些句子写下来,并用实物投影仪展示到大屏幕上。)师:把这些句子连起来,不就是一首很美的乡愁诗了吗?同学们就是这首诗的作者,就是诗人了最后,老师做个小结。请大家闭上眼睛,随老师走进充满乡思的秋夜(课件展示画面、音乐)夜深了,一轮明月挂在天空,秋虫耐不住晚秋的寒意,止住了鸣叫,如水的月光推开窗户,洒满房间。一位诗人倚窗而立,双眼朦胧,思乡之情如潮水般涌上心头,一首诗从他的心中流淌出来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在那 头 !板书设计:乡愁诗两首 邮票 月夜的笛声 船票 意象 模糊的怅惘 坟墓 雾里的挥手别离 海峡 没有年轮的树点评:潘纪云老师这节课和刘俊英的沁园春 雪双双获得山东省创新课堂比赛一等奖。这节课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注重了情感教学,也就是说整堂课的感情氛围酿造特别到位。一上课教师首先用谈话法调动学生的情感。然后配乐朗诵王会敏的想家的心情这首小诗,这样在多次铺设的基础上点出:“我们想家的时候可以坐上车常回家看看,可是那些远离祖国的游子呢,他们有家不能回,有亲不能探,那才是真正的疼啊!”这个导入看似长了点,但一点也不显累赘。我们反对老师多讲,但该讲不讲也不对。例如,中间为了帮助学生理解作者思乡之情,老师也有一段独白:“调头一去风吹黑发,回首再来已是白雪满头,长江断奶之痛,历史四十三年”,还有那段有关作者回乡讲学时痛哭失声情景的独白,再加上思乡曲的配音渲染,使整堂课的基调都沉浸在浓浓的思乡情感中。二是突出体现了探究、创新的特点。在老师范读、学生自读整体感知的基础上,老师没有灌输学生什么,也没有照搬教参限制学生思维,而是先让学生自主学习提出问题,探究问题,做到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在学生明白了什么是诗歌意象后,有一个值得大家学习的教学环节:要求学生也为乡愁打一比方,仿说一个句子,即找一个意象。创新不是无中生有,而是在模仿的基础上进行的。这个环节就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学生的创新思维的火花闪烁。例如学生们说:“乡愁是枚青橄榄,苦苦的涩涩的”;“乡愁是窗前的风玲,叮叮当当令人心伤”;“乡愁是雨芭蕉,早也潇潇晚也潇潇。”;“乡愁是雨中的泡桐,那次怎一个愁字了得?”;“乡愁是满城风絮,一川烟草,梅子黄时的雨。”学生的想象力令人钦佩。三是多媒体教学手段对课堂教学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现在许多语文课堂上使用的课件,还停留在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