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从中英两首诗看诗歌的可译论黄中习(广东金融学院外语系,广州,510520)摘要: 本文从中英两首诗的分析中讨论诗联的可译论, 认为古今中外学者大量的诗歌翻译实践表明“诗歌不可译”之类的看法实属片面。中国青年学人应该向老一辈学者学习,不畏艰难,刻苦用功,加强中英语言与文化修养, 大胆参与包括诗歌与对联在内的中国文学文化的对外翻译工作,为在新世纪弘扬中华文化、促进世界多元文化交流做出自己的贡献。关键词:诗歌;对联;可译论;不可译论1.0 引言诗歌是最古老的文学形式,是时代、历史和文化沉淀的结晶,中西皆然。诗歌不仅融聚了一个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而且以最精练的语言形式, 将现实与理想、时间与空间、感情与理智、情趣与教育融于一体,这是人所共知的。然而关于诗歌的可译性却有不同看法,见仁见智,争论由来已久。2.0诗歌的不可译论诗歌不可译论最有代表的说法莫过于以下几种说法:1)意大利谚语“A translator is a traitor”(翻译者即背叛者);2)英国诗歌翻译家约翰邓汉姆爵士 (John. Denham,1615-1669) 的名言 “Poetry is of so subtle a spirit, that in the pouring out of one language into another, it will evaporate.”(诗具有一种微妙精神,当你把它从一种语言移入另一种语言的时候,那种精神就会完全消失。);3)美国诗人弗洛斯特(Robert Frost,18741963) 的话 “Poetry is what gets lost in translation”(所谓“诗”,就是在翻译中失去的东西。)说诗不可译,不无道理。但它并非主张不要译诗,而是说“诗歌的不可译论,最强调的是诗歌结构的特殊性因为诗歌作为一个艺术完整体是无法肢解,或用其他形式替代,更不可有散文解释来代替的东西。”(穆诗雄,2004:46)3.0 诗歌的可译论探讨我们认为,人类的思维、思想和生活等方面有共性,中西语言文化也有共性,这是诗歌可译的基础。“说诗可译,应是指诗人表示的意思和诗的某些成分可译,即可以用某种方式表达出来,并且认为能表达诗人的基本意思和(或)再现一些成分或原诗的特征,就实现了某种程度的艺术形式或(和)思想内容的等值。”(同上,52)不消说乔姆斯基(Noam Chomsky, 1928- )的语言“生成转换语法”(Transformational Generative Grammar, 简称TG Grammar)是语言可以互译的理论基础,因为它认为,人类各种语言的深层结构是普遍存在的,而且是共同的,语言的不同之处主要在于表层。“生成转换语法”旨在寻找人类语言可以互相转换的那个黑匣子语言“深层结构”,研究人类语言的“普遍语法”(Universal Grammar)。果真有这个“生成转换语法”规则,一切语言都可以互译。西奥多萨沃里(Theodore Savory)、尤金奈达(Eugene Nida)等国外学者也有类似观点。“外国的诗歌和中国的诗歌的内在结构有共性。形式虽有差异,但都是为抒发感情而采用某种节奏和韵律。”(江枫,1998:1)我们可以从以下两首诗歌可略见中英诗歌意境表达的相似互通之处。我国东晋著名的田园诗人陶渊明(365427)的饮酒(其五)诗篇是: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爱尔兰著名现代诗人威廉巴勒斯叶芝(W. B. Yeats, 18651939)的诗篇“The Lake Isle of Innisfree”(茵纳斯弗利岛)如下:I will arise and go now and go to Innisfree,And a small cabin build there, of clay and wattles made:Nine bean-rows will I have there, a hive for the honey-bee,And live alone in the bee-loud glade.And I shall have some peace there, for peace comes dropping slow,Dropping from the veils of the morning to where the cricket sings;There midnights all a glimmer, and noon a purple glow,And evening full of the linets wings.I will arise and go now, for always night and dayI hear lake water lapping with low sounds by the shore;While I stand on the roadway, or on the pavements grey,I hear it in the deep hearts core.(转引王佐良,1991:1102-1103)我就要动身走了,去茵纳斯弗利岛,搭起一个小屋子,筑起泥巴房;支起九行云豆架,一排蜜蜂巢,独个儿住着,荫荫下听蜂群歌唱。我就会得到安宁,它徐徐下降,从朝雾落到蟋蟀歌唱的地方;午夜是一片闪亮,正午是一片紫光,傍晚到处飞舞着红雀的翅膀。我就要动身去了,因为我听到,那水声日日夜夜轻拍着湖滨;不管我站在车行道或灰暗的人行道,都在我心灵的深处听见这声音。(袁可嘉译:1997:29)以上两首诗虽然是一中一外、一古一今,但其意境表达和用词造句何等相似:“结庐”与“造屋”,如出一辙;“采菊”与“种豆、养蜂”异曲同工,“山气”与后一首的中间四句的意境大可以互相补充。两位诗人所要表达的意思都是要离开这个充满痛苦的红尘世界,去过世外桃源般的生活,表现了宁静致远的思想和远离尘嚣的真意。从写作手法上看,两者都用了近乎白描的艺术手法,没有加入主观色彩,客观真实地描写景物,直白地道出胸臆。许渊冲的中诗英韵探胜还把陶渊明的这首诗的意境类比Robert Frost的“Tuft of Flowers”(花丛)。汪榕培的陶渊明诗歌英译比较研究也将这首诗类比英国女诗人Katherine Philips的田园诗“A Country-life”(乡间生活)。他们的比较研究大致指出,中英诗歌在含蓄意境、诗中有画、画中有情、诗人与自然溶为一体等方面有不少相通之处。通过比较,我们可以看出中英诗歌的共性,也可以看出两者的个性。譬如,前一首汉诗双行押韵,一韵到底,后一首英诗韵式是abab型,这两种韵式分别是汉英语诗歌最常用的押韵方法;汉英语言文字有较大差异,各有特点,从原诗和译文上看,“中诗尚整,西诗尚散,译诗者固末自外也。”(吕叔湘,2002:23)或者说,“由于中英语言在诗歌上所表现出来的形式、风格和文化层面不同, 那么由这种形式、风格和文化层面传达出来的原汉语古诗文本意义和英译的汉语古诗文本意义也一定各有不同。”(曹山柯,2004:70)人同此理,理同此心,也就是国学大师钱锺书(19101998)所说的“东海西海,心理攸同”。诗歌可译,诗歌对偶句可译,只是翻译表达形式不同而已,不然就没有这么多诗歌译本或重译本了。纵观汉诗英译的悠久历史,汉诗(尤其古诗)英译对韵律的处理,大体有三条路:一是韵文体,二是自由体,三是散文体。尽管诗歌翻译难度大,许多中外学者依然敢于克服各种困难,致力于汉诗外译工作。“中国学术界还是不乏敢于攀登险峰的人。而且,在典籍英译方面大有后来居上之势。20世纪,在汉诗英译方面做出成绩的有苏曼殊(18841918)、初大告、蔡廷干、黄雯、林同济、孙大雨(1905)、林文庆(18691957)、祝德光、董同龢(19111963)、林语堂、翁显良(19241983)、黄新渠(1930)、黄龙(1925)、吴钧陶、刘重德(1914 )、许渊冲、杨献益、戴乃迭、楚至大、赖恬昌、吴锡陶(1927)、黄新渠(1930)、赵甑陶、郭著章、汪榕培等学者。近年来,有些学者所译诗词量大质优,学术研究方面也很有造诣。”(卓振英,2003:7)国外汉诗翻译名家有Arthur Waley, David Hawkes, James Legge, Ezra Pound, Burton Watson, Stephen Owen, Cyril Birch, A. C. Graham, Kenneth Rexroth等等。海外还有不少杰出的华裔翻译家,如刘若愚、柳无忌、叶嘉莹、叶维廉、孙康宜、余宝莲等。5.0 对联的可译性对联, 俗称对子, 又称联语、联句、楹帖、楹联。楹者, 柱也。对联雅称“楹联”,原指悬挂于楹柱的书面联语,素有“两行诗”、“诗中诗”的美誉。对联上下联创作的基本要求是:字数相等、词性相同、结构相应、内容相关、节奏相称、平仄相对,共同构成一个特定而完整的意义。对联的可译性大抵与诗歌的可译性一样。我们知道,对联是从律诗中脱胎出来的一种多功能的文学艺术, 供人们实用和欣赏。上下联字数、句式、内容、韵律对偶, 是对联的基本特征。古典美、诗意美、对称美、图画美、音乐美、逻辑美和建筑美是它的美学价值。它精悍短小,文字精练,寥寥数语,对仗精巧,文情并茂,神形兼备,表现力强,琅琅上口,便于表达,便于传播,给人思想和艺术上美的感受。对联充分发挥了汉语言文字的优势特点,可谓尽汉语汉字形状组合、声韵变化之能事,穷平仄对仗虚实之变化,采诗词曲赋骈文对偶之精华,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学艺术形式。对联之美充分体现了汉语言文字的特色,体现了汉语人文精神并且集语音、词汇、语法、书法锤炼于一身及沟通古今的文学艺术形式。有人说,唯有文化的,才是经典的,唯有经典的,才是永恒的,这话不无道理。“要在全球一体化的背景下保持文化多元化,就只有将各种文化译出到国际共同语(英语),从而成为全球文化的组成部分。所谓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其前提一是保持民族的本色,二是要译介到世界上去,没有译出,就没有世界可言”。(潘文国,2004:42)只有通过翻译,我们才能使我们对联这一中华文学文化特产为世界所知,才有可能使它被公认成为世界优秀文化的一部分。4.0 结语中外学者大量的诗歌翻译实践表明,“诗歌不可译”之类看法,就如同“中国人不能外译汉语作品”的观点一样,实属片面看法。A. C. Graham的原话是: “We can hardly leave translation to the Chinese, since there are few exceptions to the rule that translation is best done, into, not out of, ones own language. ”(在翻译上,我们几乎不能放手给中国人,因为按照一般规律,翻译都是从外语译为母语,而不是从母语译成外语的,这一规律很少有例外。)关于这个观点及其3条理由,潘文国先生已“从三十年来国际政治与翻译理论、语言学理论的发展出发,对之逐条进行了批评”,认为典籍对外传播“要达到高质量的翻译,中国学者的参与几乎不可避免”。(同上:41-43)潘论以理服人,大快人心,无需赘说。西方著名翻译学者Susan Bassnett和AndrLefvere(2001:57)甚至说“可译性”或“翻译是否可能”的讨论只不过是“a great deal of nonsense”(一大堆废话)。可译性“这个问题如今显得荒谬,是因为目前我们已经发现存在翻译的历史,而这一发现使我们得以用另一个问题给予反击,即在世界上大部分地方一直进行了至少四千年的一件事情,为何你们对于证明或发现它的可行性还有兴趣。”Robert Frost的话不过是“immensely silly remarks”(非常愚蠢的傻话),因为“这暗示着诗歌是难以促摸的、不可言喻的东西(鬼怪乎?精灵乎?),尽管它由语言构成,却无法实现跨语言转换。”至于当今翻译研究的走向,他们(同上,10-11) 还指出:“我们需要进一步了解翻译的历史,不仅是西方的,还有其他文化的我们需要进一步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文化移入我们需要进一步了解构建这些文化形象背后的议事日程我们需要进一步了解构成其他文明的文化资本的文本以及翻译这些文本的方法。”在他们所指的当代文化研究“翻译转向”中,民族文学文化的翻译工作大有作为。我们青年学人应该向老一辈学者学习,不畏艰难,刻苦用功,加强中英语言与文化修养, 并大胆进行包括诗歌对联在内的中国文学文化的对外翻译工作,为在新世纪弘扬中华文化、促进世界多元文化交流做出自己的贡献。参考文献1. 曹山柯. 从中英语言差异性看江雪的十一种翻译J. 外语教学,2004(5):70-742. 江 枫、许钧. 形神兼备:诗歌翻译的一种追求J. 译林, 1998(6):1-53. 吕叔湘.中诗英译比录序(再版)C. 中华书局,2002:1-234. 穆诗雄.跨文化传播中国古典诗歌英译论M.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4:35-605. 潘文国. 译入与译出谈中国译者从事汉籍英译的意义J. 中国翻译,2004(2):40-436. 汪榕培.陶渊明诗歌英译比较研究M.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0:128-1357. 王佐良等.英国文学选注C. 商务印书馆, 1991:1102-11038. 许渊冲.中诗英韵探胜M. 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167-169.9. 袁可嘉(译). 叶芝抒情诗选C. 西安:太白文艺出版社, 1997:2910. 卓振英.汉诗英译论要M. 中国科学文化出版社, 2003:2-1211. Bassnett,Susan&AndrLefevere.ConstructingCultures:EssaysonLiteraryTransla- tionC.Shanghai: ShanghaiForeignEducationPress, 2001:1-11On Untranslatability of Poetry From Two Poems in Chinese and EnglishHuang Zhongxi (Foreign Language Department, Guangdong University of Finance, Guangzhou, 510521 )Abstract: Based on the analysis o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初高中艺术课程考试试题及答案
- 2025年信息系统管理专业考试题及答案
- 2025年影视制作管理师考试试卷及答案讲解
- 2025年消防员上岗考试试题及答案
- 2025年传媒与新闻专业综合考试试题及答案
- 游戏开发工程师团队协作合同
- 环保物流车队承包合作协议
- 影视行业群众演员选拔与合同执行标准合同
- 旅游意外险附加疾病预防与治疗协议
- 环保项目废气数据补充与环保设施改造协议
- FZ/T 73001-2016袜子
- 科技创业孵化园项目书专题培训课件
- 毕业设计(论文)-箱体零件加工工艺规程及专用夹具设计
- 开放水域潜水员理论知识考试试题与答案
- 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有害物质管理手册
-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题目范文
- 项目经理月度报告
- 报价单报价表
- hsk3教程hsk3练习参考答案
- 基于STM32 智能药箱的设计与实现
- 大象版小学《科学》实验目录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