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债风险管理.doc_第1页
外债风险管理.doc_第2页
外债风险管理.doc_第3页
外债风险管理.doc_第4页
外债风险管理.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课题引入】: 一、我国企业外债现状及管理纪录片华尔街中为我们讲述了美国在建立初期如何利用外债,实现国内经济迅速崛起的故事。从世界经济来看, 外债正日益成为推动一国和单个企业经济高速增长的重要力量。适当的外债可以有效缓解一国和企业资金的不足状况,促进企业和国家产业升级,拉动经济增长。然而外债具有两重性,任何一种债务是需要偿还和有借贷成本(即利息)的,这就产生了潜在的偿债风险。1997年爆发的东南亚金融危机及2007年由美国次贷危机所引起的世界金融风暴也为我们敲响了警钟:必须加强对外债风险的管理。于是便有了我们今天的话题外债风险管理。一、定义(一)外债:1、根据国际货币基金和世界银行的定义,外债是指在任何特定时间内,一国居民对非居民承担的具有契约性偿还责任的债务,包括本金的偿还和利息的支付。2、根据我国国家外汇管理局的定义,外债是指在中国境内的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金融机构或其他机构对中国境外的国际金融组织,外国政府、金融机构、企业或其他机构用外国货币承担的具有契约性偿还义务的债务。 包括:(1)国际金融组织贷款;(2)外国政府贷款;(3)外国银行和金融机构贷款;(4)买方信贷;(5)外国企业贷款; (6)发行外币债券;(7)国际金融租赁;(8)延期付款;(9)补偿贸易中直接以现汇偿还的债务;(10)其他形式的对外债务 3我国外债定义的特征(1)借款形式为货币 (2)外债的币种是外币而非本币 (3)对中国境内的外资和中外合资银行的债务视作非居民管理 (4)外汇担保只有在实际履行偿还义务时才构成外债 4.外债的经济分析(1) 经济收益与成本外债的经济收益: 投资、技术与设备、就业、贸易 、银行或金融机构借外债的成本:债务偿还 、附带条件的外债、 外资供应的不确定性 、对外债的依赖性(2)外债与国际收支平衡外债是一国对外经济活动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它影响着一国国际收支发展的前景和趋势。反过来,国际收支状况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债务活动的周期,表现在贸易顺差可以用来偿还外债的本息。债务周期:贸易逆差逆差减少顺差增加逆差头寸缓和(3)债务偿还比率与偿债能力衡量外债偿还能力的标准:一是生产能力;二是资源转换能力1.负债率 2.外债饱和 3.债务率 4.外债余额增长速度应外汇收入增长速度 5.偿债率 6.当外债饱和后,年偿还外债本息增长速度应年外汇收入增长速度(二)、外债风险管理的必要性1982年8月,墨西哥无力偿还到期外债本息,从而引发了一场席卷整个拉丁美洲的债务危机;1997年亚洲国家由于外债的结构不合理,中短期的外债过多,引发整个亚洲的经济危机;1998年的俄罗斯外债危机,2001年从阿根廷开始的席卷包括巴西、乌拉圭的金融危机也都和外债有关。我国虽然目前经济发展迅速,外债风险较小,但是也存在一些潜在风险。在我国借用外债的来源构成中,主要是外国政府贷款、国际金融组织贷款和国际商业贷款,前两类贷款一般都具有援助性质,贷款的特点是利率比较优惠、使用期较长。而国际商业贷款属于一般的国际信贷,利息率由市场决定,通常较高,贷款期限也以中短期为主。因此,若国际商业贷款比重偏大,则势必增加债务成本,增大风险。90年代以来,尽管我国政府严格控制商业贷款的增长,但在我国外债中,国际商业贷款比重仍然占有主导地位。外债的有效、充分使用不仅可以促进经济增长,而且可以增强其偿债能力。关于外债的利用效率,可以用外债的增长速度与GDP的增长速度来衡量。如果GDP增长速度快于外债增长速度,则表明外债利用效率高,偿债能力增强。反之,如果GDP增长速度低于外债增长速度,则表明外债利用效率不高,偿债能力减弱。比较我国的外债与GDP的增长速度(见表2),在1990年至2003年的13年间(扣除2001年),外债增长速度快于GDP增长速度的年份有8年,低于GDP增长速度的年份有5年,这说明我国外债利用的总体效率不高,潜在的偿债能力较弱。另外,国际金融市场的波动增加了我国外债潜在的市场风险。在国际金融市场上,利率和汇率等基础金融变量的波动会导致我国借用外债的单位面临汇率风险和利率风险,增加财务成本。这主要包括汇率风险和利率风险。二国际债务危机1.国际债务危机简介国际债务危机是指在债权国(贷款国家)与债务国(借款国家)的债权债务关系中,债务国因经济困难或其他原因的影响不能按期如数地偿还债务本息,致使债权国债务国之间的债权债务关系不能如期了结,并影响债权国与债务国各自正常的经济活动及世界经济的正常发展。2. 国际债务危机的特点债务规模巨大卷入危机国家之多、涉及面之广是历史上罕见的。国际收支状况恶化,国家外汇储备居减。债务的地区和国家高度集中债务结构对债务人不利3.国际债务危机的成因外债的规模越来越大,结构发生变化债务国不适当的发展战略国际经济环境的影响4.国际债务危机的启示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宜采取扩张性的经济政策借债国要根据本国的外债承受能力,适当控制外债规模,保持外债的合理增长。提高外债的使用效益,增强产品出口创汇能力外债国要不断加强和完善外债管理。 (三)外债风险管理的衡量标准 国际上最常用的衡量和考核一国偿债能力及外债负担的指标:偿债率是指一国当年外债还本付息额与出口创汇收人额的比率,国际公认的警戒线为25;债务率是一国当年外债余额与出口创汇收入额之比,通常认为该指标不能超过100;负债率是一国当年外债余额与GDP之比,国际公认的警戒线为20。纵观学者们对各个时段外债数据的分析,我国的外债清偿资金较为充沛,外债清偿能力较强。外 债 风 险 指 标单位:%年 份偿 债 率负 债 率债 务 率19852.75.256.0198615.47.372.119879.09.477.119886.510.087.119898.39.286.419908.713.591.619918.514.991.919927.114.487.9199310.213.996.519949.117.178.019957.615.272.419966.014.267.719977.314.563.2199810.915.270.4199911.315.368.720009.213.552.120017.514.756.820027.913.646.120036.913.739.920043.213.937.820053.112.633.620062.112.330.420072.011.527.820081.88.723.7注:1.本表资料由国家外汇管理局提供。 2.偿债率指偿还外债本息与当年贸易和非贸易外汇收入(国际收支口径)之比。 3.负债率指外债余额与当年国内生产总值之比。2007年末中国对外债务简表-2007年单位:千美元债务人/债务类型外国政府贷款国际金融组织贷款国外银行及其它金融机构贷款买方信贷向国外出口商、国外企业或私人借款对外发行债券与贸易有关的信贷非居民存款国际金融租赁补偿贸易中用现汇偿还的债务贸易信贷其它合计国务院部委 27,251,620 684,976 6,949,175 34,885,771 中资金融机构 30,056,763 250,487 5,851,714 6,630,331 20,574 7,731,905 24,438,293 5,137,561 7,106 192,643 80,317,377 外资金融机构 15,555 38,401,751 608,975 899,640 6,280,963 99,953 46,306,837 外商投资企业 826,513 9,197,108 779,014 58,262,351 153,800 4,526,679 2,553256,462 74,004,480 中资企业 27,050 475,234 104,953 290,836 1,503,203 2,187,168 90,424 6,525 4,685,393 其它 359 314,761 3,111 318,231 贸易信贷 133,100,000 133,100,000 合计 30,056,763 28,371,225 54,611,142 7,514,298 59,497,497 16,338,083 25,337,933 11,418,524 6,720,953 92,977 133,100,000 558,694 373,618,089 三、我国外债基本情况及管理现状(一)我国外债基本情况我国自年恢复对外举债以来,到年底,外债余额已达亿美元,成为全球第三大债务国。虽然我国有关外债风险的指标如偿债率、债务率和负债率目前均大大低于国际公认的安全线,但外债规模的迅猛增长已引起了不少专家学者的关注。根据国家外汇管理局公布2010年6月末中国外债数据截至2010年6月末,我国外债余额为5138.10亿美元(不包括香港特区、澳门特区和台湾地区对外负债,下同),其中,登记外债余额为3072.10亿美元,贸易信贷余额为2066亿美元。从债务期限看,中长期外债(剩余期限)余额为1700.22亿美元,占外债余额的33.09%;短期外债(剩余期限)余额为3437.88亿美元,占外债余额的66.91%,其中,登记短期外债(剩余期限)余额为1371.88亿美元,贸易信贷余额为2066亿美元。从债务人类型看,登记外债余额中,国务院部委借入的主权债务余额为382.09亿美元,占12.44%;中资金融机构债务余额为1230.94亿美元,占40.07%;外商投资企业债务余额为958.16亿美元,占31.19%;境内外资金融机构债务余额为438.06亿美元,占14.26%;中资企业债务余额为59.58亿美元,占1.94%;其他机构债务余额为3.27亿美元,占0.10%。从债务类型看,登记外债余额中,国际商业贷款余额为2372.50亿美元,占登记外债余额的77.23%,所占比重较上年末上升2.8个百分点;外国政府贷款和国际金融组织贷款余额为699.60亿美元,占登记外债余额的22.77%。从币种结构看,登记外债余额中,美元债务占72.10%,比上年末上升4.34个百分点;日元债务占10.11%,比上年末下降1.78个百分点;欧元债务占4.51%,比上年末下降1.87个百分点;其他债务包括特别提款权、港币等,合计占比13.28%,比上年末下降0.69个百分点。从投向看,按照国民经济行业分类,登记中长期外债(签约期限)余额中,投向制造业的为414.67亿美元,占21.58%;投向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的为246.87亿美元,占12.85%;投向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的为171.92亿美元,占8.95%;投向信息技术服务业的为117.71亿美元,占6.13%;投向房地产业的为110.38亿美元,占5.74%。(二)我国目前外债的管理和监管机制2003年1月8日,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国家财政局、外汇管理局联合发布外债管理暂行方法),管理的对象是包含主权外债和非主权外债的全部外债,目标是加强外债管理,规范举借外债行为提高外债资金使用效益,防范外债风险。2005年10月24日,国家外汇管理局发布了关于完善外债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这些政策的颁布都为企业外债风险管理提供了政策的保证。2010年4月29日,国家外汇管理局关于下发2010年度短期外债余额指标有关问题的通知。虽然我国国家外汇管理局正采取多种措施,优化我国外债规模、结构,完善外债风险监管机制,但是,由于长期的监管缺失和我国长期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在此方面,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四、我国政府外债管理现状及其主要问题(一)我国政府外债管理现状我国政府外债投向主要是由财政部门管理的教育卫生、环境保护、扶贫开发及国家重点技术改造项目,其转贷资金由地方财政按项目协议转拨;水利电力、城市基础设施改造、交通能源等项目,由省级主管部门统借统还,资金定向拨付项目使用单位。政府外债是引进外资的重要方式和渠道之一,国际金融组织贷款支持了国家和地方基础设施的建设,为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近年来通过国际金融组织贷款的利用,不仅弥补了国内建设资金不足,而且促进了地方配套资金及时到位,实现了集中财力办大事的目的。政府外债与其他国外商业银行贷款相比,国际金融组织贷款的市场信誉较高,筹资成本较低,即使同国内商业银行贷款相比,其利率同样具有优势。利用国际金融组织贷款,可以便捷地引进国际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和技术进步,有力地推动了我国新兴产业的发展,产业技术水平的提高,产品结构的升级换代。通过利用国际组织贷款及项目的执行,更好地理解国际惯例及执行程序,并从中学到更先进的管理理念和防范风险的意识,让我们更快地与国际接轨。(二)我国政府外债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1、未形成统一的政府外债管理约束机制,监督约束弱化,增大了偿债风险目前我国并未形成较为统一的政府外债管理体系,由于外债管理体制的多渠道和多部门管理,外债的立项、审批、引进、使用多头进行,各部门的权、责、利没有明确,加上各部门之间缺少沟通和信息交换,外债资金使用和管理缺少应有的监督,对外债规模、用途等关键点不能进行全面的监测,形成了外债资金使用和管理的混乱现象。2、尚未建立科学的项目管理机制。在项目立项、前期准备、对外谈判、确定执行机构和落实还款责任方面存在不能统一等问题。计划部门负责对项目的立项审批、项目单位负责项目的建设、财政部门负责项目的债务管理,没有严格按照“谁用款、谁还款”的原则,没有建立责、权、利相统一、项目法人责任制为核心的管理体制。3、政府外债模式未转向公共财政管理模式。由于政府外债是公共财政的补充形式,具有准公共财政的性质。应当按照公共选择程序,投入到政府亟须解决、但因缺少资金而尚未投入的公共领域。利用国际金融组织贷款,是财政资金的提前预支,特别是对于社会效益投入,实质上是财政的未来支出,无论是公债还是内债,只要是投向确定为公共事业,那么都是国家公共财政预算的重要组成部分。4.隐性外债问题严重隐性外债是指处于国家对外债的监督管理之外且不反映于国家外债统计监测系统之中的实际对外负债。它是中国当前外债管理中存在的一大问题,由于这些外债没有在国家外汇管理局注册,政府很难掌握这些外债的数额,无法进行控制。未经注册的外债在不受监控的情况下增加,将在很大程度上威胁到整个国家的金融安全与稳定。 中国隐性外债的主要表现形式有两种;一是假合资,真融资;二是境内机构未经批准对境外借款予以担保。 由于隐性外债未纳入国家和地方国民经济和政府社会发展中长期计划,又脱离了政府各职能部门的有效管理和监督,还绕开了外债登记,使国家公布的对境外实际负债的数字失真,可能导致国家宏观债务经营管理偏离预期的目标。国家进行外债管理的一个目的是为了减轻贷款单位的债务负担,提高偿债能力。 而隐性外债的利率一般较高,许多外债所投资项目又为非创汇项目,这就大大提高了借债成本与风险。而且由于大量的隐性外债还款合同属私下签订,还款时的突发性风险很大,过大的债务风险和较高的还款成本有可能使国家的外债管理政策在执行中出现偏差,严重的话,将会造成偿债危机。 六、我国企业外债管理现状及其主要问题 1980年以来,国内企业开始通过借用国外中长期债务引进先进设备、技术和管理经验,推动了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了技术装备水平,促进了经济发展。目前,仍有很多企业承担着巨额的中长期外债,由于债务剩余期限长,面临的风险很大,一旦企业出现偿债困难,将不可避免地转嫁给银行和财政,影响国家总体外债安全。因此,加强企业外债风险管理已经成为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 存在主要问题 1. 由于我国对外筹借中长期外债一直实行窗口制,主要由财政部和金融机构对外筹措,然后转贷给企业。这种模式容易弱化企业对外债的责任约束,造成企业负责人防范风险的意识相对淡化。 2、货币错配现象较多,即借款货币与收入货币不一致。借款时没有充分考虑企业未来汇率风险,没有进行细项测算,没有进行敏感性分析。3、外债风险管理的措施单一,缺乏统筹规划和系统、全面的管理。有的企业对外债结构做过一些调整,但未能就汇率、利率、币种及外债与企业的外汇收益是否匹配等多个方面统筹考虑,进行系统管理,尚不能达到优化外债结构的目的。4、国家鼓励企业进行外债风险管理的政策力度不够,企业自身进行外债结构调整一定程度上受到国外商业贷款指标、购汇等限制,存在一定困难。5、人民币外币衍生金融工具匮乏,一些企业外债风险管理束手无策。我国是外汇管制国家,人民币尚不能自由兑换,人民币外币的金融产品少,期限较短,不能满足企业外债风险管理的需要。如某企业借用日元外债,而收入却是人民币,由于当时市场没有人民币衍生金融工具,不能直接利用人民币对日元债务进行保值,而只能通过“外币”对日元进行风险管理,而外币对人民币的汇率风险是敞口的,1994年人民币汇率进行并轨改革,直接导致只有人民币收入的一些企业的外债翻倍。6、外债风险管理是一个专业性强、技术难度较大的工作,而且和国际金融市场走势密切相关,多数企业缺乏熟悉国际金融及国际资本市场运作的人才,企业财务人员相关专业知识不足。7、财务、审计制度方面还不能很好地适应外债结构调整的需要。对规避外债风险操作的效果缺少公正、客观的评价体系。企业往往将套期保值交易与现时市场比较,出现亏损时资金管理人员将面临较大压力,不利于外债风险管理。8、国有企业在所有者监控弱化和经营者激励不足的情况下,国有企业经理人具有短期行为和偷懒动机。外债风险管理得当得不到激励,管理不好却要受罚,因而不愿意开展外债风险管理。七、中国外债风险管理和规避的对策从国外金融风险防范的实践来看,对外债的风险管理必须实行双层风险控制,即政府和外债企业协调配合,双管齐下,灵活的协调外债的借人、使用和偿还,达到“成本最低、适度规模,风险最小、效益最佳,按期归还、保持信用”的外债风险管理目标。(一)强化外债企业风险监管,提高大中型企业的外债风险管理意识。企业外债安全是国家整体外债安全的基础。长期以来,我国政府为确保对外偿还,对外筹借中长期外债一直实行窗口制,主要由财政部和金融机构对外筹措,然后转贷给企业。尽管对外债务人是财政部或金融机构,但事实上,真正的承贷和还贷主体是企业。在我国的中长期外债中,政府部门、中资金融机构、中资企业承担了80%以上。而政府部门、中资金融机构承担的债务中,除财政部对外发债和银行调整债务结构的少量外债以外,绝大部分转贷给了国有大中型企业,用于基本建设和技术改造。一旦企业出现偿债困难,将不可避免地转嫁给银行和财政,影响国家总体外债安全,因此,国有大中型企业外债风险管理是当前中国外债风险管理的重点。在目前外汇管理法规政策下,企业进行外债结构调整、降低外债风险通常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式:1.外债转为内债。借用国内外汇贷款提前偿还外债。目前国内外汇贷款利率在2%以下,而我国借用的一些中长期国外贷款利率大多在6%以上,有的甚至高达9%.企业在运作初期,因为资金流量和经营风险的问题,国内金融机构借贷的困难相对较大,而当企业运转到一定规模以后,随着国内贷款机会的增多,企业可以通过利率和期限的调整,实现“借低还高”,减少债务成本,降低外债风险。2.清理固定回报。根据有关规定,效益好的企业在取消固定回报条款后可通过外资转外债或转制成合资企业的方式继续经营。效益不好的企业在取消固定回报条款后,由于利润达不到约定的外方预期回报,外方可以选择以转股或清算的方式撤资。3.借新还旧,借用新的外债置换过去在境外筹借的外债。这一方式不能根除外债风险,新发生的外债仍有可能在未来受国际资本市场汇率和利率水平波动的影响。但为新的外债采取风险防范创造了更多的机会。4.修改合同。有条件的企业可与债权人协商,根据自身经营状况和现行利率水平修改原债务合同中的利率条款或进行债务减免。5.利用金融衍生工具锁定利率和汇率风险,调整债务结构。防范人民币与外币的汇率风险已经很急迫。我国一直实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实际上是人民币与美元挂钩的单一汇率制。到目前为止,人民币与美元之间仍无任何风险对冲手段,只有中国银行可以做一年期以内的远期购汇,但对于长期债务来讲,基本不解决问题。尽管目前人民币升值预期较强,如果升值将减轻现有负债企业的还债负担。但国际资本市场瞬息万变,升值与贬值只是相对某一阶段而言。短期内,我国不具备资本市场开放的条件,人民币尚不能成为可自由兑换的货币,在这种情况下,如不着手制定人民币与外币的汇率风险防范办法,将难以消除企业外债汇率风险的隐患。目前,要有效地管理中长期债务的利率和汇率风险,通常采用的方式是利用金融衍生工具锁定利率和汇率风险,调整债务结构。其中最常用的是“利率掉期”这种金融衍生工具。(二)建立外债管理统管机构,由多头管理转变为集中统一的管理。目前我国的外债宏观管理上仍然存在多头管理的弊病,因此必须从组织机构的设置上加强宏观外债控制。建议在国务院的领导下设立有权威的外债管理机构。这个机构应当负责外债借用偿还的统筹规划,包括远期、中期和近期规划;负责制定和公布投资方向和产业、产品、项目目录;负责制定和公布鼓励、限制、禁止有关债务单位进口的办法和措施;负责借债筹资的资格审批(一定限额以上)和纠纷处理。各省、市、自治区特别是开放城市宜成立对口单位,以形成外债管理系统。在外债借入管理方面,应停止那些不合格的金融机构的对外借款业务和地方政府擅自借款行为,并妥善处理好破产金融机构的遗留债务且密切关注国际金融市场变动情况,主动调整债务结构,使用各种金融工具规避汇率和利率风险。另一方面,也应该尽力降低从国际市场上借人资金的成本,按照资产负债比例和风险管理的总体要求,选择资产质量较好、国际债倌等级高的金融机构作为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