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聚合物用相容剂研发现状1、 前言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特别是上世纪80年代后电子、汽车、通讯等行业的飞速发展,对聚合物材料的应用性能的要求日益提高,如要求聚合物具有很好的韧性、阻燃、耐高温、阻隔性等性能,但仅由合成新的聚合物来满足这些要求的应用性能则往往因原材料来源、合成技术、生产成本等因素而受到限制。用已有的聚合物材料通过共混方法来制备具有崭新功能的多相聚合物,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就是现在聚合物科学中的研发热点之一高分子合金。与开发高分子共聚物相比,开发高分子合金具有周期短,费用少等特点,同时材料性能优异。然而,并不是任意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聚合物简单地混合就能得到具有预期性的共混效果,而是要有一定条件的,共混得到的高分子合金可能是非均相体系,也可能是均相体系。聚合物间的相容性可分为分子相容、界面相容、部份分子相容等。其中,聚合物之间的相容性是影响高分子合金的加工和性能的重要因素。因此,提高聚合物间的相容性,是得到高性能高分子合金的有效途径。2、 聚合物增容技术人们在研究制备高分子合金时,发现聚合物相容性有几个基本原则:(1) 溶解度参数相近原则 溶解度参数相差越小,聚合物的相容性就越好;(2) 极性相近原则 共混体系中组分间的极性越相近,其相容性就好;(3) 结构相近原则 共混体系中组分间的结构相似,则相容性就好;(4) 结晶相近原则 当共混体系为结晶聚合物时,多组分的结晶能力相近时,相 容性好(5) 表面张力相近原则 聚合物间表面张力越接近,两相间的浸润、接触与扩散就 越好,界面的结合也越好;(6) 黏度相近原则 体系中各组分的黏度相近,有利于组分间的浸润与扩散,形成稳定的互容区,所以相容性好。参照聚合物相容性的几个原则,高分子合金的制备技术可以通过以下几种途径获得: 改变聚合物分子链结构通过把一种或两种聚合物进行化学改性,引入一些极性基团,来提高聚合物两相间界面粘接强度,达到提高聚合物间相容性的目的。如非极性聚合物PE与极性聚合物PMMA相容性较差,我们将PE制成氯化聚乙烯,可以使他们形成共混体系。如在淀粉塑料中,淀粉和塑料的相容性较差,于是人们将淀粉改性,在淀粉分子链中引入极性基团如马来酸酐、丙烯酸酯等,然后再与塑料混合就更容易了。也可以在塑料大分子上引入极性基团,或两者都进行。通过极性基团的引入,可以降低淀粉和塑料之间的界面张力,使两相相容得更好。 在共混体系中添加相容剂改善高分子合金相容性的最方便的方法是加入第三组份。这种第三组份就是我们常说的相容剂。它可以增加两种聚合物的界面粘结力,使混合体系形成稳定的共混结构。大量文献报道,当两种均聚物共混时,所用的相容剂最好是由两种均聚物的单体共聚而成的嵌段聚合物或接枝聚合物,其中嵌段聚合物较接枝聚合物增容效果好。如PMMA与PS相容较差,在共混体系中加入PS-co-PMMA,共混体系的相容性明显提高。又如日本石油化学的某产品其组成为P(E-co-EA-c0-GMA),可以用作环氧/聚酰亚胺树脂共混体系的增容剂。 形成互穿网络(IPN)通过将一种聚合物交联或两种聚合物各自交联的方法,使两种聚合物结合在一起制得的互穿聚合物网络,两种不同聚合物之间不存在接枝或化学交联。如二十世纪40年代美国DOW化学公司推出的PB/PS共混体系就是互穿网络聚合物,又如Petvarch Stystem公司生产的商品名RIMPLASI,其是PA与含乙烯基的硅氧烷共混而成的半互穿网络结构。 聚合物交联有一些聚合物共混体系,可以通过交联的方法来提高共混体系的相容性。如EPDM/Q共混体系,用过氧化物交联,可增加共混体系的相容性,共混物力学性能有较大提高。由于在共混体系中添加相容剂最容易得到高分子合金,而且也是最经济的方法。上世纪80年代后,国外已经有许多大的化学公司把研究重点转移到这方面来了,反应性高分子相容剂在市场中的份额也很大,而国内这方面的工作才刚刚起步,与国外的差距较大。所以,添加相容剂制备高分子合金是今后的发展方向。而怎样制备适用的相容剂,是解决聚合物共混的关键。3、 相容剂的制造技术相容剂在高分子合金中的使用,有几方面的作用:、可以促进合金高性能化。如GE公司在汽车外板用材料上用SEBS-g-MAH来增容PA66/PPO共混体系,共混体系的综合性能大副提高。、相容剂可以使高分子合金功能化,如使材料具有抗静电、阻隔性、生物降解等功能。、相容剂也可以用于塑料回收,减少环境污染。如DOW公司的Tyril Cpe可用于多种混合聚烯烃塑料的回收利用,Himoint公司的“Kraon G1652SEBS用于PET等树脂的回收利用。相容性的种类及特点、非反应型相容剂 主要包括嵌段共聚物和接枝共聚物,其增容作用体现在降低共混物两相之间的界面能,促进两相的分散,阻止分散相的凝集,强化两相的粘结。这类相容剂又可以分为AB型、AC型、CD型、E型。 AB型是聚合物A与聚合物B形成的嵌段或接枝共聚物。如PS/PP共混体系的相容剂PS-g-PP ,PS/PI共混体系的相容剂PS-co-PI, PP/PE共混体系中的EPDM。AC型是聚合物A及能与聚合物B相容或反应的接枝或嵌段共聚物。如PP/PA6共混体系的PP-g-PMMA,PET/HDPE体系的SEBS,PPO/PS体系的PS-g-EEA。又如三洋化成工业公司用马来酸酐改性PP,用于PP与工程塑料共混体系。CD型是由非A非B,但分别能与他们相容或反应的聚合物C和D的嵌段或接枝共聚物,如PA/PPO体系用的SEBS。日本三菱化学公司的EVA可用于BR/PVC共混体系。E型是非A非B两种单体合成的能与聚合物A和B相容的无规共聚物。如PP/LDPE共混体系用的无规共聚EPDM,PA6/PC共混体系用的相容剂MAH-acrlate(无规共聚而成)。非反应型相容剂的优点是容易混炼,容易控制,但是添加量一般较大。反应型相容剂 它是一种分子链中含有活性基团的聚合物,这种聚合物添加到共混体系中,可以和其他聚合物组分发生化学反应,从而起到增容作用。按照活性基团的不同,反应型相容剂分为马来酸酐型、丙烯酸型、环氧改性型、恶唑啉改性型等马来酸酐由于其反应活性大,原材料便宜等因素,自上世纪80年代后期用作接枝单体后,出现了许多关于其作为接枝单体的报道,并且有大量的产品面世。特别是烯烃和苯乙烯系列树脂多采用共聚法引入马来酸酐。如PP-g-MAH、PE-g-MAH、P(St-g-MAH)等,ARCO Chem.公司Dylark系St和MAH共聚物,Du Pont 的Bynel产品结构是马来酸酐改性聚烯烃。国内也有不少生产厂家如上海日之升,其牌号为CMG9904和CMG9801.。丙烯酸型相容剂是继马来酸型之后开发的很有前途的新型相容剂。目前市场上分为酰亚胺改性丙烯酸和丙烯酸改性聚烯烃类。如Rohm & Hass公司生产的牌号为EXL-3388,是一种酰亚胺改性丙烯酸型相容剂,BP公司的Polybond EXL1009是丙烯酸改性HDPE,可以作为玻纤等填料填充PE的化学偶联剂,上海日之升公司的CAG0104环氧改性型相容剂是在聚合物大分子链引入环氧基团如GMA、EGMA等,日本油脂公司的产品Modiper A400、日本东亚合成化学公司的产品Reseda GP300都是这一类型的相容剂恶唑啉改性型,如DOW化学公司的产品RPS,就是用恶唑啉改性PS.。 低分子相容剂 这类相容剂主要有有机硅烷和有机钛酸酯等可以起到偶联或交联作用的小分子。反应型相容剂的特点是添加量少,增容效果明显,但是共混过程副反应不易控制,价格高。相容剂的合成方法有大分子单体法、过氧化物单体法等。日本东亚合成化学工业公司用大分子单体法制造了新型相容剂商品名“RESEDA”。这种相容剂添加量少,熔体粘度低,应用广,如牌号GP-100适用于PA/ABS共混体系,牌号GP-300适用于PBT/ABS共混体系。日本油脂公司采用过氧化物单体法制造接枝聚合物,接枝率高。如牌号A1200系LDPE-g-PS ,适用于PE/PS共混体系,牌号A1400系LDPE-g-AS ,适用于PE/ABS共混体系。4、 接枝共聚物的制备在制备高分子相容剂时,通过使用极性单体在引发剂存在下,接枝到聚合物大分子链上的方法尤为方便,现在国内外已有许多学者在这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特别是反应挤出技术运用,使相容剂能够规模化生产。眼下,国内许多科研院所,大的塑胶公司对聚合物接枝极性单体特别关注。通过聚合物接枝极性单体来是当前实现聚合物改性的热点研究方向之一。聚合物接枝的方法有固相接枝、溶液接枝、熔融接枝、辐射接枝、表面接枝等方法,前三种方法比较常用。固相接枝是近几年来发展起来的新技术,在常压下进行反应,温度低。反应时间短,高效节能,无溶剂回收,投资少使很有发展前途的接枝方法。钱翼清、韦亚兵等研究了聚乙烯固相接枝马来酸丁二酯,接枝率可达3.0%,李春成、李乔均等研究了PP固相接枝苯乙烯,华南理工大学的贾德民、罗元芳等用聚丙烯与三种单体进行固相接枝,其接枝率可达到10%,是目前制备接枝物的接枝率最高水平。溶液接枝法通常接枝率较高,华南理工大学的樊晓红等研究了马来酸酐溶液接枝HDPE。但是溶液接枝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如反应过程中需要大量的有毒溶剂,对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溶剂的回收需要不少的资金,批量生产较困难。故现在很少有用这种方法进行聚合物接枝。熔融接枝是目前的常用方法,常用反应设备有密炼机,单、双螺杆挤出机。特别是反应挤出技术的使用,使熔融法生产接枝聚合物在市场上占据重要位置。反应挤出技术是上世纪80年代后期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反应加工方式,它具有工艺简单、可连续化生产、投资少成本低、污染少等许多优点。所以现在许多研究者把反应挤出技术用于熔融接枝聚合物。大连理工大的王益龙对反应挤出熔融接枝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他对反应过程中各种影响因素(如反应温度、反应时间、物料停留时间、引发剂用量及加入方式等)对接枝产品性能的影响做了详细的研讨。侯连龙、巴信武等用多单体(St、MMA)反应挤出接枝PP,来增容PP/PVC,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许国志、陈秀娟等用一步法多单体(St、MAH)反应挤出增容PP/PA6,增容效果明显。徐建平、刘春林等用反应挤出法制备苯乙烯接枝LLDPE,讨论了螺杆转数、反应温度、引发剂用量等因素对接枝率的影响。上海日之升、晨光化工研究院、大连海州化工公司等的相容剂聚烯烃接枝马来酸酐均是采用反应挤出熔融接枝的方法来制备的,其接枝率通常在0.81.2%。5、 马来酸酐接枝聚合物的制备技术马来酸酐反应活性大、原料便宜,无论熔融接枝还是固相接枝,马来酸酐都是现在最常用的接枝单体。王益龙、张广成、陈秀娟、韦亚兵等许多研发人员都对此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由于马来酸酐本身的一些性质,(如沸点低、易升华、易挥发、自聚能力较差等)造成马来酸酐接枝聚合物的接枝率偏低,接枝效率低下、而且污染严重。现在国内国外大多研究学者都采用在接枝反应时加入第二单体,甚至第三单体的方法来提高马来酸酐的接枝率和接枝效率。这种第二单体通常是一种给电子体,它能够在接枝反应时,较马来酸酐先接枝到聚合物上,然后马来酸酐再与这种第二单体共聚合。这样可大副提高马来酸的接枝效率,减少污染,这是马来酸酐接枝聚合物的发展方向。华南理工大学的贾德民(专利号:00117390.1)等用苯乙烯及其衍生物作为第二单体,用丙烯酸及衍生物或长碳链羧酸作为第三单体固相接枝聚烯烃聚合物,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接枝率可达到10%左右。陈秀娟等用苯乙烯作为第二单体,研究了马来酸酐接枝聚丙烯,发现第二单体的加入可明显的提高马来酸酐的接枝率和接枝效率。斯塔米卡本公司(专利号:CN8810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会计基础考试题库及答案(带答案解析)
- 安全双控培训试题及答案
- 建筑施工质量监理师技术水平考核试题及答案解析
- 当代科学技术试题及答案
- 德州学院战略管理期末考试试卷(3卷)
- 执业医师资格口腔执业医师第六次综合测试卷含答案
- 护士应知应会考试试题及答案
- 招聘病案统计试题及答案
- 数字化零售模式创新与消费趋势考试试题及答案
- 2025 年大学劳动与社会保障(社会保障学)试题及答案
- 代孕协议样本
- 教学课件:《航海学》
- 课件:《科学社会主义概论(第二版)》第七章
- 中医是中国的国粹了解一下中医发展简史
- 新版标准化机电专业管理体系解读课件
- 【MOOC】波谱分析-西北大学 中国大学慕课MOOC答案
- 医疗职业暴露
- 220kV耐张线夹检测报告
- 期中测试卷(试题)-2024-2025学年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
- 2024春-家庭与社区教育(十校联盟)学习通超星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
- 第16课《诫子书》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2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